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致五四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巴黎死去的黄昏倒在早霞的血泊中残滴的血液引爆了民族的炸弹“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个黎明即将复活怒吼嵌进仇恨的子弹一个屈辱的世纪被击落在尘封的棺盖上如纷纷掉落的硬土五四青年的魂暴风雨已经来临洪水向历史发动总攻手捧满腔的热血在握紧的拳头上挥舞不倒的信念是青年就不甘做害怕流血的懦夫要争当不畏风暴的大雁民主与科学穿透迷茫的夜色将愚昧无知推进灵车撕掉臂佩的黑纱把胸前的白花铸成鲜红的旗帜寒风完成最后的葬礼苦难的时代未必产生高贵的命运却满是勇气的天才那个被死亡覆盖的时辰站在民族的脊背窥视时代忧郁脸孔的背面梦见了真理的春天在自由的十字架上射死冬天坚利的炮火轰走墓地上空的乌鸦仿佛耻辱已经走到尽头青春却陷进了无梦无醒的云雾直到城堡外面的尸骨渐渐模糊用血腥重画一个信仰省略了冒烟的句号摆下的祭酒灌溉苏醒的思想青年的灵魂怎样创造了一个世界一枚浮着血丝的鸡蛋在灰色的黎明孵化成一段流着爱国的血的历史

    2009-06-28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51
  • 在冲突中挣扎的宗教世界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龙飞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文化的各类定义,至今已不下百余种,而认为文化包括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这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则基本上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异质性势必导致冲突的出现,而一般差异与冲突的表现和发生,往往集中在观念的层面。如果说价值系统和宗教信仰是文化最为核心和底里的东西,那么,如今世界上出现的如此多的形形色色的国际冲突,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宗教信仰差异的根源。世界上各大宗教无不以惩恶扬善、净化人性为基本宗旨,但宗教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却又常常是规模巨大、难以消解的族群冲突的渊薮。甚至有学者干脆就说,人类的历史是宗教卷宗中的历史,人类的战争与冲突根本上是源于宗教或生活信仰的差异性。恰如卡西尔(ErnstCassirer)所说:“它(宗教)鼓励我们与自然交往,与人交往,与超自然的力量和诸神本身交往,然而它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它的具体表现中,它成了人们之间最深的纠纷和激烈斗争之源泉。”也许2001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是一个灾难性的标志,标志着世界由此正式进入所谓宗教冲突的时代。9.11事件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式向伊斯兰世界宣战,阿富汗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伊拉克站争的锣鼓正式敲响,丹麦的漫画事件风波还紧,激进的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上台了,伊朗的核危机让西方焦头烂额之时,伊朗总统马上抛出“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言论,忧心忡忡的时候,伊拉克什叶派的圣殿金顶被炸得面目全非,内战初现端倪;胆战心惊之际,爱尔兰又发生流血事件,印度宗教冲突大爆发,天主教和新教间的老账本再次被翻了出来。从中东地区的连绵战火到9.11的极端恐怖,从伊拉克的内战危机到印度的流血事件,都可以说是宗教冲突的表现形式。亨廷顿(SamuelP.Hungtington)所谓“文明的冲突”(theclashofcivilization),固然包含了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内容,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事实上,亨廷顿本人也正是将宗教视为文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亨廷顿认为,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意识形态划分的时代已经结束,宗教和文化的差异性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冲突的主导因素。因此,如何化解宗教冲突,谋求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世界伦理宣言”的起草人孔汉思(HansKung,又译为汉斯·昆)曾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所谓“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越来越不断得到了现实层面的论证,也成为全球众多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如何理解以宗教问题为导火线的社会冲突,学术界有不同的分析模式。一种模式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因此每一所谓的宗教冲突,都有其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宗教不过是其表象而已。依据这一模式,我们会发现,许多以宗教名义出现的冲突,的确有国际秩序和社会秩序不公平的基础。比如法国的穆斯林骚乱,应该说与法国穆斯林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有关。全球性的激进穆斯林运动,也很难说与中东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较低没有关系。从这一认识模式出发,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宗教问题是特别容易被免费搭车的社会因素。