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第十四章在路上2007年的高考已在一阵悲喜的氛围中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林宇的心也在经过一阵荒芜颓废洗礼后,重新走在为新的高考拼搏的路上。在一个秋高气爽的的星期天上午,他如同往常一样捧上一本书回到学校,坐在那棵老榕树下的石椅上慢慢品味,那是他闲暇时候最喜欢的一种放松方式。这天他没有应约好友刘枫、邵锦的邀请外出游玩,而是选择了一种看以寂寞却不孤独的方式来放松自己。因为正处于高三的他已经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让自己的压抑的情绪得到一种无形释放。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吧。今天林宇的内心很是平静,或许在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后,心也会变得更成熟了。只是他今天所选的那本书有些特别,书名叫《女生张爱玲》。高三是一个容易被遗忘自我的时期,而在它的身上只能看到无数个相同的在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拼搏的身影,我们往往在这个时候会迷失了自己,甚至忘了来到这里的最终目的。或许这本书能够帮林宇找回一些仅存的回忆,但他却说不清为何会在今天选择以这样一本书来放松自己。林宇很喜欢书中的这段序言:选择“女生张爱玲”这一视角来窥视“张看”,这也许也是一条路。看张,就看她作为女生时的美丽与忧愁,幢憬与失落,耀眼与孤独,风情与气韵……如此,或许能找出她的独特为人,惊艳文字的源头。我们的“阐释”,“接近”只是一种引导,一种比较,只是想指出一条通往张爱玲,通往其内心丰富的道路。风尘和抑郁折磨我的额头,我想着这是十年以来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其实张爱玲并不是林宇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但他却深深地被旧上海的这位一代奇女,一代才女,一代优女那些活色生香的文字,那些华美高贵的情感给俘虏了。在张爱玲的性格里,林宇似乎能窥视到自己的另一面吧。对于这段情感的纠缠,他很想借用书中的这首诗诠释:借张光/桐花万里路/相悦女人花/红颜与红颜之间/她们都很沧桑/爱君笔底有烟霞/爱情是自己的/害怕张爱玲。就在他陷入沉思中凝视远方时,不经意间瞥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定晴一看,很熟悉的身影。不错,正是她:晓梅。她没看到他,只是径直地向前走着。他大喊了一声:“晓梅——”“林宇,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在看书吗?”“嗯,今天是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所以我来校园的石椅上看一会儿书,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林宇轻声回答。“是什么书来的,借我看看?”“《女生张爱玲》,我刚到书店借的。”“张爱玲?林宇,你也喜欢她的作品吗?她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哦。”“其实也谈不上喜欢,只是被她一种独特的性格给吸引了,所以借来看看,这本写的是她的传记。以前我只看过她的一篇小说《倾城之恋》,还有一些零碎散文,不过感觉挺好的。”林宇说道。“我特别喜欢看她写的散文……”晓梅轻轻说道。两人就这么一直在谈论着有关于张爱玲的作品的话题。林宇从不知道晓梅竟会喜欢看张爱玲的作品,就像以前他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是个文学爱好者一样。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出乎他的意料了,就像一些人面对一些事一样,你永远也无法得知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晓梅,你知道吗?一直以来我都……很……很喜欢你……”林宇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但他还是有些犹豫。“嗯,我都知道了。”晓梅的声音依旧是那么轻柔而又细小。“是……是于薇告诉你的?”“没有,她什么都没说,是我自己看出来的。”“那……那……你是否喜欢过我?”“嗯——”晓梅低着头,脸红得像只熟通的苹果。原来晓梅也是喜欢林宇的,只是她一直在沉默,但这样做是为了她,更是为了林宇。“晓梅,以前我总是太过执着于对这些情感的追求,当从睡梦里醒过来,从那个纠缠的梦中走出来时,才发现自己的稚嫩与无知,正如于薇所说,这个世上不仅仅存在这份朦胧的爱恋情感,人生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能听到你的心声我已经很满足了。”“林宇,那你对我的态度还会一如既往吗?”晓梅幽幽地说。“晓梅,自从认识你之后,这份喜欢的保鲜期就一直没有变质,今天不会,以后永远也不会。但我不忍将忧伤带给你,或许沉默是我为你许下的最美好的爱慕与祝愿。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好同学。不管怎样,还是谢谢你。”林宇握着晓梅的手恬恬地微笑。林宇的一番话显然出乎了晓梅的意料,但她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愿。“你……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嗯,那我们一起努力,为了明年高考,为了未来继续拼搏!”“晓梅,希望在为高考拼搏的路上有我也有你……”“嗯——”……两人的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两颗执著的心也紧紧相连在一起。林宇房间的书桌上横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他们几个好友的合影:刘枫、邵锦、林宇、于薇、晓梅,林宇搂搭着刘枫与邵锦的肩膀,如同亲兄弟。两个女生如同姐妹般的微笑让人看上去是那么亲切与可爱。那是他们在一次假期游玩时拍的照片,而林宇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总会勾勒起他无限的回忆。日子仍在继续,林宇、刘枫、邵锦、于薇、晓梅仍行走在为高考拼搏的路上,只是经历过无数次心灵洗礼后,在今后的路上,他们会走得更自信,更坚实。在寻梦的路上不会有艳阳高照,不会有漫天星光,亦不会有鲜花掌声,或许这其中的过程只是一种平凡的过渡,是人生的一种必然的经历,但不管如何需要的都是一份执著的信念,支撑着我们继续在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走下去。(全篇完)
