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小小说创作要有独特性

        我一直偏爱阅读外国、特别是当代外国小说。就此谈点个人的感想。    外国小小说,不同的国家曾有过群体性的繁荣。20世纪初,日本倡导和借鉴了法国小小说形式,逐渐风行。川端康成是一个代表者、实践者和倡导者,他创作了二百余篇小小说。川端称之为“写在掌心上的小小说”,后缩为“掌上小说”、“掌小说”,形象地说出了这种小小说的篇幅像手掌那么大。他认为小小说是现代生活中出现的“火花”,并且是“深深扎根在过去的遗传和传统之中的文艺形式”。他还认为小小说是赢得广大读者的有效途径,他也提出了形式小,而内容不能“小”的观点。川端的小小说以写实手法为主,而后来星新一则以幻想手法为主。    群体性小小说创作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语国家也曾有过繁荣。那批作家采用了卡夫卡、布莱希特、瓦尔泽的表达方式,造就了一批衷情小小说创作的作家,运用了掌故式、寓言式、散文体、碑文体的形式,他们遵循一个创作原则:用一句(简单句)话道出许多不能用一句(复杂句)讲出的话。有名的《登场》。许多著名作家也加盟了那场小小说创作热潮。真正坚持下来的是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最近,我终于完整地拜读了他的两本小小说集,都收入《历代大师》这部作品集里。他的作品表达特点是“片断性”、夸张、“反讽”和荒诞。他认为,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他的作品直指现实,撕去了虚伪的面具、剖析了习惯的力量。这批作家作品字数基本上都在千字以内。    还有美国。1973年至1976年,美国发生了一场能源危机,随之,引发了反对挥霍讲究节制的情绪,节能的微型汽车随之热销,文学出现了大受欢迎的小小说热潮。世界是个庞大的系统,谁能料到能源危机,引发了文体调整。美国的那场小小说热,许多作品涉及到生态和能源等领域。但是,留下标志性作家和作品不多。    除了群体性创作小小说的现象,许多作家的小小说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俄罗斯的巴别尔、匈牙利的厄尔凯尼、意大利的卡尔维诺和布扎蒂、日本的黑井千次、法国的阿波利奈尔、波兰的姆罗热克和施瓦茨、加拿大的里柯克。    阅读中,我渐渐发现,这些国外作家和作品,体现出两点独特性。第一,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记得美国简约派作家雷蒙·卡佛说过:一个作家,具有了观察世界的独特的方式,他就成功了一半。我看到,尽管作家们各有各的表达方式,其中,传达出他们独特的观察现实的视角,怎么看会成就你怎么写。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人物新闻周刊”做了个《时装密码》专题,著名服装设计师谢锋说时装。他在巴黎时装展一炮打响,他谈到学习服装设计过程中有个有趣的事情。他进服装学校接受启蒙教育,老师给他图样,要求他按图样去练习裁剪,关键是尺寸和比例。可是,他到巴黎服装学院去进修,老师给他一块石头,用布去包石头(给石头穿衣),要求他包到没皱纹为止。这种方式改变了他的服装设计理念。这就是中西方时装设计的差异,是用预定的尺寸比例去套不同的人,还是根据不同的人设计相应的服装?前者是个人纳入模式之中,后者是设计服从个人的特点,我想到,小小说创作要避免模式化,作家的思维要个性化,要学会“给石头穿衣”。对现实有不同的解读,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心理的、文化的。我一直在读国外当代的长篇小说,发现一个共同关注的主题:文化冲撞,或说文化磨合。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磨合。这也是国际性,也是地域性的主题。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有益启示就是用法国等国家的现代观念(包括小说理念)来重新审视拉丁美洲自己的现实,看出了“神奇”,看出了特别。    第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小小说创作的基本问题,我认为是怎么看、怎么写的问题。我曾将小小说与故事比较,将小小说与长篇小说对照,比较起来,小小说的特性十分明显。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在实践中,常想,小小说创作到底要注重把握什么?固然,小小说都要讲个故事,但是,小小说不仅仅讲出一个故事的流程。小小说除了表达小说应当表达的深刻性,探索小说应当探索的可能性,小小说创作中要注重小小说的特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细节的独到运用。博尔赫斯说过:故事其实仅有有限的几种模式。确实,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母体。我们正是在这种有限的故事模式中寻求所谓的“新意”。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对故事和小说的区别曾有过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狼来了的故事,那个小孩喊狼来了狼来了。狼果真来了,是故事(封闭了),狼没有来,是小说(敞开着),因为,没有来的狼已在小孩心中,那是想象中的狼,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他还有第二个说法,一座房子着火,一个消防队员冲进去救屋里的小孩,救出了小孩,是故事。纳博科夫说,那个人在救小孩的同时,连同小孩喜欢的玩具一起救出,就是小说。可见,消防队员的关怀很到位。火中救小孩的故事很多,但是,作家要像消防队员那样发现小孩喜欢的那个玩具,这个物件的细节,是小小说创作要关注要发现的细节。一个精彩的细节,可以支撑一篇小小说,可以照亮一篇小小说,可以使一篇小小说显出独特性。