宗教本身是最敏感的社会元素,因此当一些政府、团体或个人对于其他社会问题束手无策,或者想一举成名的时候,利用宗教冲突是一个节省成本的办法。比如丹麦的漫画事件,最近扩展到了尼日利亚和印度,似乎就有搭车之嫌。尼日利亚的激进穆斯林焚烧了15座基督教堂,死亡10多人,其表达愤怒的手法与丹麦漫画似乎相去甚远。印度北方邦的少数民族福利部长奎瑞西宣布悬赏600万美元奖给杀死漫画作者的人,杀手将获得与自己一样体重的黄金。不仅旗帜鲜明,而且所赏黄金的办法如此具有煽动性,使人不能不想到此人的其他目的。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认为在社会冲突中,宗教自身就是一个独立因素,不必作为其他经济政治问题的反映。宗教问题自身就可以引发重大社会动荡,比如文明冲突理论就有这一模式的影子。从近几年的国际局势看,这一分析思路有其独到之处。比如对于2006年丹麦的几张漫画,部分穆斯林的愤怒的确出自其宗教教义和感情。以“画”的形式表现穆罕默德,本身就违犯了伊斯兰教的诫条。去过清真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与充满雕塑、绘画的佛寺、基督教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清真寺里没有对圣人的形象描绘。对深受基督宗教熏陶的欧洲人而言,伊斯兰教的这一规矩真是不可思议。在某种意义上,西方艺术就是宗教艺术,如何不能形象地描绘圣人呢?所以当穆斯林提出抗议之后,欧洲报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回应:《法兰西晚报》一下子将耶稣、释迦牟尼等其他宗教的圣人们都画成漫画,告诉穆罕默德不要烦恼,“我们都被漫画化了”。应当承认,不同宗教之间思想差异,应该是丹麦报纸发表漫画的基本原因。作为一个500多万人口,近90%人民信仰路德宗的非移民国家,很难说丹麦的媒体在发表漫画时有什么政治或经济的阴谋。在当今的宗教学研究中,一种宗教传统对于其他宗教传统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排斥主义(exclusivism)、包容主义(inclusivism)和多元主义(pluralism)。排斥主义是指自认为独占绝对宗教真理的专属权,否认其他的宗教传统可以为人的存在的终极转化提供真正可行的道路。包容主义是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他宗教传统拥有部分的真理性,但同时认为其他的宗教传统所拥有的真理已经包含在自己的宗教传统之中,其他宗教只是真理的初级阶段,而真理的最后与最高阶段仍然不为其他宗教传统所有,只能通过自己的宗教传统得到揭示和指明。这颇类似于佛教的所谓“判教”。多元主义则能够正视包括自身在内的各个宗教传统的特殊性,认为不同的宗教传统都可以为人类存在的终极性转化提供一条道路,尽管超越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对于超越者的一种回应。用约翰·希克(JohnHick)著名的比喻来说,不同的宗教传统恰如信仰的彩虹,是对同一种神性之光的不同折射。排斥主义和包容主义的关于对待异教的态度面对21世纪突出的宗教冲突问题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再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其他的宗教不但无助于解决严重的宗教冲突问题,反而只能使得冲突愈加激化。面对现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应该采取“多元主义”的态度,正视自己与他方的特殊性,抱着平等相处和平等对话的态度,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开始问题的解决。宗教已经成为文化背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宗教的观念和准则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的冲突势必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因此,宗教冲突问题必须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而不是强势的压迫和侵犯,更不是诉诸战争。正因为宗教的因素构成全球范围内文化冲突的根源之一,如何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宗教冲突的化解之道,业已成为宗教界人士和广大知识分子共同参与进行的一项事业。世界各个宗教传统的信奉者以及认同或至少对这些宗教传统有同情了解的研究者们,如今更是正在分别从不同的宗教传统中发掘各种相关的资源,以求能对宗教冲突的化解有所贡献。例如,在今年美国纽约举办的第32世界经济论坛年会(WEF)上,宗教冲突的问题就纳入了会议的议程,显示出经济与宗教两个似乎不相干的领域其实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而受邀参加论坛年会的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一方面建议论坛成立宗教委员会,一方面也呼吁信奉或认同佛教传统的人士开发佛教传统的智慧,谋求化解宗教冲突的良策,表示了佛教方面对于全球宗教冲突的回应。对话才是解决之道。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宗教对话机制,各个宗教流派应该撇开成见,以合作而不是敌对的态度真诚地进行交流,共同拟定方案,逐步地落实,消去不同宗教信仰的种族之间的敌对情绪,以人类共同的追求为基础建立宗教共同愿景,逐步解决矛盾,制止无谓的冲突的出现。面对不理性的宗教情结煽动现象,我们应该持冷静审慎的态度,不能把一切的问题都当成宗教的矛盾,不能把一切的冲突都简单地归结为宗教信仰的差异,毕竟,很多的问题都不全是宗教问题,而是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问题抑或其他的文化差异性问题。但目前国际上严峻的形势也再次表明:宗教问题已经不能再受到忽视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国际社会危机,如果得不到长足的解决,人类将面临无尽的战争和灾难。所有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应该撇开成见,把“和而不同”当成自己信仰中的根本性的原则,尊重其他宗教人群的信仰自由如珍惜自己的信仰自由一样,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牺牲上帝真神的子民。冲突既可以让我们流血,也可以使我们坚定对宗教教义中真善美以及和平的追求。

