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中文0601张晓玲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从笔墨飘香的字里行间走来,从清末民国的滚滚红尘中走来,一个京华烟云的奇女子,姚木兰。这样一个奇女子,需要用数十万字来阐释。2004年,被张永琛改编拍摄,姚木兰被再一次演绎。一袭精美的旗袍勾勒出动人的曲线,轻施粉黛,明眸善睐,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风范。她的背后是几个大家族被时代碾过的废墟,苍茫而且悲壮。当书中的姚木兰和屏幕上的姚木兰相遇,看戏人,我,于时空之外,为这个温润如玉、蕙质兰心的女子,哭了又笑。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一张上好的古琴,遇不到精通音律的人,也弹奏不出绕梁琴音。姚木兰,容颜美丽,饱读诗书,还略懂医术,熟谙甲骨,会唱京剧。这样的才女,也只有孔立夫,才能成为其子期伯乐。正因为如此,当看到影视中的姚木兰被一场没有感情的婚姻伤得百孔千疮,孔立夫与姚木兰定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无论是原著中姚木兰懵懵懂懂地听从父母之命嫁给儿时青梅竹马的曾荪亚,爱慕成为心中一丝朦胧的情愫;还是改编后木兰委曲求全,为了弥补妹妹逃婚犯下的错误被迫出嫁,阴差阳错,衷肠不及倾诉,不同的起因走向的是同一个让人抱憾的结局。只有两处让向来从容淡定、处事不惊的姚木兰方寸大乱,一次是爱女的被杀,一次是孔立夫的被捕入狱。当刚直耿介的孔立夫口诛笔伐当局政府而身陷囹圄,木兰于铁栏外与立夫十指相扣,难以自已,失声痛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军阀头子周旋试图获得一纸释放孔立夫的公文。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但他们发乎情,止乎礼,精神的相知相惜足以让他们为任何一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种叫“知己”的爱,可以比厮守一生的夫妻之情更纯粹。向来情不自禁,往往至情至性。一场被辜负了的爱,成就了一场盛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深刻。婚姻危机看小女子力挽狂澜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被看作现代版的《红楼梦》,不同的人物与红楼梦中人该做怎样的对应见仁见智,在我看来,曾荪亚好比不受拘束的贾宝玉,不屑仕途,但少了几分性灵和纯粹,姚木兰有薛宝钗的识大体而少几分功利之心,有史湘云的潇洒豪放而多几分稳重。“妙想夫人”的她志趣高雅,乐于接受新思想,纵容着曾荪亚的不图功名,喜好玩乐。但是,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面对丈夫的出轨,看她如何化解危机,力挽狂澜。不再素面朝天,卸下荆钗布裙,换上锦衣华服,恢复自己的容貌优势;继而与情敌曹丽华秘密见面,没有盛气凌人,而是不卑不亢。在给曹丽华的信中,木兰措词委婉而又谦恭含蓄:“日之所见,幸何如之!快何如之!承蒙不弃,赐予洽谈,谦和坦率,相见恨晚”,将曹丽华的心灵防备层层瓦解,既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又让对方惊叹出语不俗;再次,欲擒故纵,大胆提出纳妾的提议,反叫曹丽华无地自容;最后,三人于家中开诚布公的见面,让曹丽华知趣抽身而退,也让曾荪亚羞惭迷途知返。不同于书中个性软弱,如同手中玩偶的曾荪亚,影视中的曾家三少爷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不谙世事,任性、执拗,因为把木兰看作父母之外限制自由的枷锁,用种种赌气、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这场情感的战役,虽然木兰使用的是同一套路,但赢得很艰辛。这里的木兰过于隐忍,宽容得几乎失去了原则。层层逼近,步步为营,姚木兰好比女诸葛,硝烟殆尽,智慧尽显。此种收心之术为不少女性作家津津乐道。书中所言的胜利出乎意料地顺利,给人一种情节的单薄之感,缺少抵达心扉的力量。而改编剧作中却似乎说明了:哪怕是一桩并不如人愿的婚姻,木兰也能够凭智慧扭转乾坤。其智慧固然让人击节称赞,我却有一种没来由的悲凉之感:你赢的东西是你真正想要的吗?如果不是,赢了其实也是输了。影片所不能阐释和我所不能淡化用短短40几集的影片来打造煌煌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避免不了情节的删改和浓缩。影片聚焦于姚木兰年轻时候的经历,刻画了生动的人性、时世的动荡、家族的衰落,故事在姚木兰父亲姚思安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于熊熊烈火中戛然而止。我一直试图去淡化那个色彩浓重的时代背景,但对于一个完整的姚木兰,我发现我淡化不了,儿时的走散、与孔立夫的精神之恋,与曾荪亚、曹丽华的精神纠葛、痛失爱女、亲人分离、南逃路上收留孤儿种种,构成了一个不断成熟、发展着的姚木兰。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得到道教思想对木兰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该是姚思安),她一直在追寻一种心灵的安宁和平静。而林语堂先生,在全书的结尾,把这种心灵的归宿融于那个历史时代的沉重和悲怆,铸就了一种精神人格的成长和坚韧。于文章的末尾,我不得不申明此文的写作前提——作者死了。绝非对林语堂先生的冒犯与不敬,而是哲学家德里达所说的无法找到作者原本的含义。这部著作绝非影片足以详尽阐释,也非我所能读透,我只愿做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之人,取我所需,感我所感。或许偏颇,或许无稽……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7综合文科2班张龙飞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而人们一开始反思就常常追问:“生活究竟有没有意义?”换句话说也就是:“生活究竟值不值得过?”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反思的问题,也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法国哲学家加缪就曾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斩钉截铁地断定:“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生活是否值得过,就是在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余的……都是其次的……必须首先给出回答。”[①]人在生存中不断地追寻、创造、揭示和赋予人生的意义。人总是活在自己生活的意义世界中。人们辛苦、平凡、真实地活着,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自在地与其活着的状态融为一体的,就在于活着的每一个当下。但是,当人活着的时候,就必须对活着的意义有一个明确的答复,人是奔着某种意义而活着的,活着就是要活出意义来而不只是为了获得存活的基本条件。“人类生存的秘密不在于只是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人如果没有一个为谁而活着的牢固的信念,他就不配活着。”意义使人做事和做人有了依据、基础和目的、使命。