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 璀璨文坛

璀璨文坛

  • 五十年耕耘 五十年“收获”

     解放日报钟红明小玲     高举纯文学旗帜秉承新文化传统穿过岁月,历经沧桑,大型文学刊物《收获》终于迎来了创刊五十周年大喜,该刊2007年第4期作为纪念特刊系列之一近期出版,主题是:致敬和传承。1957年7月24日,一本大型的、厚达328页的文学双月刊诞生了,主编是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属于中国作协主管,编辑部在上海,设北京上海两个编委会。本期纪念特刊封面采用了和创刊号一致的厚重的紫红色,“50”熠熠闪光;封二是巴金、靳以在创刊的日子里的照片;还有一张这两位老朋友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的照片:他们的合作从《文学季刊》开始。 弥足珍贵的痕迹纪念特刊目录前是新增的一个印张,刊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和手迹:老舍先生的经典名作《茶馆》第一次发表在《收获》创刊号时的手迹;1959年第3期郭沫若在《收获》校样上对《蔡文姬》作的修改;茅盾长篇遗作《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手迹。冰心把《收获》称为“我心中的红玫瑰”。柯灵先生的手迹是:“生命就是不断的考验,考验的终止,就是生命的僵化和衰歇。《收获》是经过了考验的。”此外,还有叶圣陶、周而复、沙汀、艾芜、罗荪、徐迟、萧岱先生的作品手迹、照片以及他们跟编辑部来往的信件。 三个《收获》的故事《收获》创刊号上,《发刊词》的第一句话是:《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第一期的带头文章,是未发表过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艾芜的长篇《百炼成钢》和康灈的《水滴石穿》,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柯灵的电影剧本《不夜城》。这个时期的《收获》刊发了如《大波》《上海的早晨》《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创业史》《山乡巨变》等长篇小说和《林则徐》《蔡文姬》等剧本。1960年5月停刊。这是第一个《收获》。1964年,在大家的呼吁和努力下,《收获》复刊了。这个时期发表了《艳阳天》《欧阳海之歌》《大学春秋》等作品。1966年“文革”开始,5月,《收获》被迫停刊。这是第二个《收获》。第三个《收获》从1979年1月开始。“文革”之后,《收获》率先复刊,刊发的许多作品呈现了几代作家的批判和反思,如《大墙下的红玉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蹉跎岁月》《人到中年》《人生》《方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另外,就是以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的作品为代表的市井小说。八十年代中叶开始,小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行了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的探索,一连串的名字首先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收获》杂志上,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都以非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述语言,构建了文学的新景观。王安忆的作品超过二十次登上《收获》,代表了她各个时期的变化。 青年作家的“伯乐”纪念特刊目录上方,是巴金先生的手迹:“《收获》是向青年作家开放的,已经发表过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还要发表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这是巴金先生1979年答法国电视二台记者的采访中的部分内容,在国内是首次发表。这也成了《收获》一直以来的办刊宗旨:它刊发了许多作家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成了新人亮相并为文坛瞩目的最重要的舞台。苏童说,就像梨园艺人忘不了初次粉墨登场的舞台,他至今难忘屡次投稿碰壁时,《收获》对他的知遇之恩。余华说,我和《收获》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我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首先在《收获》上发表的。如果我新创作了什么作品,第一个想发表的地方就是《收获》。 

    2007-08-02 00:00:00 作者:钟红明 小玲
    • 0
    • 9811
  • 2007年广东作家书画展在广州大学城举行

     7月16日,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于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馆举行开幕式之际,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和广东作家书画院主办的“2007’广东作家书画展”同时在广州大学城博物馆举行开幕仪式。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广东作家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廖红球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首先对广州市政府和大学城博物馆大力支持这次作家书画展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近年来,由省作协主办的“广东作家书画展”已逐步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书画展先后在东莞、潮州、深圳等地展出,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所谓“高山流水会知音”,大学城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宝地、艺术的长廊,作家书画展走进大学城,实在是适得其所,可喜可贺!书画展精品佳构荟萃一堂,以诗文致友,以书画会友,这将是作家与文学爱好者之间心神交流的一次雅会,也是作家与大学城广大师生思想沟通、艺术沟通的一场盛展。广州大学城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海在开幕仪式上对广东作家书画展的举办表示热情的欢迎和祝贺,对广东省作协把广东作家艺术家的书画艺术精品放在大学城展出表示感谢。他认为,广东作家书画展在大学城博物馆举办,是对大学城博物馆的很大支持,这对增添大学城的文化艺术氛围,吸引大学生关注和热爱传统中国书画艺术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他希望广东的作家能更多地关心大学城的文化艺术建设,更多地前来指导和交流。此次展览,是省作协自2004年在东莞首次举办广东作家书画展后的第四次书画展览,共展出了全省各地作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书画作品近百幅。广东作家书画展,是广东省作协几年来成功开展“文学名家进校园”活动之后的又一新举措。在大学城举行的这次作家书画展,是广东省作协为贯彻落实我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又一项文化活动。  省作协副巡视员、广东作家书画院副院长何锹,省作协副主席、广东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廖琪,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王俊康,广州专业市场商会会长、中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锐文,广东省古玩商会会长王康等以及我省各地作家、大学城师生、各大新闻媒体记者2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广东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吴赤锋主持。此次书画展将于7月26日结束。

