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江门文艺》举办400期回顾展

时间:2007-06-16 02:33:36     作者:世安      浏览:9687   评论:0   

 

       上海大学文学周以“先锋小说与文学未来的发展可能性”为主题举行圆桌研讨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评价上世纪80年代文学,如何看待它与当下文学的关系?6月10日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大学文学周·圆桌会议,以“先锋小说与文学未来的发展可能性”为主题,着力探讨先锋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影响及意义,并结合当下文学语境,探索先锋文学继承、转型的种种可能性。
  会议由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及复旦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作家格非、毕飞宇、孙甘露、林白、红柯和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的文学评论家及《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作家》等杂志的主编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蔡翔和上海市作协主席、复旦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忆主持。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致欢迎词。
  “作者已死”还是“呼唤作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对中国的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然而,其中“作者已死”、“作者退场”的观点,却逐渐导致一种文化价值的虚空。
  格非认为这使得中国创作界的问题十分严重,要求作者退出文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意图使得中国没有了作者,只有叙述者。中国作家的叙事手法、叙述技巧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之后已不成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已经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格非就此提出要“呼唤作者”。他解释,这个“作者”并非是传统叙事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作者,不是宏大叙事的作者,而是对自己生命、对自己的存在有内在超越欲望的作家,要不断地进行个人的哲学性反思。他始终认为真正的作家应该是反时趋的。
  “误解”还是“正解”
  以语言实验著称的上海作家孙甘露说,虽然作家讲自己的作品往往是最无趣的,但作家有时还是有必要站出来说一说。他认为,先锋作家当初在形式上做实验,西方思潮的影响并不是根本性的。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之所以与以前的作品存在差异,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关,还受到此前文学、社会生活的影响,与语言自身的成长有关。
  他认为先锋文学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个误解,即一直把翻译文学的影响看成是负面的。其实翻译文学的语言和古典文学、红色文学一样,也是先锋文学语言资源的一部分。
  “规避”还是“承担”
  江苏作家毕飞宇称“先锋文学是值得向之致敬的文学事件”。他用“规避”而非“逃避”一词来定义当时先锋作家打破文学惯性的勇敢尝试。但逃避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天的作家需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毕飞宇说,文学的规律在个人面前是不存在的,作家如何从内心的力量出发,作出恰如其分的抉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自我”还是“社会”
  女性文学作家林白和近年来崛起的西北作家红柯都从自身感受与切身经验出发,进入先锋文学话题。红柯从“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入手,以自己的创作经历展开文学与作家自身关系的讨论;林白则表示,她希望自己的文学是一种“在黑暗海边与你相遇”的文学,在“黑暗”中与读者相遇,她更愿意倾听读者的声音,更愿意与外界、与更广大的世界进行沟通。
  王安忆认为,模糊的时代过去了,今天的我们需要明确自己。但中世纪的艺术者,不需要明确自己,却具有明晰的个人风格;文艺复兴后,作者们都想要表达自己,却往往失去个性。她进一步提出疑问:文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文学?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王晓明教授认为,文学在当下需要重新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文学已经成为今天商业广告的常用元素。他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认为他的社会态度构成了文学道路的第一步,但最后其作家身份超越了他作为理论家的成就。王晓明认为,跟着潮流走不是伟大作家面对历史时应有的态度。
  先锋文学精神与文学教育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梳理了先锋文学发展的知识谱系,他引用西方经典的先锋文学论著指出,对现实不满产生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但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强大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这种不满被现实改编,文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被解构。此后就产生了唯美主义文学,但唯美主义文学也被改编,它被主流社会认为是精英文学而被收容进去。先锋文学挑战了这些原来的文学观念,它是在失败之中产生的。而中国的文学也总是在失败中呈现自己,这种失败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正面意义。
  陈思和进一步强调,文学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文学精神正是依靠“一脉相传”的教育“香火”才得以传承。今天的教育状况堪忧,然而又不能说今天没有文学。各式网络文学和博客充满网络,手机文学也逐渐发展起来,人人都可以进行文学写作。
  陈思和认为,文学同时依赖教育与市场,两者不可偏废。先锋文学作家、批评家及教育家需要进行反省,看看自己究竟是否在有意识地去沟通现今最繁荣的文学写作,如70后、80后的文学创作。如果评论界对新兴文学及作家持排斥态度,就会缺乏相应的文学观念去解读他们的作品和文学活动,这样的隔阂对文学未来的发展是十分危险的。
  作家、评论家吴亮、葛红兵、罗岗、张闳、倪文尖、薛毅、程德培、王鸿生、程永新等也在会上先后发言。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