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散文·随笔·短信

  • 知 音——访陕西电视台《秦之声》原总导演张西园

    列车驶入潼关,广播里飘出一缕激越悠扬、委婉缠绵的《秦腔随想曲》,一种亲切的、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记者的血液里流淌着秦腔的音符,欣赏秦腔是我业余生活中的主要乐趣。在记者的眼里,秦腔使阳光更灿烂,秦腔使春天更美好,秦腔的粗犷豪放,象征着人类蓬勃向上的生机,秦腔的婉转细腻,抒发了人内心丰富的情感。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原总导演张西园对发展和振兴秦腔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记者在西安采访了这位老人。《秦之声》曾荣获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星光奖”,张西园被授予陕西“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称赞张西园是“振兴秦腔的典范”。“陕西台为什么要创办《秦之声》这个栏目?”记者问。体格魁梧,装束朴素,慈眉善目的张西园打着随和的手势,用浓重低沉的关中口音说:“变电视冲击戏曲艺术为电视促进戏曲艺术,这就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多年前,随着流行歌曲的风靡和电视剧的普及,戏剧舞台遭受了很大冲击,被鲁迅先生称为“古调独弹”的秦腔艺术遇到了空前挑战,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不稳。在这个背景下,张西园和当时任陕西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的田秉毅等“秦腔知音”联手创办了《秦之声》。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使这个栏目走进千家万户,日益深入人心。他们开着电视台的彩色录像车,翻山越岭,到处奔波,东至潼关,西去西府,南到丹凤,北至横山,深入到70多个县(市),和基层单位、企业联合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群众秦腔演唱会,录制成一期又一期节目在《秦之声》播出。他们深入山乡田野,组织群众戏曲大赛,让男女老少都登台演唱,在荧屏上一展风采。以致于在陕西这块热土上,出现了“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不分男和女,都会秦腔吼”的景观。张西园和他的同仁还在《秦之声》开办了有各界观众参加的秦腔“民乐园”,让现场观众参与表演。民乐园集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不少不理解秦腔的青年人也爱上了秦腔。《秦之声》先后组织了秦腔卡拉OK大赛和全省群众戏曲演唱大赛以及大型综合戏曲晚会,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人才,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的群众文化生活。为了抢救秦腔艺术遗产,《秦之声》录制了一大批秦腔老艺术家的艺术资料片,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还录制出版发行了秦腔艺术磁带、录像带、光盘,使秦腔艺术在音像市场上有了自己的领地。《秦之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黄金时间通过卫星直播“陕西地方戏专场”获得极大成功。张西园为《秦之声》制定的用人宗旨是“尊老(尊重老艺人)、靠中(依靠中年演员)、扶青(扶持青年演员)、携幼(提携小演员)”,并采取措施,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在《秦之声》荧屏上尽展风采。张西园非常敬业,他每年春夏秋冬除了到基层录制节目,就天天坚持在《秦之声》演播厅或办公室,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从早晨到深夜,全身心地为秦腔艺术事业作贡献。他生活俭朴,不修边幅,每次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基层组织群众秦腔演唱会,他都是先带领工作人员前去探路,实地考察崎岖山路上电视台的大型录像设备能否通过。在去陕北横山县录制节目时,他坐的汽车仅单程就走了29个小时。到了横山,来不及休息,又赶排节目。事无巨细,他都安排得井然有序,直到节目录制满意。现在,张西园虽然退休了,但人们不会忘记他对振兴秦腔艺术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2021-03-23 00:28:15 作者: 程占功 来源:《黄河报》 9717 0

