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虽然它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但它所包含的植物总数却占了世界总数的一半.热带雨林的特征与世界上其它森林类型有着清楚的区别,科学家们预测,通过对热带雨林的深入研究或许会改变原有的生物学观念.到目前为止,热带雨林物种的极端丰富性和植物生活类型的多样性并不能完全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解开热带雨林之迷时,它就可能由于人类自己的破坏而永久地消失。那么热带雨林都有些什么特征呢?
一. 热带雨林的分布特征
热带雨林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世界上三大热带地区都有它的分布。最大的一片在美洲,目前还保存着40,000平方公里面积,它们约占热带雨林总量的一半即约占世界阔叶林总量的1/6;第二大片是热带亚洲的雨林,面积有20,000平方公里;第三大片是热带非洲雨林,面积18,000平方公里。即中、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南亚等地区。另外中国云南、台湾、海南及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也有分布。
热带美洲、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的雨林虽然分开为三大片,但它们都有非常类似的外貌和结构特点。
二. 热带雨林的种类组成特征
植物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是高大乔木. 尽管热带雨林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但它所包含的植物总数却占了世界总数的一半。如菲律宾一个雨林地区,每 1000面积约有 800 株高达 3m 以上的树木,分属于 120 种。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例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勐宋的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其植物区系组成特殊,森林上层乔木组成中以古老的单室茱萸科(Mastixiaceae)和紫树科(Nyssaceae)植物为优势,亦富有木兰科(Magnoliaceae)的长蕊木兰、云南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等系统发育上较原始的植物以及一些典型东南亚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代表植物.
热带雨林的动物种类很多但个体数量比较少,且特化种类较多.动物的活动性低,很少有季节性的迁徙习惯,其生殖活动和数量变动受季节性的影响不明显.热带雨林中的代表动物主要有长臂猿,猩猩,眼镜蛇,懒猴,犀牛,蜂鸟,极乐鸟等.
三. 热带雨林的土壤特征
雨林中的树林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用以营养的根部通常只有几厘米深。雨林中的雨水因叶面的蒸发而丢失很多。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这类土壤虽富含铝、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高岭石,但其他一些矿物质却因淋溶和侵蚀作用而流失。另外,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被饥饿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所以,这里的土壤其实并不肥沃。
热带常绿雨林下发育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和具有灰化现象的红壤,前者分布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并且有比较少雨季节的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各季节降水丰沛、森林郁闭、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区。
四.热带雨林的独特景象
(一)“独树成林”和”板根现象”.
热带雨林的中、上层乔木,一般高三四十米,望天树达七八十米,它们的树冠也宽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根系做基础,这些树木便会头重脚轻站不稳,会下陷或因热带的暴风雨而被摧倒。自然界生物的奇妙就在于它们与环境的协调关系,适者生存。于是就创造出”独树成林”和”板根现象”的奇妙景观.
