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

杂文·评论·奇章

  • 海陆丰咸茶历史文化

    海陆丰咸茶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中国的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而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茶”,大家可能会问这里的茶为什么加引号那?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种茶似茶而非茶,他的名字叫做“咸茶”。一、咸茶的起源中国产茶,并发展成茶道。茶可以治病,古称瑞草,作草药用。神农氏说:“苦茶久服,可以益思。”唐代陈藏器说“止渴除疫,贵哉茶也,茶为万病之药。”明代李时珍说:“茶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以上历代医药学家对茶的论述、评说,都道明了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与功能。饮茶起源于唐兴起于宋,由于宋徽宗嗜茶的影响,中国的士大夫们兴起“斗茶”,又叫“茗战。范仲庵的《斗茶歌》就描写了当时的盛事云:“北苑采期献天子,林下豪雄先斗美。”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闽南一带百姓大规模迁徙粤东,随后陆续流入海陆丰。其时他们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陆丰咸茶就是他们南迁带入并留传至今的饮食习俗。陆丰咸茶,陆丰民间称泡茶、泡芝麻茶、泡爆米花茶和泡菜茶。是陆丰旧时民间群众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现在,陆丰每个家庭仍然留存有一套擂咸茶工具。二、咸茶的兴起在陆丰,有“咸茶”这一名称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以前统称“茶”或“饭茶”“菜茶”“起鼎茶”。出现在礼仪活动中的叫“大泡茶”。要是在上一年有添男丁的人家一定要在农历正月十一“大泡茶”。俗称“泡丁茶”。在农村是请全村的乡亲都来吃,在城里即是请邻居、亲戚、朋友。来的宾客越多越好,主人越高兴。之所以有“咸茶”这一叫法,大概是为了区别于以糖料、糕点为茶点的“淡茶”。海陆丰咸茶甘香醇口,既具有茶叶的芬香、薄荷的甘醇,又具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香等口味。故有健脾利胃、延年益寿之功效。吃咸茶的习俗,代代相传,由来已久。清代茹敦如《越言释》载:“江广间有擂茶,是羌盐煎茶遗制,有存古意。”清道光年间海丰举人黄汉宗亦有诗云:“海丰时俗尚咸茶,牙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写出了清代海陆丰吃咸茶的盛况和人间世俗情态。陆丰咸茶主要有“饭茶”、“苦刺心茶”等两种饮食形式。其中“饭茶“流行于甲子镇以及湖东一带沿海地区。其制法是:将茶叶、芝麻、薄荷等陆续擂好冲上开水后,在碗上泡上焖熟的干饭,有的还加上煮熟的白米豆、绿豆等豆类及配料,放入爆米花,即成“饭茶”;“苦刺心茶”则盛行于东海镇,以长在该镇附近山区山坡、溪旁的一种叫“苦刺”的野生植物的鲜嫩芽心为主,放进擂钵,加入适量食盐擂成浆冲入滚水,加上爆米花和炒过的花生米等佐料就可饮食。三、咸茶的现状如今,海陆丰人还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习俗。除平时在家里以食咸茶顶替早、午餐外,婚娶、寿订、添丁、新居落成等,定要请亲戚朋友等到家大摆“咸茶宴”。男方向女方定婚要请“定头茶”,女方则要回请“定婚茶”。病人出院答谢慰问的人,要请“过运茶”。同时,它还是沟通邻居同事感情的一种交际手段。故民谣云:“海丰妇女兴咸茶,牙钵擂起闹喳喳,敬老爱幼在此睇,不在炒米减与加”。现如今咸茶已经成为海陆丰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逢佳节必有咸茶的身影,其深深影响着海陆丰的居民。作者:张乙廷免责声明:部分资源来源网络,有涉及侵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进行协商调整。