  • 情系千秋业——访炎黄二帝巨塑总策划王仁民

    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工程进展的怎么样?记者采访了炎黄二帝巨塑总策划、郑州黄河游览区原党委书记王仁民先生。1992年初春,为筹拍10集电视连续剧《黄河魂》,该剧总监制、电影表演艺术家王心刚等从北京来到郑州,在去黄河游览区参观时,我作为编剧和大家一同前往,接待我们的王仁民介绍说:“我们将在这里建起一座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出8米的炎黄二帝巨型花岗岩塑像,它将成为目前天下最高的雕塑。”“美国自由女神像高98米,炎黄二帝巨塑比它高8米,那么就是106米。如此恢宏伟岸的建筑,怎么才能把它建起来?”我望着这位身材高大,看上去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目光充满自信的老人,问。“所需建设资金虽然不少,但尽可能不用国家花钱,主要依靠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炎黄子孙自愿捐助。”“从1992年至今,6年过去了,我一直期待着瞻仰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可问从游览区归来的游人,都说还未建起。我想知道,工程进展如何?”我在电话里向王老询问。“主体工程已建起60%。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短期内建起。”王老稍顿接着又道:“世界上不朽的巨型雕塑,都是经过许多年甚至几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才完成的。如我国四川乐山大佛,整整用了90年时间才建起来。”“那么,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什么时候才能呈现在海内外炎黄子孙面前?”“我74岁了,虽是古稀之人,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在我有生之年,一定会看到这一天。”王老充满自信地说罢,又跟我约定,到他的办公室座谈。相隔6年,映入我眼帘的王老跟当年一样。他在电话上说自己74岁,可我看他一点也没有古稀之人那种苍老感,他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倒像47岁的中年人充满活力。对我的问题,王老热情地一一作答。“王老,我们知道,在郑州黄河游览区兴建炎黄二帝巨塑是您提出来的,并且已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我想,正像炎黄二帝是号召全世界中华儿女的一面旗帜一样,兴建二帝巨塑工程本身,是不是也需要一面旗帜,或者说需要一个有号召力的组织,以便吸引海内外的资金等力量,促使完成这件流芳千秋的伟业?”“为筹建炎黄二帝巨塑,早在10年前,我就周游各地,到处宣传。除了利用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讲学时宣传外,我还在北京拜会了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朱学范、程思远和中顾委常委肖克以及楚图南、黄华、荣高堂、穆青、贺敬之、魏巍、李准、柯岩、王愿坚、刘开渠、冯基庸、华君武等领导同志和各方面的专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王老笑了笑说罢,接着又道:“经过努力,1988年12月21日,全国性的炎黄二帝巨塑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了。会议通过了筹委会的名称、章程、人选、筹资办法。会上一致推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为会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肖克为第一副会长,程思远、倪志福、黄华、荣高棠、李宝光、刘源和我(常务)等15人为副会长,并聘请朱学范、楚图南为名誉会长,穆青等为顾问。兴建炎黄二帝巨塑需要大量资金,筹委会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筹集建设资金。我们草拟了一个‘兴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倡议书’,周谷城以及其他筹委会领导同志和海内外许多著名人士为倡议书题了词。如,薄一波的题词是:‘炎黄雄姿存天地,凝聚四海赤子心。’