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文学作品扎堆祭奠“川震”一周年

时间:2009-05-14 21:43:16     作者:长江日报 胡孙华      浏览:9594   评论:0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前夕,作家们及出版社纷纷推出地震文学作品,以祭奠那场灾难。当代中国文学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四川震区。
  儿童小说作家秦文君推出了《云裳》,她根据都江堰来沪治疗的一个伤员女孩子的故事为基础,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为了纪念那些离开的人,为了鼓励那些幸存却需要面对种种不幸的人,尤其是那些坚强面对生活的孩子们
  去年512日,在成都银厂沟隐居创作的作家李西闽在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中长达76个小时,劫后余生的他将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10万字的书《幸存者》,书的全部收入将用于捐助灾区的贫困儿童。
  作家高成的长篇口述实录《77——汶川大地震亲历记》,用幸存者口述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现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大部地区造成的破坏,给四川人民带来的苦难,还原了那段灾难的真实面貌。
  《震后阳光——走向新生活的灾区孩子们》,着力表现孩子们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感恩社会的精神风貌;《地震中的记忆》借鉴红镜头、黑镜头的编写思路,通过摄影家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地震期间值得永久回忆的一个个细节和一个个温暖的瞬间。还有陈丹燕的报告文学《赤子——我认识的汶川地震志愿者》、刘素英长篇报告文学《从唐山到汶川——野战方舱救灾纪实》、孙晶岩的报告文学《震不垮的川娃子》、杨景民的报告文学《感天动地铸医魂》、陈歆耕的长篇报告文学《废墟上的觉醒》、杨奕的救灾纪实文学《我的北川故事》等一批地震文学均被出版社在近期推出。
  就在不久前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抗震救灾图书开辟了单独展位,展出了70多种图书。据有关人士介绍,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是出版的一个高潮;在地震初期也有一个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地震之后的半个多月,有40余家出版社出版了90余种抗震救灾的图书。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