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前夕,作家们及出版社纷纷推出地震文学作品,以祭奠那场灾难。当代中国文学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四川震区。儿童小说作家秦文君推出了《云裳》,她根据都江堰来沪治疗的一个伤员女孩子的故事为基础,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为了纪念那些离开的人,为了鼓励那些幸存却需要面对种种不幸的人,尤其是那些坚强面对生活的孩子们”。去年5月12日,在成都银厂沟隐居创作的作家李西闽在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中长达76个小时,劫后余生的他将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10万字的书《幸存者》,书的全部收入将用于捐助灾区的贫困儿童。作家高成的长篇口述实录《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用幸存者口述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现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大部地区造成的破坏,给四川人民带来的苦难,还原了那段灾难的真实面貌。《震后阳光——走向新生活的灾区孩子们》,着力表现孩子们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感恩社会的精神风貌;《地震中的记忆》借鉴“红镜头、黑镜头”的编写思路,通过摄影家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地震期间值得永久回忆的一个个细节和一个个温暖的瞬间。还有陈丹燕的报告文学《赤子——我认识的汶川地震志愿者》、刘素英长篇报告文学《从唐山到汶川——野战方舱救灾纪实》、孙晶岩的报告文学《震不垮的川娃子》、杨景民的报告文学《感天动地铸医魂》、陈歆耕的长篇报告文学《废墟上的觉醒》、杨奕的救灾纪实文学《我的北川故事》等一批地震文学均被出版社在近期推出。就在不久前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抗震救灾图书开辟了单独展位,展出了70多种图书。据有关人士介绍,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是出版的一个高潮;在地震初期也有一个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地震之后的半个多月,有40余家出版社出版了90余种抗震救灾的图书。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但它留给人们的创伤和思考是长久的,如何从这种创伤中走出来,思考更多的有关救助、文化的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地震带给人们不只是灾难,从人文精神层面看,人们对灾难的救助、反思,对生命的关怀,也是地震之后从行动和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具有价值的收获。地震后出现的大量诗歌,使缺乏生气的新诗重新找到了位置和力量,作品之多、影响之广,是近些年来少有的。题为《孩子请抓紧妈妈的手》的诗在地震后第二天就开始在网上广泛流传,其口语化的语言、优美凝重的旋律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打动了无数读者。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出现的作品非常多,出版的诗集、诗选达到了数十部。一些诗人还身体力行,参与救灾工作。这些作品不一定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但它们来自诗人的体验,来自第一现实,所具有的真切感是毋庸置疑的。地震诗歌使我们触摸到诗人的良知,感知到新诗的风向。许多诗人把自己置身于受难者的场景中,体验生命的艰难与坚强,体会和理解灾难中的人们的心情,最终诗情泉涌,形成一个创作的峰值。地震诗歌及其引发的诗学现象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其一,真诚比技巧更重要,作者范围非常广泛。从知名诗人到普通的诗歌、文学爱好者,很多人都有作品面世。有些多年不写诗的作家提起了诗笔,有些根本没有写诗经历的人也写出了诗篇。在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许多网站上、博客里,我们都能随便找到具有可读性、使人感动的作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平常被人称为“先锋诗人”的诗人也写出了不少作品,比如徐敬亚、王小妮、杨黎、雨田、沈浩波等,这使人想起卞之琳由《鱼目集》向《慰劳信集》的转变,何其芳从《画梦录》向《夜歌》的转变。在很短的时间里,许多报刊社、出版社都推出了抗震诗歌的专版、专刊、选集,新诗因此而又一次“火”了一把。由此我想,写诗并不是诗人的专利,如果说有些诗人存在着为写诗而写诗的情况,而在灾难中的普通人写诗,虽然在艺术上不一定新颖,不一定具有多少创造性,但一定是发自肺腑的。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诗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它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够发现诗的因子,只要通过自己写出了更多人的体验和感受,诗就会拥有读者。为了写诗而写诗,为了诗外目的而写诗,为了文字游戏般的所谓的新颖、创造而张扬所谓的探索,对于诗歌本身,好像都是附加的要求。其二,为诗歌发展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方向。这虽然不是过去所说的“大一统”,不需要外力支撑。但靠自发集结的诗歌阵容,在当下诗坛还是值得欣慰的。