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省作协参评儿童文学奖通知

     关于广东省作协参评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通知 广东省各地级市作协、公安、检察分会: 接中国作协通知,第七届(2004-2006)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参评作品征集工作已经开始。 根据中国作协规定,本届评奖范围是: 凡在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以版权页为准)期间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个人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均可参加评选。个人选集所收的作品,应以此时间限度内发表的为主,其中2000年以后的作品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3。两人及以上的作品合集不在评选之列。 为鼓励文学新人的短篇佳作,本奖设有“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凡在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以版权页为准)期间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儿童文学短篇作品(字数不超过10000字),均可参加评选,作者出生日期应在1966年1月1日之后。 本奖设有“理论批评”奖,凡在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以版权页为准)期间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单篇文章,均可参加评选。 评选的体裁样式包括:小说、诗歌(含散文诗)、童话、寓言、散文、报告文学(含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科学文艺、幼儿文学、理论批评。(详见中国作家网www.chinawriter.com.cn或广东作家网www.gdzuoxie.com)    我会推荐参评作品的办法是:1.先由各地市协会、分会按中国作协要求向各自会员征集作品,挑选出其中艺术水平较好的1-2部(篇)(各门类的总和)作为推荐作品;2.在6月15日之前将推荐作品一式2份以及推荐函、联系电话寄广东省作协(联系人:梁健辉 电话:02038486931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0号广东省文学艺术中心10楼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3.我会将组织专家审读推荐作品,从中选出参评作品,然后通知获推荐参评作品的作家准备参评材料(每部作品20份及报名表),7月15日前由我会统一寄中国作协。                                                     广东省作家协会                           2007年5月23日

    2007-05-23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738
  • 中国原创小说5月名家推荐榜

     中国作家网   长篇推荐名家: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贺绍俊推荐作品:《双手合十》 赵德发著 《中国作家》2007年第1期推荐评语:佛教认为左手是不净的,它造成了世俗的苦海。可是这个不净的左手不仅困扰着我们,而且还紧紧攫住了佛陀不放。小说的构思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宗教本来就是为了拯救人的灵魂的,它应该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但商品经济大潮也向它涌了过来。这股大潮会扑灭佛坛上的灵光吗?赵德发带我们一路看过去,寺庙里发生的事情也是令我们惊异万分的。当然结局仍是让人欣慰的。也许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欣慰的结局,或者说,这个结局说明作者相信最终人类的精神信念会占上峰的。应该说,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佛教僧侣们在当代的境遇,但它给我们的启示远远超出宗教之外。慧昱是小说中重点塑造的人物,他代表着佛教的精神。赵德发把一个现代和尚写得有血有肉,充满亲切感。更重要的是,慧昱对于佛教的世俗化以及世俗化的佛教有一套适应社会变革的想法,俨然一个古代著名禅宗大师惠能的现代版。也许赵德发正有这样的期待,期待出现一位当代的惠能。推荐名家:评论家洪治纲推荐作品:《吴刚捧出桂花酒》 陈锟著 《芳草》2007年第2期推荐评语:这是一篇颇具反讽意味的长篇。它以一群骚动不安的文学青年作为叙述对象,通过诙谐性的叙事语调,展示了他们在一次写作培训班里各种蝇营苟苟的作为。在那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关于文学创作的探讨,也没有看到多少关于诗性理想的追求,他们在高尚事业的幌子下,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匪夷所思的欲望闹剧,袒露出文坛内部的各种潜规则——那里既有肉体的交易,又是情感的利用;既有人性的相互倾辄,又有利益的彼此角逐。他们以自觉的本能式的狂欢和宣泻,为我们这个灵魂失重、价值失范的时代,在精神内部作出了一次独特的审判。中篇推荐名家:作家朱文颖推荐作品:《欢乐英雄》 陈希我著 载《十月》2007年第2期推荐评语:在陈希我诸多的小说中,他不断地变换着姿态——有时掐住你的喉咙、有时抓住你的衣领、有时击中你的头部,他不断地在审问你:为什么你活得这么糟糕?这么伪善?这么苟且?……而在这诸多的问题后面,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坚硬的问题——你值得活吗?你为什么还不去自杀?自杀一直是陈希我小说里一个潜在的母体。《欢乐英雄》更为直截了当地延续了这个母题。小说的主人公李杜,从一开始他就判断自己生不如死,但问题还在于,陈希我小说里那些站在深渊旁边的人物,比如李杜,他们非但不值得活,活不下去了,他们不断地要死,但还不断地死不了。他们在苦熬。在这篇小说里,陈希我设置了一个让人绝望透顶的生活场。四周遍布着黑暗。只有黑暗。陈希我充满力量和锋利的叙述,每一步也只是为了把人物推向更为黑暗的所在。这个固执的、孤独的在存在的黑暗中艰难前行的作家,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病,我们的罪,我们不堪入目的累累伤口……或许,最终的解决根本就不存在,或许,再往前一步,会有一小簇微弱的光?推荐名家:评论家汪政推荐作品:《颠倒时光》 鲁敏著 载《中国作家》2007年第1期推荐评语:鲁敏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青年作家,其作品大都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世俗味与烟火气,并且显示出70后作家少有的写实能力。这部中篇以苏北农村为背景,写一对小夫妻种植大棚瓜果的故事。在作品中,我们记忆中的自然节气不见了,传统的农事与生活方式不见了。这样的变化将意味着什么?这是小说试图探讨的。作品男主人公木丹虽然也“顺应”了这种变化,但又始终格格不入,在他的身上更多的是传统农耕时代的性格。小说并没有简单地作出结论,更不是想象中的感伤与怀旧,它只是提出问题。另外,小说在艺术上也有诸多可称道处,比如对“气味”这一意象的经营就显得很精致。短篇推荐名家:作家郝雨推荐作品:《过年》 葛红兵著 载《收获》2007年第1期推荐评语:记忆深处的那道小小的风景,一棵梅花树,一只狗,一条路……流淌出一个柔婉宁静的江北小村的故事。不再有张扬的激情,更远离了撕心的冲动。一切都那么自自然然地发生,朦朦胧胧中让人感觉到两辈人中两对男女间的一些甜蜜的事情。而小说最富诗意处也许要算师生二人谈论天地道理的对话。“何谓天地的道理?一个字:仁。天地以雨水滋润万物而不论万物的功利,以阳光普照生灵而不论生灵的善恶,何也?守‘仁’而已,天地恒常于‘仁’,固然能超然万物和生灵之上。万物依‘仁’施惠于生灵却不能恒常于仁,故要更生往复不能静止;生灵逆‘仁’而行以占有为乐,饱足为安,故要生生灭灭不能恒常。”一篇万字的小说负载着如此宏大的道理,是作家的“中年心态”寡于情了呢,还是更富于智了呢?(排序不分先后)

