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散文·随笔·短信

考试

时间:2008-10-21 16:17:31     作者:蒋任南      浏览:17741   评论:0   

                               

作者:蒋任南  

从小时候到提前退休为止,也就是从公元1955年到公元2005520日止,大大小小的考试,名类繁多的考试,虽说没有100次,少说也有八九十次。在这林林总总的考试中,我思绪的心灵,曾记录下我考试的经历及神态,既有过五关斩六将久经沙场的豪情,也有败走麦城一蹶不振的“霉气”,还有卧薪尝胆以至东山再起的英雄气概。考试,让我学到知识,知不足而奋发;考试,让我看到差距,快马加鞭直接追赶而知为时未晚;考试,因一举成功为我拓展一片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新天地;考试,因几分之差,让我永远失去了凌云将志一番的机遇;考试,一把尺子定终身成了我永远的痛,成了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憾事;考试,像一道无形的桎梏,像一个无法摘除的“紧箍咒”,伴随着我人生的旅途。考试,想想,她有时也如一位初恋的情人,让我恋之,向往之;有时,她又如前面一道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让我拒之,让我怕之;有时,她又像一位无情的挑战者伫立于我的面前,让我倍添勇气,与其拼搏之。考试,既有无穷的魅力,让莘莘学子趋之若鹜;考试,还让一些不学无术者几多辛酸几多愁。

考试,让我想起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

念小学的时候,那是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农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已经7岁了。语文从识拼音开始到写字念字,算术数数到勾手指到加减乘除,画画画人画树画房子,背着一个破书包,屁颠屁颠的连走带跑,拿着几根劣质铅笔,新书发下来用旧谱纸包了一层又一层,这些,我都是兴味盎然。从小学到高小,我的成绩一直出类拔萃名列前茅。考试的时候,语文算术多数为满分,有时考试不小心得个99分心里都会不舒畅。“文革”时候,我背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可以一字不漏,还得过奖。我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教室紧张,和高年级班组成复式班,老师讲课各一半,这边做作业,那边讲课。我很好奇,高年级讲课我也张开耳朵认真听,以至把他们的课程也听懂了。我左边的同学是高年级,他作业做不出,我就指点着告诉他。他看我比他还懂,前去老师那里问究竟。老师说,这叫“一心二用”,但不提倡。那时学校不准“跳级”,否则,我真想坐到高年级那边去......

高小升初中考试,那时正值1969年冬,“文革”备战备荒的年代,普及初中。我不费吹灰之力考上了。初中时,经常种田去“学农”,但课程很多,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基、英语等课程。开始上课时,我并不在乎,认为有小学的基础,怎么也能撑一阵子,课余时间就到校外写生画画,写作文一个劲的描情叙景堆砌优美词语,那时真想有朝一日当作家或画家。这样,在一年级的时候,数学成绩下滑,英语成绩掉档。初二的时候,我奋起直追,成绩又上去了。教学改革的时候,我镇静自若的登上讲台给同班同学讲解课文。初中毕业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一中。

高中的两年,是我人生遭受磨难的开始。1972年的上期,也就是高中的头一个学期,开学时,在父亲的陪同下,兴高采烈的步行30余华里到达县城,入住寝室时,发现床架子都已占满,只好两人一铺将就,晚上拥挤不堪,好久都不能入睡。入学考试时,物理试题有“比重”一题,我对题意理解错误,将“木板、石头、水”作为三种比重的参照物,显然错误。老师后来讲评时说,有一同学将“木板、石头、水”作为“比重”参照物,人造卫星还能上天吗?当时,窘得我真无地自容。我暗暗下定了决心,成绩在班里不拔尖我誓不罢休。一位高中毕业的物理老师给我们讲物理,照本宣科,生涩难懂,小考时,我没有及格。期末时,我很倒霉,由于天热洗冷水受凉,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病来如山倒,高烧达41度,在水米未进的情况下,我仍坚持了期末考试完毕,才住进了医院。第二个学期开学了,我还在病中,已经过去了三个星期,父母很焦急,问我是否办理休学手续,我不同意。后来,我干脆提出辍学算了,父母又不同意。一个月后,我能下地走路 ,在父母和伯父的劝导下,我终于又回到了县一中。物理老师在作业本上写道,如需补课可直接找他......当时确实压力很大,各门课程已拉下了几十个课时,要迎头赶上,我难度很大。那时,我自尊心很强,没有找老师补课,而是将前面教过的课程在自习时自行学习,还将同学的作业本全部看了一遍,渐渐地跟上来了。不久,进行物理小考,我得了89分,要不是粗心大意,还可打90余分。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惊奇,认为我有天赋,其实哪有什么天赋,那是我刻苦学习的结果。为了打牢基础,我将初中学过的课程又复习了一遍,各学科学起来就更加显得游刃有余了。高中毕业的时候,除英语外,其它各科成绩均在90分以上,数学和化学均夺得了99分的好成绩。“文革”还没有结束,没有高考,我们这些生不逢时的学子又失去了一次及时深造圆大学的梦。城里的初中生高中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打起背包扛起红旗奔赴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些农村学子,毫无疑问回乡去战天斗地......