倡议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为筹资捐助起了积极的作用。”王老接着讲道:“为了在筹建炎黄二帝巨塑的同时,开展对炎黄文化的学术研究,1991年5月10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李瑞环、薄一波、肖克、程思远、雷洁琼等领导同志以及各界代表500多人出席了大会。会上明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项任务就是在中国郑州兴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会上推举薄一波、李政道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周谷城为会长,肖克为执行会长,程思远、魏巍、刘源、吉瑞芝(吉鸿昌女儿)、我(常务)和其他有关同志为副会长,并邀请李约瑟、韩素音等为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4个月后,1991年9月12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在郑州黄河游览区的向阳山下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李德生、肖克、荣高棠、韩劲草、岳肖峡、秦科才、张世英等国家、省、市领导同志以及新加波、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海外侨胞的代表和国内各省来宾共一万多人参加了这次盛典。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华人社团及国内各省、市的贺电、贺信雪片般飞来,共同表达一个心愿:盼望炎黄二帝巨塑早日展现在海内外炎黄子孙面前。1994年9月12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亲临施工现场参加了开工典礼,除了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外,并朗读了两天前他特为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正式开工而作的诗歌‘炎黄颂’”。“王老,炎黄二帝巨塑建起后,它将以什么样的格局矗立在黄河岸边?”我又问。“二帝巨型塑像屹立在位于京广黄河铁路大桥西侧300米的向阳山,巨塑高106米,用花岗岩砌成。巨塑内建10个大展厅,展览天象、渔猎、农牧、石器、陶器、冶炼、兵器、科技、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巨塑前面是一个15万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上建一组群雕,镌刻着上下五千年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豪杰、科技文化名人的雕像,他们是炎黄二帝的杰出子孙。”王老说罢,接着又介绍道:“黄河游览区的向阳山面临大河,炎黄二帝巨塑建起后雄伟壮观,每天通过京广铁路大桥的几百趟列车上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客即可透过车窗瞻仰地球上1/4人口的祖先;而最主要的还是每年清明节、中秋节,特邀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专程前来朝拜二帝巨型塑像,使这儿成为天下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我不由地赞叹道,旋即又说:“从巨塑筹建到工程开工,并已将主体工程完成了60%,不用说,王老您作为总策划和常务组织者,付出了巨大心血,这项事业,毫无疑问是在书写一部英雄般的史诗。”“如果这是英雄史诗,那么这部史诗的作者是所有为巨塑工程做出贡献的炎黄子孙。”王老说。几日后的星期天,王老陪我来到距郑州30公里的黄河游览区参观。时隔6年,故地重游,我感慨不已。我们坐着王老的车上了向阳山,在主体工程完成60%的炎黄二帝巨塑施工现场,深切感受到了这项工程的宏大。极目眺望,宽阔的大河滚滚东去,横跨南北的黄河铁桥上不时有一列火车鸣笛而过……(作者注:炎黄二帝巨塑如今已经建成)

    2021-03-23 00:26:11 作者: 程占功 来源:《黄河报》 9684 0

  • 敌人给我们“送粮”

