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文摘> 感天动地

一个“大学生村”的感人故事

时间:2006-02-18 00:00:00     作者:佚名      浏览:9620   评论:0   

 

自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汝阳县陶营乡铁炉营村有180余名农家子弟考上了大学。今年,铁炉营村又爆出一条轰动十里八乡的新闻:全村41人参加了高考,28人上线,其中12人上了本科线;16岁的吴亚辉成为汝阳县20多年来第二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在骄人成绩的背后,请看——
  连日来,汝阳县陶营乡邮政所的投递员跑得最多的村,要属铁炉营了,因为这里最近出了个大新闻:今年,全村有41人参加了高考,28人上了录取分数线;其中12人上了本科线,16人上了大专线。录取通知书从四面八方寄来,这可忙坏了投递员。
  铁炉营村位于汝阳县北部大虎岭的山脚下,群众主要靠种地维持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贫困的小山村,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有180余名农家子弟考上了大学。今年,16岁的吴亚辉被清华大学录取,是汝阳县20多年来第二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
  日前,笔者闻讯到该村采访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和历任村干部关心教育、尊师重教,以及孩子们好学上进分不开的。这里面有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不拿报酬的 “村级关工委”的故事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只有县级以上才有。然而,在铁炉营村却有一个村级关工委,它成立于2001年。关工委成员主要是村里的退休教师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主要负责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考核,以及了解在校学生的家庭情况。
  虽然他们不拿一分钱的报酬,工作却非常认真。当听到学生反映哪个老师最近教学不认真,他们便会突然到教室听课,满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满意的进行批评与警告,从不含糊。
  2001年,村小学的成绩有些下滑,关工委的老人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到学校认真调查分析后,找出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立即制定了奖罚措施。村两委及时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对教师实行教学质量与奖金挂钩的方法,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还甭说,这一招还真灵,2002年,全乡14所小学统考,结果,铁炉营村小学的成绩由过去的第12名上升至第4名。
  在关工委的认真工作下,他们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曾获得洛阳市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称号。



  16岁 清华大学新生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以前我不是个好学生,上初中后我的成绩才赶了上去,吴亚辉说。
  在村委会主任王会敏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吴亚辉家,在大门口刚好碰上和父母一起从地里回来的吴亚辉。父亲吴铁团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亚辉的成长过程。亚辉4岁的时候,看到哥哥去上学,也闹着去,因为年龄太小学校不同意。最后吴铁团老师商量后,在教室最后面的水泥台旁放个凳子,让亚辉坐在那儿听课,吴亚辉便成为不在编的小学生,学习很一般。5岁那年,学校有了新规定,不到7岁的娃娃只要考试合格可以上一年级,结果亚辉考上了。刚上学的时候由于年龄太小他只知道玩,小学三年级以前一直是班里的后几名。
  亚辉说,上初中后他看到当民办教师的父亲用仅有的几十元钱供兄弟3人上学非常不易,如果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父亲。于是他暗暗下决心要提高学习成绩,经过努力,在升高中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汝阳县第一高中录龋
  最能激起亚辉奋发学习的是他的大哥。亚辉的大哥看到靠父亲的工资供兄弟3人上学非常吃力时,为了弟弟能完成学业,本来学习也不错的他告别学校到温州打工供弟弟上学。2003年,学校组织学生到北京参观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亚辉想,如果有一天能到这里学习该有多好呀。带队的老师讲,如果考上清华大学,不但学校奖励,县里也要奖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校后,亚辉给哥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一定要努力争取考上清华大学,以减轻父亲和哥哥的负担。

  
村干部倾情教育的故事

  俺从教40年了,第一次看到村干部到学校来慰问学生,如果每个村都能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汝阳县第一高中校长赵长松对前来看望学生的铁炉营村村干部说。
  为了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让孩子们安心学习,从2001年开始,每年高考前夕,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会带着饮料和食品到汝阳县第一高中和第二高中去看望自己村的学生。
   2001年,村小学的教学楼不能使用了,村里决定建设新的教学楼。设计图纸一出来,村干部们吓了一跳,因为建设新教学楼需要23万元。村里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他们一边到县里争取,一边自己想办法。县里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决定把铁炉营村小学纳入农村小学d级危房改造项目。农村小学d级危房改造是国家投资一部分、群众集资一部分,可群众本来就不富裕,怎么能向群众摊派呢?很快,国家配套的10万元到位了,可是村里确实没有钱,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就到县里找领导给予支持。他们重视教育的决心打动了县领导,县委书记李雪峰专门召开会议让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县里又追加了5万元。为了解决不足的资金,全体村干部把两年半的工资全部用在教学楼上。很快,一座新教学楼建成了,270余名小学生高高兴兴地坐进了新教室。



  学子回报家乡的故事

  党的好政策使铁炉营村许多人圆了大学梦,也使他们从偏僻的小村庄走进了大城市,但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村里的道路一直是晴天扬灰尘,雨天到处泥。由于缺少资金,路一直不能动工。去年底,交通扶贫村村通开始实施,需要群众自己拿一部分钱。这时,一位在外工作的人发出倡议:在外工作人员都为家乡修路出把力。
  2004年2月,村里召开了在外工作人员座谈会,在听完村干部的工作汇报后,大家你50元、他100元,甚至有人掏了1000元,很快捐了1万多元。现在,村里的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水泥。

  采访结束时,村委会主任非常担忧地说,村里许多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好事,但是,高兴之余,忧虑也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家里经济很困难,这些孩子上大学的费用难于落实。

 

 

本站声明:

本站转摘本文,为的是好文共赏、传播美好,为的是发展和繁荣广东校园文学事业,并不表示赞同文中的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原载单位来函与广东校园文学网gdfuwu@163.comgdfuwu@sina.com联系,我们将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最后,感谢作者创作这篇优秀的文章,感谢原载单位发表这篇优秀的文章。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