    2009-06-28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50
  • 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有感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有感汉语言文学0705班曾艳华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一直被我们奉为至理名言的话,今天竟被高振东教授推翻了。我们一直都没有考虑过“天下兴亡”与自己的关系,我们似乎都割裂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高教授提到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否就等于大家都无责?正如高考中给每人都加10分,那不就跟没有加分一样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我们都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算自己没有尽责,还有其他人负责。如果每个人都抱有这种思想,那结果会是怎样?是每个人都没有对国家尽责,每个人都变得自私自利,国家也无法团结起来。那会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啊!所以,我们都应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战火连天,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无处不在,然而中国人民对祖国仍不离不弃,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国土,抛头颅,洒热血,因为他们始终相信,祖国是自己唯一的归宿……然而,时下内地某大城市中学生当中有三成学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外国人,甚至在为中国人民所痛恨的日本大地上赫然写着“考上东京大学,在日本生活”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汉字,更令人意外的莫过于中国婚介所那则“找个老外嫁出去”的广告。中国人民竟如此崇拜外国,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毫无疑问,外国很多国家比我国富裕、强大,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可是,难道我国就没有任何优点,非得移居外国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吗?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中,社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生活更殷实,社会更和谐,这有赖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与奋斗。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肯继续在这片大地上默默耕耘,那么赶上甚至超越其他发达国家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盲目媚外实在是不可取的。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如果不能盲目媚外,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英语,把它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可是,我们应该清楚,“崇洋”从来就没有什么过错,“媚外”才是值得谴责的。“崇洋”是对别的民族的认可与心中对美好追求的体现。“媚外”则是降低了一个人的尊严,把自己放在低级中,造成不平等。而且,正如高教授所说,我们学英语是为了更了解外国人,把他们的绝活学过来,加以自己的创造,希望有一天能超越他们,这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人民族自豪感的丢失,民族凝聚力的减弱,以及民族自卑感的外现。然而翻开那页页丹青,我们却发现了一个个闪耀着无可比拟的光彩的名字。苏武牧羊,尽显对祖国的坚贞;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那不屈与坚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心中饱含着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名利地位的诱惑在他们的赤胆忠心面前都变得一文不值。那是一种属于民族的无比高贵的情感,是对祖国大地的无限眷恋,这难道是外国能带给我们的吗?热爱我们的国土,以自己国家为荣,这才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盲目媚外是因为我们缺乏对中华民族的自尊、自爱,但是,难道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不值得我们自豪吗?那源远流长的文字,空灵留白的水墨画,还有那华丽酣畅的汉赋、琅琅上口的唐诗以及婉转哀怨的宋词也不值得我们心生敬意,不值得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吗?只有缺乏对历史的理解、缺乏对民族历程的深刻认识的人,才会盲目崇拜那只有区区几百年历史的国家,反而舍弃那拥有无比珍贵文学财富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需要我们来传承,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书写,我们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共同缔造属于中国人民的另一个辉煌!让我们做一个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一起大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我是中国人,我以我的祖国为荣!

