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短信
忽培元:延安红星园记(之二)
那天早晨,那个陕北山丹丹花开正艳的金秋九月天,整个红星园就像山野盛开的一朵诱人的野百合,散发出浓浓诗意和缕缕幽香。这其实是一种精神暗示,一种怀旧情致。在远离城镇喧嚣的这条小山沟里,红星园魅力无比。当我下榻其中,读着斯诺·海伦的《延安采访记》顿时为之陶醉。西方女记者的丰富想象和自由活泼文风,竟然有如此的魅力。读着她的回忆自述,我几乎忘记了时空,忘记了晨练与早餐。我想象着八十多年前那个中国的黑暗年代,一个年轻而高大美丽的金发女郎,就像幽灵一样趁着东方的夜色掩护,在古老西安的一家旅馆越窗而走,避开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控而朝着北边的红区大步走去。这是何等的勇敢而富有传奇色彩一幕。简直就是虚构的理想中的戏剧情节。这个传奇女子,就是斯诺当时的爱妻海伦。那时他们的感情,正如一团燃旺的炉火,人生价值观,政治倾向与强烈事业心也是完全的一致。一个几乎愿意为另一半赴汤蹈火。时值193X年X月,恰是她勇敢的丈夫斯诺首先采访陕北苏区一年之后。海伦深知,雄心勃勃的斯诺正在北平家中埋头写作《西行漫记》。听多了红军和苏区的故事,海伦的心也痒痒了。渴望有一天亲眼去北边看看。当她得知斯诺急需补充一些材料和照片,海伦即萌发了只身奔赴陕北的想法……这个传奇故事,由此开头,便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了。然后她并不曾想到,这次浪漫悲壮之举竟然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使她在以后的岁月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她始终不悔,坚信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她甚至在言论及发表作品自由被完全剥夺的日子里,仍然坚持把这次北行的经历和见闻翔实记录下来,成为了人类进步不可多得的文献和足迹。于是八十四年后的那天早晨,一个痴情的中国粉丝,我捧着海伦此后在故乡美国受迫害时潜心写出的这本厚厚的书籍,又一次深深地感到了一个人的灵魂崇高,和爱意绵绵。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很快就忘记了身在何处,而与书中人物如影随行。金发美女,背着简单的行囊,迈开两条迷人的长腿……在那个路边庄稼和杂草叶上挂满露珠的早晨,她一路迎着初升的太阳,嘴里情不自禁地哼着家乡的小曲儿,心情格外愉快。就这样,海伦北上的脚步是急匆匆的,仿佛那里就是故乡,有许多的朋友和亲人都在等待迎接自己。我随之而去,沿着北上红区的黄土道路,越过渭河,走过草滩,跃上天高云淡的渭北高原……一路之上,欣赏着远远近近的村落和原野上的景色。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我的胸腔随之而起落,完全进入了书中的历史情景,感受到的是海水般蔚蓝色眼球反映出的红色土地上的一切未曾见过的新鲜见闻,心情同金发美女一样的兴奋。于是我的生活开始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节奏一下子放慢下来。当太阳升起来时,我竟然一口气站着读完了该书的前几章。我激动不已地走出楼门,来到院子里的广场上。我伸展双臂,做着深呼吸。感觉自己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用完全不同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就像斯诺和海伦夫妇,分别经历千辛万苦来到陕北红区,开始如饥似渴地观察和了解所有的一切。只是我并不意识到自己已经完成了一次心灵的穿越。这也许是阅读的更高境界,真正忘我的境界吧。一本书能让读者获得这样的感受,那一定是一本出奇的好书。看来“红星园”正是这样一本打开的好书,令你我一旦走进来,就无法走出去,实现你命中注定要经历的一次穿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凸起的红星。鲜红颜色,更像俯视一朵盛开的山丹丹。五角的红星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看到整个广场,就是一顶红军军帽。可以想象,那灰色的军帽下面,应该就是刚刚进入红区的斯诺或海伦。事实是为了采访方便,他们当初都欣然穿上了红军军装,戴上了红军军帽,即完成了一次灵魂的穿越。金色秋阳之下,我举目四顾,整个青山怀抱的小山沟,又像是处在母亲臂弯中的婴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延安人,离开多年后吃惊地发现,红星园的神奇还在于她选择了保留着自然状态的原始山形地貌。这是雕塑,更是诗。这在今天城内建筑物杂乱拥挤,高架桥纵横如同捆绑着城区的所谓“现代都市”的现实,实在是难得。这样的一方圣土,完全是当年的样子,正是让人产生“带入”感的关键。只是树多了,色彩变绿了,但花草树木几乎全是原始生长状态,绝非人工栽植和修饰。