    2007-05-23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702
  • 《人民文学》再推文学新锐

     中国作家网 利群(阳光文化传播)人民文学奖于007年5月2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该奖设大奖和新浪潮奖两类,作家毕飞宇、周晓枫和诗人娜夜分别摘得小说大奖、散文大奖和诗歌大奖;新浪潮奖由六位新锐青年作家和诗人获得,乔叶和海飞获新浪潮小说奖,夏榆和郑小琼获新浪潮散文奖,哨兵和扶桑获新浪潮诗歌奖。利群(阳光文化传播)人民文学奖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与杭州利群阳光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创办,旨在推出新世纪文学的新锐力量,展现新世纪以来文学创新的最新成就。大奖评选范围为新世纪以来《人民文学》所发表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新浪潮奖的评选范围为2006年第1期到2007年第3期《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新锐作者的重要作品。评委会由王蒙、陈建功、程树榛、谢冕、格非、刘震云、曹文轩、杨匡满、韩作荣、肖复兴、李敬泽等组成。评奖讨论现场,评委们就当下写作现状作了评述。认为当下写作存在着某些严重的病相,单个作家挑出来均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可作为整体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题材和经验上重复比较严重,技法和思想等方面比较趋同,文本之间的相互模仿和近亲繁殖的倾向也愈演愈烈。而且往往只有当下,只有今天,没有昨天和明天,写作上相对单一且急功近利。评委们认为,《人民文学》近年发表的大部分作品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在艺术的多样化和思想内容的深度及广度方面都有令人欣喜的成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此次评出的获奖作品即为明证,皆为当下写作中比较难得的佳作。经过热烈的讨论,评委会认为,毕飞宇于2001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玉米》堪称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一部中篇小说杰作。他在以《玉米》、《平原》为代表的小说写作中,有力地确证和肯定了性格、命运、细节等一系列小说艺术的基本价值,准确地、富于历史深度地探讨和表现了处于现代化转型压力下的中国社会中生活的内在戏剧性和人的复杂的精神境遇。他的华美而锐利的书写为中国新世纪小说的写实趋向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指标。而周晓枫则是青年散文家中将传统与创新、思想与表达和谐地熔铸一炉并自成一格的典范。她的作品,目光精准别致,行文通透挥洒,论述鞭辟入里,洋溢着散文的艺术和思辩之美。在近年所作的《我的身体是个仙境》和《琥珀》中,她大量引入小说手法,对女性经验的书写既大胆无忌又节制隐忍,准确地把握了真切、力度和蕴藉微妙之间的平衡,带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身体和伦理的世界,显示了一个优秀散文家的忠直和敏锐。诗人娜夜,评委会认为,她在诗歌《纸人》等作品中,善于从纷繁、芜杂中提取诗的纯粹,并在对客观事物的观照、揭示中,融入自己的主观心象,以心灵的自由拓展出颇有意味的想象与心理空间。她的诗在开放中有节制,于单纯中蕴含着丰富,在淡然里凝聚着真挚与热烈。在她最好的作品中,那种松弛、随意、不事雕琢的写作,似在无意中已抵达一种开阔且深邃的境界。在新锐作者中,评委会认为,乔叶近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紫蔷薇影楼》、《打火机》和《锈锄头》等作品中,以对世态人情的细致体贴和对人的可能性的执着探索,对这个时代复杂的精神状况作出了机智敏锐的表达。海飞并非广受关注的作者,但是,他在2006年发表的《到处都是骨头》和2007年发表的《看你往哪跑》,显示了将庞杂的现实经验提炼处理为独特形式的艺术能力,他坚持以想象和认识干预生活,从而为当下的现实写作提供了新的、值得珍视的向度。夏榆的散文《黑暗中的阅读和默诵》等作品,以浓烈滞重的文字证明了黑暗对人和人世的戕害,同时他也用文字来寻找、发现和打捞黑暗中可能存在的光,以光自救,也以光救人。夏榆的散文写作,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文学存在的意义:为孤独和美张目,为悲悯和沧桑正名。郑小琼的散文《铁?塑料厂》正面进入打工和生活现场,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敏感的打工者身置现代工业操作车间中,其细腻幽微的生命体验和感悟,比较成功地揭示了铁和塑料的现实与隐喻,为我们对现代工业制度的某些不健全和反人性进行反思与质疑提供了个人的例证。诗歌作品里,哨兵的《秋日札记》具有对人和事物超常的敏感和智性洞察的深度,扶桑的《满月小集》是对心灵细微感受的发掘与情感深度的呈现。虽然前者是对现实底层现实生存的关注,后者是对内心的省察与爱的憧憬,但两者都有着丰盈的感性与诗性意义的开拓,其独到的发现,感受的精微,体现了一种智慧的情绪和对现实生存的理解。中国作协的领导及北京文学界人士一百多人出席了颁奖仪式。

