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恬恬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最近,我一口气读完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由范克明同志撰写的《张学良传》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主题鲜明,史料翔实,文笔流畅。作者不是根据研究张学良的现成结论去表达主题,而是以大量文献、资料和活生生的史实为依据,并注意吸收今年来国内外有关西安事变和研究张学良的最新研究成果,秉笔直书,立论公允,既写史,也写人;既写景,也写情。力求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为传主立传,因而使它既有相当的文学特色,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它从张学良的青少年一直写到他幽居台湾的晚年。全书内容充实,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但作者从容以对,如数家珍,以饱含激情和清丽隽永的笔墨,展现出张将军所走过的曲折坎坷、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与他那丰富复杂和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从而较深刻地揭示了他是怎样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成员演变为一个杰出的爱国将领的。因此,与其说它是一位爱国名将的奋斗史,不如说它是从民国初年至今大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张学良不仅是“九一八事变”的悲剧主角,还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由此,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也由此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他无怨无悔地说:“我是一个罪魁,却成为历史焦点。但是,如果国家与民族还需要我,我将终身奋斗不已!”读罢此书,你会对他既往茫茫,不堪回首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人民之所以深切怀念张学良,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诚朋友。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地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在民族危亡之秋,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将军置个人生死荣辱于不顾,与杨虎城将军一起义无返顾地发动西安事变,并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和五十周年大会上,周恩来同志和习仲勋同志先后代表我党高度赞誉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他们不朽的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唯有春风今又还。这是张学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囚禁在湘西沅陵凤凰山时,题写在凤凰古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为《自我遗憾作》。如众所周知,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以团结抗日为重,亲送蒋介石回南京。“死生度外,义薄云阙”。是蒋氏食言,张学良才身陷囹圄。这时,全民抗战已经展开,张学良一方面以西安事变的目的终于得以实现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为自己被囚禁而忧愤。诗中的“孤影远,路漫漫”就是感叹他和杨将军的不幸遭遇的,这不也正反映出他义愤填膺,未能效命于抗日疆场的隐痛和事与愿违的遗憾吗?谈到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就必定会想到蒋介石。蒋是坚决反共的,态度也僵硬得很,这都是事实。但根据只有作用力而无反作用力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我倒觉得,蒋被扣在西安期间所写的暂时停战手谕,对南京方面欲炸西安的制止,在接受“三位一体”的要求,达成六项协议,为事变和平解决作出的让步,以及蒋回南京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他在西安的承诺,国民党政府由“剿共”政策向抗战政策的转化等,说明他在西安事变后期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这也是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在西安事变中取得的成果。使得局面有了一定的好转。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生命和自由。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为了中国抗日而做出的决定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虽然没有因此而死,但他却失去了半生的自由。他是为了爱国而付出的代价,他所做的这一切,最终结果是有利于中国的,不能不承认是他的贡献。有的人不同意历史对他的赞扬,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张少帅的爱国情。由此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少帅在前些年一直都没有回来看一看自己为之奋斗的而又阔别了几十年的祖国呢?于少帅,于我们,都是一个遗憾!千里之外,哪个游子不想家?不想自己的亲人?当他离开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忧伤与惆怅,可是,他能回来吗?远在大洋彼岸,路途遥远,又几经波折。只有把这份情,这份思念,埋藏在心中了。也许,他放不下包袱,正如李敖先生说的:“他太老了,思想包袱太重。他觉得无颜面对东北父老,毕竟是他放弃了东北。”但最终的、最正确的答案在少帅的心里,外人只是作无谓的猜测。张学良的爱国新是不容置疑的,他为祖国放弃了太多。他没有对国家有何要求,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行又有多少人能有呢?只因为他老年流浪在外,没有回国,就招致那么多的猜疑,甚至诽谤?请你们翻开历史,请你们看看《张学良传》,你们会明白得更多。