这是我在读书时代写的第一篇小说,之前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能在高三时写出一篇小说,终于完成了,内心除了劳累然后就是感到些许欣慰。之所以称为“篇”而不为“部”,就因为它的篇幅并不是很长,是我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写的,每天以几千字不等的进度写着,痛苦也同时快乐着,有时候也利用课间去写,但由于课间短暂,再加上闹哄哄的脑子里颇不得宁静,有时候只写了几行,思绪便中断了,灵感也付诸东流。下一次再拿起手中的笔里,却又难以进行下去,有时凝视着草稿诸久却一字未出,其间真是苦不堪言。之前我只认为写作是最费脑力的劳作,在经历过这篇小说创作后,才猛然发现原来小说创作的过程才是最费脑力的劳作。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时间并不是很充裕,不像一些专业作家可以利用大把时间去专注投入其中,例如寒、暑假。因为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我已经是高三的一名学子,有繁重的课业任务要完成,同时还要承受源自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无常的煎熬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内心也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几次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几次曾想扔下手中那支沉重的笔,几次曾想将草稿冷落在一旁。但脑海中一种在繁芜中萌生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我,告诉我无论如何都要完成它,不能做不完整的文学创作,尽管对于我这个年龄段来说,还远远谈不上什么文学创作,只是将一些在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化作文字罢了,但又细想,文学创作是不被年龄所限制的,只要有这份热情与执著,再缪斯寂寥的文学之路都敢将自己的脚步踏上去。或许有人认为这条路太艰苦了,试问天底之下哪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平坦的?在此我想引用陆哥·赫胥勒的一段话: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不是连年的战争,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未开发的巨大潜力,如此之多的现代人,其生活的中心竟只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电视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众生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或可以成为什么人;如此众多的吾类尚未经历足月的心理和社会的诞生,却已经衰老死亡。在写的过程中,我很投入,有时竟会遗忘了时间的流逝,可以说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这篇小说只是作为我今后漫长的写作道路的一个仅仅的开始而已。所以我并不奢求得到什么,只为下一次的创作而继续努力。因为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日子激发出我的灵感,才有了这篇小说的诞生,或许我更愿意将它看成自己漫长人生中宝贵的一部分,我在其中不断汲取着它的精华来完成下一次的创作,最优秀的文学创作总是在下一次。小说围绕着一所普通中学的几个文科班学生展开的,其实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甚至是自己。只是平时我们忽略了一种想法,一种生活,所以便遗忘了这群人的存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正处在青春时期的学生的复杂心理:有迷惘有沮丧;有颓废有消极;有欢乐亦有痛苦。有爱情、友情、亲情间找寻着心灵的寄托,但最后他们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继续走在为高考拼搏的路上,这一切只为了未来。小说里的所见所闻都是我们生活中再也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悲哀的是我们竟然没有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发觉它,所以笔下便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其实文字创作就是以文字为底片记录下一个身影,一个时代,让后来的我去追寻与怀念。虽然经历过层层误解,但最终还是能看到他们那神采飞扬的身影,以及自信的神态。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像林宇一样保持好心态,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无论成败与否。在此感谢所有支持与鼓励我的同学,是他们才让我一直执著地走下去,是他们才让我有了创作的灵感。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小说在写作功底上还显得浅薄与诸多不足,以后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追寻,而这种追寻却是永不止步的,我相信在以后的写作生涯中自己能不断进步,争取写出更多优秀作品,一切只为了那个曾经在紫荆花下许下的文学梦……——写于2007年10月9日
在时光无情的风化中一个时代终究会灰飞湮灭我的灵魂连同眼泪却遗落在那个有风的时代里永远成为一个时代的陪葬品或许这是上苍的一个旨意注定我在追逐梦的路上惟有赤裸裸地独自行走就像秋季的榕树为了酝酿一个梦必须毫无保留面对整个寒冬的虐肆但总归一个时代已经逝去于是悼念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只是我在煎熬中悼念一个时代却在期盼另一个时代的到来
窗外的夜风不断清拂着额发却怎么也吹不走郁闷与压力或许再多言语只能是一种徒劳夜风真的很迷人使我有一种想紧闭双眼张开双臂迎风的冲动让伤感与不快一切随风一切挫折有了眉目或许仅仅发生在这一瞬间二零零七年七月三十日我竟然无言道出其中的复杂情感只想依靠在冰冷的路灯下任凭夜的洗礼或许不能造就新自我却已将那份心情长眠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