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开学伊始,各类报刊招新活动铺天盖地而来,使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应接不暇,更是举棋不定。校园报刊可谓种类齐全,阵容强大,产量颇高,咋一看,一片繁荣景象,形式大好,让人甚感欣慰与振奋!然当我们拉开这“繁荣”的面纱,心头却掠过一丝本不该有的黯淡。物象繁荣,非心象繁荣。繁荣不仅是物象的繁,更应是心象的荣,物象与心象的双重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各类校园报纸杂志虽产量丰盛,快者一月一期,中者三月两期,慢者几月一期,每间宿舍每月所收报刊不下十份,派发报刊者成了各间宿舍常客。曾有笑话,宿舍四友正关门高谈阔论,忽有人敲门,竟异口同声说:“准是派报纸杂志的!”开门,果然!若舍长把每年收到的报刊集中卖掉,四人准可以大大地快活一般。然报刊若能被当废纸卖掉,乃其三生修来之福分,更多者可谓命运悲惨。派发者后脚刚离宿舍,所派报刊或成屁股底下之物或成抹脚布或被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或被铺于桌面侍奉快餐。瞟一眼者不少,看一会者不多,读之者难觅。不知这是校园报刊之悲还是大学生之悲。如此一般境况,报刊虽多何用?拼命地出版拼命地印刷,徒浪费劳力财力。我们是否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尝试让报刊真正走进读者内心,而非一味促进物象繁荣了?圈子繁荣,非大众繁荣。文学院是文学的殿堂,钟情于文学者甚多。然而源于多种原因,文学爱好者的水平有高下之分,其所关注的文学焦点更不尽相同。报刊尤其文学性报刊是主要的文学阵地,所面临的是广大读者,而不是圈子里的人。但圈子里某些人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只顾自个儿舞文弄墨,写文章时故弄玄虚,乱拈术语,自谓高深,可笑连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外人读此类文章,只能叹息:“吾辈可望不可即也!”于是读者敬而远之。文学报刊固然要保持自己的风格,体现较强的文学性,但文学性不是术语堆积起来的,更不是故弄玄虚者可为之。作为报刊,文字本应两边走,要在各类读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留住旧的读者,争取新的读者,增大报刊在读者中的覆盖面。而不是无形中划定了一个圈子,与外界形成了阻隔。一个报刊的读者若只是其作者,那便是莫大的悲哀!圈子繁荣,非大众繁荣还表现在报刊社团之间的抗拒性。校园报刊社团之间的友好交流,对社团及刊物本身都可以产生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所看见的不是交流,而是闭塞。它们更多时候或冷眼相对,老死不相往来;或互相贬责,好像自己才是真命天子;或仿佛一山难容二虎,拼得你死我活方能求得立身之地。一个报刊社团不能仅仅睁大眼睛盯着自个儿的那张报纸或那本杂志,应该敞开大门,与他人热烈拥抱,取长补短,携手共进!这是一个社团应有的心胸和眼光,态度决定自己的高度!“小女生”散文繁荣,非多种文体繁荣。校园报刊所登文章多出自文学院学生之笔,文院男少女多,悬殊可怜,因此校园文坛基本是女生天下,所以小女生散文繁荣也不足为怪了,更何况在这平淡的岁月里,日子如涓涓细流,虽偶有风波,也激不起澎湃之情。文院女生不乏多愁善感者,偶有风吹草动,或遇阴天细雨,秋节飘絮,花残月缺,便心湖荡漾,愁绪相生。诉之于笔,所成之文免不了是些零碎心绪,读之无气,嚼之无味,品之无奇。再看看其他文体,写戏剧者难觅踪迹,写小说者少之又少,写诗歌者虽多然不知所写是何物。小女生散文可谓泛滥!说得好听点,他们在探索人性的深层,与真实的心灵对话;说得难听点,是无病呻吟。当然,“小女生”并不专指性别,只是指那类缺少大气,缺少时代气息,缺少现实人文关怀的文章风格。作为文院学生,不管是男还是女,都应走出自己的内心,放眼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虽说在载道和唯美之间,在各种文体各种风格之间尽有天地任作者回旋,不必执着一端,但处今日非常之时局,而竟不闻不问,不怒不惊,乃至孤灯小楼,一仍个人内心是务,也未免太狭隘了。也许有些话说得过于不留情面,但这些都是存在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敢于直面,而不是一味回避。事在人为,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校园报刊一片繁荣!”