    2009-06-28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49
  • 云游(2)

    (三)肖濛第一次发现乐言是在检查内务的前一天。那天天气炎热,肖濛正双膝跪在舍友的席子上,从床上探过身,伸手去够天花板上的电风扇。肖濛用抹布套住自己纤细修长的手小心翼翼地从电风扇的外罩的铁杆间伸了进去,另一只手还得扶住电风扇,让它不要随便晃动。肖濛慢慢移动着手,毕竟里面允许肖濛的手伸缩的空间太狭小了。手被限制得死死的,手背碰到风扇外壳铁杆生锈处马上就被割伤了。但再痛也不及膝盖长时间跪在席子上带来的的疼痛。肖濛的膝盖上已深深印上几道红道道。肖濛感到痛。可是她又能怎样呢?只能尽力把它擦干净。“如果那群检查内务的人一定要挑毛病,我就认了。”肖濛想。乐言不知几时走了进来。肖濛不好意思只打声招呼就不管他了,随口问乐言能否帮她把风扇的外壳拆下来。这样她就不必跪在那里擦了。对于他是否会施与援手,肖濛一丁点儿的把握和期望也没有。乐言竟二话不说就顺着床边的梯子爬上来,伸手去拆那个风扇的外壳。原本把它拆下来并不难。因为在外壳的边沿处有几处开关。只不过生锈了,这些开口处的铁片都牢牢拴在一起,没办法再拆开了。肖濛看着他一手扶住梯子,一手扯住风扇的外壳想把它拆下来,但试了几次,都没有结果。肖濛想告诉他,让他坐上来,试着掰开那个开口处的铁片,或许会更有效。但她什么也没说。一来碍于身份。叫一个学员教你怎么做,乐言是不是那种愿意放低身份的人,她毫无把握;二来如果他接受了这个意见,乐言就必须爬上来坐在床上。肖濛不愿意他上来。反正一开始就不是真的叫他来拆风扇。于是肖濛说算了。可是,他像没听见似的,继续用力地往下扳那个外壳,弄得电风扇“吱咯吱咯”直响。肖濛不好再说什么,就静静地看着乐言。乐言双眼炯炯有神,专注地摆弄着手头上的东西,完全没有在训练场上的那份严肃与一本正经,也没有平常与她们嬉笑打闹时的那份孩子气与玩世不恭。肖濛忽然觉得此时的他双眼中透露出一份近乎淳朴的执著,一份合乎他“最可爱的人”身份的坚定。肖濛甚至觉得乐言此时比在任何时段、任何场合更像一个子弟兵。肖濛当时无法想象这一幕竟是她后来最怀念的镜头:我只是个陌生人。他对我没有任何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表情没有搀杂任何私心杂念,纯粹得很。在他的神情中,只有对待陌生人的那种平常与坦然,使他内心那份最真的感情显现在脸上,很洁净,像纯粹的蓝天一片,没有一丝白云。就像是用橡皮在涂黑的素描纸中擦出一道白痕。而这道白痕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乐言已经忘记曾帮过一个学员拆风扇的事,他更想不到当时帮的那个人就是肖濛。当时在乐言眼中,肖濛只是他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学员而已。除了在训练场上接触,肖濛对他是敬而远之。就算是休息时间,肖濛也是躲得远远的。乐言和班上其他人说笑聊天时,肖濛总是静坐在角落里。他也没想到,肖濛一直在庆幸不是她们中的一员。肖濛认为倘若她是,那么她永远也不可能如此近距离地看到乐言这副表情。因为,如果肖濛跟乐言当时就熟悉了,他的表情一定会多了几份关切、多了一些幽默、多了一丝笑意。就不会像现在一样,那副表情很自然,有农村人的那种淳朴厚实的信任感,有着军人为人民服务的那种热心肠与使命感。真的,那一刻,他俩仅仅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陌生人。