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动感校园

暨大:新校区若建好 珠海校区或有调整

时间:2012-04-16 11:15:49     作者:赵飞鹏 温平平 刘黎霞      浏览:10953   评论:0   

  在珠海本地,和中大有类似校区办学模式的还有暨南大学,对于中大四个学院集体迁出珠海校区一事,暨大珠海校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并不了解,但不认同“中大—珠海”模式由此被全盘否定的提法。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暨大珠海学院便分化成电气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四个学院,着重加强了这四个学院的专业化建设和知名度的提高,并不断调整专业。他举例称,同样在广州和珠海校区都设有的中文专业,为加强珠海校区特色化,便在珠海校区中文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高级文秘和文化产业两个专业,努力朝本土化和内涵化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随着高校扩招,原本的大学校区容纳不了不断增加的学生,因而建立新校区就变成了一种解决方式,这也是中大、暨大在珠海建立校区的原因之一,建立“两年珠海两年广州”的办学模式也成为必然。该负责人称,从近几年发展来看,经过“两年珠海两年广州”学习模式的学生往往发展情况更好。

  随着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建立后,部分学院“两年珠海两年广州”的办学模式会不会因此放弃?该负责人表示,届时有可能会让学生在广州大学城入学,不再规定必须先到珠海就读两年,但目前仍无法确定具体方案。

  观点

  “基础学科撤离,不利于本地发展”

  社会各界对中大珠海校区调整看法不一,有支持有反对

  南都讯对于中大珠海校区迁走4个基础学科学院的调整,社会各界观点不一。既有对“‘中大—珠海’模式全盘否定”说,也有不少网友接受中大的解释,认为实属正常。珠海社科联主席杨穆认为,中山大学是第一个在珠海办学的高校,由此带动了其他各高校在珠海的建立和发展,对本地高校办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若中大将基础学科全部迁离珠海校区,只留下实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对校园人文氛围、学科建设、学生素质培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珠海本地发展的人才需要。

  反对“城市的发展需要基础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刘韬认为,目前,珠海各所高校最缺的即是如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人文基础学科,除中大设有比较齐全的基础学科外,其他高校在这些学科的设置上并不完备,“整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基础学科”。

  刘韬认为,中大珠海校区近几年不断进行学科调整,一直在走下坡路,对珠海高校发展而言形同鸡肋,“专业越来越少,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在减少。”对于珠海G D P拉动、解决经济、民生问题,促进政治、科研发展和学生创业、就业上都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据其观察,中大参与珠海本地社会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各高校所占比例几乎是最少的。

[NextPage]

  支持考虑到办学成本,可以理解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文专业教师顾春军认为,中大校方的调整是有必要的,“学生求学,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感受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而现在看来,珠海分校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院地处偏僻的郊区,没有如广州本部的校园人文文化,另一方面学生生活不便,而老师们奔波于珠海和广州之间,学生大三之后迁回广州,都增加了办学成本。“每天课后许多老师就回广州了,学生能与老师接触的时间也很少。学校做些调整,一方面考虑了学生教师的呼声,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办学成本,我觉得可以理解。”

  珠海校区学院建设有重复之嫌

  新浪微博网友严茂胜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学生,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阐述了中大珠海校区的外忧内患。

  严茂胜认为,如果没有广州大学城,如果中大不被强制进入大学城,或许今天的珠海校区还很平静。在当年2005年中山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校方明确定调“由于广州大学城建设如箭在弦,不得不发,珠海校区的发展要看得更长远,更有战略眼光一些。珠海的发展是设立实体学院,今年就会建设翻译学院和旅游学院,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实体学院在珠海校区建设。”

  严茂胜说,很多南校区的学生都表示诧异,珠海校区一夜之间多了一个旅游学院和翻译学院,更为奇特的是,又有一个国际商学院,中大本部的岭南学院和管理学院已经难解难分,很难想象,这个新的、第三个商学院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珠海市内部能够消化多少毕业生?尤其是翻译、商学,他们更对口的是知名企业、大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很明显,珠海没有。