汉语言文学0805郑丽滢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林远是个寻常的高三学生,也是个寻常家庭的小孩,家境一般,样子一般,成绩也一般。她说自己只是个寻常的存在,并且不知为何寻常地存在于这个世上18年。她家住在离市中心挺近的一个小区,那是一个旧小区,街里街坊都认识,那里没有秘密,说三道四是正常。如果你去问一下林远家的情况,任何一个人都能跟你说上半个小时,因此,她很厌恶那个地方,那里一切都散发着陈旧的霉味。高三的日子都不会轻松,漫天的试卷,做不完的习题,记不完的要点和考不完的模拟试。林远其实很努力,成绩一般似乎给她带上了金箍咒,一度让她十分地悲愤,但习惯了以后便会麻木,偶尔在课堂上看看窗外的树木,天上的云朵,这并不算罪过。又一次的模拟试完毕,数学考砸,英语复习不够,问题无限地放大。教室里闹哄哄的,同桌小奈积极热切地跟别人讨论着试题,时不时夸张地笑几下,张开的嘴巴如同一个黑黑的洞,似乎要把人吞没。林远无所谓地笑笑,成绩好炫耀一下很应该。凌乱的书本摆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她摆好书本,背起书包,静静地离开教室。她一个在校园走着,小鸟的叫声还欢快,蓝天里有白云,她在那一刹想回家。走进学校车库,开锁,清脆的一声“啪”,自由了。她骑着车,飞快地往家里赶,树木和行人不断地被抛在身后,她喜欢这个感觉,好像自己可以随心地飞起来。家或许才是她的归宿,至少那里还有一缸金鱼等待着她。自行车开到巷口,便听到大院里面嘈杂的声音,这让她心情有点烦躁。她整理一下情绪,轻快地走上楼梯,然后跑上五楼,家门是开着的,她有点疑惑地走进去。鞋被凌乱地扔在地面,报纸撒了一地,几个碎了的玻璃杯,然后便是客厅里男人和女人的争吵声,她脚步停了,手用力地把门关起来,又一声“啪”。她默默走进去,她的父母无暇理她,吵得很激烈,习惯了吧。她也没有兴趣知道吵什么,吵架不需要任何理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对骂,消音后应该可以想象成对唱。她并没有打算说什么,把客厅的那缸金鱼抱起来,然后走进房间,把书包放下。金鱼还在扭动着它华丽的尾巴,悠然得有些无耻,一直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却被玻璃缸残忍地豢养着,可悲还是快活?浑浊的水,夹杂着饲料和粪便,没有人清理。这样养着金鱼,自嘲地笑笑,推开房门,拿着鱼缸。父母还在大声地争吵,然后突然一直碗被大力地摔在地上,支离破碎。林远轻轻地踩过碎片,冷静地说了句,不够的话可以摔电视机。她昂着头走出混乱的地方,身后传来:看你生的好女儿,不争气;女儿你没有份啊,管教不好还不是怪你。“啪”一声,她用门将喧闹声关在身后,走下楼梯,和她那缸鱼,遇到一个邻居,笑了笑。她抱着她那缸鱼,慢慢地走着,不知不觉走到附近的一个公园,那里有一个湖。她直直地向那个湖走去,有点像祭祀的感觉。今天她要将那些金鱼放生,或者说抛弃,可怜的人养不起这些华丽的鱼,那些张扬的金色其实很刺眼。她敲敲鱼缸似乎在道别,然后就用手把金鱼捞起来,将鱼放进湖里,倒掉浑浊的水,将空鱼缸抱回去,你自由了。一个人在凉亭坐了很久,想起还要上课,掏出手机打个电话给老师,谎称不舒服,请假休息,很爽快地得到批准。夜色浓了,风也有点冷,站起来,拉了拉有点皱的校服。再次回到家,家里没有人,父母不知去哪儿了,满屋的狼藉,她默默地开始收拾,开了一点音乐,有个人在唱:mylovewillgetyouhome….一滴泪滴落在地板,“啪”的一声。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恬恬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最近,我一口气读完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由范克明同志撰写的《张学良传》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主题鲜明,史料翔实,文笔流畅。作者不是根据研究张学良的现成结论去表达主题,而是以大量文献、资料和活生生的史实为依据,并注意吸收今年来国内外有关西安事变和研究张学良的最新研究成果,秉笔直书,立论公允,既写史,也写人;既写景,也写情。力求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为传主立传,因而使它既有相当的文学特色,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它从张学良的青少年一直写到他幽居台湾的晚年。全书内容充实,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但作者从容以对,如数家珍,以饱含激情和清丽隽永的笔墨,展现出张将军所走过的曲折坎坷、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与他那丰富复杂和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从而较深刻地揭示了他是怎样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成员演变为一个杰出的爱国将领的。