    2020-08-03 18:16:44 作者:张乙廷 9571 0

  • 以“互联网+”改变咸茶现状

    以“互联网+”改变咸茶现状摘要:陆丰咸茶由来已久,咸茶又称擂茶,千百年来,人们用它消暑消气,解渴去腻,在岁月的更迭中,古老的风俗被代代相传,为我们留存下那抹芬芳馥郁的美味。改革开放以来,咸茶作为一项传统民俗虽有发展但发展范围比较局限,需要作出新鲜尝试以适应社会发展。关键词:咸茶,传承,发展,创新陆丰咸茶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年间咸茶就已出现,到现在已有数百年历史。从一开始只做自己及待客时饮用到如今它已作为陆丰一种风味小食走出平常百姓家,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市场,与它具有较高的经济潜力和价值的原因是分不开的。那么如何能让咸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呢?一、传承是本,不能丢从古至今,陆丰咸茶调制一般都由妇女操作,男人从不插手。传说这是陆丰妇女敬客的礼仪之一。那这样的礼仪我们是否应当适当舍去?对于一项传统民俗来说,受众面积的大小很多时候会决定这项习俗是否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如果可以继承这项手艺的人不再以年龄和性别作为界定,那么咸茶的传承问题能更有效地解决。年轻人在学习手艺的同时可以利用借助互联网开放思维不断汲取其他民俗文化精华,在进行融合创新的同时还能不断延伸提升民俗文化价值,还可以利用网络科技和创新思维拓展网络民俗文化场景的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咸茶。二、提升优势,促发展以咸茶的现状来看,在发展咸茶时可以从其优势入手,也就是口味及其营养价值。海陆丰咸茶甘香醇口,既具有茶叶的芬香、薄荷的甘醇,又具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香等口味。故有健脾利胃、延年益寿之功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咸茶文化推广传承整合到营销中去,使网络推广传播作用发挥效果,如在2018年时汕尾咸茶曾走进深圳国际茶博会,参展后的咸茶走进了香港市场,由此可见,一旦民俗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那势必也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三、融合创新,适规则发展是社会的常态,而创新是适应常态的手段与要求,要让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就必须让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为紧迫。咸茶可以从创新口味入手,根据现代人的需求不断研发创造新的口味,再将新的口味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打造成品牌走向市场。当然,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方面的先期准备,但只要方向对了,前途就是光明的。(注: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作者:王倩免责声明:部分资源来源网络,有涉及侵权等问题,请您及时通知我,进行协商调整。

    2020-08-03 18:07:26 作者:王倩 9577 0

  • “互联网+”背景下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推广

    “互联网+”背景下广州乞巧民俗文化的推广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而在广东,七夕节又俗称为“拜七姐”或称“摆七娘”。其中,广州乞巧节繁缛、隆重的仪式为国内他处所未有,节日活动含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节日以“摆巧”为具体内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七夕工艺系列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独具特色的“拜仙”仪式是广州乞巧节的第三个重要特色。祭拜的对象不仅有牛、女二星,还包括到织女的六个姐妹,体现了该地区自古以来浓厚的神灵崇拜的风习。广州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幸福婚姻爱情的向往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小巧玲珑的供案,娱神娱己,丰富的内涵将广州乞巧文化延续并逐渐发展至今。笔者了解到,广州政府对乞巧文化尤为重视,注重大力发展这张文化名片。时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先生2014年参加广州乞巧文化节开幕式,在讲话中提到:“广州市和天河区倾力把广州乞巧文化节成功举办了十届,使它成为岭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民俗节庆文化空间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典范。对港、澳、台乃至全球华人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摆七娘、拜七娘、七夕游园等线下非遗文旅活动项目的开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主会场之一的珠村,也有新安排。珠吉街政务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杨静表示,今年将在确保传统习俗“根不断、质不变”的基础上,取消聚集性的动态七夕游园、七娘饭活动,保留静态的摆七娘、博物馆展览活动,开启线上与线下互动模式。同时,今年珠村主会场也将精简规模,将以往的六个活动点浓缩在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场所珠村明德堂进行,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本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安排了“1+4+n”系列联动活动,包括一场主题论坛,四项主题活动以及多个特色活动。8月25日将在琪林里文旅产业园进行的一场主题演讲与三组圆桌对话,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守望未来”展开,挖掘乞巧节文化的深层内涵,探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四项主题活动包括王者荣耀中国节·七夕节主题新文创活动、游艺至善·乞巧文化艺术展、6天美学生活主题日以及光爱2020·广州乞巧文化节光影秀。“游艺至善·乞巧文化艺术展”将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话题传播、征稿评选及在线展览;“王者荣耀中国节·七夕节主题新文创活动”将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乞巧文化项目体验和游戏联动,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创新;6天美学生活主题日将联动科学家之家创工场共同策划,多角度展现生活之美;光爱2020·广州乞巧文化光影秀”将通过搭建自主研发的艺术装置,传播乞巧民俗文化。此外,还有多个特色活动,如乞巧文化新体验——华南植物园活动、乞巧文化云展览、“缘聚天河·情定七夕”青年联谊活动、点亮广州塔等,全方位展现了乞巧文化与灯光科技、生活艺术、数字文创、创意设计以及与国画、动漫等多种文化元素相容所形成的新产品、新运用、新玩法,突出广州乞巧文化节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与创新元素,打造非遗传承新符号。融入线上直播、VR技术、生活美学、数字等创意的网络技术的方式去体现文化与互联网的相互交融,这给予了现代文化的传承一种有价值的参照模式。