    “没有枪,没有炮,自有那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这首歌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年代,都对我军起到过极大地鼓舞作用。同时,也是那时的生活写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采访已离休的原甘肃庆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李水源同志,他就讲述了敌人给我们“送粮”的一个真实故亊。1947年春季,在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犯延安时,延属分区的延川、清涧也先后被敌人占领了。这期间,延川游击第一支队在敌后延川、清涧毗邻的中间地带进行游击战争,抗击敌人。当时游击队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只能喝到一点从华北运来的黑豆做的糊糊充饥。面对这种情况,第一支队命令一中队设法从敌人手中夺取粮食。中队便派出几个侦察组分头出去侦察敌情,李水源也带了一个小组,共三人,来到一个叫张家湾的地方。张家湾地处群山环抱的半山腰中,上面是陡峭的山峰,下边是一道平川。半山腰有一条不宽不窄可走马车的道路,是延川与清涧往返运输物资的必经之地。这里距延川城有二十多华里地。敌人在山上设有碉堡,这种碉堡在这一带到处都有,一个碉堡住一个班,每隔四五里地便是一个。这天,李水源一行三人化装成农民,内藏手榴弹,在这个山头上的碉堡周围整整徘徊了一天。由于敌众我寡,且容易暴露目标,所以这天在这儿抓舌头的打算,不得不推迟或另想别的办法。张家湾附近大约三里地有一个叫毛山河的村庄,这儿的群众深受敌人欺凌,对国民党反动派十分痛恨。这天傍晚,李水源一行来到这个村上,找到一位姓李的老乡,当他知道李水源一行的来意后,便热情地把他们领到家里安排住下。李水源很感激,他却说,“游击队消灭敌人,还不是为了我们嘛!再不要说客气话了。”他还介绍说,张家湾山上的敌碉堡里的班长姓蒋,这个人他认得。蒋班长是个十分嘴馋的家伙,提起吃鸡肉,可以忘掉一切。前些时候,他带着几个兵痞,常常下山抓鸡抢粮,弄得乡亲们不得安宁;可是最近以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再没有下来过。根据老李提供的情况,李水源一行商量后,决定教训蒋班长。第二天早晨,老李找来本村一位可靠的乡亲,李水源一行向他又做了一番工作后,他表示一定尽力帮忙。饭后,侦察组的白祥民同志同那两位老乡提着四只鸡,登上山顶到了碉堡下面,便喊着说给蒋班长送鸡来了。蒋班长闻讯后,急急忙忙从碉堡里跑出来,一把抓住老李手上的鸡,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老李顺手将鸡交给他,他便带着老李一行往碉堡里走。刚到洞口,他突然停住,掉转头用狡黠的目光盯着老李一行,问道,“你们为什么不把鸡藏了,反而送上来呢?”“老总好些日子没下山要粮要鸡,乡亲们说准是你体贴我们哪!”老李说,“我们很想你,所以,”他指着蒋班长手里的鸡,“一点小意思,往后老总多关照我们就是了。”“噢,这好说,好说。”蒋班长翻翻眼珠,说着走进了碉堡,老李一行也紧跟着走了进去。碉堡里正在打牌的国民党兵,一看见鸡,顿时乱了套,一齐上前,抢的抢,夺的夺,弄得鸡“咯咯”乱叫。有的抓着这只鸡说是三斤,有的抓着那只鸡说是四斤,吵闹着互相打赌。还有个家伙抄起一把刀就要宰鸡。蒋班长两只小眼睛盯着侦察员白祥民滴溜溜转了几转,问道,“你也是毛山河的人吗?”“是的。”白祥民从容地答道。“前几回下山,我怎么没见过你?”蒋班长鼓起眼,又问。“我们庄稼人以务农为生,怎么能天天蹲在家里呢?”“那么说,我前几次到村里时,你都到田里去了?”“有时也会到亲戚家里的。”白祥民从容镇静,大大方方的答对,使蒋班长消除了疑虑和戒心。他从一个士兵手里要过一只鸡,掂了掂,咧着嘴说:“嘴福,嘴福。”说罢,“哈哈哈”地大笑起来。“你们这些日子不下山找吃的,山上没有人家,怎么生活着呢?”老李向蒋班长说。“最近上边有命令,说‘共军’在这一带活动的厉害,要我们坚守碉堡,不得随便下山。”蒋班长说罢,脸上立刻生起了阴云,刚才咧得合不拢的嘴,现在能挂起油瓶子。“那你们怎么吃饭呢?”白祥民装着关心地样子,问道。“有的是白面,大米,马上就送来了。”蒋班长愤愤地说,“要不真得叫老子挨饿!”“从哪送来呢?”老李随便地问道。“从城里,从延川城里。”蒋班长说。“粮食运来后,老总若是扛不上山,说一声,我们乡亲们帮着扛;你们若怕共军,有情况,我们来报告。”那一位老乡说。“对,对。”蒋班长说,“要送来两马车,共五千斤粮食呢,这么高的山,我们怎么能扛得上来?你们帮我们扛上来,真是太好了。”“啥时候送来呢?”白祥民关切地问。“后天。”蒋班长说道,“不光我们吃,这些粮食还有别的用处。”白祥民故意说道:“你们这里面也有许多人哩,你们多扛些,我们撇下自己的农活,也帮着扛点。”“妈的!”众匪兵一齐叫了起来,“全部都要你们往上来扛,我们有我们的事儿。”“这样罢,”老李要诱蒋班长下山,便说,“还是请老总亲自下山到村里对乡亲们说一说,大家也会出力的,也就知道怎么办了。”“你下来我再给你带几只鸡。”那位老乡说。蒋班长踌躇了一下,说道:“好,明天上午我下来,可别忘了给我再找几只鸡哇!”“好办,好办。”白祥民说。他早已注视了碉堡里的人员和武器装备。