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探问社会生活事件对于人生有无意义。人做某件事,总要思考和发现做这件事的意义,否则不经反省的事件是不值得做的。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大小不同的事件所构成的,经过反省和奋斗的人生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而不经反省和奋斗的人生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生活有没有意义?首先要问“生活的意义”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含义,也就是要对“意义”这一概念本身进行一番分析。日常语言中的“意义”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语义学上的用法二一种是价值论中的用法。语文教学词语辨析练习中常问某个词的意义,比如说“打雷”中的“打”是什么意义,这里的“意义”是语义学中的用法,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而我们在询问某一事件的意义或者日常生活中某物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时,这里的意义就是价值论中的用法,是指主客体关系中的一种价值。张岱年说:“常语有云,人生之意义。常语所谓意义者有二,一名言之意义,二事物之意义。”[②]价值论中的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目的的效用。人们只有通过反思意识到目的才能觉悟到自己活动的意义。托尔斯泰曾经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这么写道:“‘也许,我过去生活得不对头吧?’他脑子里突然出现了这个想法。‘但是有为什么不对头呢,我做什么都是兢兢业业的啊?’他自言自语道,接着便立刻把这唯一能够解决生死之谜的想法当作完全不可能的事,从自己脑海里驱逐掉了。”那我们就不禁要问:到底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否分个体性和整体性?作为各种具体活动的生活的意义,有人认为,生活就是人们日常的各种具体活动。冯友兰认为:“人生即是我们人之举措设施。‘吃饭’是人生,‘生小孩’是人生,‘招呼朋友’也是人生……”[③]我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生活中的各项具体活动都是有各自明确的目的,譬如吃饭是为了免于饥饿满足食欲,生孩子是为了繁衍后代使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招呼朋友是为了联络感情保持人脉关系等等。如果生活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活动,那么生活的目的也就是这些具体活动的各种目的,生活的意义也就在于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这些目的。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能够比较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如吃饭能够吃得好吃得饱、与亲朋好友交往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那么他的生活就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只要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都能较好地实现吃饭穿衣、招呼朋友、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活动的目的,在这种意义上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是有意义的。有的人不满足于上文中对生活意义的解释,认为生活的这些意义都是未经反思的表层肤浅的意义,如果对它们进一步加以推敲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意义就会被推翻。比如,你吃饭是为了免于饥饿满足食欲,学习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工作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生孩子是为了繁衍后代……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有意识的具体活动都有某个具体目的,但你生活中的这些所有的具体活动合在一起又是为了什么?如果各种具体活动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没有一个总体的目标,那么,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提出这类问题的人实际上不是把生活理解为人们日常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是将生活理解为一个人一生中各种活动组成的一个整体,是一种作为整体的生活。他们理解的生活意义也就是人的一生作为整体对于某个目的的意义。那么,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意义吗?的确,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浑浑噩噩了此一生,人们评价他时会说这个人行尸走肉虚度一生,他的生活没什么意义。但现实中多数人并非如此。人是有意识的、历史的存在,能够对过去不断反思,对未来进行筹划,而不仅仅满足于对现在的享受,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树立一个贯穿一生、毕生追求的总体目标一一书巨活目的。人们在确立自己的目的之后,就会相应地制定一个系统的生活计划来实现这一目的。美国哲学家诺齐克说:“一个人按照某种总体的计划塑造他的生活,也就是在赋予他的生活以某种意义。只有一个有能力如此塑造他的生活的存在者,能够拥有或者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可见,一个人可以通过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生活计划来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当然,确立的生活目的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人会确立不同的人生目标。就我们生活的中国社会来说,传统中有“三不朽”的说法:“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就是树立超群出众的道德楷模;“立功”就是建立彪炳千古的丰功伟业;“立言”就是写出世代传诵的不朽篇章,志向远大的人应该以这些为人生目标来实现自己生活的意义。生活目的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生活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会根据现实的情况不断修订和补充。但不管生活目的如何不同、生活计划如何变动,必须有一个这样的目的和计划,否则生活作为整体就会失去意义。