    2007-06-16 02:35:28 作者:谢志强
    • 0
    • 9712
  • 《江门文艺》举办400期回顾展

           上海大学文学周以“先锋小说与文学未来的发展可能性”为主题举行圆桌研讨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评价上世纪80年代文学,如何看待它与当下文学的关系?6月10日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大学文学周·圆桌会议,以“先锋小说与文学未来的发展可能性”为主题,着力探讨先锋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影响及意义,并结合当下文学语境,探索先锋文学继承、转型的种种可能性。会议由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及复旦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作家格非、毕飞宇、孙甘露、林白、红柯和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的文学评论家及《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作家》等杂志的主编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蔡翔和上海市作协主席、复旦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忆主持。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致欢迎词。“作者已死”还是“呼唤作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对中国的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然而,其中“作者已死”、“作者退场”的观点,却逐渐导致一种文化价值的虚空。格非认为这使得中国创作界的问题十分严重,要求作者退出文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意图使得中国没有了作者,只有叙述者。中国作家的叙事手法、叙述技巧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之后已不成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已经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格非就此提出要“呼唤作者”。他解释,这个“作者”并非是传统叙事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作者,不是宏大叙事的作者,而是对自己生命、对自己的存在有内在超越欲望的作家,要不断地进行个人的哲学性反思。他始终认为真正的作家应该是反时趋的。“误解”还是“正解”以语言实验著称的上海作家孙甘露说,虽然作家讲自己的作品往往是最无趣的,但作家有时还是有必要站出来说一说。他认为,先锋作家当初在形式上做实验,西方思潮的影响并不是根本性的。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之所以与以前的作品存在差异,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关,还受到此前文学、社会生活的影响,与语言自身的成长有关。他认为先锋文学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个误解,即一直把翻译文学的影响看成是负面的。其实翻译文学的语言和古典文学、红色文学一样,也是先锋文学语言资源的一部分。“规避”还是“承担”江苏作家毕飞宇称“先锋文学是值得向之致敬的文学事件”。他用“规避”而非“逃避”一词来定义当时先锋作家打破文学惯性的勇敢尝试。但逃避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天的作家需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毕飞宇说,文学的规律在个人面前是不存在的,作家如何从内心的力量出发,作出恰如其分的抉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自我”还是“社会”女性文学作家林白和近年来崛起的西北作家红柯都从自身感受与切身经验出发,进入先锋文学话题。红柯从“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入手,以自己的创作经历展开文学与作家自身关系的讨论;林白则表示,她希望自己的文学是一种“在黑暗海边与你相遇”的文学,在“黑暗”中与读者相遇,她更愿意倾听读者的声音,更愿意与外界、与更广大的世界进行沟通。王安忆认为,模糊的时代过去了,今天的我们需要明确自己。但中世纪的艺术者,不需要明确自己,却具有明晰的个人风格;文艺复兴后,作者们都想要表达自己,却往往失去个性。她进一步提出疑问:文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文学?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王晓明教授认为,文学在当下需要重新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文学已经成为今天商业广告的常用元素。他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认为他的社会态度构成了文学道路的第一步,但最后其作家身份超越了他作为理论家的成就。王晓明认为,跟着潮流走不是伟大作家面对历史时应有的态度。先锋文学精神与文学教育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梳理了先锋文学发展的知识谱系,他引用西方经典的先锋文学论著指出,对现实不满产生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但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强大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这种不满被现实改编,文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被解构。此后就产生了唯美主义文学,但唯美主义文学也被改编,它被主流社会认为是精英文学而被收容进去。先锋文学挑战了这些原来的文学观念,它是在失败之中产生的。而中国的文学也总是在失败中呈现自己,这种失败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正面意义。陈思和进一步强调,文学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文学精神正是依靠“一脉相传”的教育“香火”才得以传承。今天的教育状况堪忧,然而又不能说今天没有文学。各式网络文学和博客充满网络,手机文学也逐渐发展起来,人人都可以进行文学写作。陈思和认为,文学同时依赖教育与市场,两者不可偏废。先锋文学作家、批评家及教育家需要进行反省,看看自己究竟是否在有意识地去沟通现今最繁荣的文学写作,如70后、80后的文学创作。如果评论界对新兴文学及作家持排斥态度,就会缺乏相应的文学观念去解读他们的作品和文学活动,这样的隔阂对文学未来的发展是十分危险的。作家、评论家吴亮、葛红兵、罗岗、张闳、倪文尖、薛毅、程德培、王鸿生、程永新等也在会上先后发言。