这儿共有十个国民党兵和两挺轻机枪,其余都是步枪和手榴弹。然后,白祥民同两位老乡起身告别,蒋班长还把他们送出碉堡。白祥民回来后,向李水源汇报了情况。他们作了准备,专等蒋班长下山。这天前半晌,蒋班长独自一人下山,来到毛山河村老李的院里。这家伙虽然官小,但却是个大圆腰,满腮横肉。他手里提一颗手榴弹,小眼睛瞻前顾后地打转转。李水源侦察组三人和老李以及那位老乡“热情”地接待他,但他不进窑,却站在一块石板上说:“快去叫老百姓,把这个村十来户人家的青壮年都喊来,我要训话。”那位老乡说了一声“好”,便从院子出去了。白祥民走到蒋班长跟前说,“老总哇,你拿这个圆不溜球的东西,是什么呀?”说着,伸手要他手里的手榴弹。“不要动。”蒋班长把右手握的手榴弹换到左手上,说,“这叫手榴弹,可厉害哩!喂,你给我找的鸡呢?”“在这里。”另一位侦察员把早准备好的两只鸡提来了。白祥民一边接住,一边向蒋班长递去,说道,“老总先把这两只鸡拿着,待会儿,还有别的乡亲给你送哩!”蒋班长一乐,放下手榴弹,接过两只鸡,掂了掂,说,“不错,不错。”就在他眯着眼睛,欣赏鸡有多少肉的时候,白祥民把手榴弹拿到了手里,李水源同另一位侦察员看得真切,便猛扑上去把蒋班长按倒在地,掏出绳索就捆。白祥民把手榴弹交给老李,也来帮忙。蒋班长的劲非常大,李水源和三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捆住。这会儿,蒋班长不挣扎着反抗了。他喘着粗气,骂道:“娘的,你们这个村的人不想活啦是咋的?你们看,这四面山上都是我们国军!”他边骂,边大声嚷嚷,“快把老子放开,快把老子放开!”“你再叫喊,立刻送你回老家。”李水源说罢,掏出一块毛巾,拿到他的嘴边,问道,“你想先吃这块毛巾吗?”蒋班长见状,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成一堆。他惊恐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要把我怎么样?”“我们是什么人,你现在还不明白吗?”李水源说,“我们要杀掉你,为老百姓除害。但先给你个机会,若能赎罪,还可免死。”“你们是‘共军’。”蒋班长长叹一声。“喂,你是想死,还是愿赎罪。”白祥民问道。“哪,我自然想赎罪了。”蒋班长说,“有什么吩咐,我一定效劳。”“从延川城运来的粮食到底有多少,什么时候来;押送粮食来多少军队?”李水源紧紧地盯住他,“你要不老实,可别怪我们不饶你。”“明天上午就送来了,有两马车,共五千斤粮食。”蒋班长皱着眉头说,“押送粮食只来一个班。我说的全是实话,快放我上山吧!”“等我们验证了你说的都是实话后再说。”李水源警告他,“要是你欺骗了我们,那你准备回老家。”“不敢,不敢。”蒋班长打着哆嗦,“我说的全是实,实话。”李水源和侦察员搜查了他的身上,再没有带武器,只是搜出一张国民党员证。为了安全起见,李水源一行决定把蒋班长送进山洞里,老李便带着侦察人员,押着蒋班长往一个山洞里走。半路上,突然,蒋班长挣断了绳子,撒腿就跑。侦察员几个人跑上跑下,不住气地追赶。追了足有一华里地,才把他撵上,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又缚住了他。这次,把他狠揍了一顿,捆得严严实实,嘴里塞上毛巾,关进那个很深的山洞里。李水源一行立即向一中队汇报了情况。这天夜里,中队派出一个排,来到张家湾附近一个绳套似的大湾道,李水源一行和这个排埋伏在湾道的沟坎里,专等敌人送粮。第二天上午,满载白面、大米的两辆马车,在敌人一个班的护送下,来到了张家湾这个湾道里。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战斗,敌人全做了我军的俘虏,五千斤白花花的大米、白面全被我军缴获,大大改善了延川整个第一支队的生活。并且,由于俘虏了押送粮食的敌人那个班,使我军掌握到延川城内敌人的一些重要情报,从而为我军在当年秋天解放延川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1-03-23 00:23:55 作者: 程占功 来源:《战斗文艺》杂志 9725 0

  • 彭总生活纪事

    彭德怀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广为人知,然而他的生活方面,人们知道的不是很多。现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采访原宁夏军区副司令员陈阳春等前辈讲述彭总生活的往事,与读者分享。一1948年冬天,我军攻打山西太原时,总指挥徐向前同志病了,彭德怀同志奉命从河北石家庄赶去接替徐向前同志。途经榆次时,彭总路过留守在这儿的第七纵队第三师的后勤部,后勤部长朱京波不认识彭总,便问他从哪儿来?回答说,是从石家庄来的。朱京波说,你们辛苦了。随即让炊事员炒了些鸡蛋、豆腐,并做了米饭,热情接待。吃饭间,彭总边吃边说:“今天我们的饭比地主吃得还阔哇!”饭后,彭总和警卫员收拾起身。朱京波指着彭总,问警卫员:“这位首长是谁?”“是彭德怀司令员。”