由于热带雨林处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土壤中的水分在很长的雨季总是处于饱和或近于饱和的状况,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它们很难深入到空气缺乏的深土层中。既然难以进入深层土壤而又要执行对地上部分的支撑作用,它们便采取向地面空间发展的策略。大青树在枝桠上长出支柱根,形成“独树成林”,以支柱根的形式,多处支撑树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有些树木如四数木(Tetrameles nudiflora),选择的是把树干的茎部如翅膀状向四周延伸,形成板状的根,称为“板根”,并沿着地面逶迤延伸,加大基础以解决“头重脚轻”的难题。热带雨林中具有板根的树木十分普遍,使这种“板根现象”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巨树较大的板根可达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板根是乔木的侧根外向异常次生生长所形成,是高大乔木的一种附加的支撑结构,通常辐射生出,以3—5条为多,并以最为负重的一侧发达,在土壤浅薄的地方板根更易形成。实际上,在热带雨林中上层乔木所具“板根现象”的机理并不是很清楚。显然它与地上部分的压力和树木的浅根性有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它们也许是受某些还不清楚的遗传基因所控制,因为在热带雨林中,具有“板根现象”的树木,在它们还是小树时,它们往往就具有小板根,以后随树木的长高而加大。
(二) 茎花现象 ( 即花生在无叶木质茎上 )
关于茎花现象的产生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的性状,说明了热带雨林乔木植物的古老性;其二认为这是对昆虫授粉的一种适应,因为乔木太高,虫蝶飞不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中去授粉,所以花开在较低的茎上。
(三)红叶现象
热带雨林的很多树种,新叶长出时是红色而垂下的,几天或几周后才逐渐变绿和变得坚挺。所以不论什么时候,从空中俯看热带雨林,你都会发现在茫茫绿海中点缀着撮撮红色在阳光下闪灼. 热带树木的红叶现象有很多解释,我个人认为防止过强的紫外线伤害保护幼叶更切实际。
(四)四季常绿
由于它们没有共同的休眠期,所以一年到头都有植物开花结果,终年发育。森林常绿不是因为叶子永不脱落,而是因为不同植物种落叶时间不同,即使同一植物落叶时间也可能不同,因此,一年四季都有植物在长叶与落叶,开花与结果,景观呈现出常绿色。
(五) “树上生树”、“叶上长草”的景象
在热带雨林里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
木质藤本植物随处可见,有的粗达20至30厘米,长可达300米,沿着树干、枝桠,从一棵树爬到另外一棵树,从树下爬到树顶,又从树顶倒挂下来,交错缠绕,好象一道道稠密的网。附生植物如藻类、苔藓、地衣、蕨类以及兰科植物,附着在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的树干和枝桠上,就象披上一厚厚的绿衣,有的还开着各种艳丽的花朵,有的甚至附生在叶片上,形成“树上生树”、“叶上长草”的奇妙景色。
(六)寄生
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如苏门答腊雨林中有一种高等寄生植物叫大花草 (Rafitesiaarnoldi) ,就寄生在青紫葛属 (Ciessus) 的根上,它无茎、无根、无叶,只有直径达 1m 的大花,具臭味,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一种花。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热带雨林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其实,热带雨林的价值远不止是“美丽”两字所能囊括的,它对我们人类乃至我们这颗星球的存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热带雨林在全球环境中的地位特征
热带雨林被喻为“地球之肺”,这是因为它能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但它的功能与人的肺相反,它吸收的是二氧化碳,释放的是氧气,从而维持着生物圈中的动物(包括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同时,控制着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效地减缓了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由于热带雨林每年以1500 万 ~ 2000 万公顷的速度在递减,过去 100 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一倍,这是导致目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热带雨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地球陆地上的大部分物种都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或与热带雨林有着某种联系。热带雨林还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贮水库和营养库,它调节着区域小气候、水平衡和物质循环。热带雨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侵蚀,洪旱灾害加剧,小气候趋于干燥。
热带雨林是在热带气候下形成的顶极群落,在这一群落中所有生物组分经过长期共同进化,极其完美地集合在一起,并呈饱和状态,各个物种都有自己小而专化的生态位置。它们在自己的生态位上从整个系统中为自身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充当其他物种的物流能流通。据估计,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物种约有 250 万— 500 万种,而其中绝大部分人类尚未认识。这样庞杂的物种就是这样相互依存地繁衍生息在同一个有序竞争的环境中。在这个系统中如果有一个物种消失就会立即扰乱相关生物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供求,从而启动一系列物种走向消亡的过程。而这个后果也会很决地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然而,人类却轻易地毁掉这样的群落系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80 年代调查,全球热带林平均每年破坏 1700 万公顷。
热带雨林是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重要条件,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都将产生重大的变化,而那样的变化将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现在,全世界都在为保护热带雨林而努力,我们国家雨林的面积虽不大,但我们同样可以为保护雨林而有所作为,比如,我们为保护雨林而大声疾呼,比如,我们拒绝购买和使用以热带雨林中资源制造的产品。相信有大家的努力,我们地球上的这条美丽的绿色颈链会永远光彩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