因此,与其说它是一位爱国名将的奋斗史,不如说它是从民国初年至今大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张学良不仅是“九一八事变”的悲剧主角,还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由此,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也由此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他无怨无悔地说:“我是一个罪魁,却成为历史焦点。但是,如果国家与民族还需要我,我将终身奋斗不已!”读罢此书,你会对他既往茫茫,不堪回首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人民之所以深切怀念张学良,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诚朋友。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地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在民族危亡之秋,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将军置个人生死荣辱于不顾,与杨虎城将军一起义无返顾地发动西安事变,并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和五十周年大会上,周恩来同志和习仲勋同志先后代表我党高度赞誉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他们不朽的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唯有春风今又还。这是张学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囚禁在湘西沅陵凤凰山时,题写在凤凰古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为《自我遗憾作》。如众所周知,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以团结抗日为重,亲送蒋介石回南京。“死生度外,义薄云阙”。是蒋氏食言,张学良才身陷囹圄。这时,全民抗战已经展开,张学良一方面以西安事变的目的终于得以实现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为自己被囚禁而忧愤。诗中的“孤影远,路漫漫”就是感叹他和杨将军的不幸遭遇的,这不也正反映出他义愤填膺,未能效命于抗日疆场的隐痛和事与愿违的遗憾吗?谈到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就必定会想到蒋介石。蒋是坚决反共的,态度也僵硬得很,这都是事实。但根据只有作用力而无反作用力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我倒觉得,蒋被扣在西安期间所写的暂时停战手谕,对南京方面欲炸西安的制止,在接受“三位一体”的要求,达成六项协议,为事变和平解决作出的让步,以及蒋回南京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他在西安的承诺,国民党政府由“剿共”政策向抗战政策的转化等,说明他在西安事变后期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这也是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在西安事变中取得的成果。使得局面有了一定的好转。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生命和自由。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为了中国抗日而做出的决定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虽然没有因此而死,但他却失去了半生的自由。他是为了爱国而付出的代价,他所做的这一切,最终结果是有利于中国的,不能不承认是他的贡献。有的人不同意历史对他的赞扬,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张少帅的爱国情。