警卫员告诉他。“多亏我们这两天刚买来些鸡蛋和豆腐,要不叫彭总怎么吃呀!”朱京波说。“你要是再炒上几个菜,就要挨批评了。”警卫员告诉朱京波,“彭总在生活上十分俭朴,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战士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朱京波很感动,为彭总送行时说:“你很辛苦,我们应该尽心招待。”彭总说:“同志们都一样辛苦。”然后对朱京波笑了笑,骑上马朝太原赶去。(原宁夏军区副司令员陈阳春讲述)二1947年7月,在西北野战军三军七师攻打陕北清涧胡宗南24师前夕的一天晚上,正下着蒙蒙细雨。这时候,彭总带着警卫员、秘书和参谋,来到清涧东关我七师20团阵地察看地形。当时任副团长的高东生陪着彭总看过地形,彭总还详细询问了20团的战前准备情况。然后,高东生带彭总一行到团部吃饭。这顿饭是大锅蒸的黄米饭和大锅烧的猪肉、洋芋菜(团里刚杀了几头猪)。彭总正吃饭时,忽然问道:“战士们吃的是什么?”高东生同志说,“和我们一样。”彭总听了很高兴,说,“你们这是贺老总的作风,有福同享,有苦同当哇!”(高东生原在贺龙同志领导下工作过)吃过饭,彭总还到连队看了看,见确实同团部吃的一样,欣慰地走了。(原兰州建设兵团副司令员高东生讲述)三1949年秋天,天气还热,彭总率领第一野战军向兰州挺进,野司总部路经张家川休息时,总务处的同志买了两个西瓜,用盘子端来,请彭总吃。彭总问:“别的同志吃到了没有?”“这儿西瓜不多,我们正设法买。”总务处的同志放下盘子,拿起菜刀,准备给彭总切西瓜。“别切,把西瓜端到伤病员那儿去吧!”彭总说着,就把盛西瓜的盘子端起来递给总务处的同志,又特别嘱咐,“一定要送给伤病员吃。”望着彭总那坚定、和蔼的神色,总务处的同志只好端走了。(原甘肃天水军分区司令员王根发讲述)

    2021-03-23 00:22:15 作者: 程占功 来源: 《宁夏日报》 9935 0

  • 学为所用,回馈家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大学时光即将结束,大学余额已经不足半年了,这也是我大学的最后一个假期,而假期就也就意味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大学期间我曾参加过各种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寒招、三下乡、家教、线上辅导等,每次社会实践都非常有意义,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大学时光即将结束,大学余额已经不足半年了,这也是我大学的最后一个假期,而假期就也就意味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大学期间我曾参加过各种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寒招、三下乡、家教、线上辅导等,每次社会实践都非常有意义,也让我收获了很多。今年寒假非常特殊,由于疫情影响及学校防疫要求,假期不能留宿,所以这次我打算回到村里进行社会实践。参加了学校一学期的实习工作,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为了更好地提升师范技能、丰富教学经验,放假回家后我找到了村委干部,打算进行小班教学,但考虑到安全、教学设施、学生时间等各方面因素,最后不能集中学生到村里小学课室,所以我只好给3个邻居家的孩子辅导,2个六年级1个初三,他们都面临升学的压力,即将参加一场非常重要的人生考试。此次辅导主要是针对数学科目,帮助3名学生完成寒假作业,针对小考和中考进行复习,经过了解2名六年级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差很大,所以不能同时进行辅导,为了达到较好的辅导效果,每个学生我安排了8个课时,一共12天的辅导。因为假期我也比较多事情,例如毕业论文、教师招聘等,所以我没有另外找资料,就利用他们的课本、寒假作业和复习资料进行辅导。每节课两个小时的辅导时间,我尽量安排得合理和紧凑,但大多数次辅导我都会给他们多辅导半个小时,因为想交给他们的知识很多。课前我会布置下次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先完成寒假作业中的练习,并复习相应的知识点,每节课前我会让学生先提出自学时遇到的困难,然后给学生讲解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以“练习讲解+知识点复习+巩固练习+小结”的形式进行辅导,每次下课前我又会让学生讲述对本节的疑问和收获,并进行答疑和补充。3个学生在家时都有接触过,所以辅导时不会有陌生感,虽然前几天辅导2个六年级的学生状态都不太积极,还沉浸在假期的散漫中,经过两次的辅导和思想开导后,他们意识到了小考的重要性,同时在辅导中掌握了之前不懂的知识,也慢慢变得自觉起来。