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 杂文·评论·奇章

杂文·评论·奇章

  • 知行 | DAY1-夏日的开启

    START 知行你好,三村村充满红色基因的吕田让人如此向往知行队员的热情正如炽热的太阳今日是知行队的启程之日知行|2021上车,出发7月12日早上九点,知行队员聚集在校门口,伴随着队长一声“车来啦”,知行队员怀着激动的心情乘上大巴,前往吕田镇三村村,开启吕田之行。知行|2021到达三村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知行队员到达了三村村。往村庄走,一条马路平坦宽阔,小溪从村落穿过,民房墙壁画着生动的宣传图画。正值中午时分,太阳挂在天际,整个村庄充满活力和激情。知行|2021整顿装备,开始下乡接着,知行队员对厨房和住宿进行了清洁整理,同时也进行了物资采购。经过知行队员的整顿,一切变得整洁有序。开头总是充满艰辛,接下来也许会有更多困难,但是每一位知行队员们都做好了面临挑战的准备。面对疾风吧!少年们!

    2021-08-22 22:40:07 作者:华农珠江知行队 来源:华农珠江知行队
    • 0
    • 9608
  • 以电影《真爱至上》为例浅析21世纪英国流行文化解读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学生:朱彦玮   指导老师:李聪聪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流行文化都在步履不停地发展,更迭,但回过头看,21世纪初英国流行文化仍是世界流行文化发展历程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有多少人渴望回到那个“黄金年代”。本文通过浅析2003年英国电影《真爱至上》,尝试从意识形态,流行歌曲,国家现状解读21世纪的英国流行文化。 1.渗透进国民心中的爱——意识形态大融合文化研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学的探讨。流行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也一定程度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真爱至上》是于2003年上映的影片,相当于“贺岁档”,并掀起了巨大的市场反响,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文化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大融合的把控功不可没。《真爱至上》中,关于爱的母题贯彻全片,用十个不同的爱情故事,书写了在英国这片土地的浪漫诗篇。在文化研究中,关于文化与权力关系的理论,往往是围绕着性别,种族,阶级等关键词展开的。在这其中,我们不关注爱本身,而先关注爱的对象。不同的故事中,关于爱的对象不尽相同。英国首相和下属的爱,爱上好朋友妻子的男人,不同肤色之间的爱,作家与语言不通的女仆的爱,中年危机的爱,小孩之间的爱,甚至是因性而生的爱……这些爱,跨越了阶级,跨越了肤色,跨越了性,跨越了语言,跨越了年龄,也跨越了亲情。这正代表了21世纪初英国的流行文化。英国的历史经历了相当多的民族战争,以及17世纪殖民扩张后,英国的人种构成就相当复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多人种混合的国家,同时英国也是一个阶级分明的国家,民族矛盾,人种矛盾,阶级矛盾……一系列的关系,让英国人与人之间的爱的环境渐渐固化起来,而导演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些矛盾,开始用爱缓解这些关系。李二和先生在《舟船的起源》写道,“爱,是这个世界的灵魂,她属于整个生命系统。因为爱,我们才觉得美好。生命才拥有了智慧、期待和求索。爱,出自心灵,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状态。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或事物的珍重、眷顾和牵念。是对世界的怜惜和悲悯。”这份爱,藏在的是每一个人的心里,而不应该被肤色,阶级,性别给拦住。导演针对社会情况,为全英国的人民献上了一份爱的情书,乘上了意识形态大融合的这一份主流思想,这算得上是英国的主旋律电影了。 2.世界流行音乐的缩影——世纪初流行元素的精华在1849年波兰作家李贝尔特所著的《美学,或美的科学》中,他把艺术分为三个大类,九个小类,其中,“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正是出自于此。从音乐本身来说,音乐需要在音乐时长的铺垫中,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另一方面,音乐就如同史书一般,也记录着那个时代最精华的文化精粹。对于音乐时代而已,《真爱至上》的插曲,几乎是英伦,乃至世界的流行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就如电影主题曲而言,Christmas Is All Around是基于圣诞节而创作的歌曲,代表了圣诞节这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充满迪斯科元素的Jump (For My Love),jazz感溢出来的TurnMeOn,代表英伦文化的英伦摇滚Wherever You Will Go,甚至还有当时正在萌芽之中的嘻哈,这些经典的元素揉成一块就成就了当时最欢迎的电影。《真爱至上》能够在电影史上留下地位,不仅仅因为它的内核,它里面所代表的流行文化符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流行文化对于阶级有一定的破壁作用,比如片子里首相跟着一首迪斯科的乐曲而舞动,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堂堂一国首相,应该听高雅上流的古典乐,而迪斯科把首相“拉了下来”,这样能与普通的平民们产生共情,打破了阶级的固化。