这陕北秋日的金黄与墨绿与鲜红,令苍老的黄土山沟与梁峁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令古老的土窑洞与苍老枯树焕发了青春。我在沟底漫步,仰望四周,由此联想到千沟万壑,连绵不断犹若黄河波涛的丘陵沟壑。想象着当年红军翻过六盘山后,风尘仆仆而来,一路红星闪耀,像播种机,把红色的革命火种一路播撒。毛泽东与红军,刚刚到保安落脚不久,斯诺就来了,随后海伦也来了。不久,全世界都知道了,看见“红星照耀中国”,开启了中国革命最辉煌的年代:毛泽东领导的延安时期。眼下,广场镶嵌着的那颗巨大的红星,在红星楼与红星亭,在四周山坡俯视下显得更加真切而富有诗意。斯诺先生的胸像,就坐落在广场一侧。整个红星广场,体现的主题显然就是《红星照耀中国》。此刻的作者斯诺,他采访毛泽东的传奇故事和生动内容,早已诗意地定格为重要历史篇章。斯诺的铜像,他的目光是安祥专注的,同时又透露出某种难以言说的忧虑。据说另一座同样的雕像,是坐落在美国的堪萨斯城。两座雕像,远隔千里万里,却是同一种心情和目光。眼球原本是大海的颜色,如今反射着金色阳光。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红星园,拜谒注视这目光,想象中穿越大洋,遥相呼应,构成了红星园的灵性与魂魄。
2021-10-19 20:57:22 作者: 忽培元 来源:义耕堂主人 10042 0
创作要进入状态
我是个生活单调的人,业余时间除了欣赏秦腔戏曲和写点东西外,烟酒不沾,不会唱歌跳舞,几乎没有别的爱好,但也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没有受过正规的写作训练,十六、十七岁时,在电影队放过近两年电影,不仅对我学习创作帮助较大,而且让我学会了说不熟练的普通话,可以无障碍地与采访对象沟通。多年来,我在做好采编工作之余,学习创作,在不断取得收获的同时,深刻感悟到,文学创作应该在有生活底蕴的基础上,进入“状态”。所谓“状态”,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这个情节,这个人物时,首先应被其故事、人物所感动,并在脑海中孕育成熟,有呼之欲出的冲动时,方可下笔。创作时,作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人物里面,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有可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我经过三年业余时间创作,1991年,一部33万字的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文学剧本完成了。这部作品在摄制部门选用后,由我与另一人在北京修改加工两个月,摄制完成后,于1993年在央视一套、二套播出。我在创作《黄河魂》里邵忠杰这个人物时,就完全进入了邵忠杰的思维、情感状态。当他得知自己默默爱着的李小妹英勇牺牲了,悲痛不已。此时,他收到了第一笔稿费,而此前他写过很多稿子收到的全是退稿。在他受到冷嘲热讽、心情沮丧时,善良的小妹只对他说了几个字:“只要努力坚持,你准行!”给邵忠杰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更加发愤,写成了一本有关治水的科技专著。在邵忠杰的遐想里,他如果能获得一定成就,就准备试着向小妹吐露爱情;反之,就永远把它埋在心底。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把收到的第一笔稿费给小妹买个礼物。可是稿费来了,人却去了。邵忠杰站在小妹墓前,含着热泪把稿费单化为灰烬。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时,这个情节被修改为,邵忠杰面对滔滔黄河将稿费单点火烧掉,意在母亲河边祭奠李小妹。我在创作稿费单“化为灰烬”这个情节时,夺眶而出的泪珠打湿了稿纸,就是因为我当时完全沉浸在邵忠杰的情感“状态”中。我创作这部33万字的电视文学剧本时,就是在进入“状态”后进行的。因此,并不觉得劳累,只感到宣泄了情感,释放了激情,颇觉欣慰。所以说,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不论其天赋、水平如何,进入“状态”是完全必要的。
2021-10-16 16:56:43 作者:程占功 9822 0
一鸣惊人
