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散文·随笔·短信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生而不“养”

时间:2019-08-29 16:57:34     作者:邹佩      浏览:9517   评论:0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生而不“养”

 

去年入围戛纳电影节并获得奥斯卡提名奖的电影《何以为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生而不“养”的故事。这里的养,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融入到血肉里的“养”。从深入生活的角度来讲,它应该被称为“滋养“,父母生而不养,不养肉体,不养灵魂,这样的父母就不配为人父,为人母。

先听我讲个故事,在电影里,12岁的孩子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他们生了我。

赞恩全家生活在贫民窟,家里有七个兄弟姊妹,全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日子过得穷困潦倒。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赞恩小小年纪就要去摆地摊卖果汁、去药房帮父母骗处方药制毒、送比自己还重的煤气罐挣钱……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可他得到的不是父母的心疼和宠爱,更不是教导,反而是指责、辱骂、暴力。

更让人悲愤的是,明明没有养育孩子的能力,他的父母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地生。在这个家庭中,母亲似乎就是一个生育机器,孩子就像是天生被当作劳力和物品用来利用和交换的。赞恩和年幼的弟弟妹妹整日帮父母干活,挣钱,而赞恩年仅11岁的妹妹,则被父母逼着嫁给了房东的儿子,抵还房租,最后导致她怀孕难产而死。这些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便被父母决定了命运,吃不饱,穿不暖,更谈不上接受教育。因为他们的父母本身就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他们家,没有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有的只是被迫和不尊重。

虽说,这个故事是从屏幕上搬下来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身上,有多少孩子像赞恩一样,父母生而不养,生而不管?你去数一数,你去看一看,城市、农村有多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只管生,爷爷奶奶只管养。生活、教育、陪伴全程没有参与,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不想学习,好,那就先不学了,别累着我家宝贝;想看电视,好,那就看电视;想要最新款的智能手机,好,咱也买。

于是,这些孩子慢慢地成了学校里的混子头,所谓同龄人嘴里的“老大”,看谁不顺心,咱就打,有的是拳头,反正受伤了我爸有钱,赔得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爷爷奶奶管不了,父母这下急了,孩子不听话可怎么办?也开始学孩子,看孩子不顺眼,或打或骂,过去之后,叛逆的孩子依旧叛逆,该惯着的爷爷奶奶依旧惯着;还有的父母结婚后,老人说,你只管生,我们还年轻,帮你养。于是,孩子便不是孩子,成了爷爷奶奶温室里的花朵,学这个,怕累着孩子,学那个,怕苦着孩子,咱就干脆什么都别学了,吃好玩好就可以。

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请你认真想一想,你的孩子,或者你身边的孩子,有多少像上面所讲?有多少像赞恩的父母一样,生而不“养”,他们逃避了自己的责任,施加给孩子只会是终其一生难以磨灭的伤痛,还一边责骂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只会惹事儿。

前段时间,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朋友们带着自家孩子纷纷而来。因为我是朋友中年纪最小的,所以孩子们都很喜欢我,一个个围在我身边,看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模样,我很是欢喜。可待我忙完回来时,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几个五、六岁,九、十岁的孩子各自抱着自己的智能手机,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刷快手。一双双稚嫩的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屏幕,看得不亦乐乎。我被这种场景震住了,几岁的孩子,抱着手机观看着成人世界里的动作;模仿着成人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欣赏“着成人之间的肢体“表演”。天呐,这都在干什么?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应该手捧故事书、漫画书吗?不应该在父母的陪伴下多去接触和学习新的事物、新的知识吗?不应该多去玩玩更高级的益智游戏吗?

我不是孩子的监护人,我无权无责对孩子们的教育提出质疑,尽管我一直告诉孩子们要好好学习,要多去接触新事物,不能一味地抱着手机刷快手、玩游戏。本来是出于好意想助孩子更好更健康成长,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在与孩子父母争论时,孩子父母颐指气使地说,我的孩子用不着你管,我小孩玩得是快手,哪里是抖音了?

看看,我还能说什么呢?真的是眼界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三观不同,有分歧也属正常。但是,我还是想把这些话以文字的方式写下来,我相信和我有共鸣的人会比较多,我更想告诉一些父母:只管生,不管“养”——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恶。

在我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明天更好》里,有这样一篇文章生个小朋友,我一定不会这样教她一文中,我这样写道:父母是底板,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现了问题,那一定是底板出现了问题。所以,如果孩子在教育上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一定跟父母、长辈的教育有关。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孩子的监护人是一个无所事事、自私自利、自以为是、毫不上进的人,那么他的这种人生观也一定会影响和改变他的孩子;相反,如果孩子的父母或者监护人是一个善良慷慨、积极努力、温暖大度的人,那么他的孩子身上一定也会有这种品性。

所以说,孩子的教育其实也是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也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如果一个父母都停止成长了,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真理的话,那么在这个孩子的教育上,它一定是失败的。只有父母或者监护人不断地去学习,去反思,去进步,才能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下更出色更健康地成长。 

何以为家?何以为家?何以为家?

不是说为人父母就是父母,不是说给孩子一个家就是家。家是什么?是孩子可以被庇护的港湾,是吃喝拉撒长大的地方,是用爱与学识、教育“滋养“的花盆,这个花你想养成什么样,完全在父母自己。

毕竟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白纸,至于这张白纸能被画出什么,取决于我们伟大的父母们。所以,比起血缘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后天形成的羁绊。

相信你能懂得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青年作协
0
欠扁
0
支持
1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