经过24次的轮流辅导,我按计划辅导两名六年级的学生完成了寒假数学作业,并简单复习了相应的知识点,初三那名学生由于寒假作业和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太多,只能带他简单复习了《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三角形》这三个专题内容。结束后我让每个学生总结这8次辅导的学习内容,然后年前拿给我检查,他们也都如期得完成,总觉得也非常好,不仅每一章都有知识框架,而且旁边会注明我们辅导时补充的内容,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所做的都很值得、很有意义。1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下面分享一下我这次上课辅导的心得感悟:①教学一定要用心、自信、负责,认真自信地上好每一节课,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②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会知识的乐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畏难的心理;③要懂得学以致用,要将学过的课程知识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敢于创新。总的来说,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获益匪浅,不仅将大学所学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去辅导学生学习,在备课与上课中不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说课和讲题技能,而且结合了我的实习经验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困境和心理。12天的辅导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仅帮助了学生也提升了自己,给邻居和村里人的评价都很好,而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回馈家乡,也是我作为村里一分子的心愿和作为一名党员的担当。最后,真心希望这段时间的辅导能切实帮助到三名学生,让他们更有兴趣和信心去学好数学,数学成绩能够有所进步,考上自己理想的初中和高中!

    2021-02-26 20:58:27 作者:数学与统计学院 黄邦权 莫景业 9733 0

  • 毕生笃志驯黄龙

    千古黄河,终如人愿,几十年岁岁安澜。人们对为驯服黄河有过功绩的当代大禹们无不怀有敬意。我怀着这种敬意访问了黄河水情专家陈赞庭。陈赞庭上世纪四十年代考入河南大学水利系,毕业后来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投身治黄事业。陈赞庭到黄委后,分在水文部门从事水情工作,建国后黄河历次大洪水,他几乎都参加了预报作业及其领导工作。1958年7月中旬,黄河三门峡与花园口之间的广大地区连降暴雨,下游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凶猛异常的洪流冲断郑州黄河铁桥,涨满了宽阔的河道,威胁着两岸大堤。当时,陈赞庭是水文部门主管水情工作的负责人和工程师。他和同志们一起,整整一个星期昼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收报室操作电传机接收各报汛单位报来的雨情、水情,在预报室精心点绘水情曲线,推算各种数据,仔细分析,综合判断,及时向各有关部门做出预报,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他和同志们根据上游雨情、水情,预报出下游防汛的把口站——花园口水文站17日23时将出现22000秒立米的洪峰流量。随即向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做了汇报。当时有个规定,洪水在花园口超过20000秒立米,为了保证大堤安全,就要在北金堤滞洪区分洪。如分洪,滞洪区一百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就要受到惨重损失;如不分洪,黄河若从北岸决口,势必殃及海河;若从南岸决口,长江、淮河会被冲乱。一但这种局面出现,损失将不可估量。