其中还涉及了不同国家流行文化的交流,电影中那位去美国寻艳遇的小哥在车上和他的好基友说话时放的歌,是美国当红组合Maroon5的歌曲,在一部浓郁英伦风味的电影中,响起极具美国符号的音乐,在电影的观感中,并没有觉得难受,而更体现了流行文化的一种交融,别具一番作风,也象征着英国和美国虽然政治之间有分歧,但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桥梁,仍然可以连接人与人的心。 3.英国特色文化符号——英伦风味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符号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真爱至上》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的英国文化符号,构成了一幅充满英伦风情的画卷。其中,最让人惊喜的文化符号则是“憨豆先生”的出现,罗温·阿特金森虽然只是在电影中作为一个彩蛋出现,但不妨碍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嵌入电影中,“憨豆先生”在英国的荧幕活跃了三十年,俨然成为了英式幽默的代言人,英式幽默,是产生于英国和它的前殖民地的某些有喜剧效果的语言和行动的总称。许多展示英式幽默的英国电视节目在世界上变得颇为流行,这成为了展示英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强烈的讽刺和自嘲的主题贯穿英式幽默。也同样展现了英国人对于生活的态度。  另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表现在首相在面对美国总统的对话中,一段振奋人心的话,不是严肃的致辞,不是强硬的说法,而是对于文化和态度的自信。一句“ThecountryofShakespeare,Churchill,theBeatles,SeanConnery,Harrypotter,DavidBeckham's”(“我们有莎士比亚, 丘吉尔, 甲壳虫乐队, 肖恩.康纳利, 哈里.波特, 贝克.汉姆的左脚, 贝克.汉姆的右脚云云”),这不都是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一种自信吗?莎士比亚代表着英国厚重的文化底蕴,丘吉尔代表了国家的强大和强硬的态度,甲壳虫乐队,肖恩.康纳利,哈里.波特则代表了英国的流行文化,一个个文化符号的堆砌,既表现了英国独有的英式幽默,也展现了英国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一句“Afriendwhobulliesusisnolongerafriend”(“一个仗势欺人的朋友算不上是真正的朋友”)则进一步体现了英国要自立自强的决心。我相信当年的英国人民听完这句话之后的感触,不亚于我们看《战狼》时,吴京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激动。英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展现英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英国“贺岁片”而言,既展现了英国特色的文化,更体现了英国民族的不惧强权,自信自强的精神。  结语流行文化与身份认同感相辅相成。流行文化既记录了民众对过去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也记录了英国国民对二十一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文化反思与理解。一方面,传统、怀旧的英国特色得到了传承和保留,另一方面,英伦流行文化也开启了媒体和大众对英国身份的新一轮思考和重建。到了21世纪,英国的流行文化本身成为了怀旧英国性的一部分,并通过媒体和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重新介绍给新一代的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参考文献[1]李华《真爱至上》中的英式幽默赏析[2]刘艳燕李秋《从憨豆喜剧浅析英式幽默》[3]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4] 殷丽爽《理论、现象与路径——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文化传播理论的别样解读[5]吴诗桐流行音乐与国家认同感的建构——以“英伦摇滚”为例 

    2021-06-29 12:01:28 作者:朱彦玮
    • 0
    • 9611
  • 探索教育与传媒的桥梁

    探索教育与传媒的桥梁  是优衣库忠实的粉丝一次随手翻看在它自己的杂志《LifeWear》里一次做了村上春树和安藤忠雄的两大采访。  那一篇《你好,春树》里,问了72岁的村上春树26个问题,有些很有趣,例如他说到自己常年穿T恤和短裤,一次被人招待在银座吃饭,被店员拦下来,说你这着装不行,于是在众目睽睽从包里拿出了一条长裤,把店员吓了一跳。“就是为了预防这种时候,才一直在包里塞进差不多大小的长裤的。”  又说早在20年前,就计划过如果写不小说了就在青山开一间爵士俱乐部,店名和菜单都想好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源源不断有故事想写,店就一直没开成。不知道为什么每个写作者都有个开店的梦想,不过村上还有另外一个梦,他说自己要是不当小说家的话就想当二手唱片店老板。  写作和音乐的问题说了很多,例如《地下》之后为什么不再写非虚构,因为实在太耗时间和精力,如果不是有非常想写的主题,很难下定那个决心。说写小说就是在等待腹部的水位一点点涨到胸口,“所谓小说家,等待也是工作的一部分”,等待水位的时候就像是农闲期做麦秆工艺品的人们一样,就写写散文做做翻译。 王小波《写给新的一年》一文中这样做结也很契合我想要探寻的东西。  我们读书、写作—一九九五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样提到过去的一年,带点感慨的语调,感叹生活的平淡。  