  关键在于学校管理

  网友查恶代2005年毕业于珠海一所高校,他分析,名校异地办学之所以能得到“异地”的诸多优惠,种种支持与配合,原因有二:第一,品牌需求。希望发挥名校的品牌效应以至于其他各方面的效应,带动地方发展。如果名校把砸品牌的专业放在异地,显然也是地方所不愿看到的。第二,发展需求。地方想以此提升本地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本地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聚集发展的后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所大学从引入到“扎根”需要时间。十年下来,中大珠海没有砸品牌,而且迎来了新生机。将基础学科迁出珠海,代之以新兴学科。如果新专业真能更富特色,更符合珠海产业发展的前景,那恰恰是满足了地方对高校的“发展需求”。怕就怕“贪多嚼不烂”,最悲观的“展望”就是万一这些新专业其实是“产业化”的结果,既没特色对珠海发展也没有好处。那就两个需求都丢了。

  “学科调整”如何,市民其实不关心,更大的关注点在“会不会沦为二级学校”。市民怕的是,基础学科撤走后,名校对所谓“新兴专业”办学放松管理,“出口”不严,使学生难以达到名校毕业生的要求,毁了分校或是校区的招牌,使“珠海高校”成为了“人傻钱多速来”的代名词。实则怕“院系调整”羊头下,卖的是偷梁换柱的肉。“出口关”如何,这是高校办学中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在高校异地办学中更需时刻警惕。

[NextPage]

  “中珠联姻”大事记

  市政府大量无偿划拨土地中大落子珠海

  南都记者查阅过往资料,以及走访中大、北理工、北师大等本地高校,整理了中大落子珠海的过程。1999年珠海市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办学理念。同时,中山大学接近饱和的广州校区面临扩招压力,需要寻求新的办学地点,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将原来的珠海大学共5280亩土地连带已建成的建筑物,永久无偿地交由中大使用,由中大投资办学,设立珠海校区。

  2000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立,“中大-珠海”模式被媒体热捧,珠海从此摘掉了“没有大学的特区”的帽子,彼时高校扩张体制、开办校区异地办学等模式,成为高校发展的不二法宝。

  2003年,曾有传言说,中大曾经准备将珠海校区转为公办民资的独立学院,从而首次提出撤销珠海校区的概念,但因教育部和珠海市政府的反对而没有实施。

  2004年广州大学城开始建设,中大作为广东高校的龙头,带头进入广州大学城,此时,珠海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突然停止,原计划中珠海校区二、三期工程停工,究其原因,就在于广州大学城内建设的中大东校区,分流了珠海校区的资源。也在此时,珠海校区不少院系开始回迁至广州大学城中大东校区,因此撼动了珠海校区在中大教育的战略地位。

  最终在2005年,教育部喊停异地办学,同时广东省纪委、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监察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珠海市政府大量无偿划拨土地、低价出让土地以及向3所院校无偿提供经营性土地用于抵押贷款问题进行了核查。珠海因此受到处分,珠海的大学梦也到此为止。而当年政府提供的5000余亩无偿办学用地,突然间也失去了合法性。

  在一些学院逐渐撤出珠海校区后,珠海校区空置资源如何有效利用?中大不得不新增学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于是,中大把珠海校区当作扩招的基地,新开学科学院。但是珠海校区的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开设的专业与本部原有的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岭南学院的个别专业发生了严重的重叠。各界对中大正在以珠海校区为依托迅速膨胀成一个拥有更多院系的“超级大学”而担忧,因为所有这些院系的专业,中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已经具有,且发展态势良好。因此,中大建设珠海校区的初衷其实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

  统筹:南都记者 赵飞鹏

  采写:南都记者 赵飞鹏 温平平 刘黎霞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