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古海阳
每逢大年初一,白鹅潭总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烟花汇演。大量的人慕名而来,其中很大部分的人在烟花正式燃放之前的几个小时便前来珠江边抢占有利地位以便取得最佳的观赏角度。从我所居住的19楼往江边俯瞰,如潮的人群铺遍两岸,稍显凌乱地站成了一件集体的艺术装置作品。
漫长而乏味的等待并没有摧毁他们的耐心,不绝于耳的交谈声与欢笑声集成一股气流,长时间地填充在我居高临下的耳窝里……弦乐曲响起,激荡在神秘的夜里;五光十色的烟花直冲云霄,照耀出一个个彩色的梦境。人潮随着每一声的巨响,每一次的绽放,发出一片片欢愉的喝彩,仿佛让人清晰地听到了他们的呼吸。
春雨绵绵,看着这群撑着伞,呆立雨中的人,每每都会使我好生感慨。我常想,为了半小时的精彩,值得等待吗?
绚烂璀璨的烟花维持着几秒钟的生命过程,当它到达顶峰时,它便同时归于平静。美丽,只是一刹那;寂静,却是永恒。永恒,这个精神的圣者,它在人类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始终坚守着它赋予我们的终极时间观和价值观本质的原始阵地。而人爱观看烟花短暂而跌宕的绽放,这本身是否具有了我们自身自传式的隐喻品质呢?俗语云:好的东西总是值得等待的。换句话说,在我们潜意识里可能已把时间维度上短暂而美好的事物当作了我们追求的价值标准了。在社会学和哲学的层面上,这个问题是足够我们思考的了。
有人半生庸碌,有人半生忙碌,但无论是庸碌的人,还是忙碌的人,他们都乐于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了无限的等待之中,等待着有天自己能悬于高空绽放出艳丽夺目的黑夜之花,纵使花期短促,纵使机会仅此一次,纵使灿烂后寂静永随,仍然举手不悔。不同的仅仅在于,前者为等待而等待,后者为等待而奋斗罢了。我们都明白“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的道理,但何解只有为欣赏烟花盛放而苦苦等待的一群人,而却没有为细味烟花过后的平静而驻足的一个人呢?这是当今经济时代普遍漠视精神永恒的写照吗?难道在这火树银花的上空中,或者在各人的心目中,就只有浮华,没有平实吗?
然而,有时候也会挺矛盾。
换个角度看,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人们留下了烟花,也只有烟花才能如此壮丽而形象地为我们诠释着短暂美好的事物需要被珍惜的道理。细想下去,其实,美丽,一次就够了,至少自己已经绽放过,辉煌过,理应无悔了,是否抵达永恒似乎不太重要。在永恒的背后,是长期占有所带给人的一种难以释怀的负重感,随之而来的现实的残酷的责任感足以让美好化为丑陋。当一种沉重的永恒加诸双肩而难以喘息之时,我们还会去细味那璀璨过后可怕而深沉的夤夜吗?所以,这时候不妨在留住美丽印象之后便立马散去,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承受住黑暗对我们的窥看与吞噬,毕竟我们仅仅是在为珍惜,为瞬间,为梦幻而耐心等待,至于最终遗下的空白,不也能够成就令人回味的人生吗?在交换灵魂的时候,我们何尝不是都长着一副火树银花的性格呢?无可否认,这种唯美的极少主义确是相当吸引人的。
我们有否扪心自问过自己,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喜爱观赏这种稍纵即逝的烟花汇演呢?究竟是瞬间到达巅峰而又瞬间消失的壮烈跌宕的激情和绚丽抓住了我们的心,还是激情和绚丽以后对具有强烈凄清气氛的岑寂永夜的叹惋勾住了我们的魂呢?喜剧或悲剧,激情或平淡,梦境或现实,亡佚或留存,刹那或永恒,该如何抉择?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