    2007-06-16 02:33:36 作者:世安
    • 0
    • 9687
  • 王朔:谁指着纯卖书挣钱啊

            “《我的千岁寒》共发货20万册,居然遭到不少退货。”近日,出版商路金波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漏了嘴。接受本报采访时,路金波否认报道的真实性。王朔透露,该书仅三条夹书广告就挣了几百万。对于《德国之声》的报道,路金波回应道,那篇报道只有标题《王朔市场价值不敌郭妮》是正确的,是《德国之声》的记者在回国前作的四篇随笔之一,当时记者并没有声明是采访。路金波表示,“王朔的书卖得确实不如外界传言中那么好,但是发货40.5万册,有发有退,退的不足几千本,说实话,浙江四川市场卖得不好,城际之间互相调货,不管怎么说仓库里没有回货。”王府井新华书店方面表示目前没有退货,《我的千岁寒》仍在排行榜前10名以内,每天卖出20-30本不等。卓越网文学书店负责人认为“退货说”不太可能,她说:“这本书不可能有退货,4月10日上市时5000册很快销售一空,随即补进2000册。同时当当网方面也显示没有退货记录。“记者又采访了书的作者王朔,王朔表示,”告你个秘密,他(路金波)光那三条夹书广告就挣了几百万纯利,图书实销25万册,马上加印,脱销了已经。现在谁指着纯卖书挣钱啊。”