他们的接触仅仅是那一刹那间。你压根不会去想对方是谁,是怎样的人,职业是什么。更不会去考虑说今后会不会再遇到对方。更不会在乎对方如何看你。因为彼此都只是对方生命中千千万万个擦肩而过者的其中一个,不值得留恋。但肖濛并不是完全没留意过乐言。有时她会看着他和班上的女生说笑,但引起她注意的是乐言满脸的汗水还未擦去就拿着瓶子猛灌水的模样。原来他也会累的。肖濛第一次和乐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发生在一个下午。那天的下午是在操场上练习打靶。肖濛所属的小组负责收拾垫枪的沙包和小凳子的。待她忙完时,组员一个个跑去吃饭了,她转身想离开,抬起头,刚好乐言也回过头来。她打了声招呼,低头想走。可是乐言叫住她:“你叫什么名字?”“肖濛。”乐言在点名册上搜索着,肖濛用手在上面帮他指了出来。“肖濛。”乐言念了一遍,抬起头:“你好像不怎么和大家在一块?”“我不是一整天都和大家在一起吗?我没逃课。”肖濛静静地说着。乐言笑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不喜欢说话,对不?”肖濛抿了一下嘴,没开口。“去吃饭吧?”肖濛只得跟着他走,乐言问了肖濛许多事情,可是肖濛总是回避着。“你怎么总不笑呢?不要那么严肃嘛。”“你们不是说军训场上要严肃吗?”“那休息时间总该放松吧。”“可是我们还在军训场上。”“……”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被他注意到的。此后他总是要她一块去吃饭。她总是先溜了。她记得有一次自己才刚在食堂里坐下来,她只是要了碗粥。这时,对面有人坐了下来,是乐言。肖濛往四周一看,并不是没有空位。乐言笑了:“怎么吃这么少?你等一下。”他又买了个包回来,于是他的桌上便有三四个包一杯豆浆。旁边的女生们吃惊地说:“教官您食量真大!”乐言笑了:“这个不是我的。”说着把一个包推到肖濛面前。旁边的女生马上知晓了,都笑了。肖濛此时像被人打了一巴掌那样难堪:“也不是我的。”“是你的。你吃那么少怎么行?”肖濛不想和他辩论,她站起身想走。“坐下!”乐言喊道。“又不是在军训场上,你管不到我。”肖濛面无表情地说。“你还穿着军服就归我管,无论是场内外!”乐言火了:“你不吃完就不准走,我俩都别想走不用去上课了!”旁边的女生被吓到了,纷纷端着碗撤离。肖濛忍住火,很勉强地坐了下来。她抿着嘴,不肯吃:“您直接去跟连长打我报告好了。”“你怎么这么倔呢?场上消耗量那么大,你吃太少了。”乐言的口气软下来了。“别拆我面子。我只是担心你……”乐言开始有点低声下气了。肖濛低着头,她明白乐言并不是存心羞辱她,他不可能知道她的家境和身体健康状况,他应该是无意中触碰她内心极为敏感的部分。但是她不愿意如此接受乐言的“好意”,因为这要她以尊严为代价。她也不愿解释。肖濛完全可以不当回事起身离开,把整个摊子扔给他,但她知道身旁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今天他们两个人之中一定得有个人退让。像她这种无名小卒,一会儿就被人淡忘,可是他呢?思量反复,肖濛骤然觉得这个自以为做了好事的人比起自己更可怜。她咬着嘴唇,像是付出多大努力:“我现在吃不下,带回去行不?”乐言松了口气,笑着说:“随便你。”在军训最后的几天里,肖濛发现乐言对自己越来越关注,让自己负责拿回他的资料夹,提醒他连长下达的通知,训练结束回到宿舍总会接到乐言的电话,吃饭时总要叫她一块去。