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评论·奇章
线上“三下乡”初期实践心得
本次暑假期间,受疫情因素的影响,正常条件下线下开展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改为线上假期实践活动,我们的团队选择了调查研究广东省师范类院校云支教开展和社会支持的有关情况。受疫情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取线上的模式进行教学工作;但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存在固定的缺点,教师对学生的学业了解程度不够充分,对学生的课业反馈不及时,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课程可能存在知识点的盲区。在这个大背景下,线上志愿活动“应运而生”,广东省师范类的各大院校相继开展了云支教的活动,学校提供志愿平台,学生志愿者报名自身擅长的辅导科目并接收辅导对象,开展志愿活动。现在我们处于活动开展的前期阶段,我被分配到问卷设计的工作,从确定研究目的到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相关题目,然后编辑问卷,与组员讨论,再次调整并完善问卷。问卷的设计——我们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的主体对象确定调查问卷前期的受访者的个人信息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基本资料;再根据研究背景确定调查研究的题目;接着按照问卷逻辑确定题目顺序;最后与组员讨论确定细节问题并调整以及不断完善。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有个人对调查研究的思考,也有与组员的配合工作,两者并重结合的工作让完成工作的难度有所降低,也给了自身更丰富的经历。
2020-07-30 14:29:45 作者:林雨殷 9713 0
凤凰花开下乡季,一起努力做调研
叮咚!大家好,这里是“云之光”课题调研社会实践队呀!“凤凰花开下乡季”,2020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因受疫情影响,学校采用了“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来自不同学院的小伙伴聚在了一起,成立了“云之光“课题调研社会实践队。队伍简介01队名“云之光”课题调研社会实践队0203含义“云“代表线上开展活动的一种方式,”光“既是一种速度,也是一种希望和前景。04队员15人05调研方向云支教活动的开展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以广东省内的师范院校为例06调研目的研究“云支教”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工作日常我们的团队精神:积极、热情、细致、敢于质疑受疫情影响,各个学校纷纷开展了线上教学,但部分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家上课学习,很难得到老师和家长在学习上的辅导,因此众多高校开展了线上辅导的志愿活动,让大学生成为了小教师。为响应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以线上调研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来。15名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并召开会议来商讨如何进行调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将以问卷调查和云访谈的方式对身边的大学生以及受益家长和学生进行调查,针对云支教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多的建议,让更多学生在学习上能得到更优质的帮助!这是一次对很多孩子,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让师范大学生发挥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好平台,使线上志愿辅导活动走得更远,在寒暑假期间也能帮助更多的贫困小孩,缓解区域教育性不平衡的现状。撰稿丨黄雅婷摄影丨赖海燕韩凇编辑丨谭洁颖
2020-07-30 14:26:17 作者:谭洁颖 9742 0
岭南师范学院“学夏乡”社会实践队之线上辅导心得
2020年7月27日,由于疫情影响,我选择以线上志愿辅导的形式开启了2020的三下乡,怀着有点紧张又特别期待的心情,我遇见了不同的学生,也遇见了不痛的自己,收获了不一样的味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短短的八天,我并不期望自己能够教给他们多少东西,甚至于说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我秉着为他们“启蒙”的心,我想给他们更多的是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自觉对待学习的态度。其实我更想做一个好的姐姐,跟他们一起交流学习,或者生活上的烦恼。第一次的生疏与放不开,渐渐地可以对我提很多问题,可以信任我。其实说实在的,有些问题的知识点我也是不清楚的,但是他们的小话语真的很感动我,会跟我说“没关系的姐姐,懂了再告诉我们呀,大家都会有不会的地方”。他们的天真与对学习的渴望渐渐感染着我,我明白,我的每一次上课都得用心地去回馈。也许这次活动也是一次互相成长的过程,他们有了对学习的目标,我也学会了如何耐心,如何更好地交流与倾听。每一次的过程都是有意义的,我也相信,在人生的道路上,这次的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接触过的学生都能够好好地,朝着他们喜欢的方向慢慢进步。