过去我们的生活可不是这样平淡。在我们年轻时,每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后来只能写成小册子,再后来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现在就是这样一句话:读书、写作。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远离了动荡的年代,另一方面,我们也喜欢平淡的生活。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够了。  年轻的读者在邮件里写,“当然很多时候想法总是年少轻狂或者是天马行空,也许以后我不再有这种冲动和热血,但至少我现在是真诚地有这个梦想。相比于媒体经验,我更多地拥有的是对媒体的热爱,或者说是对探索世界的热爱。”作为新闻学专业大三年级学生 ,不经想起。作家王小波在谈到为什么要写作时曾说,“写作是一种趋害避利的危险行为”。因为据他所知,这世界上有名的严肃作家,大多是凑合过日子,没名的大概连凑合也算不上。但他依然选择投入到了这份“危险事业”中。  最后,王小波只得把这种行为归结于“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作为普通人,这个问题的指向则更实际一些。许多人都经历过职业规划与发展带来的困扰:  “日常有阅读习惯,看了一本书当下觉得写得很好,想做笔记,但却不知如何落笔,回头再看对这本书完全没有了当时的感觉,一本好书就像白读了”;  “想要做斜杠青年,在工作闲暇时间找到其他可能性,写作投稿是否能成为一种选择”;  “做为新媒体编辑内容相关工作者,如何持续高效地写出稿件,是件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沈从文先生一段话时刻激励我前行,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泥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它能硬起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
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仍然即可以爬起。  古往今来,回顾多少文人墨客都有思考,思考是进步的潜在因素与动力,不分专业彼此年龄性别,诚然,阅历不同包括思考的程度深度都有影响。前段时间闲来无事翻看胡适在一本自传中表达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山本文绪这样谈也一定层度上表达了其思考的比拟性质。消耗体力也好,花费金钱也罢,我都要找回我的“没有理由就是开心”。  当斯通纳在收拾屋子,当屋子逐渐变得有模有样时,他意识到,很多年来,自己并不知道,他有过一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的憧憬,就像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个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他自己。  所以,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定义的是他自己。当他为做书架打磨这些旧木板的时候,当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风雨侵蚀消失,露出基本的木质,最终露出花纹和质地的纯粹时,他逐渐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  这样的话令我倍受鼓舞,并且十分感激。为了那份鼓舞与感激,主编特意回复了邮件,并在周刊公众号上刊登了出来。今日情景重现,决定再次分享来往信件。祝年轻的读者们,永怀梦想,永有热爱。  还有个消息,早稻田大学的“村上图书馆”计划在2021年秋天开业。里面收藏了村上各部小说的原稿及相关资料,例如《挪威的森林》的第一稿,据说是写在意大利随便买的一个笔记本和飞机便签纸上的。不仅如此,村上还把收藏的几万张唱片一起捐赠了,说是想把这些东西留给人们存档,反正自己也没孩子。  在这所有的问题中,有一个瞬间启发了我的。我要把它记下来。  上面文章质量大致都不是很好。读好的文章、听好的音乐,对我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事情。因此,反过来说,还是尽量不要听糟糕的音乐、读糟糕的文章为好。  路遥先生也在《早晨从中午开始》 中曾试图探讨人生中远航教育的理念。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传媒风尚  我们获取信息的媒体食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当代青年人对媒体的认知需要重塑,自媒体不能是唯一的渠道。  所谓何为三联?生活,读书,和新知。我想最出色最纯粹最本源的媒体出发点就在于要真实全面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你周围所正在经历的最熟悉的最迫切想要感受的的东西。  中学时期,无意间在报刊亭买萌芽(想来也是很多人青春启蒙文学艺术创作的殿堂吧,扫到在众多花花绿绿明星模特儿杂志中看到红色字刊头的三联,很醒目惹眼,赶忙拿过来翻了几番,只记得是李鸿谷先生作为主编撰写的国外的新闻时评。这一看不得了,本就好奇这国内的报刊杂志编辑于国内外时事有什么高见呢?谈起来与他的缘分,更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音乐作曲家偶然听到街坊巷缝中哼着若隐若现的轻松惬意的调子。还记得倒过去看书角。于遥远的沪港也有发行这种时髦大胆自由的杂志,更是一见钟心。看样子是那个时代我就已经以这样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同这本主观幸福感杂志握手交谈了!  