还好,乐言身边从不缺主动要和他吃饭的人,她总是趁乐言被人“纠缠”之机跑开。结果是乐言总在食堂里一片蓝色的军服里苦苦搜索那个鸽子般娇弱的身影。最后一晚联欢,同班的苏曼音用手碰碰她,把手机递给肖濛。肖濛接过来一看,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句话:“在热闹的人群中,我依然嗅到你孤独的气息。”肖濛抿了一下嘴,把手机递回给她。的确,“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无论是在平时还是现在,那种训练之余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那片热闹与欢乐是不属于自己的。肖濛一直都无法融进。她顶多做个微笑的模样应付一下。但她的内心还是祝福她的同学们能快乐,尽管这快乐没有她的份。溜走的岁月了无痕迹,许多人都喜欢用相机留下那精彩的一瞬,肖濛不喜欢一大群人僵坐在那里等待着摄影师那声漫长的“一——二——三——茄子!”她不喜欢那些很形式化的东西。可奇怪的是她总是得服从于这些形式,并且比形式要求的更加变本加厉。颇有些自虐的意味。肖濛想起乐言要她留下点东西作纪念,留住生命的痕迹。肖濛总是保持沉默。肖濛很想对他说,您是希望您的朋友非得看着一张相片才能想起您呢,还是放在脑海中珍藏呢?倘若有心,无物亦可思人;倘若无心,再多的相片、再多实物性的礼物、再多的赠言也是无谓的。如果思念一个人非得借助相片,那肖濛情愿一开始就让人遗忘。随着时间的流逝,具体的脸开始模糊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团情感的云雾,弥漫心头,挥之不去。“伤疤绝不能露给别人看,不能让别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意让谁可怜。”军训后乐言在周末前后常打电话找肖濛聊天。肖濛总不吭声,听他在电话那头说。十月份的某个周末乐言去找她们,前天晚上就放出消息,让许多人兴奋不已。肖濛那天很早就走开了。中午她才回到宿舍。片片薄云,秋风和煦,白蝴蝶飞舞。那柔弱的生命慢慢地扇动着柔嫩的翅膀,动作是那么地静、轻。似乎稍微发出点儿声,就足以打破自然的宁静。肖濛刹那间感到生命的美好与柔弱,就像苔丝,那柔弱不堪的娇美身躯包裹着一颗饱受折磨的美好心灵。想着想着,心凉了。宿舍电话响了。“肖濛。”声音依旧充满爱怜的意味。“教官。”肖濛是班上唯一在公众以及私下场所都不肯直称乐言名讳的人。“在午休吗?”“没有。”“我来看你们了,我在楼下,你下来好吗?现在午休时间我上不了你们宿舍。”肖濛清晰地听见那边很热闹的声响:“不了。”“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依旧是沉默。“早上没见到你,去哪里了?”“我……看病。”“怎么了?”“没什么。”“内科还是外科?”肖濛迟疑了。她想起前两天接到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信函,请她早上去那一趟。她回过神来:“应该……算是内科吧。”“哦,那你好好休息。今天真遗憾啊!”“遗憾什么?”“见不到你。”肖濛的心触动了一下。肖濛想,见一面又能怎样呢?没必要再上演离别。我不怕离别,我不会难过。我更不会哭泣。我只怕我的过于冷漠会让人心寒。可是在两个小时后,刚刚被触动的心马上如死灰。