    2007-08-02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640
  • 《木棉红》丛书在京发布

      南方日报蒲荔子吴培锋黎辉乔   由总政宣传部艺术局、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和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广州军区南方军旅作家长篇小说《木棉红》丛书新闻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张西南、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熊焰出席会议并讲话。作为向建军80周年和党的十七大献礼之作,该丛书包括12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全部由广州军区创作室专业作家或业余作者创作,有的反映当代军营生活,有的再现历史事件,展示了广州军区的文学创作实力。 

    2007-08-02 00:00:00 作者:蒲荔子 吴培锋 黎辉乔
    • 0
    • 9633
  • 南疆军旅作家“集团冲锋”

     文艺报曾祥书  7月22日,由总政宣传部艺术局、中国作协创研部、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广州军区南方军旅作家长篇小说“木棉红”丛书新闻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宣部文艺局、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中国作协、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广东省作协等单位有关人士及军内外作家、评论家60余人与会。为繁荣文学创作,推出一批军事文学作品,以实际行动向建军80周年和党的十七大献礼,广州军区以“集团作战”的形式集中推出了“木棉红”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丛书包括赵琪折的《军事特区》、文新国的《代号橄榄枝》、节延华的《绿颜色》、陈道阔的《一梦三千年》、范军昌的《血脉》、赵江的《都市丛林》、谭光荣的《英雄了》、傅建文的《长城谣》、魏远峰的《兵者》《雪落长河》、王洪山的《远去的暴风雪》和陈泽华的《斑马线》等12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全部由广州军区创作室专业作家或业余作者创作,或反映当代军营生活,展现军人的精神世界,或再现历史事件,记录时代风云,题材丰富,主题突出,故事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丰满,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集中展示了广州军区的文学创作实力和整体水平,充分地表达了军旅作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对人民军队的无限深情。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张西南在讲话中说,“木棉红”丛书使人振奋,读来备受鼓舞。广州军区作家群是一支很有生气的作家群,在喧嚣中能忍住寂寞,在浮躁中能忍受寒窗之苦,不辱使命,牢记职责,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旺盛的斗志,埋头写作,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表明,只有继承和发扬英雄部队的光荣传统,才能塑造英雄的形象。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熊焰介绍了新时期广州军区文艺创作情况。他说,广州军区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卓越功勋的英雄部队。几十年来,军区广大作家、艺术家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军队服务的正确创作方向,扎根基层连队,深入边防海岛,与时俱进,勤奋耕耘,先后创作了一大批主题鲜明、催人奋进的精品力作,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全国、全军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有的在军内外重大评比中获奖,像长篇小说《高玉宝》《欧阳海之歌》《带兵的人》,电影《董存瑞》《红色娘子军》《风雨下钟山》,电视剧《和平年代》,杂技剧《天鹅湖》,话剧《回家》《天籁》,舞剧《虎门魂》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我爱你中国》等等,都曾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兵,成为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木棉红”丛书的推出,再一次显示了广州军区作家们的创作实力。吕雷、蒋巍、汪守德、马维干、范咏戈、丁临一、何镇邦、何西来、凌行正、陈先义、张志忠、赵海虹、蔺永均、于青、戴和、孙军、朱晖等与会者称赞广州军区不仅是一支有光荣传统、功勋卓著的战斗集体,文学创作也一直走在全军先进行列,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社会反映良好的精品力作。大家认为,丛书题材丰富,手法多样,立意高远,个性鲜明,富有地域和军事文学特色,体现出一个创作集体的实力,显示了一个创作集体自觉的使命和审美追求,也昭示了历史洪流中作家的进步与发展。老作家们文学个性娴熟,文学技巧有突破;年轻作家们作品张扬个性,充满朝气与希望。他们都写出了自己的审美感受,突出地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对生活积累的深刻反思与现实观照,为当前军事文学创作和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建树了一批难得的“红木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丛书中的不少作品以当代军人生活为突破口,撷取新军事变革大潮中的浪花,着力塑造崭新的军人形象,张扬英雄品格。赵琪的《军事特区》、文新国的《代号橄榄枝》、魏远峰的《兵者》等作品,直接切入我军“军事斗争准备”和“新军事变革”,既让人有热辣、新鲜、畅快的阅读快感,又让人掩卷沉思。节延华的《绿颜色》、赵江的《都市丛林》、王洪山的《远去的暴风雪》则从另一方面切入生活,在历史流转中揭示人的精神情感追求,时而昂扬高亢,时而如泣如诉,审美意境幽远。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傅建文的《长城谣》、谭光荣的《英雄了》高扬英雄主义旗帜,展示了斗争的艰难与复杂。在范军昌的《血脉》、魏远峰的《雪落长河》、陈道阔的《一梦三千年》等其他题材的作品中,作家们注重开掘生活积累,汲取地域文化,兼顾当代观照,让逝去的历史有了敏锐的现代意识。陈泽华的《斑马线》写的是现代都市,试图在现代气息的城市生活与现代人的追求、迷失中,探究人的生存困惑与命运变奏,从中体现了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社会生活新貌,也表达并强调了“两前两制”前沿的南国军营的风采   