底下的评论也会追着看,毕竟身处于这个机器塑造的拟态环境,那就是意味着一丁点儿小看法也会被无限放大。无论老朋友新朋友,无论年纪和性别还有阅历。诸位的读者都是一水儿好评!闭眼不禁遐想,当下的媒体的赞美。  托马斯·潘恩曾言:“新闻让我们以他者的眼光看问题,以他者的耳朵听问题,以他者的思想思考问题。脑中浮现OscarWilde(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话:“Weareallinthegutter,butsomeofusarelookingatthestars.”(译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不只是看着星星的人,这些人是建着梯子,想要摘星星的人。  也许你不喜欢其中的某本书,或者不认同某本书中的理念。这不重要,但可以从这些书中描述的社会现象或关注的社会热点,去观察和理解当下社会的本质,充实我们的知识,疏理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  应该去结交和认识这样的人:出于某种难以名状的原因,他们会让你充满力量,会带给你新的思想,或者更不可言喻的是,会带给你充满自信的感觉。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这样表述也即是我所追求。生活阅读与思考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在我视光所及之处。于普罗大众中的一员而言,我并不认为这是一张两难需要抉择勇气的地方。反倒认为是给了一个普通灵魂上台阶的珍惜机会。  就像是严锋教授所谈及的种种。人真是最奇怪的东西,哪怕已经看破红尘,哪怕已经知道一切都毫无意义,也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会努力把事情做好。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身上有一种植入很深的程序,里面至少有两个关键性的指令:一个是生存,另一个是职业精神。也许还有第三个隐藏更深的指令:希望。  打个比方譬如,搭积木。你知道它一定会塌,可是还是会兴致勃勃玩。是因为这个社交场景很舒服也是因为陪你玩的人很棒以及本身足够有趣抵消无意义感。  我的看法和主张还是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什么情况下什么年级都不要放弃和停止阅读和思考。从历史命题的意义和角度入手,希冀不应该是无奈的,起码应该是无障碍的,甚至是轰轰烈烈的。 

    2021-02-25 10:08:43 作者:张洪瑞
    • 0
    • 9660
  • 忽培元:我人生的起跑线 ——延中的回忆

    人过中年,我回忆最多的往事是中学时代。许多事情和以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初中在圣地延安中学的两年,应该说,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一、万米赛跑我在延中上学期间,印象最深也最令我自豪的一件事是学校运动会的万米长跑。参加的同学很多,特别是六九级一位大个儿特别显眼。他高鼻大眼长得像新疆人,外号“赛力木”,据说是上届第一,夺冠呼声最高。我是刚入校的小不点儿,站在参赛人群连头都露不了,心里只想能跑到底就算不错。我甚至连起跑线在哪都没看清枪就响了。举枪发令的是体育老师王生文。他三十来岁,黄陵人,讲一口标准普通话,“预备——”声音拉得老长,令人心跳停止,更添了发令官的威严。枪声一响,参差不齐的运动员即像破堤潮水汹涌奔出。我被挟裹其间拼命猛跑才没被浪涛淹没。就这样稀里糊涂跑完头一圈,早已心慌气短。抬头看,远处人家第一方阵已经形成。“赛力木”当然遥遥领先,且大步流星跑得欢势。再向后看,只剩了两三位小个子。我想也好,只要不是倒数第一就行。心里放松腿上反倒来了劲,很快就超越了前面两三位。耳边一阵铃响,告知跑完第二圈了。这时候,仿佛到了身体极限,开始有人退出比赛。我感到胸闷气伧也累得够呛。再回头看,后面的人拉得更远。我就想到,所有人感觉都是一样疲劳难耐吧。这会儿谁能咬牙挺住,谁就有望。咬牙,不放弃,坚持,放松自己!想到此,我腿下步子反而迈得大了,很快又超了好几位。超越的感觉真好,无异于对自己的奖励。就这样从第三圈开始,我的途中跑成了超越跑。“大腿带动小腿,尽量放松小腿肌肉”,我记起了体育课上王生文老师的教导,尽量体验照办,果然感觉良好。我只顾了超人,并没考虑名次。到后来每超一人,迎来一片掌声。这种鼓励,无异于兴奋剂。我突然发现,自己从小喜欢奔跑的“毛病”,这一刻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要前面有人,我就穷追不舍,直到抬头看,远远只剩了“赛力木”大哥一人。我居然跑成了第二!这万万没有料到,更没想到这次赛跑,对我一生都产生了影响。咬牙,不放弃,坚持,放松自己!最困难的时刻,我总是这样提醒自己。它使我真切体会到,一个人的意志力,往往比实力当紧。五十年后(2018年),母校延中,这座中共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中学(1938年创办),迎来了八十华诞。学校设立了以首任校长蔡子伟名字命名的奖牌。当我面对上千名不同时期校友接受奖牌时,不禁想到了五十年前的那次万米长跑……继而联想,那次起跑,何止万米,应该说跑了半个世纪。我由一个幼稚少年,跑过青年,跑进壮年老年……终因咬牙,不放弃,坚持,不放松而出乎预料跑入了第一方阵……如今,年过花甲回到母校,仿佛回键归零。感觉自己又站在了新的人生起跑线上,不禁心中感叹,在下一个万米跑中,你还有那种超越的勇气吗?能够交出怎样的答卷?这需要长长的时间来回答。二、亲爱的老师回想1970年春季,我报名上延中时,个子不到一米四。一个又黑又瘦的小男孩,走在同学群中很难被人注意。第二年,我就猛然长到了一米六以上。由第一排坐到了第四排。那时学校刚刚复课,实行军事编制。班称排,年级则称为连。分为一连二连和三、四连。我们是二连二排。当时师范尚未复课,延中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延安师范,阵容格外强大。这是我们的偏得。那时校门还在校园南侧。