当然,仅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相应的生活计划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生活充满意义,他还必须为实现自己的生活计划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充满热情地积极行动,并依此来指引自己的各种行动。如果一个人只是确立自己的生活目的、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却从不肯为实现它们而付出艰辛的劳动,整日陷入空想之中虚掷光阴,这样的生活同样没有意义。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者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的确,它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从中你可以看出自己正扮演着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方向。比如,如果你觉得生活是一场游戏,那么你对生活的这种看法将决定你不会严肃地对待生活。如果你看重的是游戏的过程,那么游戏的意义就在于玩的过程,你怎样玩。如果你在意的是游戏结果的输赢,那么游戏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你是否在这场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赢得游戏。[④]生活的意义问题并非只是发现的问题,它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创造活动,回答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关键在于我们把生活当什么。正是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决定了我们在其中所能发现的意义。[①][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第73页[M].张卜天译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②]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三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④][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第61页[M].张卜天译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花丛的绚烂美梦伴奏一生羞涩的花蕾是醉人不伤心的美酒蜜蜂彩色的双翅抖动放大了春天的尺寸月光下的饮茶人悠闲地品尝春天醉人的秘密被撕碎的雨撕碎月朗星稀连同洗净的心情流出人生的国境废墟颠覆月亮,遥远的天空行走着伪装的光明最抒情的树叶在飘零辗转,寻找自己的根现实总是从背面监视春天的花园每朵花都是一个深渊从美好的故事出发总回到镀金的呜咽太阳缓缓西沉留不住飘散的烟缕马蹄匆匆,放不慢的脚步已撞响夜晚的古钟雨零散,已是夏天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07综合文科2班张龙飞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胡适被视为中国的“个人主义”旗手,他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但同时,他的很多思想曾长时间被人们批判,其中一个针对点就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他所提倡的健全个人主义成为中国现代重要的思想,同时这一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也成为国内关于个人主义争议的焦点。胡适在《再谈“五四”运动》一文中有这样的解释:“但我们当时曾引杜威先生的话,指出个人主义有两种:(1)假的个人主义就是为我主义(Egoism),他的性质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群众的利益。(2)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提倡的是自由独立的人格和为我主义的个人主义。他指出社会最大的罪恶是摧折个人的个性,使之得不到自由发展,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应当成为青年最重要的人生主张。他认为,一些人把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当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生观来批评,平心而说,“是不公道的,是根据于一种误解”。他举苏俄当时用种种方法来提倡个人努力的例子反驳说,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需要“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同样需要有“独立自由思想的个人”。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他说,易卜生最可代表十九世纪欧洲的个人主义的精华,是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他的宗教。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有四层含义:一是从充分发展个人入手;二是自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三是积极进取的精神与负责的态度;四是尊重并容忍他。他认为易卜生(Ibsen)的思想最能够代表那种健全的个人主义。易卜生思想有两个中心见解:第一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就是易卜生说的:“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先生认为,社会的进步必须从充分发展个人入手。他多次引用易卜生的话说“你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塑造成器”,“你的最大责任是要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他认始终坚信,只有“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他非常重视个人发展的作用,他说“争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第二是要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像易卜生的《国民公敌》戏剧里的斯铎曼医生那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曾动情地号召青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救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的起来的!’”胡适提倡的自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要存疑,反教条,具有批评精神。他说,我们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要“大胆的假设”。