在这世界上,命运之神总是和我开着不大不小的人生玩笑。在农村劳动了一年之后,在父亲的撺掇下,我报名参军,于 19741223 应征入伍,来到了东北大连郊区的高炮部队。在部队这个大熔炉当中,我因思想单纯,换句东北人的通俗话说叫做不会来事,连参加部队院校高考的名额都捞不到。1978年秋,我从部队探亲回到家乡,昔日的同学拿着高考过的试卷给我看,不看则已,一看就大吃一惊,地方第一次高考的题目竟是那样的容易!我长叹一声:真是“天亡”我也!如果能如诸葛孔明神算,不去当兵,等待这一天高考,该是何等的人生道路......我真有些后悔了......

在部队,我拼命的去学习和训练,总想捞个一官半职,好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好去回报父母的期望。我先干过炮手,当过炮修工、军械保管员,后来还干了一段时间的团作训股的作战文书。有一次,在师农场劳动时,一群战士正在议论上大学的问题,我毫无掩饰地对副连长说,在部队不能上大学,到地方后一定要踏上大学的校门......

后来,又来了一次机遇,连队炮技师对我说,石家庄炮校有一个名额,是专门培养技师的,你是连里唯一的火炮修理工,符合条件,我一定力荐你,你就等着好消息吧!那些日子,我真的很高兴,日盼夜盼的傻等着。谁知,我又抓瞎了,我的名额被很会来事的班长悄悄顶替了。

6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我已在部队超期服役好几年了。我打起背包怀着落寞空寂的心情,又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回到了满脸皱纹两鬓斑白的父母身边。父母看我退伍了,埋怨我回来太早了。我心里想,在部队当不了志愿兵当不了官,难道还要等胡子花白了才回来吗?!

那时,农村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耕种着几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忙乎一年弄不了几个钱,这就是山区农民的真实生活写照。还好,虽然没有什么钱,但肚子还是可以饱了。

1981年春,我已经25岁了,偶看《湖南日报》登载的高考消息,不超过25岁的社会青年也可报考。啊,又是一个机遇,又是一种新的希望,但我知道,希望很渺茫。我想,还是试一试吧,积累一下考试经验也未尝不可。我跟父母说了此事,他们很先赞同。我我拿出了退伍证明,在过去的初中母校报了名,又复习了十几天,然后参加预考。在预考场上,我拿着试卷就傻眼了,题式类别与我念高中时的试题决然不同,而且很难很难。每科考试,我都是第一个出来,因为呆在考场也是白搭。高考失败了。我便不把此事当回事,很快就淡忘了。因为我在部队入了党,在家表现又还可以,在1981年大队党支部换届选举时,我当选为支部委员,后来又被公社任命为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我带领群众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架通了一条两公里的高压线,明亮的电灯照亮了山里的村落。群众很拥护我,认为我年轻能干,是他们信得过的领路人。

1982年冬,湖南省在全省农村基层干部中招收区社干部,凡在大队上任职达两年以上且是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均可报考,如果不是大队干部是退伍军人且在部队当过班长职务的也可报考。当时我家乡州门司公社的党委书记对我说,小蒋啊,你符合条件,报名吧,这可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啊!我两个条件都够,很愉快地报了名。