进大门西行不到百米,朝北一拐跨过水壕上的小桥就是校领导和教师办公的院子。一长排几十孔坐北面南的石窑,每孔窑洞中间隔断,前后两面安了门窗,即是老师们的宿舍兼办公室。那时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是大明星。他们大多都是名校毕业的饱学之士。有北大、清华,也有西安交大、西北大学、陕师大和兰大。给我们带语文的李钢民老师,据说就是一位北大高才生,说是已选定留苏,西装都制好了后因中苏关系破裂而未能成行。李老师衣着整齐,皮鞋总是擦得很亮。他好抽烟,平时不苟言笑,讲课一口京韵普通话,说话也抑扬顿挫,言辞尖锐,给人印象深刻。班主任党育朴老师洛川人,陕西师大毕业,讲数学乡音很重,声腔颇有老夫子作派,讲述唯恐学生听不懂,总是反复强调。化学女老师陈孝章,表情庄重、不苟言笑,上课十分严厉,没有人敢交头接耳。特别是板书格外讲究。每节课后,都像留下一期整齐严谨的板报,令人爱不忍擦,无形中对我们认真书写,产生了示范作用。物理老师陈金发蒲城人,乡音浓重质朴如农民,但讲课旁征博引,表达的条理清晰且生动形象,很能抓住内容重点。时有幽默风趣的小插曲,令人忍俊不禁。记得讲电压时,他说自己有一双能抗三百六十伏的高压皮鞋,武斗那年拿回家了,叫他老婆当鞋穿了。逗得我们哄堂大笑,他也抿嘴看着大家嘿嘿地笑。总之,每位老师讲课都有不同特点,但备课认真,讲授辅导体现出的职业自尊和敬业是共同的,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是一致的。偶然也能看到老师的讲义,那是最为养眼的。印象中人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体现出学养积累深厚,治学精神严谨,这些都对我认真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导引。难怪每位任课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总在眼前浮现。他们是我人生起跑的启蒙者和杰出教练,那种真诚亲切,面对面的辅导,手把手的教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以人格风范和优雅庄重的言行告诉我,路应该怎样走,人应该如何做。还有几位老师,虽然没带过课,但仍然深深地影响了我。比如著名作家,写出散文《赶花》《打碗碗花》的李天芳老师,对我确立文学志趣产生了影响。我们多年后仍然保持着师生联系。那年她和丈夫晓蕾先生还专程到大庆看过我。回想起来,在延中两年学习,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确立我的人生信条:勤劳,质朴,诚实,坚定。这一直规范我前行的脚步。三、黑板报文化说到校园黑板报,又是一个话题。进入校门朝北穿过前院就是教学区了。沿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着一排排青砖灰瓦平房。我们二连二排教室在东侧一排的第三间。西边紧挨六九级两个排。朝南的院子较大,冬天无风时阳光格外温暖。院中有几个砖砌的乒乓球台,课间十分钟休息,同学都争着占台打球或围观喝彩。学习生活紧张而活泼。校园里最大特色是各排都有一块黑板报园地。板报分布在教室的东西两侧墙上。就像是图文并茂的画廊,各排都力争办得比别家要好,无形中形成了才艺竞争。黑板报都由学生来办,大约每两周更换一期。课余时间在校园里看黑板报,成了大家一种阅读方式。黑板报内容丰富多彩,标题、插图和题头尾花多用颜色粉笔书写,到后来就用上了彩色广告,更加赏心悦目。有时事政治、科普知识、优秀作文、好人故事、小评论和读书心得等,甚至还有数理化难题解析。文稿篇幅短小,异彩纷呈。我常常围着这些黑板报,看得入迷,获得不少课堂以外的知识和乐趣。看着看着,也积极参与办报,给排里和连里的板报投稿。好的稿子,也会在学校的校园广播节目中播出。看报办报和撰写稿件,唤起我最初的集体荣誉感和写作欲望。四、养成热爱劳动在延中两年,现在听说已经取消的农业基础知识课,和大量的课余劳动,养成的勤劳习惯,一生受用无穷。一进校门左侧,紧靠军分区的低洼开阔地,大约有十余亩,是我们的农基课试验田,通常种着高粱、玉米和马铃薯。高粱是矮化杂交品种,俗名“三尺三”。水肥充足,长得尤其茂盛。从早春整地播种,到秋季收获,都是农基老师杨昆林带领我们干活。杨老师是湖南人,当时大约三十五六岁,性情温和,说话声音低沉而缓慢,时常把洋芋念成羊肉,大伙听习惯了,反而觉得亲切。我们种地用的全是有机肥,杨老师还手把手教我在无菌箱内接种培育九二O农药,到城外挖来黑色的煤矸石粉碎了沤制腐肥。这此简单的科研活动,打开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灵之窗。学校后操场山坡上,有个养猪场,也由学生负责饲养。假期轮流喂猪成了一大乐趣。两人一组,拔猪草切碎拌上米糠熬猪食、喂猪,清理猪粪,男女生搭配,人人都很上心。记得那年寒假,我和一位高个子女生分为一组,两人都十五六岁,相互见面连话也不说,各干各的,感到既尴尬又有点心悸。在学校后山挖防空洞,也是记忆深刻的一项沉重劳动。每年秋季,都要到附近农村参加秋收。最难忘的是步行90多里去甘泉清泉沟农场劳动,一去半个多月。这些学习劳动的经历,培养了我一生的吃苦耐劳。五、红色摇篮母校延中,我心目中永远的红色摇篮。古城延安,北门外延中的老校址,本身就是重要革命遗址。站在校园看得见延河对岸的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坪和闻名天下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的校园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贺龙、习仲勋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委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所在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进校时,当年的建筑物基本保持完整。包括围墙、石窑洞、平房和岗楼、练兵场,都还完完整整地保留着。如今那些老建筑据说已经正式辟为了革命旧址景点,可供人们参观。