    2020-08-03 18:00:02 作者:汤克柔 9580 0

  • 古龙卧岩,清泉育民

    古龙卧岩,清泉育民坐落于广东省汕头市鮀浦镇北一公里的龙泉岩,是五岭支脉桑浦山的最近海处。因其山中有涓涓细泉,故曰龙泉岩。古龙泉慈善园处于韩江,榕江出海口之桑浦山南麓,背靠桑浦山主峰,面向波涛万顷之南海,四面灵聚汇,八方精华集结,是朝圣旅游之风水宝地。为更好地开展多彩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进一步了解古龙泉的历史文化底蕴,岭南师范学院“寻粤”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的汕头小分队于2020年7月28日下午2:00利用相机以及手机等设备对龙泉岩进行实地走访拍摄。本次拍摄主要围绕龙泉岩山上的多处庙宇、泉水源头以及翁公书院展开。资料记载,龙泉岩分上岩和下岩。上岩是天然石洞,巨石盖顶,可容数十人,下岩是由人工筑成的寺院,今存残迹。汕头小分队的三位伙伴对龙泉岩中具有标志性的庙宇进行走访拍摄,庙宇内部设计多有不同,有的金碧辉煌,展现着庙宇的庞伟大气;有的陈设简单却也不失庙宇该有的那一分庄严肃静。除了庙宇,岩边还有“紫来岩”、“师贤亭、“翁公书院”等建筑。“翁公书院”传为明嘉靖年间进士、官任兵部尚书的蓬洲人翁万达少时读书处。翁公书院地处偏僻,由一间简陋的石室搭建而成,若非石墙上悬挂“翁公书院”四字,前来观光的游客估计不会想到这是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入仕前勤奋攻读的学习场所。翁万达不舍昼夜的刻苦学习并功成名就的事迹始终鼓舞着后代子孙。家乡人常以此为荣,以翁公为榜样启迪后代,弘扬其宁静致远,发愤苦读的遗风,并望今后能改变贫穷的状态,光宗耀祖。关于龙泉岩名字的由来,相传,古时有一黄龙受玉帝降旨,为民消除疫灾,卧于岩石之上,口吐涓涓细泉,附近疫灾顿消,从此留下此泉,寺里僧人视为至宝,常年收集在葫芦里,馈送各方施主,教之:“此乃龙涎,可除病驱邪,稚童饮之,健体益智,才思敏捷,妇人饮之,令其所求,生男育女。”此后,该地就像一块风水宝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子孙。正是“古龙卧岩,清泉育民”的最好体现。至此,汕头小分队的龙泉岩之旅顺利结束。对于实地走访拍摄的素材,后期将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尽情期待最终作品的呈现。“寻粤”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二〇二〇年八月三日

    2020-08-03 17:29:59 作者:“寻粤”多彩乡村社会实践队 9643 0

  • “鸢缘”走访人民广场,感知居民生活新面貌

    7月29日下午,岭南师范学院“鸢缘”课题调研社会实践队队员开启调研新篇章——前往阳江市人民广场进行实地调研。放眼望去,人民广场区域开阔,人头攒动,生活色彩和日常气息浓厚。“太棒了,再来一段!”人民广场上的阵阵叫好声和掌声吸引了不少路过的人驻足。在广场较为开阔的场地上,附近的居民聚在一起唱歌唱戏、跳舞、打太极。而这样的场景,在人民广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据悉,阳江市人民广场曾于2018年进行修建,实地面积有所扩大,空旷成为了人民广场修建后的显著特点。广场舞场地、溜冰场所和其他各种体育设施皆具备,为市民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男女老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修建后的人民广场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为阳江市居民创造了更多娱乐放松的可能性,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新亮点。为了收集更多有效信息,“鸢缘”课题调研社会实践队带着问题走访人民广场的角落。他们从散步的居民口中得知,人民广场在晚上会更加热闹,大多数人乐于选择以踢毽子、溜冰、跳舞的方式进行锻炼或者娱乐。虽然广场面积比较大,但是放风筝的人不多。这可能与风筝在人们的生活中的普及度不高有关。作为阳江特有的民俗文化,居民们表示希望风筝能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中,也期待有更多人可以将它推广出去。(审稿/戚湘瑜林家馨撰文/杨秋平摄影/李颖琳陈柳彤关舒颖)

    2020-08-03 08:40:03 作者:杨秋平 9620 0

  • “云之光”三下乡活动心得 

    暑假的到来,使大家都异常兴奋。在这个假期中,为了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我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益匪浅:第一是要待人真诚;第二是善于沟通;第三是保持激情与耐心。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我参加了线上调研活动,以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在参加活动期间遵守秩序,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伙伴们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密切配合;深入调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奉献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庆幸自己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只有真正的把本领学好,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为家乡人民做贡献。这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我明白了这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人民群众,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能吸收新的思想,拉近与社会的距离,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2020-08-02 20:04:24 作者:“云之光”实践队队员 95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