由此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少帅在前些年一直都没有回来看一看自己为之奋斗的而又阔别了几十年的祖国呢?于少帅,于我们,都是一个遗憾!千里之外,哪个游子不想家?不想自己的亲人?当他离开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忧伤与惆怅,可是,他能回来吗?远在大洋彼岸,路途遥远,又几经波折。只有把这份情,这份思念,埋藏在心中了。也许,他放不下包袱,正如李敖先生说的:“他太老了,思想包袱太重。他觉得无颜面对东北父老,毕竟是他放弃了东北。”但最终的、最正确的答案在少帅的心里,外人只是作无谓的猜测。张学良的爱国新是不容置疑的,他为祖国放弃了太多。他没有对国家有何要求,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行又有多少人能有呢?只因为他老年流浪在外,没有回国,就招致那么多的猜疑,甚至诽谤?请你们翻开历史,请你们看看《张学良传》,你们会明白得更多。
文综2班林妮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人的想象力是可怕的。文化是想象力的结果。文化必是创造的出来的,但创造出来之后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可以在无形中繁衍。人具有想象的理性。想象力用来产生头脑中的蓝图,理性用来创造。中国的麒麟,头和尾像龙,身子像马。中国人喜欢把认为好的东西集合在一起,然后把这个美好的构身当作神一样崇拜。麒麟送子,一个实实在在的愿望便找到了寄托。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很适合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百姓就是这样把认为好的东西就拿来使用,把使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再说观音菩萨,观音其实非男非女,但我们喜欢把这个救苦救难的慈善的化身当成理想的女性。而这个就是传统的中国妇女的化身。我在莲花山看观音像的时候感受颇多。在民间,佛家与道教其实已融为一体,也不用分观音是道教的还是佛教的,可以说,中国民间的崇拜对象都不是纯粹的而是美好愿望的结合体。第一眼看到观音阁里的观音像时,我就怀疑观音的发型和印度传统男子的发型很像。这种人为的神是人们心灵寄托的具体化身。就像那耶稣基督的像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一样。送子观音,滴水观音,如意观音,延命观音,百姓的愿望多么实际。大旱是渴望天降雨就祈求滴水观音,希望事事如意就祈求如意观音,希望延年长寿就求延命观音。而最常用的应该是送子观音了,青年男女想要早生贵子都来拜拜这位观音。观音娘娘还都是赤脚的,这让我想起印度的赤脚风俗。总之,一切都是人间文化的再现。也许这就是所说的“人间佛教”精神。大殿两旁各有一个大层架,放着上百尊观音,真是气势宏大,这么大的震压力想不信也难。人的想象力一旦化为现实的运用,结果真是不可收拾。中国人信风水,莲花山观音阁依山伴水,佛门圣地。所谓圣地也即是风水宝地,进一步就是好的地理环境。在我参观的时候还看到观音像旁贴着“提防小偷”。所谓圣地,不是真神所在地,也不是真神显灵处,而是人们认为摆放神的最佳处。神是人造的,而这个“人造”来源于想象力和愿望的结合。结合后的实体,人们便把它当作心灵所需愿望的寄托。岭南地区自古毒障多,而观音这个来自南海的慈善女神正是来帮助人们清除毒障的。在这片古代蛮荒之地,人们的开化程度,文明程度低,生活导向迷茫,于是,观音就来帮助人们指迷津。这就是土生土长的慈悲大师。观音阁中间供奉着“二七捨身出千千手眼的”千手观音。可见天下灾难多,双手还不够,要千手方能解决这世间的苦难。人们是相信的,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事实上,只要相信,便会有奇迹。人们创造了一个愿望载体后,一切便想当然地附加上去。什么禁荤,吃素,放生,禁欲等等,这个体系开始庞大,开始生根,于是渐渐形成蔚然的文化大观。它的生命力不容忽视的。有了生命力便有了生命,活生生的,可触可摸,不是条文规章,可以传递生命的。有人说文化是后天形成的,不能是天生的,从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但是文化一旦被创造便有了生命,它可以造成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于后天的创造时已产生了作用,并在这种作用中让已创造的文化与后天创造的文化体系趋于一体。于是文化得到传承,文化基因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