    2007-06-16 02:31:38 作者:曹雪萍
    • 0
    • 9691
  • 《鲁迅手稿全集》出版的前前后后

           1975年10月,周海婴给毛泽东同志写信,建议加强鲁迅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并争取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时(1981年)将鲁迅全部手稿影印出版。毛泽东同志在信上批示:“我赞成周海婴同志意见,请将周信印发政治局,并讨论一次,作出决定,立即实行。”随后,根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指示,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和文物出版社组成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委员会,主持手稿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编辑出版鲁迅全部手稿,是一项极为繁浩艰巨的任务,在我国出版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版过任何一位作家的手稿全集,当时社里将其列为重点书之一。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而我们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手稿全集包括文稿(1903年至1936年10月17日)、书信(1904年至1936年)和日记(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18日病逝前一天)三部分。考虑到鲁迅著作和日记已出版过不止一种版本,只有书信,除了少数见之于图书报刊外,绝大部分没有发表过,加之读者要求比较迫切,社里决定先出版书信部分,也就是说文稿让路,从中间出起。而在考虑编排体例时,我们不能只限于书信,必须注意手稿全集的总体设计,前后兼顾,既要顾及文稿的完整,又要顾及书信、日记的合理,对于文稿和书信在内容上有交叉的手稿,如何避免重复又合乎逻辑,很是费了一番心思。譬如1927年7月31日,鲁迅致顾颉刚信,同一信有三封手稿,我们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作了处理,将已经寄出给收信人的手稿,收入书信部分,同一天鲁迅致章矛尘信的附件收入,而这封信的原稿(草稿),按鲁迅原编定的文集已见之于《三闲集》,则收入文稿部分。又如,鲁迅致许广平信共七十八封,1932年鲁迅编《两地书》时只收了六十七封半,而且内容有所增删修改并重新抄定。手稿全集不仅将经过鲁迅修改、重新抄定的《两地书》收入文稿部分,而且将书信手稿原件包括未收入《两地书》的十封半信,全部按写信日期依序编入书信部分。上述做法并不是重复,而是保持了文稿和书信的完整,又能相互应证。编辑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也曾出现一些小插曲。对鲁迅致许广平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十封半信和1911年致张琴孙信,有同志坚持这几封信不能收入,理由是前者有损鲁迅形象,后者是周作人拟稿。我们反复阅读了这些信件,认为致许广平信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关爱和思念之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趣,这正好反映了鲁迅对生活的热烈追求,反映了鲁迅和许广平以沫相濡的爱情和鲁迅敢于抛开世俗非议,追求生活的崇高思想境界,更能理解真实的鲁迅。致张琴孙信,虽是周作人事迹,署名却是周树人、周建人,且由鲁迅亲笔修改定稿,按原定方案应属收入范围。这封信以《维持小学的意见》为题,曾发表于1912年1月19日《越铎日报》,本应作为书信体文稿收入文稿部分,但在了解到这一情况时,此文已作为早期书信底稿编入书信部份,而且难以更改了。1934年5月11日鲁迅致王志之信,手稿被剪掉十七个字,后来发现王志之写的《鲁迅印象记》一书的封面图版上有这十七个字,手稿据此得以拼复补齐,而且拼复得天衣无缝。类似情况,不一而足。编委会经过充分讨论,统一了认识,使手稿全集的编排更超于完善合理。《鲁迅手稿全集》收入文稿368篇,书信1388封和全部现存日记手稿。在编辑过程中新发现的书信有59封,其中1904年致蒋抑卮信,即所谓仙台书简,是目前发现的鲁迅最早的一封信。《鲁迅手稿全集》出版两种版本,一种是宣纸珂罗版彩色套印的线装本,外加函套;一种是彩色胶印的平装本。印刷方面力求保持原貌,线装本一律照原件尺寸影印,限于版面有的作了分录处理,平装本略有缩小。手稿有缘色稿低,红茧行路,特别是书信部分,很多是花信笺,有腊梅、海棠、荷花、牡丹、牵牛花,还有人物、山水等等,炫丽多彩,非常漂亮。为保持手稿原貌,经与文物印刷厂珂罗版车间修版师傅反复商量,决定在胶片上一张一张地修,一个字一个字地修,他们保证决不损失一个字,也决不损害一张花纹图案。珂罗版印刷师傅更是一块版一块版的套色印刷,并且印一张刷一次版,真是尽心尽力,令人感动。经过大家努力,保持了手稿原貌,效果满意。《鲁迅手稿全集》从编辑到出版,历时十余年,风风雨雨,几度春秋,总算完满出版,实属不易。线装本六函早已出齐,平装本共二十四分册,书信、日记各八分册,也先后出版。唯一令人牵挂的是文稿八个分册,至今还在待命中。鲁迅文稿是鲁迅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专着等,这些作品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动态息息相关,在文化战线上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极为重要。我作为当年手稿编辑参与者之一,殷切期盼着鲁迅文稿的平装本早日问世,使《鲁迅手稿全集》完美无缺地挺立于书的世界。