黄委主任王化云是一位精通业务的治黄专家,对黄河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全面分析,反复权衡,审慎考虑,认为后续不再加水的话,依靠解放后近10年不断加修加固的黄河大堤,依靠斗志旺盛的广大军民上堤严密防守,这场特大洪水人力可以征服,他十分关切地问水文部门的负责人和陈赞庭,22000秒立米流量后面会不会出现更大的洪峰,陈赞庭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严密注视着上游水情、雨情及其天气的变化,便与同志们经过精心推算、分析、判断,又及时预报出,此次洪峰后面不会有更大的洪峰。王化云便做出在做好分洪准备的情况下不分洪的建议,征得河南、山东两省省委同意后,上报中央。周总理闻讯乘专机赶来视察黄河,听取王化云的汇报后,批准了黄委提出不分洪,依靠人力防守的决策方案。在周总理亲自指挥下,河南、山东两省迅速动员组织了两百万军民,上堤防守,经过一周日夜紧张、艰苦的奋战,终于转危为安,使这场特大洪水按照人的意志汇入大海。事实证明,陈赞庭和他的同事们预报的精度是相当高的。预报最高水位94.40米,实测94.42米,比预报仅仅高出两厘米;预报洪峰流量22000秒立米,实际22300秒立米,比预报只多300秒立米;预报洪峰出现时间是17日23时,实际峰现时间是17日23时30分,预报与实际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预报后续不再加水,结果与预报的完全相符。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避免了滞洪区一百多万人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几十年来,陈赞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黄河水文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素以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著称。他参与预报的黄河历次大洪水(如1964、1976、1982年出现的大水等),都取得了相当高的精度,为驯服滚滚黄龙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使黄河水情预报工作紧贴实际,他坚持到野外查勘,了解上、中、下游各个洪水来源区的地貌特征、河道特征、降雨特点、产流特点、汇流特点、泥沙特点等第一手资料。从青海高原,到渤海之滨,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担任总工程师后,全面负责黄河水文系统的技术工作,哪个部门有什么问题都要找他,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没有中断去野外,到基层。因年纪大退居二线外,每年都要出去,常常匆匆奔波在山谷小道上。年过60岁时,有一次到中条山一个水文站去检查汛前工作,因水文站距公路十几里地,他下车后便步行到了那里。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经常忘我工作,连续作战。有一次刚从野外查勘回到机关,没休息便去办公室与一位工程师研讨工作,由于疲劳过度,晕倒在椅子上,被同志们送到医院急救脱险。他根据自己从事黄河水情预报工作的实践经验,创建了黄河水文预报系统,研究提出适应黄河特点的水文预报方法,指导编制了黄河干支流系统的水情预报方案,使黄河水情预报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并且,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陈赞庭领导黄河流域各省区有关部门完成了《黄河流域水文预报方案汇编》一书,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黄河水情情报及预报的论文,如《黄河水文预报方法》等,有的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有的在《黄河建设》等杂志上发表。为了开阔视野,借鉴经验,他研读了大量中外有关书籍,并且翻译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外国著作和论文刊印成书或在刊物上发表。如,他在上世纪50年代翻译的10多万字的俄文《不稳定流近似计算》一书,至今对黄河水情工作仍有借鉴作用。访问结束时,陈老说,黄河虽然由一条害河变为利河,但还潜伏着不少为害的因素。我们治黄战士就是要有根治它的雄心大志,除害兴利,造福人民。要达到这一目标,作为治黄大军眼睛的水文工作者必须走在前面,不断以及时准确的测报和预报数据,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2021-02-26 18:11:42 作者:程占功 来源:原载《中国作家网》 99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