其二是要注重事实与证据,注重“求证”,绝不容许偏见和个人利益来影响个人的判断、左右个人观点,即要“小心的求证”。这种怀疑并非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的,其目的只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是必须“撇开成见、搁起情感”的。这种求证,也并非是主观的臆断,是必须有充分的证据的。他批评那些缺乏独立思想的人:“最可笑的是有些人明知世界‘陆沉’,却要跟着‘陆沉’,跟着堕落,不肯‘救出自己’!”因为:“……却不知道社会是个人组成的,多救出一个人便是多备下一个再造新社会的分子。”所以他说:“……这便是易卜生所说‘救出自己’的意思。这种‘为我主义’,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利人主义。”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只有自己有独立的意识,才能为群体做事,救助群体。不能因为胡适在“世界‘陆沉’”的具体情况下强调自我拯救,就以为他主张的个人主义是私性的。易卜生强调“真实纯粹的为我主义”,按照胡适的解释,“这种‘唯我主义’,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利人主义。所以易卜生说,‘你要想有用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因为前提是“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方法是先使个人成器。除了发展个人能力和追求自由独立之外胡适还认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负责的态度是健全的个人主义不可缺少的精髓。胡适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假如有人说“人生如梦”,那么我们“岂可不振作一番,做一个痛痛快快轰轰烈烈的梦”。他说,“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冒险进取的。我们要做一个人岂可贪图自在,这个世界岂是给我们静坐旁观的”,可见,胡适先生是反对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胡适先生提倡一个人不但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且其言行要对社会负责。他援引杜威博士的话说,“个人对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的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厉害”,又引用了范文正在《灵鸟赋》中的话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提倡人们要“敢于说老实话,敢于攻击社会上腐败情形,不肯避‘国民公敌’的恶名”。可见胡适提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真精神,也是一种敢于同腐败势力抗争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一种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精神。假如除去这一点,则不能称之为“健全的个人主义”;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独善的个人主义”。胡适一直坚定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他说:“容忍是很不常见的,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们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们的容忍。“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我们就应该先培养能够容忍谅解他人不同见解的度量”。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所提倡的个人主义,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性的个人主义,而决不是那种单纯从自我利益出发的唯我主义,更不是提倡只是自私自利地追求个人发展,,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虽然强调救国要从发展个人入手,但其目的更主要却是要“有益于社会”。我们不能把他的“个人主义”断章取义,不能忽略了胡适先生也是推崇个人应该积极服务社会的,也是提倡社会协进观念的。胡适不但不主张私性个人主义,而且也很反对这一点。差不多和五四运动同时,新村运动在日本轰轰烈烈地展开,波及到了中国,周作人等人参加。新村运动也标榜个人主义,但本质上与独善其身的隐逸生活同,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主要是批评新村运动,文中他重复了杜威的真个人主义的两条,指出新村运动为“独善的个人主义”即为我主义(egoism,或译利己主义),强调杜威所讲的个人主义,即真个人主义,即既具有独立人格、又为社会负责的个人主义。胡适此文针对新村运动个人主义的单纯私性,特别强调个人主义的公性,提出“我所主张的‘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就是‘社会的’新生活”。由于新村运动者也标榜个人主义,所以胡适用“非个人主义”,以示与之对立,但这样的用法欠妥:自由主义者胡适怎么又主张“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呢?他肯定新村的人“完全发展自己个性”(这只能满足杜威真个人主义第一点),他批评的是他们企图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违背了杜威真个人主义第二点)。就是说,新村人忽视了胡适一贯着重强调的个人主义的“公性”的一面:要对社会负责任、不计个人利害、甚至不怕牺牲生命,即强调的是他的一贯思想即健全的个人主义,为社会负责的个人主义,他所以说新村运动者具有危险性,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打出的是个人主义旗号,但不是健全的、完整的、真正的个人主义,而是与传统的独善其身相近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国读书人具有亲和力,具有欺骗性。胡适提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展个人、独立思考、积极进取,以及容忍他人等理念,无疑是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真正的个人主义,健全的个人主义,它绝对不是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对立的。相反,健全的个人主义不单只有利于个人的强大,也将有利于集体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呼唤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不能忽视个人主义的重要性,不能再以集体主义的名义打压个人主义,更不应该继续扭曲健全个人主义,扭曲胡适的伟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