    2007-06-16 02:28:41 作者:白浪
    • 0
    • 9664
  • 林清玄忆古龙、三毛、李敖等

     来源:新京报曹雪萍发布时间:[2007-05-31]南怀谨只写上册,不写下册;古龙的墓里藏了48瓶开了盖的XO;批评三毛眼泪多的文章果真惹哭三毛……往事被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娓娓道来。他的三部曲《《林泉》、《清欢》、《玄想》刚刚出版,此次来河北和东北的大学演讲,回台湾之前他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林清玄出版过130多本书,曾创造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他说自己如今仍坚持每天早晨写3000字,每月给年轻人演讲。一提起台湾文坛往事,他就神采奕奕。他认为,在文学奖衰弱、稿费缩水的现在,台湾文坛已风光不再。名片: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在台湾媒体任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1979年起连续获得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文坛事”:台湾文坛在萎缩新京报:11年前你的离婚在台湾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有妇女组织焚烧你的书?林清玄:这是我做了这一生最重要的抉择。通常一般人在面临这个问题时会很理性,但是我选择的惟一标准是感情。我只是作出选择,很多人不认可我的选择,那没有关系,因为我的生活是我在过。那时整个社会把我当成他们共同的敌人,觉得我背叛了他们对情感的信仰,每个人都给我丢石头,但是没关系,这中间只要有一个人给我丢花就好了。真不知道那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追随我,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我不完美了,也就破灭了。新京报:比起当年的风光,现在的台湾文坛如何?林清玄:这几年,台湾经济有点萎缩,文坛也跟着萎缩,年轻人要出头更困难了。我那个年代,台湾文坛有很多的文学奖,奖金最高的有100万,一般的也有30万台币,现在很多文学奖都取消了。另一个原因是文学发表的园地缩小了,很多报纸都撤销副刊,以前时报副刊在第三版,现在都要翻到40多页才有副刊,所以我现在从后往前看报纸了。当然稿费比30年前还低也是原因之一。30年前,我给报纸写专栏还一个字一块台币,巅峰时一字五块,但现在一个字六分台币,当然我也不写了。“创作经”:不介意人家说“酸腐”新京报:你怎么评价自己的散文?林清玄:我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我的散文都围绕这个主题,但是我深知人生的不完美,所以才不断努力。有人说我的文章酸腐或苍白,我不会太介意,我知道我自己的创作是饱满的,无论情感还是行文。至于这个三部曲是五年前,我50岁时给自己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我的创作,读者读了可以知道我创作的源泉,怎么追寻灵感,动力何在。新京报:你似乎很喜欢将文字拆开来解释。林清玄:也不是喜欢拆字,就是觉得这样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些事情。譬如,人们都说觉悟是很难,我说,“觉”是学习来看见,“悟”是我的心。“觉悟”就是学习看见自己的心。“禅”的左边是表示的“示”,右边是单纯的“单”,单纯地表示单纯的心。如果你现在喝茶你的心很单纯就是禅,如果你心里很浊,即使在喝茶也不是在“禅”中。再譬如“鸳鸯”,夫妻要有“抱怨”,有“央求”才会平衡会长久。新京报:去年语文高考试卷里有你的文章《阳光的味道》。你还有文章入选教材。日常生活里,你怎么教育孩子呢?林清玄:我觉得对孩子,要宽容和鼓励。孩子是你手中的箭,你只要拉满弓,然后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射去,至于这只箭掉在什么地方或是被风吹落,你就不用再担心了。再说件小事,有一天我的孩子问我什么是蜉蝣。我就和他在网上查了三四个小时,看完,他还是不明白,突然有次我们外出下雨,很多蜉蝣出来啊,我就和他讲,你要到生活里才能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老友记”1“刀疤”古龙你很难想象他浑身刀疤的样子,因为他年轻时常常和人家砍杀,所以他的武侠小说其实就是他的生活。新京报:你说过你是古龙最好的,临终前的朋友,古龙有没有给你传授什么秘笈?林清玄:我在时报副刊当编辑时常去催稿,古龙说:“你不跟我喝酒,我就不写给你”。但我们俩那时年轻啊,老喝不醉,干脆就把绍兴黄酒倒在两个盆子里,“干盆”。我们还经常一起泡温泉,他全身脱光,你很难想象他浑身刀疤的样子,因为他年轻时常常和人家砍杀,所以他的武侠小说其实就是他的生活,只不过从现代投射到古代,另外美化主角———他本人长得很丑,像个罗汉,却写出像楚留香这样俊美的男主角。古龙临终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我去看他,他还写了一幅字给我,“陌上花发可以缓缓醉矣”。然后他又和我讲,“我要告诉你一个重要的事情,酒不是好东西。”那时他都肝硬化到晚期了。他死后,大家决定买上48瓶XO给他陪葬。4000块台币一瓶啊,我担心这样会被盗墓,建议把酒瓶的盖子打开。有朋友开玩笑,过个几十年,就是陈年老酒啊。2“半部”南怀谨我问南怀谨,为什么他写的很多东西都只有上册,没有下册。他说,那下册都要留给你们作,我都作完了,你们作什么?新京报:你拜访过南怀谨?林清玄:他是个博通四海的大家。为了要去拜访他,我就问人家,南老师最喜欢什么?他们告诉我,南老师最喜欢抽三五牌香烟,我带了一条去拜访他。那时他80多岁,鹤发童颜,一根根抽香烟,完全没有什么执着和固执,是一个很自在的老人。那一天,我们谈了一整夜,我问他,为什么他写的很多东西都只有上册,没有下册。他说,那下册都要留给你们作,我都作完了,你们作什么。南怀谨又讲他的老师在世的时候在全中国盖了120座庙,可是都没有盖完。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其中原由。他老师说,那我都盖完了,你盖什么。他说,林清玄,你写我的下半部吧,我说,我不写你的下半部,我要写我自己的上半部。3“流泪”三毛签约付钱的前一天晚上,她突然打电话给我,“清玄,我房子不卖了。屋顶上的柠檬花开了,我要等到它结果。”新京报:你编辑副刊时还写文章批评过三毛?林情玄:我有写文章批评她的文章眼泪太多,《三毛一篇文章有48处眼泪》,后来三毛妈妈打电话给我,说三毛看了文章哭了很久,眼泪比你写得还多。那时我们还不认识。认识之后才知道她就是那样的人,为了感动的事情,可以几个月不睡觉,像写《滚滚红尘》。有一次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她说她想要搬去美国,要卖房子,我去看了下她家,很不错,当场就决定买下。签约付钱的前一天晚上,她突然打电话给我,“清玄,我房子不卖了”。我就很气啊,因为四处借钱为了买房。她说:“屋顶上的柠檬花开了,我要等到它结果。”结果,那段时间她就没有出国,等到柠檬结果。她就是这样的人,她对朋友很好,会记得朋友喜欢什么,在旅行的时候记得给朋友带礼物,有时又会突然写卡片给你,她对朋友真的很细心也很贴心。4“难友”李敖你如果看李敖的回忆录最后一篇,《我这一生最好的100个朋友》,我的名字还比较靠前呢。新京报:你说你是李敖落难时最真诚的朋友,那为什么几乎从来没听他评价过你?林清玄:李敖那时被判刑,都没有人敢站出来讲一句话,当时只有我写了一篇文章《我所认识的李敖》支持他,认为他很了不起,不应该被关。你如果看李敖的回忆录最后一篇,《我这一生最好的100个朋友》,我的名字还比较靠前呢。我们还算是蛮好的朋友,我出国忘了交水电费,他都帮我去交。不过,交完之后,收据不给我,他跟我说,我有把柄在他手上。

