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校园报刊“繁荣”的背后

时间:2009-06-27 12:31:06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浏览:9547   评论:0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  林宗衡

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

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

 

 

 

 

 

开学伊始,各类报刊招新活动铺天盖地而来,使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应接不暇,更是举棋不定。校园报刊可谓种类齐全,阵容强大,产量颇高,咋一看,一片繁荣景象,形式大好,让人甚感欣慰与振奋!然当我们拉开这“繁荣”的面纱,心头却掠过一丝本不该有的黯淡。

物象繁荣,非心象繁荣。繁荣不仅是物象的繁,更应是心象的荣,物象与心象的双重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各类校园报纸杂志虽产量丰盛,快者一月一期,中者三月两期,慢者几月一期,每间宿舍每月所收报刊不下十份,派发报刊者成了各间宿舍常客。曾有笑话,宿舍四友正关门高谈阔论,忽有人敲门,竟异口同声说:“准是派报纸杂志的!”开门,果然!若舍长把每年收到的报刊集中卖掉,四人准可以大大地快活一般。然报刊若能被当废纸卖掉,乃其三生修来之福分,更多者可谓命运悲惨。派发者后脚刚离宿舍,所派报刊或成屁股底下之物或成抹脚布或被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或被铺于桌面侍奉快餐。瞟一眼者不少,看一会者不多,读之者难觅。不知这是校园报刊之悲还是大学生之悲。如此一般境况,报刊虽多何用?拼命地出版拼命地印刷,徒浪费劳力财力。我们是否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尝试让报刊真正走进读者内心,而非一味促进物象繁荣了?

圈子繁荣,非大众繁荣。文学院是文学的殿堂,钟情于文学者甚多。然而源于多种原因,文学爱好者的水平有高下之分,其所关注的文学焦点更不尽相同。报刊尤其文学性报刊是主要的文学阵地,所面临的是广大读者,而不是圈子里的人。但圈子里某些人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只顾自个儿舞文弄墨,写文章时故弄玄虚,乱拈术语,自谓高深,可笑连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外人读此类文章,只能叹息:“吾辈可望不可即也!”于是读者敬而远之。文学报刊固然要保持自己的风格,体现较强的文学性,但文学性不是术语堆积起来的,更不是故弄玄虚者可为之。作为报刊,文字本应两边走,要在各类读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留住旧的读者,争取新的读者,增大报刊在读者中的覆盖面。而不是无形中划定了一个圈子,与外界形成了阻隔。一个报刊的读者若只是其作者,那便是莫大的悲哀!圈子繁荣,非大众繁荣还表现在报刊社团之间的抗拒性。校园报刊社团之间的友好交流,对社团及刊物本身都可以产生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所看见的不是交流,而是闭塞。它们更多时候或冷眼相对,老死不相往来;或互相贬责,好像自己才是真命天子;或仿佛一山难容二虎,拼得你死我活方能求得立身之地。一个报刊社团不能仅仅睁大眼睛盯着自个儿的那张报纸或那本杂志,应该敞开大门,与他人热烈拥抱,取长补短,携手共进!这是一个社团应有的心胸和眼光,态度决定自己的高度!

“小女生”散文繁荣,非多种文体繁荣。校园报刊所登文章多出自文学院学生之笔,文院男少女多,悬殊可怜,因此校园文坛基本是女生天下,所以小女生散文繁荣也不足为怪了,更何况在这平淡的岁月里,日子如涓涓细流,虽偶有风波,也激不起澎湃之情。文院女生不乏多愁善感者,偶有风吹草动,或遇阴天细雨,秋节飘絮,花残月缺,便心湖荡漾,愁绪相生。诉之于笔,所成之文免不了是些零碎心绪,读之无气,嚼之无味,品之无奇。再看看其他文体,写戏剧者难觅踪迹,写小说者少之又少,写诗歌者虽多然不知所写是何物。小女生散文可谓泛滥!说得好听点,他们在探索人性的深层,与真实的心灵对话;说得难听点,是无病呻吟。当然,“小女生”并不专指性别,只是指那类缺少大气,缺少时代气息,缺少现实人文关怀的文章风格。作为文院学生,不管是男还是女,都应走出自己的内心,放眼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虽说在载道和唯美之间,在各种文体各种风格之间尽有天地任作者回旋,不必执着一端,但处今日非常之时局,而竟不闻不问,不怒不惊,乃至孤灯小楼,一仍个人内心是务,也未免太狭隘了。

也许有些话说得过于不留情面,但这些都是存在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敢于直面,而不是一味回避。事在人为,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校园报刊一片繁荣!”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