    2007-05-23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903
  •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通知

     中国作协关于征集第七届(2004-2006)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的通知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重要文学奖项,迄今为止已举办过六届。该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它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少而精、宁缺勿滥的原则,讲究质量,倡导精品意识。为了搞好本届评奖,现将参评作品的推荐工作及评奖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本届评奖范围凡在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以版权页为准)期间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个人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均可参加评选。个人选集所收的作品,应以此时间限度内发表的为主,其中2000年以后的作品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3。两人及以上的作品合集不在评选之列。为鼓励文学新人的短篇佳作,本奖设有“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凡在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以版权页为准)期间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儿童文学短篇作品(字数不超过10000字),均可参加评选,作者出生日期应在1966年1月1日之后。本奖设有“理论批评”奖,凡在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以版权页为准)期间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单篇文章,均可参加评选。评选的体裁样式包括:小说、诗歌(含散文诗)、童话、寓言、散文、报告文学(含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科学文艺、幼儿文学、理论批评。 二、评选办法、步骤2007年5月份起向各省、市、自治区作协、产业作协、少儿出版社、少儿报刊社及解放军总政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发函,请他们推荐参评作品。出版过儿童文学作品集的其他有关出版社也可推荐一部或两部确属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参评。本奖不接受个人推荐作品。参评作品每部(篇)寄20册(份),推荐日期从5月15日至7月15日止(以寄出邮戳为准)。请寄至: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25号中国作家协会办公楼606室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收,邮编100013。9月举办初选读书班,由初选审读组协助评奖委员会筛选各方面推荐来的作品,并提出备选篇目以供评奖委员会参考。11月下旬评奖委员会开始阅读备选篇目中的作品,并进行讨论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方式投票产生获奖作品。评奖结果于2007年12月公布,并举行颁奖仪式。 三、评奖机构组成评选工作由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评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评奖的具体工作。评奖委员会聘请儿童文学评论家、作家和编辑组成,其成员以有精力和时间阅读和研究作品的同志为主。评委会成员的组成与上届相比应最少更新1/3,京外评委应不少于评委总数的1/3。初选审读组由聘请的熟悉儿童文学创作现状的中青年编辑和研究人员组成。具体人选由中国作协书记处在广泛征求文学界意见的基础上提名,报请主管部门备案。评奖委员会委员若有作品参评,应采取回避的原则,或作者退出评委会,或作品退出备选篇目。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办公室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25号中国作家协会办公楼606室邮编:100013传真:010-64221703联系人:刘涓迅 010-64489870 周李立 010-64489872 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5月8日

