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重庆市首批“80、90后”作家拜师

       一边是风华正茂的“80、90后”作家刘辰希、杨雁粤、游睿等,一边是重庆文坛知名作家黄济人、余德庄、陈川等人,近日,重庆市举行“80、90后”作家代表座谈会。 座谈会上,青年作家代表踊跃发言,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和创作打算,并对重庆市作协的工作提出了建议。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出席座谈会,与青年作家亲切交流。何事忠肯定了重庆市青年作家近年来在创作上取得的成绩,他说,青年作家有灵气、有灵感,希望青年作家把握“正、静、稳”的要领,撑起重庆文学事业的一片蓝天。座谈会上,重庆市10名知名作家与10名青年作家“结对”,这是重庆市作协实行新老作家“一对一”联系制度后确立的第一批联系人和联系对象。据介绍,“一对一”制度是市作协为发现、培养和扶持青年作家推出的一项举措,结对后知名作家将“一对一”地对“80、90后”作家进行指导。重庆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黄济人相中了“80后”作家刘辰希。刘辰希出生于1988年,现在是西南大学学生,目前已出版《游离态辖区》、《南拳》两部小说,正在创作长篇史诗人物传奇《丛木传》。今后,刘辰希随时可以向黄济人请教,与黄济人商讨写作问题。  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明凯表示,重庆市作协今后还要确定第二批、第三批联系人和联系对象,把“一对一”联系制度作为新老作家沟通联络的长效机制。

    2009-08-28 09:59:15 作者:佚名
    • 0
    • 9592
  • 全国首个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启动

       50万元悬赏优秀作品        前天下午,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征文活动在北京启动。“在我的记忆里,中国作协从未批准或主办过关于华侨文学作品的评选,这次评选填补了空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洪波说。     据了解,这是新中国建国60年来我国第一次面向全球征集反映华侨生活文学作品的大型活动。作为主办方,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说,“希望‘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能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成为一个常规的奖项。”     本次评选征文的范围从1949年10月1日起,堪称对60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及国内作家所写华侨题材文学一次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文学评选。这一活动究竟能征集到什么样的优秀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如何看待建国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作协有关负责人,并专访了著名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饶芃子。          全国首个华侨文学奖         什么是华侨文学?高洪波认为,华侨文学应该是写华侨和华侨写的文学作品,关注的是海外华人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奋斗史,比如上个世纪末红遍全国的《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就是华侨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与大陆文学相比,华侨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他们站在海外,与国内作者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这些作者及其作品的视野更宏阔,题材和人物更丰富,历史纵深感更强,表达更新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认为,华侨文学的范畴比海外华文文学范畴更广,包括身居海外的华人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还包括在国内生活的作家所写的相关华侨题材的作品。“比如最近颇受关注的张翎的小说《金山》,写了广东开平一个方姓家族在海外的兴衰史,在整个华人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征集60年来优秀作品         “拉起高高的桅杆就站起了坚强的身躯,苍茫的大海上迈开勤奋坚毅的双脚;一个个南洋客讲述着背井离乡的辛酸故事,一群群金山伯叙说着腥风血雨的苦难煎熬。”文学大奖启动之际,丘树宏写了一首诗《华侨,中国桥》,中山籍的著名作曲家李海鹰答应为文学大赛谱曲且不收任何费用。李海鹰说,昔日作曲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将华侨们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今天,他希望《华侨,中国桥》能够展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时代的华侨融入世界的开放精神。     据了解,这次华侨文学奖分为小说奖(含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歌奖(新诗集)、散文奖(散文集)、纪实文学奖(含长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剧本奖(含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专题片剧本),参评作品出版时限为自1949年10月1日至下月30日止,作品要求在国内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过。最终评奖结果于11月12日公布,将在中山市“孙中山文化周”期间举行盛大颁奖典礼。     丘树宏介绍说,这次全国性的文学评奖总共奖金达50万元,将评出5个门类的最佳作品奖各一名,最高奖金5万元。     ◎专访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饶芃子:     海外华文文学经典作品很多     记者: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专家,您如何理解华侨文学的范畴?     饶芃子:华文文学是一种语种文学,跟英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类似。世界华文文学包括中国和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的文学。这与海外华人文学又不同,因为海外华人用母语和非母语创作的文学,都属于海外华人文学。     记者:海外华文文学有什么特点?     饶芃子:第一个是跨文化性。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之根是中华文化,但在海外定居后,他们又会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第二是边缘化。因为华人在所居住的国家是少数民族,他们跟主流文化之间会有碰撞,有难以进入主流的苦痛,有放逐和漂泊的情态。第三是世界性。华人移民遍布世界各国,他们根在中国,花开在异国。     其实,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华文文学跟各国文学都离得很近,他们与当地的文学是互相渗透的。所以他们在题材和技法方面跟本土会有不一致之处。但是大陆文学根源厚实,很多华文文学都受到大陆历代文学的影响。应该说,北美的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成就最高,因为这个地区的华文作家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比如白先勇、聂华苓、于梨华、欧阳子等。