文综2班林妮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人的想象力是可怕的。文化是想象力的结果。文化必是创造的出来的,但创造出来之后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可以在无形中繁衍。人具有想象的理性。想象力用来产生头脑中的蓝图,理性用来创造。中国的麒麟,头和尾像龙,身子像马。中国人喜欢把认为好的东西集合在一起,然后把这个美好的构身当作神一样崇拜。麒麟送子,一个实实在在的愿望便找到了寄托。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很适合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百姓就是这样把认为好的东西就拿来使用,把使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再说观音菩萨,观音其实非男非女,但我们喜欢把这个救苦救难的慈善的化身当成理想的女性。而这个就是传统的中国妇女的化身。我在莲花山看观音像的时候感受颇多。在民间,佛家与道教其实已融为一体,也不用分观音是道教的还是佛教的,可以说,中国民间的崇拜对象都不是纯粹的而是美好愿望的结合体。第一眼看到观音阁里的观音像时,我就怀疑观音的发型和印度传统男子的发型很像。这种人为的神是人们心灵寄托的具体化身。就像那耶稣基督的像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一样。送子观音,滴水观音,如意观音,延命观音,百姓的愿望多么实际。大旱是渴望天降雨就祈求滴水观音,希望事事如意就祈求如意观音,希望延年长寿就求延命观音。而最常用的应该是送子观音了,青年男女想要早生贵子都来拜拜这位观音。观音娘娘还都是赤脚的,这让我想起印度的赤脚风俗。总之,一切都是人间文化的再现。也许这就是所说的“人间佛教”精神。大殿两旁各有一个大层架,放着上百尊观音,真是气势宏大,这么大的震压力想不信也难。人的想象力一旦化为现实的运用,结果真是不可收拾。中国人信风水,莲花山观音阁依山伴水,佛门圣地。所谓圣地也即是风水宝地,进一步就是好的地理环境。在我参观的时候还看到观音像旁贴着“提防小偷”。所谓圣地,不是真神所在地,也不是真神显灵处,而是人们认为摆放神的最佳处。神是人造的,而这个“人造”来源于想象力和愿望的结合。结合后的实体,人们便把它当作心灵所需愿望的寄托。岭南地区自古毒障多,而观音这个来自南海的慈善女神正是来帮助人们清除毒障的。在这片古代蛮荒之地,人们的开化程度,文明程度低,生活导向迷茫,于是,观音就来帮助人们指迷津。这就是土生土长的慈悲大师。观音阁中间供奉着“二七捨身出千千手眼的”千手观音。可见天下灾难多,双手还不够,要千手方能解决这世间的苦难。人们是相信的,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事实上,只要相信,便会有奇迹。人们创造了一个愿望载体后,一切便想当然地附加上去。什么禁荤,吃素,放生,禁欲等等,这个体系开始庞大,开始生根,于是渐渐形成蔚然的文化大观。它的生命力不容忽视的。有了生命力便有了生命,活生生的,可触可摸,不是条文规章,可以传递生命的。有人说文化是后天形成的,不能是天生的,从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但是文化一旦被创造便有了生命,它可以造成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于后天的创造时已产生了作用,并在这种作用中让已创造的文化与后天创造的文化体系趋于一体。于是文化得到传承,文化基因得到体现。
文宗2班林妮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一直很想谈有关茶的话题,但是不知从哪里开始,有一种感觉,茶是老者,是神仙,是生活的极品,人生的精致。而我只是孩子,是人生的刚起步者,青色的苹果,翠绿的嫩芽。我只能仰望他,敬佩他,闻他的香,感受他的风韵,在这种品味中学习高尚,景仰深刻,亲近至善至美。请喝一杯中国茶,中国茶的历史很长,中国茶香飘得很远,中国茶让世界各地的人读懂中国。老师曾告诉我成都的茶馆和杭州的茶楼很旺很热闹,那里的人爱喝茶,爱闲侃,充分享受着闲适的乐趣。我们潮汕人也爱喝茶,我们喝的是小杯装的小壶泡的功夫茶。喝功夫茶要细细品的,一小口一小口,喝得满嘴茶香,酣畅淋漓。有客来临,功夫茶是最佳的接待者,品茶闲侃,谈天论地,时事英雄。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想说,若到潮汕家,应品功夫茶。功夫茶很浓,味道很深,靠近茶,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鼻而来,茶水入口茶味更浓,有点苦,有点浑,茶入喉咙,开始甘了,茶下肚了,满嘴茶味,余香未尽。这种茶是潮汕文化的结晶,所有的潮汕人家的故事的酸甜苦辣,高奇博大都在这里面了。如果不是极品也肯定是精品了。北京的大碗茶与小杯的功夫茶是很不一样的,一咕噜入怀,解渴醒神。想起妙玉的妙语,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便是解渴的蠢物了。还是功夫茶意境幽远啊。苏杭的茶也不一样,茶里有的是柔情蜜语,有的是清谈高雅。我不知成都的茶怎样,但是我相信有闲情逸趣的人们的都能演绎茶文化的。茶文化已经超越了,升华了,也许说它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也不过分。罗曼罗兰写过《闲散赋》,歌颂闲散的可贵,有闲才能创作,有了创作才能产生文化。几千年前,有个普通人对茶有很浓的兴趣,他学习茶,种茶,品茶,看笔记,问茶农,最后写了一部茶书《茶经》,这个人叫陆羽,后来历史给了他“茶圣”的美称,他可不在意名利,能与茶结下深缘的人已经升华了。茶道人生,人生茶道。李白说天地间惟有酒是个好东西,无奈“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说,茶才是天地间的好东西,茶香缕缕心安宁。陶渊明“把酒东篱下”一醉长不起,如果他能喝到好茶,想来也会品茶菊花间,悠然见南山的。刘伶善酒,竟寿终,我相信他若能爱上喝茶定会更长寿。茶与酒,酒与茶,集天地之精气,汇万物之精华。一个是铿锵玫瑰,一个是风露清兰;一个是腊月梅,一个是春海棠。若说好酒能醉人,解万分愁绪,我宁愿茶香缕缕飘我心,取得一分自得与安宁。茶,人在草木间,草木间有人,这才叫“和谐”。天地间有了茶,才有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种美好的愿望一直在人类世代中繁衍,有时我们会不小心远离它,但是我相信,只要信仰在,有梦总会和谐。碧草