老校园和操场,都还保持着原貌。当年每天跑步上操,常常感到自己是在八路军的队列中受训。毛泽东主席曾为我校学生写过“光明在前”的题词,这在当年入校时就铭记在脑海里。我们的校友中,比如李鹏、谢绍明等,令我们自豪同时又得到红色基因传承的力量。啊亲爱的母校,红色摇篮,你为我人生的躯体,注入了红色的基因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信念,使我人生之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迷航,更不会动摇止步。“光明在前”,每遇困难,我咬牙这样提醒鼓励自己。延中与我真是缘分太深。半个世纪的风雨岁月,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我的人生角色也有过各种转化,但是人生起跑线上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不服输的心态从来没变。不为争名次而永不停步的决心从来没变。尽管往事悠悠,大多都烟消云散,唯有母校的精神源头,母校的人物与故事永远难以淡忘。延中就像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永远都生动鲜活地铭刻在记忆中,提醒我光明在前。我时常想,假如人生是一首歌,延中读书的时光,则确定了基调和最重要的音符:勤劳,质朴,诚实,坚定。2021年1月29日于北京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参事。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村》《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等。《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已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2021-02-07 16:11:28 作者:忽培元
    • 0
    • 9710
  • 论国民劣根性——阿Q精神胜利法

    自《阿Q正传》发表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文学界的大反响。《阿Q正传》背后拖着的是深沉而又厚重的历史背影,文学界的学者们对它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正如学者们总结的那样,有对鲁迅先生的误解、对作品的误读,也有趁机贬损、嘲讽,说《阿Q正传》算不上是真正文艺的。各大学者对待它的态度各不相同,或褒过于贬,或贬大于褒,更有甚是全然否定其意义。在邵建新和朱永芳的研究中,有提到梁秋实先生对于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评价:“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由此用意”。那么,究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否是以阿Q为典型人物,以国民性为对象?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存在于过去,也存在现在,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那么国民性批判是否小题大做?阿Q精神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许多的学者将阿Q精神归纳总结为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贱精神,具体表现在阿Q身上则为:阿Q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阿Q精神就是消极的精神,是那个时代的消极的文化产物,同时也是国民劣根性的重要部分。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正如学者们认为的那般,它是落后的,它是消极的。阿Q是一个六无人员,无姓、无名、无家庭、无行状、无正经职业,在那封建的奴隶压迫社会中,他是被压迫的那一个社会底层的卑微的小人物,支撑他生活的只有他的那一套病态的精神胜利法。这便是阿Q精神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依据。精神胜利法中最主要包含着的是阿Q过激的自尊精神以及其软怕硬的精神。“《阿Q正传》不单单以刻画乡下无赖汉为能事,其中实影射中国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种类虽多,荦荦大端”,苏雪林认为国民劣根性可列为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无疑,《阿Q正传》中的国民劣根性通过阿Q这么一个典型人物体现得淋漓尽致,阿Q确实是消极落后的。一方面,阿Q在与他人发生口角时,逞口舌之快“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头上有癞,他忌讳别人说光和亮,怕别人对他说三道四,他用一种偏激的方式来维护自己自尊的;心理嘲笑未庄的乡亲们“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等等语言上和心理上的活动,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了阿Q自身的盲目自尊,虚假自尊,这便是消极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阿Q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他也一定会估量自己的对手与自己的实力强弱。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在他与王胡打架打输了的时候,他便会以君子动口不动手来应对,对毫无反坑能力的小尼姑,他便是动手动脚的大肆轻薄来寻取乐趣。