    2009-08-20 16:40:28 作者:李培
    • 0
    • 9788
  • 全国首个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启动

       50万元悬赏优秀作品        前天下午,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征文活动在北京启动。“在我的记忆里,中国作协从未批准或主办过关于华侨文学作品的评选,这次评选填补了空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洪波说。     据了解,这是新中国建国60年来我国第一次面向全球征集反映华侨生活文学作品的大型活动。作为主办方,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说,“希望‘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能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成为一个常规的奖项。”     本次评选征文的范围从1949年10月1日起,堪称对60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及国内作家所写华侨题材文学一次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文学评选。这一活动究竟能征集到什么样的优秀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如何看待建国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作协有关负责人,并专访了著名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饶芃子。          全国首个华侨文学奖         什么是华侨文学?高洪波认为,华侨文学应该是写华侨和华侨写的文学作品,关注的是海外华人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奋斗史,比如上个世纪末红遍全国的《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就是华侨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与大陆文学相比,华侨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他们站在海外,与国内作者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这些作者及其作品的视野更宏阔,题材和人物更丰富,历史纵深感更强,表达更新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认为,华侨文学的范畴比海外华文文学范畴更广,包括身居海外的华人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还包括在国内生活的作家所写的相关华侨题材的作品。“比如最近颇受关注的张翎的小说《金山》,写了广东开平一个方姓家族在海外的兴衰史,在整个华人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征集60年来优秀作品         “拉起高高的桅杆就站起了坚强的身躯,苍茫的大海上迈开勤奋坚毅的双脚;一个个南洋客讲述着背井离乡的辛酸故事,一群群金山伯叙说着腥风血雨的苦难煎熬。”文学大奖启动之际,丘树宏写了一首诗《华侨,中国桥》,中山籍的著名作曲家李海鹰答应为文学大赛谱曲且不收任何费用。李海鹰说,昔日作曲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将华侨们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今天,他希望《华侨,中国桥》能够展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时代的华侨融入世界的开放精神。     据了解,这次华侨文学奖分为小说奖(含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歌奖(新诗集)、散文奖(散文集)、纪实文学奖(含长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剧本奖(含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专题片剧本),参评作品出版时限为自1949年10月1日至下月30日止,作品要求在国内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过。最终评奖结果于11月12日公布,将在中山市“孙中山文化周”期间举行盛大颁奖典礼。     丘树宏介绍说,这次全国性的文学评奖总共奖金达50万元,将评出5个门类的最佳作品奖各一名,最高奖金5万元。     ◎专访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饶芃子:     海外华文文学经典作品很多     记者: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专家,您如何理解华侨文学的范畴?     饶芃子:华文文学是一种语种文学,跟英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类似。世界华文文学包括中国和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的文学。这与海外华人文学又不同,因为海外华人用母语和非母语创作的文学,都属于海外华人文学。     记者:海外华文文学有什么特点?     饶芃子:第一个是跨文化性。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之根是中华文化,但在海外定居后,他们又会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第二是边缘化。因为华人在所居住的国家是少数民族,他们跟主流文化之间会有碰撞,有难以进入主流的苦痛,有放逐和漂泊的情态。第三是世界性。华人移民遍布世界各国,他们根在中国,花开在异国。     其实,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华文文学跟各国文学都离得很近,他们与当地的文学是互相渗透的。所以他们在题材和技法方面跟本土会有不一致之处。但是大陆文学根源厚实,很多华文文学都受到大陆历代文学的影响。应该说,北美的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成就最高,因为这个地区的华文作家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比如白先勇、聂华苓、于梨华、欧阳子等。

    2009-08-20 16:40:26 作者:李培
    • 0
    • 9732
  • “动感亚运 魅力广佛”主题征文

    广州日报8月19日报道 2010广州亚运会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亚运,赞颂广佛人的热情、积极和向上的精神,学习前线联合岭南少年报共同举办以“动感亚运,魅力广佛”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为了同学们能更了解亚运、迎接亚运和参与亚运,将心中对亚运的热情表达出来;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这次征文活动,体会做“亚运小主人”的快乐,本周日(23日)上午9时30分,禅城区学习前线教育培训中心亲仁路校区将举行一堂以迎接亚运为主题的奇趣作文公开课。 (作者:陈钰凤)