首都人民大会堂重庆厅张灯结彩,宾客如云。青年歌唱家马一鸣《走在百姓行列里》、《我用歌声谢谢你》歌曲DVD、CD首发式新闻发布会在这儿隆重举行。李丹阳、吕继宏、王宏伟等嘉宾以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等各大媒体的记者应邀出席,许多歌迷也赶来助阵。随后,记者收到马一鸣寄来这两首歌的光盘。我打电话向小马表示感谢,并通过电话采访了这位“一鸣惊人”的歌坛新秀。马一鸣走入我的眼帘,走进无数观众的心中,正是应了一句话:“时势造英雄。”那年春天,广东一位年轻的女护士长叶欣在战胜举国关注的非典的过程中,表现了一位人民英雄的高贵品质。她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争给自己,连续多日抢救非典患者,不幸染病牺牲,以及其他与她一样的医务工作者相继倒下,令人揪心。面对这些牺牲自己关爱别人的无私无畏的英雄,人们充满了崇敬之情、感激之情。就在这个时刻,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反复播放了音乐电视《我用歌声谢谢你》:清纯美丽的马一鸣展着美妙的歌喉,朝观众走来,朝正在与“萨斯”决战的白衣天使走来,她声情并茂、真切感人地唱道:“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看到的是你,那是被白衣天使的双手托起。走完这人生路,也没离开你,只要有一线希望,你绝不放弃……白衣天使,我用歌声谢谢你。”歌声悦耳动听,所表达的深情厚意感天动地。记者与马一鸣取得了联系,我告诉她,你演唱的《我用歌声谢谢你》代表了无数观众的心声,非常感人。次年央视春节晚会上,马一鸣又演唱了这首十分感人的歌。《我用歌声谢谢你》这首音乐电视的母带、词曲手稿以及马一鸣演唱时穿的服装已被首都博物馆作为现代文物永久收藏。记者问马一鸣:“谁是第一个发现你声乐天赋的伯乐?”“刘玉红。”小马在电话另一端深情地说,“我永远记着我这位可敬的小学老师。”旋即,她讲述了十几年前那个春天的往事。辽宁丹东市是马一鸣的故乡。孩提时扎着两根小辫的马一鸣第一次走进的学校是这个市的通江小学。别看通江小学校园不大,但它北倚秀丽多姿的元宝山,南临风光迷人的鸭绿江,环境很美。在那个春风轻拂,山花摇曳的上午,一年级小学生走进教室上声乐课。几十名小朋友放声高歌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当唱到高音区时,小朋友们都不能完美地唱上去,惟有一个清脆嘹亮的童声唱了上去。这童声引起担任声乐老师的刘玉红女士的极大关注。“刚才是谁唱上去的?站在讲台上的刘玉红急切地望着她的学生们。“马一鸣。”小同学们指着清秀腼腆的马一鸣,告诉老师。刘老师睁大眼睛打量马一鸣,旋即对她满意地笑了笑,和蔼地把她叫到前面,说:“你把‘敢问路在何方’独唱一遍。”小姑娘展开银铃般的嗓子,又把这首歌唱了一遍。人到中年的刘玉红十分激动,她把这位可爱的学生揽在怀中,说:“放学后,你别走!”放学后,刘老师拉着小姑娘的手,找到她的父亲,说:“我教了10年音乐,头一次发现嗓音条件这么好的孩子。你们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要想办法培养她,使她成才。”那时马一鸣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她父母都是工人,母亲患心脏病无法上班,全家4口人仅凭父亲微薄的工资糊口。然而,刘玉红老师“伯乐识马”对他们的忠告,使马一鸣父母从女儿身上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们省吃节用,让马一鸣在上学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去丹东市少年宫学声乐。在读初中三年级时,马一鸣就以东北3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王燕、王洪利老师。1996年,马一鸣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成为彭丽媛、宋祖英的师妹。马一鸣的自身条件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博得金教授的很高评价,他认为马一鸣声音甜美,发声字正腔圆,加之刻苦用功,极有发展前途。2002年,马一鸣以扎实的功底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成为中国铁路文工团的一员,马一鸣与同事们多次深入基层,对奋战在运输、施工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进行慰问演出,深受欢迎。一次,中国铁路文工团到湖北慰问当地驻军,当时小马正患感冒,身体很虚弱,但她毅然赶到军营,为人民子弟兵引吭高歌“为了谁”这首歌时,解放军战士被感动得泪光闪闪。2002年,马一鸣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金号杯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大赛中荣获“十佳歌手”称号,2003年,她演唱的《我用歌声谢谢你》歌曲获“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2003和2004年央视春节晚会都邀请小马演唱,马一鸣真切感人的歌声和清纯美丽的形象已走进亿万观众的心中。“走在百姓行列里”这首新歌突出了典雅大方的民族风格,深情地歌颂了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近年来,她还有“共享和谐”等不少优美动听的新歌问世,深受欢迎。马一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21-10-16 16:26:07 作者:程占功 9818 0