1982年阴历1224,我来到母校县一中的考场,考试科目为政治综合类、语文和农业基础知识。早些年,因大队事多,没有时间复习,也不知道怎么复习,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当一回事。先天晚上,在县委礼堂领取准考证后,还和几个一起应考的朋友喝了一阵酒,然后借着人家的《半月谈》看了一下“时事政治100题”,算是临阵磨枪了。晚上12点刚过,我就迷迷糊糊的睡去了。

一阵急促的铃声打破寂静的校园,终于开考了。政治试题,有少量的时事政治,晚上临阵磨枪还抓住了几个题目,我心中窃喜;还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一些内容,这些知识,1975年时我在部队自学过,虽然有些模糊,但经过回忆,还是记起了不少。语文试题,有文学常识,什么书是谁写的,哪个朝代?真是天助我也,这些书我都看过,作者的名和姓一清二楚,回答题目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确是小菜一碟;翻译文言文,这是我的强项,难不倒我;最后是一个《落实责任制以后》的命题作文题,我将在大队上如何制定责任制管理电站,怎样带群众架设高压线的经过写成了一篇简单的记叙文,估计分数也不会低。农业基础试题,有24节气的名称,有牛为什么会反刍,有喷雾器为什么不能在水渠里冲洗等题目,我大喜过望,24个节气我曾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其它题目我也深知一二难不倒我。考试结束后,这天正是过小年,我已经成熟在胸了,回家的路上,心情格外高兴。过完年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消息,我的心情又有些忐忑不安起来,毕意有190余人考试,只录取19人,如果人家比我考得还好的人很多,那希望又会成为泡影......

左等右盼,录用考查组的一位姓黄的和一位姓曹的同志终于来到我家,说我考上了,被录取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19834月,我来到了郴州地区桥口干训班,学习农业知识、语文、政治等,一番战高温耐酷暑,到9月底结业了,我只取得了资兴组第4名的成绩,心中有些不快。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分配到波水乡当武装干事,5个月后调往龙溪乡工作,不久提拔为乡党委委员。

19854月,我被推荐去考郴州地委学校,并在郴州市一党校复习了两个月,学习了以前未接触过的知识。5月,参加了中南5省的成人高考,7月放榜公布时,我高出分数线30余分。9月,金秋送爽,艳阳高照,带着喜悦的心情,我终于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19877月,我从郴州地委党校党政大专班毕业,又回到了龙溪乡政府。1989年元月,我调往滁口乡任副乡长,与妻儿团聚了。199011月,我又前往黄草乡任乡长。两年后,因自己会写一点东西,调往市广播电视局任副局长,分管事业工作。19955月,资兴市10大重点工程——罗仙岭300W广播电视转播台动工,我和几位技术人员铺盖一卷就上了山......

在紧张施工的日子里,偶尔传来好消息:郴州市有10个处级干部职位进行公选。我下山找资料一看,发现《郴州日报》社社长职务也在公选之列,我心动了,我大胆的报了名。由于施工紧张,我又上山了,没有资料参考,也抽不出时间来复习,自己还是想碰碰运气。

考试的日子到了,我来到郴州考场,这里人员众多,高手林立,一个职位就有五六十人竞争。我考过之后,觉得题目既不很难,又不怎么容易,心里老是不踏实,。放榜时,因几十分之差,我落选了......

最后一次关系人生转折点的考试失败了,我之心态依然平衡,没有什么失落感。我将这次考试当作人生旅途的一次小小的羁绊,没有倒下就毫无关系。

最近,有媒体披露,说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党校文凭将不再承认。承认与否,于己已无大碍,因为我已是退休之人,局外之人什么事都看得很淡。毕竟我过了一把大学瘾。

总之,考试让我喜悦让我忧郁,犹如人生旅途既有上坡又有下坡。但愿朝前走,不退缩,不回头,无怨无悔......

通联:湖南省资兴市晋兴路西边村马路边154号信箱  

作者:蒋任南(湖南省作协会员  中国自由撰稿人)  

电话:0735-3331694   13786567808  

邮编:423400  

                 2008-10-21   

   

[编者按]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中渡过。那里有太多的智慧与判断太多的心态与思想的交织,太多的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穿插……无论如何,都应“但愿朝前走,不退缩,不回头,无怨无悔......”

                                           ——青松傲雪——

2008-10-22

 

 

 

 

 

责任编辑:
下一篇: 湖畔春韵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