    2009-08-20 16:38:13 作者:佚名
    • 0
    • 9638
  • “动感亚运 魅力广佛”主题征文

    广州日报8月19日报道 2010广州亚运会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亚运,赞颂广佛人的热情、积极和向上的精神,学习前线联合岭南少年报共同举办以“动感亚运,魅力广佛”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为了同学们能更了解亚运、迎接亚运和参与亚运,将心中对亚运的热情表达出来;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这次征文活动,体会做“亚运小主人”的快乐,本周日(23日)上午9时30分,禅城区学习前线教育培训中心亲仁路校区将举行一堂以迎接亚运为主题的奇趣作文公开课。 (作者:陈钰凤)

    2009-08-20 16:38:11 作者:佚名
    • 0
    • 9746
  • 中国城市文学为什么写不过乡村文学?

         语言的贫乏 认识的缺乏 价值观的“偏见”为什么城市文学写不过乡村文学在近现代文学阶段,中国的城市文学首先产生于上海;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叙事也一直稳稳地占据乡村叙事的上风。而当代城市叙事却风光不再,在整个文学叙事的格局中,只占据很小的分量;在茅盾文学奖历届的获奖作品中,城市小说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得奖的基本上是写“村里的事”。出现这样的状况,归根结底说明了城市文学的薄弱。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王纪人认为,“至少在艺术上还不足以吸引审美的眼球”。住在城市的作家,写起城市生活因何反不如写“村里的事儿”得心应手?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上海文学周举办的“文学与城市”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评论家和作家就“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事”一题展开交流研讨,分析了当下中国城市文学书写贫困的原因,为当下文学创作探讨新的方向。会上,有观点表示,语言的贫乏、认识的缺乏、价值观的“偏见”是制约城市文学发展的三大因素。语言:缺乏特色的全球化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文化的符号,语言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作协创意部的主任胡平提出,现在城市文学难写好的一个原因就是,城市中方言的“隐退”。而乡村在这一点上没有大变,“不得不承认,乡村在语言资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他认为,农村生活的小说之所以好看,因为它的语言中有地域的特色、历史的积淀,而城市文学在这方面明显有所欠缺。胡平指出,目前城市语言主体变化很大,说方言的人已经不多了;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尽量在减少说自己的方言,而改用普通话。“加上外国人,北京的语言现在全球化了,在这种背景下,用(现在)北京的语言写小说就有问题了,生动性、文化底蕴之类的东西就少了很多。”认识:只看到城市的冰山一角文学源于生活。而研讨会上不少学者、作家们坦承,自己对城市的了解其实非常片面,的确是写不出好的城市文学作品的一大原因。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孙颙开门见山,“城市的丰富性,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冰山的一角……有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他认为,这也是城市生活丰富多彩、而城市叙事作品反倒不及乡村叙事作品丰富的重要原因。孙颙的话引起了不少与会者的共鸣。知名作家王小鹰直言自己对这个城市“一点都不了解”,而且由于在传统道德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永远拿过去的价值观来评价现在的城市……只是写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东西”。北师大教授张清华认为,城市文学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家的描写,能让读者生成对这个城市文化的印象和理解,让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了解不再局限于“城市一角”。而对于作家来说,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这个城市,又如何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城市印象”,如何能体现城市文学的意义所在呢?价值观:逃离城市,回归农村文艺报主编阎晶明提出,城市叙事和乡村叙事其实在道义上就有一种高下之分;这样的“区别对待”使许多作家在写作时潜意识里就会回避“融入城市”,“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是一个逃离之所,回归乡村才是崇高的。否则,这本小说在价值观上就大打折扣了。”他指出,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文学,还存在于外国文学。“我们看的美国的一些大片,往往在乡村的那个家,才是主人公回归的地方,只有对那个地方念念不忘,才是符合道德的”。北师大教授张清华随后的发言为阎晶明的观点做了一个补充。“上世纪90年代前,中国当代文学是没有城市叙事的,而在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对立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肯定乡村、贬低城市”。在他看来,在美学上,城市叙事较乡村叙事的确存在劣势,而且至今仍然存在。(记者 姜小玲 实习生 陈文华)

    2009-08-19 09:04:48 作者:佚名
    • 0
    • 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