忽培元:延安红星园记(之一)
“红星园”这个名称,听起来很提气。这几年早就听说延安马逸飞创办了一个红星园,成为全国首个“民间外交”的平台,也是全国和省上对外友协指定的“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和国内外斯诺研究机构纷纷聚焦之所。当然也隐约伴随着一些不同声音,甚至是噪声。这些口头传闻和国内外报道使得红星园就像当年的《西行漫记》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许多人,包括官方和民间人士,纷纷慕名而来。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大家看了真景实情,无不惊叹喝彩,不少人情不自禁地问马逸飞先生,你是怎么想到要建设这样一个特别的项目?作为民企行为,你们设计的“营利模式又是怎样的?”“营利模式?”马逸飞瞪起一双陕北后生特有的大眼睛,显出疑惑不解。“就是靠什么挣钱呀?”“挣钱?!”马逸飞淡淡一笑说:“我压根就没准备挣钱!”“那你为什么要干这件事情?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求得商业回报?”马逸飞被问得满头雾水,心想提问者和自己的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呀。然而雷同的问题不断有人提出,他每次都重复着同样的表情和心情,显出无可奈何的尴尬。可是就在这双方都莫名其妙的提问声里,红星园的名气却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中外宾客越来越多。笔者也算是其中的一位吧,因此才有了如下的切身体验和感慨。当你走进今日的红星园,你就穿越到了昨天的延安。你感到周围一切既新鲜又亲切,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甚至是幸福,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朋。你住的窑洞或房间里,书架上摆着的各个年代的书,无论是亲历者自述还是后来的研究者所著,都是讲的当年国际友人在延安乃至红区及各个解放区的故事。那些真切而鲜为人知的描述,营造出的特定环境就像一张张黑白色的历史旧照,留住了一个个珍贵而迷人的传奇瞬间。这些书籍,你只要拿起来就会爱不释手。你发现自己对于红色历史是那样的着迷。它们大多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斯诺和海伦-斯诺等西方新闻记者采访西北红区和外国友人,冒险支持中国人民抗日和解放事业的传奇经历和动人故事。那些独立不群的人物与事迹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把昨天与今天紧密地联接在一起,也把走进红星园的每一个人,无论年龄职业经历政治观点如何,都难以避免地带入了红色经传,感受到历史的陶冶。这种“带入”的感觉,远不是你走进博物馆参观所能感受,也不像在看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和电影故事。参观与观看电影,你总感觉自己是置身镜外,是冷眼旁观者,而此刻你所感受到的是切身体验那年那月那日那时的感觉。你甚至觉得,自己就像是斯诺和海伦本人,是白求恩或马海德,是杨早或寒春,或是来自印度的柯桦华医生……当你翻阅着这些装祯朴素的书籍,你的耳旁和周围,随即时隐时现地响起了熟悉的背景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还有热情洋溢的《南泥湾》《绣绵匾》……那深远的红色意境,与质朴文字营造出的特殊氛围,牵起一根红线,令你一下子即陷入无限美妙的遐想。你如同走进了一幕实景的戏剧,整个身心都化入了历史的风云演义之中。那就是昨天,久违了的当年延安岁月,宝塔延水,石桥与古城墙的装点,延河清澈流水中,呈现出的国画一样生动的流云与清凉山、凤凰山清晰的倒影……幻觉中的诗意,一直飘逸延展,流向远方的黄河,汇聚成举世瞩目的天下奇观乾坤湾……而这一切,又绝非仅仅幻境,而是变作了精巧构思,成为红星园里魂牵梦绕的主体思维元素。难怪你进入红星楼的大厅,迎面而来的,即是两幅对称高悬的巨型绘画:桃花盛开的古城延安和春潮涌动的黄河乾坤湾。这就像是红星园的入口,亦真亦幻,半实半虚,曲径带你通幽:“山丹丹那个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红军到陕甘,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歌声伴随四周立柱墙上红彤彤的陕北剪纸图案,盛开的山丹丹花和扭打得翻天覆地难分难解的陕北秧歌腰鼓说书道情,还有纺线织布开荒种地收秋,……边区军民大生产的热闹场面,更是热火朝天感天动地。蓝天的云黄皮肤黄土地,统统都被太阳的光辉染红。红绣延安,活力无限。而在这跳动的音符和活跃的人群中,那些个高鼻子大眼睛的外国友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仍显得更加抢眼。这些精心设计,足以深入人心的每一处装饰点缀中的图式,构成了延安红星园浓墨重彩的开台锣鼓。序曲拉开之后,大戏随即开幕了!你这才发现,自己的身心早已完全融入其间,成了历史大舞台中的一份子,体现着那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