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诗歌的“统一战线”,这条“战线”给我们的启示并不是说好诗就只有循着这条路子前进,而是说,这条道路是可能出现好诗的,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一下诗坛。这个路子也许可以成为今后诗歌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平台,延续中国文化的血脉,包括仁爱精神,关爱情怀,互助精神,悲悯意识等,这些恰好是近些年来诗歌探索难以获得进展的“瓶颈”。其三,地震诗歌有着积极的价值取向。一是关注生命,无论是思考灾难,悼念受难者,还是关注受灾者,反思我们自身,不少作品都体现出温暖的生命关怀,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也抒写了生命的尊严;二是关注现实,不管是针对灾难中的具体事件、人物,还是对灾难进行整体观照,许多作品都体现出浓郁的现实意识,而且,与过去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是,普通的人、普通的事受到了格外的青睐,而不是只关注那些大人物,这就使作品更接近现实,接近普通人,也就比较容易走进普通人的心灵、走进我们的日常精神世界;三是充满爱心、关怀,充满温暖的人性光辉,与过去见到的那些冷冰冰、血淋淋的作品形成明显的差异。如果说过去的一些作品是把生命的压抑、苦难切割成一块块的,以警醒麻木的生命,那么,地震后出现的许多作品则是把受难的心灵、生命复合为一个个鲜活的整体,使“人”的形象更加明显、突出;四是表达上接近读者。许多作品都采用了日常口语,但非常注意诗的文体特征,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尤其是采取了“你”“我”对话的方式,仿佛与读者谈心、交流,非常切近心理医学上的心理疗法,因而比较容易为人接受。许多作品注重音乐性,适合对不可捉摸的精神的抒写,也适合阅读和朗诵。其四,回归与再出发。地震诗歌在很多方面都是对过去新诗艺术经验的一次有效回归,使那些被我们曾经放弃、批评甚至唾弃的艺术元素、艺术手段、艺术精神集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价值,是对新诗艺术探索的一次全面反思,那些点点滴滴的艺术经验在新的现实面前,集中体现出自身独特的诗学意义。比如关注现实、关怀民生、思考生命等。基于此,这也可能是新诗艺术探索重新出发、重新获得生机的契机,只要我们的诗人认真思考与总结,他们定能从中发现新的力量与方向。当然,因为题材、情感内涵、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雷同,并不是所有的地震诗歌都堪称佳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当下社会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命体验、精神世界、人文观念、生命意识也是多元的,除非在遇到全民灾难这样的大事件面前,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用某种统一的观念去要求诗人按照某种方向展开探索。其次,对于地震诗歌带给未来诗歌发展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现代人具有明显的健忘特征,他们的生活压力太大,一个事件过去之后,人们很快会以新的方式获取他们的生活与生命方式。再者,如果我们只是从表面上去领会地震诗歌带给诗坛的启示,提倡诗歌只写那些温暖的感受,只以比较单一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我们又会很快发现诗歌的单薄。但不管怎样,地震诗歌提供的启示是值得进一步总结的。清代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一方面是说,诗人在遇到国家、民族的不幸的时候往往能够写出好诗,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诗歌应该是开阔的,应该关注丰富的社会与现实。只有将自我放置于广泛的社会现实,诗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发现才具有真正广泛的诗学意义。因此,对于地震诗歌的艺术观念和手法,对于抗震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我们应该抓住精髓予以张扬,这种张扬是将其融合到现实生活之中,融合到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之中,融合到诗歌艺术的多元探索之中,而不能以此来规定诗歌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于诗歌的发展,还是应该以多元的艺术探索去揭示生活的丰富性。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小说紧随手机报之后,成为网民手机上网的又一选择。在盛大文学26日主办的“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中,“手机小说作品展”成为新亮点。据此次展会上的信息,2008年中国手机网民已达1.176亿,每天多次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接近4000万。“中国不缺适合在手机这个平台上写作的作家,缺的是发布好作品的平台。”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说,手机文学将以适合手机阅读的方式呈现。与网络文学相比,手机文学的创作和阅读更具时效性、互动性和传播性。作家刘震云说:“手机文学的发展尤其要注意错别字的出现。不论哪种文学创作方式,我们都应该正确使用汉字,基本的文化知识不能变。”据悉,网络写手与手机小说家最大的区别是,网络写手的写作篇幅长,而手机小说偏重适合于短时间阅读的小说。据起点中文网工作人员介绍,将来不排除连载的手机小说成为长篇和出版为图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