阿Q身上体现出他精神上消极的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好比如他被打、被抢了后,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以自扇耳光的方式来自欺,以自虐的方式来抚平自己内心的创伤,这是一种病态的精神。总的来说,阿Q的种种行为透露着一种意淫式的自大、幻想式的胜利、自虐式的自满自慰,给人以阿Q是一个病态的精神病患者的错觉。在弱肉强食的人际关系中,他用自己的优胜略记精神胜利法支撑生活,形成了一个自虐、自欺、自贱地臆想自己胜利、忘却自己被欺压的事实的一个毫无自知自觉的灵魂。他丝毫不觉自己的人权被侵犯,只是一味默默地受着这一切剥削和不公。他缺乏自觉和醒悟的意识,处于奴隶地位的他,却心安理得,他是不会起来反抗,也不是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的。自欺式的胜利,真是让人觉得悲哀。阿Q这一个被压迫的人物,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中底层民众备受压迫的社会现象,因此阿Q也就成了当时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封建专制的统治压迫造成了阿Q病态的精神养成。实际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完全是消极的,至少于他自身而言。在那个封建地主压迫奴隶的时代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于弱者而言便是有必要的,是他们生存的正能量。阿Q是一个六无人员,无姓、无名、无家庭、无行状、无正经职业,在那封建的奴隶压迫社会中,他是被压迫的那一个社会底层的卑微的小人物,要支撑他生活下去,那么他要有强大的自我安慰、自我抚平创伤的技能。试想,在当时那弱肉强食的封建压迫奴隶社会中,作为没钱没权没势、无依无靠的底层的劳动人们的阿Q,倘若没有精神胜利法的自我安慰、自我抚平创伤,那么他还有坚持活下去的希望吗?没有了自我的安慰,没有了自我维护自尊,或许在种种欺辱欺压、伤他自尊的压迫下,阿Q或许会活不下去吧。从这一方面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少可以支撑他在这充满了压迫与被压迫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什么是国民劣根性?鲁迅先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是基于当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言的。许多学者将其总结为三点:一是盲目的敬畏和崇拜,即为当时的封建思想所影响的专制性和奴性。二是下意识的冷漠和残酷。三是极为专注地寻乐猎奇。其中,鲁迅先生最突出批判的,在我看来是专制性和奴性。阿Q精神胜利法所体现的,最主要是他身上的奴性以及他习惯被专制压迫生活的专制性。为何国民劣根性会出现,而且专制性和奴性最为突出呢?我认为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由来已久,统治者的专制压迫,使得底下的民众养成了一种统治者便是权威,统治者所认为的是非,便是真正的是非事实,渐渐地,民众成为了一个个毫无自我思想的傀儡;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打压下,他们没权没势没钱,他们能做的就是安全的活着,因此他们形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他们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久而久之,国民们变得盲目敬畏崇拜;他们被打压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了,他们在封建的压迫下不敢为不公抱不平,他们害怕被连坐,怕惹祸上身,因此采取一种看客的态度对待,并将其看作是一种乐趣,渐渐地便也形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冷漠与残酷。这般群众性的备受压迫摧残造就了国民劣根性的出现。赵家和钱家是未庄的封建大家族,阿Q说自己姓赵,看客们对他起先都是有所敬畏的,但是在赵太爷说阿Q“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后,看客们对他便不再是从前的敬畏,而是利用、欺辱;阿Q往常进城里,会兴高采烈地告诉他人,至少他认为在未庄里,只有赵太爷、钱太爷和秀才大爷是值得他告诉的。而且,未庄上的乡亲们也是这么认为,认为封建大家是值得敬畏崇拜的;阿Q面对毫无反抗力的小尼姑是大肆调戏,看客们表面笑呵呵的,但心里其实是有嫉妒心理的,恨不得调戏小尼姑的那个人是自己,看客们是抱有种种邪恶作恶、违背道德伦理的心理的;阿Q和小D打架,看客们看似劝架,但心里下意识的却是抱着看戏的心理,心底里所希望的是打得越狠越好,打得不可开交更好,打得谁头破血流就最好;在阿Q被捕判处死刑时,扣押着阿Q到街上游行,看客们一路跟随,一路上走了很远,看客们遗憾的仅是“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简直是白跟了一趟”,对于阿Q被枪决而不是被砍头,看客们却只是想到枪决并没有砍头好看。这些种种,无不揭示着看客们的盲目敬畏、下意识的冷漠、寻乐猎奇。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就是最好的国民性的体现。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我们所看到的确实是以阿Q为典型人物,以国民性为对象的。当今时代已是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封建专制已被历史搁置在了过去,是真的尘封了封建社会下的精神了吗?新时代社会中,仍然存在国民劣根性,仍然存在阿Q精神胜利法。