    2007-08-02 00:00:00 作者:佚名
    • 0
    • 9707
  • 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启动

     人民日报隋笑飞    记者近日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活动日前正式启动。本次评奖范围包括出版物、出版单位和人物,设立出版物奖、先进出版单位奖和优秀出版人物奖,奖励数额共计200个。其中出版物奖为100个,包括图书奖6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奖20个,印刷复制奖10个,装帧设计奖10个。先进出版单位奖50个。优秀出版人物奖50个。参评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凡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个人及近5年内有上述行为的单位,不得参与评选。申报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的单位可登录中国图书出版网(www.bkpcn.com)进行在线申报,申报时间截止8月10日。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申报日期截止8月20日 

    2007-08-02 00:00:00 作者:隋笑飞
    • 0
    • 9662
  • 五十年耕耘 五十年“收获”

     解放日报钟红明小玲     高举纯文学旗帜秉承新文化传统穿过岁月,历经沧桑,大型文学刊物《收获》终于迎来了创刊五十周年大喜,该刊2007年第4期作为纪念特刊系列之一近期出版,主题是:致敬和传承。1957年7月24日,一本大型的、厚达328页的文学双月刊诞生了,主编是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属于中国作协主管,编辑部在上海,设北京上海两个编委会。本期纪念特刊封面采用了和创刊号一致的厚重的紫红色,“50”熠熠闪光;封二是巴金、靳以在创刊的日子里的照片;还有一张这两位老朋友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的照片:他们的合作从《文学季刊》开始。 弥足珍贵的痕迹纪念特刊目录前是新增的一个印张,刊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和手迹:老舍先生的经典名作《茶馆》第一次发表在《收获》创刊号时的手迹;1959年第3期郭沫若在《收获》校样上对《蔡文姬》作的修改;茅盾长篇遗作《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手迹。冰心把《收获》称为“我心中的红玫瑰”。柯灵先生的手迹是:“生命就是不断的考验,考验的终止,就是生命的僵化和衰歇。《收获》是经过了考验的。”此外,还有叶圣陶、周而复、沙汀、艾芜、罗荪、徐迟、萧岱先生的作品手迹、照片以及他们跟编辑部来往的信件。 三个《收获》的故事《收获》创刊号上,《发刊词》的第一句话是:《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第一期的带头文章,是未发表过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艾芜的长篇《百炼成钢》和康灈的《水滴石穿》,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柯灵的电影剧本《不夜城》。这个时期的《收获》刊发了如《大波》《上海的早晨》《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创业史》《山乡巨变》等长篇小说和《林则徐》《蔡文姬》等剧本。1960年5月停刊。这是第一个《收获》。1964年,在大家的呼吁和努力下,《收获》复刊了。这个时期发表了《艳阳天》《欧阳海之歌》《大学春秋》等作品。1966年“文革”开始,5月,《收获》被迫停刊。这是第二个《收获》。第三个《收获》从1979年1月开始。“文革”之后,《收获》率先复刊,刊发的许多作品呈现了几代作家的批判和反思,如《大墙下的红玉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蹉跎岁月》《人到中年》《人生》《方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另外,就是以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的作品为代表的市井小说。八十年代中叶开始,小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行了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的探索,一连串的名字首先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收获》杂志上,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都以非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述语言,构建了文学的新景观。王安忆的作品超过二十次登上《收获》,代表了她各个时期的变化。 青年作家的“伯乐”纪念特刊目录上方,是巴金先生的手迹:“《收获》是向青年作家开放的,已经发表过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还要发表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这是巴金先生1979年答法国电视二台记者的采访中的部分内容,在国内是首次发表。这也成了《收获》一直以来的办刊宗旨:它刊发了许多作家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成了新人亮相并为文坛瞩目的最重要的舞台。苏童说,就像梨园艺人忘不了初次粉墨登场的舞台,他至今难忘屡次投稿碰壁时,《收获》对他的知遇之恩。余华说,我和《收获》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我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首先在《收获》上发表的。如果我新创作了什么作品,第一个想发表的地方就是《收获》。 

    2007-08-02 00:00:00 作者:钟红明 小玲
    • 0
    • 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