    2007-06-03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695
  • “新概念”作文首次落户港澳

     来源:新闻晚报谢正宜发布时间:[2007-06-01]一等奖同样享受升名校优惠被喻为“中国的语文奥林匹克大赛”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将要在明年庆祝她的十岁生日,而今年又逢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十周年,昨天(5月30日),《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向记者透露,“新概念”今年将首次落户港澳地区,经过6月起百余日的征文和一个多月的名家作家的选拔,明年年初,将有五名港澳学子与大陆年轻人一起角逐新概念桂冠,并且一样会得到联合主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十三所重点高校的关注。而新概念香港工作小组主任委员李家祥也表示,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希望借此契机找到属于港澳地区的“韩寒”。倡导中文期待“韩寒”赵长天告诉记者,这次开设港澳赛区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当地青少年的母语写作,弘扬中华文化,也期待发现更多与众不同的“写作萌芽”:“以前也有香港澳门地区的年轻人参赛,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散兵’。在上海市作协《略知一二》杂志策划和市场总监罗丽蕴的牵线和香港有关方面的积极参与下,这次比赛将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横向中文写作推广。”李家祥则补充说明道:“港澳地区学生比较重视英语与理科学习,而中文写作的技巧较之内地的同龄人有所欠缺,在金庸等老一辈经典作家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像韩寒这样轰动的写作新星,有‘新概念’这样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赛事以及上海市作家协会这样名家高手云集的‘名门正派’参与,我们也希望发掘到一些‘中文之星’,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百日征文命题海选据悉,6月起至9月底,“新概念”港澳赛区将面向港澳地区所有中学生征文,但不会像内地主赛区一样特设成年人组别。参照“新概念”的评选办法及标准,评选出的5名一等奖获奖者,将参加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李家祥介绍说:“与大陆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路和写作模式不同,港澳学生比较适应命题作文,所以这次港澳赛区在海选阶段除了自由选题外,还会设置几个命题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技巧中发挥无限的想象和开阔的视野优势。”与原本不限体裁不限标题的参赛规则相比,这也是港澳赛区最大的“特殊待遇”。名校关注“甜头”无数“新概念”之所以成为全国青少年梦寐以求的写作胜地,与她的13个高校合作伙伴分不开,在北大、清华、复旦、南大、南开、人大、北师大、华东师大、浙大等等响当当的名头之下,新概念铺就了参赛选手步入名校的畅途,赵长天也坦承这对参赛选手,更重要的是参赛选手的家长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往年每届获奖学生都不同程度得到这些高校的青睐、推荐、加分,这次在全国范围内获奖的港澳学生,也将一样享受这些‘升学大优惠’。”李家祥则补充道:“港澳学生的‘甜头’亦会有机会包括香港地区六所大学的重视和关注。”

    2007-06-03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