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王国维说人生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境界。学生兼职也具有三层境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为第一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为第二境。“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此为第三境。第一境乃勤工助学、磨砺意志。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年来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居高不下,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靠贷款完成学业的。虽然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贷、助力度不断加大,但勤工助学对于这些贫困大学生来说仍然非常必要,通过勤工助学减轻了家庭负担,缓解了经济压力。迫于现实,贫困大学生兼职的第一要务是赚钱。这不仅不是世俗的表现,反而证明了他们坚强的意志。为了完成学业,他们需要付出比别人更高的代价,而无论怎样的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并不是所有以赚钱为第一目的而兼职的同学都是因为家庭贫困,他们的父母可能都是高薪阶层。这些同学往往是独立性比较强的,他们不想一味地花父母的钱,他们要磨砺自己的意志,要向周围的人证明他们能靠自己的双手填饱自己的肚子。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的大学生,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值得适当提倡。当然,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勤工助学,但勤工助学无疑是他们的第一目的。第二境乃投身实践,提高能力。有诗云:“十有九人堪白目,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评价虽令人不舒服,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古代人称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当代戏之为“软骨”。在人们的眼中,大学生眼高手低、色厉内荏,表面上似乎像点模样,但一碰就软。他们最擅长的是榨取父母的血汗,其次是自大兼自卑,而其他一无是处。兼职,给他们改变自身的形象提供了契机与平台。他们轰轰烈烈地兼职,热情高涨地投身实践,相信能用书生的双手撑起湛蓝的天空,向世人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实践,是就业的砝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文凭,更注重个人能力。这个现实也迫使部分大学生为了积累经验,增加就业筹码而进行兼职。而事实也证明,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当然,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岗位,更有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更能提高能力,更能增加就业筹码的重量。第三境乃体验生活,品味人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源头不仅仅是书本,更重要的是社会,是人生。但我们也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对源头活水的“获得”,更要学会品味活水。品味是获得的更高层次,我们要在得到物质本身的同时也体验到物质的灵魂,或者说体验物质的灵魂才是我们的第一目的。部分同学的兼职就是纯粹想体验生活,至于赚钱与否,积累了经验与否都退到次要的位置,只不过在体验的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金钱积累了经验。通过兼职,他们接触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的人,目睹了不同地方的不同的事,欣赏了不同区域的不同风景,体验了不同心境的不同感受。自然百态,人生百味,在他们心中基本有了一个答案。这样的兼职目的超越了金钱,也超越了直接的社会功利,而直达内在的灵魂,是与精神的一种对话。兼职三境界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太过于清晰地划清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根据兼职的第一目的我们基本可以有了一个划定的标准。在兼职的过程中,能融合三者才是最实际的。当然,我们是学生,我们的目的是学习,兼职只是为了学习得更好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冷静地选择,不要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