舍友回来了,说起了乐言:“那家伙还是蛮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肖濛没开口,舍友继续说着:“我跟他说你家境不是很好,吃的又少,叫他多关心你,他做得不错嘛……”肖濛霎时像坚硬的冰石,散发出阴冷气息。当天晚上,肖濛没想到乐言又打电话过来。乐言又询问了一些事情,肖濛一直冷冷地应着。看乐言没有结束的念头,肖濛强忍着悲愤:“您例行公事结束了吗?”乐言愣住了:“什么?”“我请您不要再打电话过来。”“怎么了?”“您不觉得自己这样打电话给我像在例行公事吗?我不要您可怜我。”“你听说了什么?”乐言的语气沉重起来。肖濛摇摇头:“你以为我不知道吗?我憎恨怜悯!我不需要怜悯!”“我不知道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听着,我关心你并不是怜悯你,是你自身让我觉得你值得疼爱……”肖濛冷笑。“肖濛,如果你一定要那样想,我离开。但我只要你快乐。”肖濛突然觉得自己筋疲力尽,她想起早逝的母亲,想起苍老的父亲,想起江少游的沉默……她的声音愈来愈低:“不可能,我不可能快乐……你以为我真的是去看内科?”“我觉得不是,而且我大概知道你去哪里了。”电话那头还是沉默。乐言很担心,他只得说下去:“告诉我,好吗?你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我们刚学了点关于那方面的知识,让我当你的心理医师好吗?”肖濛差点笑出来,如果现在她不是泪流不止而掩住嘴。肖濛哭笑不得:“心理医师?您知道心理医师有多难做吗?心理医师本身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不很容易被心理病人同化的。您自认为有那种能耐吗?小心被我同化了,变成个疯子。”“我没那么专业,那就让我陪你疯好了。”“让我陪你疯,两个人一块疯,你就不那么孤独了……”这句话同三年前江少游说“天涯海角都要跟着你”是一样的,肖濛淡然一笑,知道江少游只是随便说说,不能当真。当时她还为他们的友情可以达到乱开玩笑的地步高兴。但现在的她心潮起伏,既为碰上这样的人听到这样荒谬的话语感到哭笑不得,却又不得不承认对方迫切而又纯粹的心意在某种程度上带给肖濛那一刻的感动和温暖。但更多的却是无尽的伤痛。不是真假的问题,而是因为肖濛实在不敢相信还有人会对她这样,还有人肯费心思来慰藉她。当初江少游跟乐言一样,很疼爱她,总护着她,很快,江少游成为肖濛极为重要的朋友。可是,多纯真的友情还是难以抵抗流言飞语的攻击。她始终没想到江少游会如此轻易放弃。三年了,她无法忘怀。肖濛很清楚自己对乐言跟江少游的感情是一样的,是朋友。尽管乐言很有可能只是怜悯她而靠近她,肖濛还是不忍叫乐言陪着她疯的,也知道乐言绝对不会为了她去疯的。乐言是在纯粹地表达他不会留下她一个人。肖濛更害怕:原来自己一直在被人揣度着、担心着,怕你受忽略、受委屈了。您是在尽您最后的努力,在告诉一个在您的眼中还是孩子但又不是孩子的孩子说:这世界还是有人关注你并关心你的,永远都不会撇下你的。因为您知道我害怕被忽略、被遗忘。但是您却忘了,您并不能陪我一辈子。而且您也快离我而去,您能为我做的已经不多了,勉强自己再坚持几天,熬完六月一切就结束了……肖濛想到胃疼痛起来,她抑制不住地喘着气,挂断了电话,任电话不停地响着……

    2009-06-28 作者:海碰子文学社
    • 0
    • 9548
总28页,文章1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