2020-07-30 12:00:50 作者:陈悦彤 9724 0
初至蓬洲村,探访三都城隍庙
7月27日,广东省湛江市岭南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正式开展,“寻粤”实践队10名队员火热开启为期10天的夏日实践时光。为考察广东省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寻粤”实践队的汕头小分队带着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到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蓬洲村。据悉,蓬洲村始建于宋代,曾用名西锃、蓬洲所城、所内、北门外。这里人文风情丰富,保留着具有非凡意义的传统建筑,包括传统民居“四点金”、“下山虎”、“双背剑”、“单背剑”,以及气势磅礴的庙宇、宗祠。这些庙宇传达了潮汕人敬重神明,守护共同的信仰的坚毅。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而城隍又是城池的守护神,所以不少古城都建有城隍庙。在蓬洲所城旧址,有一座古庙叫做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一三九四年),经历几次大修,但几乎保持原有的样貌。古时,“三都”指鮀江都、蓬洲都和鳄浦都,当时江都蓬洲所城建成后,本应建造城隍庙宇。但是因为三都关系密切,又同属浦巡检司所辖,后经协议,所建城隍庙为三都共有。这就意味着,三都的居民共同受城隍老爷庇佑,即“三都一庙,官祭民祀,三地共飨”。面对如此古色古香的古村落,以及其中蕴含的三都之间的深切情谊。“寻粤”实践队成员不禁想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引导。近年来,城镇发展迅速,为了不让乡村风貌只停留于记忆中,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举措变得格外重要。蓬洲村这个“集美貌与内涵于一身”的古村落,正应该在保留其原有文化风俗的基础上得以振兴。岭南师范学院“寻粤”社会实践队
2020-07-30 00:34:10 作者:岭南师范学院”寻粤“社会实践队 9707 0
寻粤实践队——探龙泉
探龙泉2020年7月28日,020年7月28日,寻粤实践队的汕头小分队结束了蓬洲村之游后,赶赴龙泉岩。古龙泉岩位于汕头市鮀浦境内的桑浦山,是一处明代名胜古迹重建的旅游区。龙泉岩的建筑多为宗教建筑,依山势而建,又因山间草木丰茂,使得许多建筑隐于丰茂树木之间,在浓厚的绿中才会透出一两抹红色,这只有走进看才能看到。为了保护山体结构,保留山石的完整性,景区内有不少的庙都是特殊的。一般的庙讲求四方规整,会在建筑时将庙内建的棱角分明,四面平整,可龙岩泉上的庙却是实实在在的依着山势山石建庙,没有破坏原来山石的形状。此外,龙泉岩也在原有的岩体上刻上了不少的经文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翁公书院在龙泉岩内。翁公书院的主人,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翁万达,曾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揭阳鮀江都(今属汕头市郊鮀浦镇)人,其书院位于汕头市鮀浦镇龙泉岩边。由龙泉岩内进入翁公书院着实费了我们一番力气。书院在龙泉岩的右侧,有一条小路通向山上,而比较明显的则是中间和左侧的路,这让我们最开始在山上乱转了好一阵。最后在热心市民的指引下才找到了大致的方向。可是但我们走上去的时候一度傻了眼,依旧是山。一眼望不尽。最后在一座庙的左边看到了通向山上的小路,路旁有一块石碑写着“通向翁公书院”,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2020-07-30 00:28:36 作者:寻粤实践队 9725 0
寻粤实践队——游蓬洲
游蓬洲2020年7月28日,寻粤实践队的汕头小分队来到了蓬洲村,探寻存在于古老村落中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古城墙、将军府、庙……古老的石块和粗壮的树根盘根交错,不分彼此,第一眼看到难以分清双方。历经风雨,现在只留下一小片城墙栖息在大榕树下。在探访宗祠的时候,祠堂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墙上挂着的字是从一座将军府那里拓印下来的。那座将军府许久以前因为盗贼的原因发生火灾而被烧毁,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因此将军府并没有被重新修复,只剩残骸。而“天褒孝节”四个字,被拓印后裱起来放在蓬洲村的祠堂里。庙,这可能是蓬洲村最多的文化建筑了。潮汕地区人民大多有拜神忌神的习俗,在这一些尚未完全开发的村落里,庙是非常常见的。三都城隍庙,位于广东省汕头市三都城金平区鮀江街道蓬洲东大街(蓬洲所城旧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一三九四年),并于光绪三年(即公元一八七七年)重建,庙于一九八八年小修。二零零二年重修。现在的三都城隍庙庙里保留有潮州木雕、彩绘、嵌瓷、灰塑、石雕等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的庙前照壁。此外,我们还发现不管是三都城隍庙还是各家宗祠,都会在正对大门的地方立起一面墙,上面雕刻着各种传说中的生物,如麒麟,龙等等。这似乎是当地的特点。
2020-07-30 00:27:06 作者:寻粤实践队 97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