    2007-05-20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673
  • 十年:作为“神话”的王小波

    2007-04-08 23:42:56 作者:WONG亮
    • 0
    • 9686
  • 冷观不平静的文坛

             文坛注定是不平静的。进入2007年以来,文坛上的一个个焦点文化新闻事件,便接踵而至,大有乱花迷眼,应接不暇之感……但文坛上的这些浮躁和喧嚣暂时沉寂下来之后,我们或许能够看到文坛上更多本质的东西。季羡林教授的新作《病榻杂记》出版发行后,吸引文化界高度关注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在这本书中表露的真诚心愿:请文化媒体、学术界和大众读者把他头顶上“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这三大桂冠摘下来,“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与季羡林做法相仿佛的是,作家余秋雨的“请辞‘作家’的称号”,他“一再声明,我不是‘作家’”,作家身份其实就是一个“圈套”,承认了身份,也就为“圈套”所束缚……对季羡林坚辞“三大桂冠”的这种文化行为,文化界、文化媒体是众口一词的赞誉和好评,而在季羡林教授《病榻杂记》座谈会上,不少文化媒体更是高度赞扬季羡林“伟大的人格魅力”。可见,一位作家文人之受欢迎,他的文化人格和其作品,是同样重要的。对余秋雨的辞“作家”,文化界和媒体,也是同样高度关注。但几乎和过去常常处于争议的中心一样,余秋雨的这种不当作家的言论,再次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他的请辞行为,有一种拔高自身形象的意味,“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余秋雨现在要做的工作不是毁灭而是塑造,不是急于摆脱作家的公众形象转而走向高处不胜寒的大师神坛,而是勇于承担起一个作家的责任,把这个更贴近且有益于受众的角色扮演好”。面对广泛的争议,不知余秋雨对自己的初衷和行为有无反思,是否受到启发?而王朔则是以“骂”的方式,重新回到文坛的。王朔骂“红学家”是最无聊的一群,认为“80后”是泡沫,表示自己本能地不喜欢余秋雨、张承志、北村这些自认为是知识精英的人……一些文化批评家直言不讳:王朔此举多为炒作。尽管王朔批骂文坛,痛快淋漓,一针见血,对戴着大师桂冠的文化权威的反叛和挑战,其判断力越来越有把握,但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思考和严肃,分量上显然是有欠缺的。有的文化批评家指出:中国文坛的种种争论已经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度,文坛乱象纷呈,丑闻比作品更轰动,口水比销量更惊人,这已令中国作家集体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以至于有人发问:“当代文坛怎么了?”“当代文学怎么了?”事实上,这正是当今文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充满了喧嚣和浮躁。的确,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再寻找得到一个宁静的文化圣坛、文学圣坛、精神圣坛。作家中潜心创作者少,热衷炒作者多;他们对成为一个时代真正的“文化大师”不再感兴趣,而是甘愿使自我形象成为娱乐明星式的人物;如何登上“作家财富榜”,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含金量”是其目标,而很少考虑作品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很少考虑他所从事的文学能不能对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任何问题来——文学提不出任何问题来,就逐渐失去了它的一切意义。这种混乱的文坛现象,折射出我们的文坛、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作家,物质感性和精神理性选择上的焦灼,自我拷问的痛苦,探索和追寻历程上的迷惘,而当一个时代处于剧烈的嬗变之际,社会文化和精神的价值体系尚未重新建立起来,精神信仰和道德追求需要重新恢复,一个作家的新的文化人格和道德人格没有完全建构起来,对人类的终极文化和精神的追求尚未变成自觉意识,文坛乱象纷呈,应该说正是这个时代特征的一种反映。 

    2007-04-08 23:33:26 作者:袁跃兴
    • 0
    • 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