据新闻报道的内容占比来看,现当代的国民劣根性主要表现为下意识的冷漠,人们在看到事故发生时,很难可以主动提出帮助,生怕自己被讹骗,但这是少数人所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此,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是具有超时空性的,并不小题大做。现当代的阿Q精神已不再是过去那般病态的精神,它也渐渐地与国民劣根性脱钩,不再是从前鲁迅所描述的那般的病态而又过度消极。在哲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阿Q精神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性。如今的社会发展快速,如若有自尊心的人,或者自尊心较强的人,在工作时会有有意识的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为了不让自己的自尊心受挫,从而会增强自己的知识技能,那么,阿Q精神在此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了;自我安慰可以映射为心理学上的自我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在短时间内抚平心里的创伤,不为消极情绪困扰过久。参考文献:①邵建新,朱永芳著:《绍兴鲁迅研究所2019年00期》之《:被非议了八十多年的杰作》。②梁秋实:《关于鲁迅》,(台湾)爱美文艺出版社,1970年11月出版。③苏雪林:《及鲁迅先生创作的艺术》,《国闻周报》第11卷第44期,1934年11月5日。④王永忠:《论阿Q精神在职场中的现实意义》,成都师范学院,2014年第01期杂志。

    2020-10-19 23:30:35 作者:庞官凤
    • 0
    • 9707
  • 特殊的春节

    特殊的春节朱子琪    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                       ——题记    一阵微风吹起几片落叶,一只小鸟无聊地唱着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    疫情爆发、武汉封城、疫情一级防护、请战书、最美逆行者……各事都牵动着我的心,我迫切希望为社会出一份力。但特殊时期,我也只能“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无聊到痛苦之际,新闻上一封志愿者召集令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按规定报了名,没想到一会儿就通过了!我按捺住激动得快要跳出来的心脏,换好了衣服,确保带好口罩后,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出门,到了指定服务地点——市场。虽说疫情期间尽量不要出门,但食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买菜的人自然不会少到哪里。我的目光精准地定位在市场门口的临时志愿者服务岗,人们正有序地排着队准备量体温进入市场买菜。    我穿过人群来到服务岗,迫不及待地开口:“您好,我是报名通过的志愿者……”“停!”那个身着志愿者红服的人打断了我的话。我还没来得及重新开口,只感觉到一阵风刮过,一把“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在了我的额头上,一阵凉意还未到达大脑皮层,他便放下了那把“枪”。,他把枪取下,看了一眼上面显示测得的体温,立马开口问道:“姓名、电话号码?”我自觉地迅速回答了他,他字迹工整而又迅速地登记下来了:“小迪?体温正常。志愿者是吗?叫我范哥就好了,到后面扫码登记志愿者信息!”我连忙到后面去登记了,范哥还是依旧手脚不停,但又井井有条地工作着。     登记好后,我麻利穿上后面备用的志愿者红服,自觉走向范哥询问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现在人流是最多的时候,你写字应该比较快,你来这里登记,我去指引人们有序排队!”范哥机关枪似的一口气说完,一点儿不拖泥带水,手上的工作依旧不停。我连忙点点头,接过他手上的工作,有模有样的服务。范哥临走前还不忘叮嘱一声:“千万要仔细,不要遗漏,体温多测一次也没有问题!”说完,边小跑到路口去劝导人们保持一米距离了。     “下一位!”迟迟没有人上前,我疑惑地抬起头,发现范哥拿着两瓶水站在面前,微笑着:“最多人流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你可以休息一下了。”我长呼出一口气,放松地结果他递过来的一瓶水,与他到服务岗旁边的石椅坐一下。刚坐下,他打开手上的水,一口差不多把整瓶喝完,然后伸了个懒腰,笑道:“这一个早上也是辛苦你了,戴着口罩确实不好受。”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有啦,疫情期间总想为国家做点事,心里才舒服。”“确实确实,在家里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在这忙起来,才踏实啊!”范哥开怀大笑道,“最美逆行者们在第一线奋不顾身,而我们尽一份一己之力,也是在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呀!”说着,他幸福地再扭开那瓶水,拿起对我示意一下:“敬渺小而又伟大的自己一杯哈哈哈哈哈!”    范哥的笑声半入河风半入云,余音袅袅,在我耳中像一串银铃叮咚响。我微微笑着扭开了手中的那瓶水,水进入口中,像山泉一样清甜,像珍藏多年的酒一样浓厚醇香,像冲破乌云的太阳一样温暖人心!    特殊的春节,特殊的人,特殊的事,请特殊地记住他们,特殊的一起战胜疫情!心中有你,不管勇猛冲锋第一线还是为你掩护,我都义不容辞!      ——后记

    2020-10-17 21:53:59 作者:朱子琪
    • 0
    • 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