2021-10-15 22:42:10 作者:忽培元 来源:义耕堂主人 10104 0
赛跑与慢行
三八五旅到庆阳后,战士们自己动手克服了无数困难。驻在庆城的三八五旅旅部的八路军官兵往返百里砍柴,便是生动的例子。庆阳没有煤,乡下靠烧柴禾,城里靠烧木柴。由于庆城周围山沟里的树木快砍光了,为使剩下的小树长大,方便群众就近烧柴,三八五旅就组织旅直单位干部战士,分别到离城四五十里的刘坝沟、玄马湾等地方去找。有的地方来回得走一百多里路,当天无法返回来,他们就让一些人带着干粮、工具,先去砍柴,再让另一些人专门搞运输。这些搞运输的同志每天早早起来,拿着扁担绳子,赶往砍柴的地方,当天再把柴运回来,无论干部战士,都争先恐后,抢挑重担。当时,一个小学教员,亲眼看到过许多感人的场面。一个礼拜天,这个小学教员在距庆城不远的封家屯麦地畔上砍柴禾,忽见一队挑着担子的八路军飞奔而来。小学教员凝神望去,心想,他们担那么重的担子为啥还跑的这么快?不一会儿,他们先后来到了地畔,都擦着头上的汗水,说说笑笑地歇下了。小学教员走到他们跟前,问他们从哪儿来,为啥跑的那么快?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同志说:“从刘坝沟回来,刚才是赛跑呢!”我赞叹地说:“你们担着柴,走了这么长的路,还赛蹦子,真行啊!”他们说:“好同志哩,这比起我们在长征时候出的力气,确实算不了什么!”说着,大家又热烈地唱起了歌子,几个战士还要小学教员给他们教唱陇东民歌。休息了一会儿,他们经过麦地里的一条小路回庆城,只见他们一个挨一个,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柴担把麦苗碰坏了。
2021-10-04 00:23:35 作者:程占功 9889 0
“军民团结”
一九三九年以前,庆阳县由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县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广大贫苦农民受尽了熬煎。三八五旅到庆阳后,深入群众,访贫问苦,采取了多种措施救济和照顾生活贫困的群众,并且同地主交涉,向他们买地,把地买到后,就分给农民种。与此同时,部队号召老百姓抗捐抗税,反对高利贷剥削,要地主减租减息,缓和同农民的矛盾。老百姓在三八五旅的宣传教育下,再也不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了。他们纷纷起来利用多种形式,抗捐抗税,抗粮抗款,坚决反对高利贷剥削,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九三八年后季,国民党庆阳县政府加紧征粮派款,拼命向广大群众敲诈勒索。他们名义上筹集军饷,实际上除了贪官污吏装腰包外,所谓军饷,也只给国民党军队发,根本不给八路军。三八五旅掌握到这些情况,就让旅部的民运科通知四乡的群众组织,发动大家坚决抵制。当时的高营乡团支部书记就动员乡里的老百姓同土桥、赤城等乡村的贫苦农民共一千多人联合起来,带着木杈、连枷等农具,进城向国民党县政府示威抗议。县政府的那班人闻讯后,吓得慌了手脚。县长跑到南城门,对站岗的八路军哨兵说,千万不可把些野民放进城里,要不,就是破坏国共合作,破坏抗日。哨兵请示旅部,王维舟旅长决定让这些群众都进来。国民党县长见如此,吓得抱头鼠窜,躲了起来。一千多人进了城,天色已晚,大伙走了一天路,又饥又渴。三八五旅民运科的同志给大家安排了住宿,王维舟旅长还专门派人送来粮食,叫大家造饭吃。第二天,一千多农民兄弟把所带的农具拿上,来到国民党县政府。县长早已向西峰镇逃跑,农民兄弟找到其他人员,对国民党县政府不管群众死活,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提出严重抗议。然后,农民们指着带来的农具,对他们说:“要钱要粮都没有,若要这些农具,都拿去吧!”农民兄弟所以拿着这些农具,一是让那些贪官污吏看到这些东西想想粮食的来之不易,二是用来做武器。最后,农民兄弟提出了反对苛捐杂税,反对高利贷剥削,实行减租减息的具体条件。国民党县政府人员在觉醒了的人民面前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了农民兄弟提出的全部条件。一千多农民兄弟这次对国民党县政府示威抗议取得的胜利,无疑对全县人民是一个鼓舞,同时也使那些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再也不敢藐视“野民”了。
2021-10-04 00:21:12 作者:程占功 99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