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评论·奇章
蒲公英社会实践心得
今天是这次三下乡实践的最后一天了,我们组织了一个文艺汇演,也是想给这次实践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如图是我们彩排时拍的照片,这次文艺汇演由我们队员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队员有节目,学生也有节目。在彩排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们和队员们的努力。我们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文艺汇演做了很多准备,我很期待今晚的正式演出。孩子们是父母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啊!看到他们积极的在舞台上表演,真心感到欣慰。我在想,今天多看看孩子们吧!可能以后就很难遇见了。人的一生中总有很多过客的嘛!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校以老师的身份和学生相处,不出意外,以后我也会一直沿用这个身份。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希望自己能做的更好。与学生交谈时,感觉他们好会说,口才也好,让我这个当老师的生出一股自卑感。不过自卑感也是暂时的,我可以向他们学习,也练一副好口才。吧啦吧啦讲了这么多东西,最想要表达的还是这一点,今天是实践的最后一天了,好好珍惜现在吧!明天将会开始新的旅程,这段时间的经历也将会伴随着我以后的生活。
2019-07-26 22:35:57 作者:许金悦 9599 0
蒲公英社会实践队后勤组心得5
今年暑假我在蒲公英队伍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队友们同心协力,为调查出更好地成果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虽然三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缎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这十天的实践,使我有了些差王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炎炎夏日烈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担任队伍中后勤组的一员,每天负责同学们的人身安全,伙食等。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入在工作岗位二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曾子曰,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我体会到这句话用在我身上也是如此,我们还年轻,正是努力奋斗,即将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年纪。我们应该豪情壮志,切不可如垂垂暮年,死气沉沉。
2019-07-26 22:10:15 作者:陈柏松 9599 0
诗人张建新:用文字的尺度,丈量世界的深度
诗人张建新:用文字的尺度,丈量世界的深度回望过去,我们在诗与远方的江流,乘桴泛波。源于对文字的敬畏,逆流而上。在恒长的光影里,我们努力描绘心中那幅蓝图,有深度的文字是我们钟爱的玫瑰,有深度的诗人作家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有幸遇见诗人张建新老师是在2018年11月份的最后一天,因为咨询入作协的相关事宜,加上了他的微信,他是望江县作协主席。为人十分谦和,虽然我们没见过面,只是通过网络联系。但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出他对新人写作者友好的态度。面对我抛出得一连串的问题,给予了细致的回复。在他的指引下,得以顺利申请加入作协。张建新老师,男,安徽望江人,1973年生于父母支边之地新疆。是著名诗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生于虚构》《雨的安慰》,《赶路诗刊》编委。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班学员。曾获“张坚诗歌奖”、御鼎诗歌奖、《安徽文学》年度诗歌奖等大奖。作品见国内外各诗刊杂志,入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当代汉诗年鉴》《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当代短诗三百首》《2012-2013中国年度诗典》《诗生活年选》等诗选、年选。2015年《诗人文摘》年度诗人……我在网络上阅读了他部分诗歌,有些懂了,有些不是很理解。跟他留言说了自己的看法,想看看他完整的作品,随即赠送了我一本他所著的诗集《雨的安慰》。我花时间仔细看完了,受益匪浅,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据了解,诗坛各位大家对张建新老师的《雨的温柔》这本诗集评价颇高。著名诗人王西平评论道:“很少有一本诗集像张建新的《雨的安慰》那样有如此齐整稳定的质量,能让读者从诗集本身的阅读中感受到真纯而持久的趣味,以及由此获得的信任和新的不断的审美期待。”著名诗歌理论家沈天鸿先生对张建新诗歌的美学特征予以了非常专业的阐释。沈天鸿先生高度评价道:“张建新诗中实现的这种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汇合因此值得肯定。”大家都认为这样的阐释与评价无疑是深刻和准确的。张建新老师说,沈天鸿老师可是他写作路上的良师益友。据了解当初也是受了沈天鸿老师的影响,他才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大约是在93年至95年期间,沈天鸿老师在他主持的《安庆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两首短诗,一首叫《离开》,另一首叫《霜降》,这也是张建新老师第一次在公开报刊发表作品,给了他很大的鼓励。需要一提的是,沈天鸿老师以《安庆日报》文艺副刊为载体,发掘培养了一大批诗人、作家,那时的《安庆日报》副刊在省内及全国范围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沈天鸿老师功不可没。在写作过程中,张建新老师很庆幸经常遇到良师益友。比如湖南的《散文诗》刊主编邹岳汉先生,大约是97年,张建新老师收到他的一封信,大致意思是他投稿的一组散文诗决定刊于杂志头条,让他寄一张照片,写一个创作谈寄过去,这让他激动了好几天,第二天迫不及待的清晨就跑去照像馆拍照,而他去的太早,照像馆还没开门。材料准备好之后寄了过去,终于等到了样刊,那期的《散文诗》刊除了封三是广告,封面、封二、头条、封底都是他的作品,激动得不得了,于是去报刊亭把这一期所有的《散文诗》刊都买了下来,送给朋友们。还有很多良师益友,张建新老师从内心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偏爱和鼓励。据了解,张建新老师写诗大约是在95年左右开始的,其实他初中时就开始写,虽然那时写的算不上什么诗,可以理解为青春期的情绪宣泄吧。但那时写周记,他有一次看到同桌的女生周记写的是诗,觉得挺好,几行文字周记就搞定,于是也开始周记写诗,老师在诗后批注“好”“很好”,也刺激了他写诗的欲望,甚是满足。他是很随性的一个人,刚开始写诗时就是觉得文字少,分分钟就能搞定。后来写诗是因为人生规划均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来,一个17岁的孩子整天三点一线上下班,想想该多枯燥、无聊和郁闷,那时写诗或许一是兴趣抑或是用于排解情绪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在写作初期,作品的发表在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更多是给了他信心与动力,且一路坚持走了下来,现在,更看重的是写作的质量,内心不由自主向那些默默前行,不断突破自己的诗人致敬。张建新老师为人低调,很少提及自己所获奖项与成绩。而我好奇,在网上仔细查阅了他的资料才得以详细了解。我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有哪些?他说,关于自己的作品,当然也写过一些比较满意的,也受到过比较高的评价,但那也没什么的,非常谦虚。根据深入了解,张建新老师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说坎坷也坎坷。简单的是因父母支援边疆建设,他出生于新疆,几个月大就随母亲回到望江县,在华阳镇一个叫永固村的村庄里长大,后来参加工作,一直干到现在。坎坷是因为小时家贫,个人的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父母支边二十年,母亲先回来的,因为有了哥哥和他,还有一个姐姐,姐姐是母亲生他之前抱养的。父母决定不留在新疆而选择回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村庄里还有小脚年迈的奶奶,奶奶不愿意去新疆,所以只好回来。回来后,他父亲先后在桃岭村、信用社、火葬场、县医院做会计,母亲在家务农,因为要偿还奶奶在家生活所欠下的超资款,所以务农没有多少收入,所挣的工分基本都是用来偿还生产队的超资款,一家七口人都是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活。他六岁开始读书,从小学开始,放学就背着书包去田地里帮母亲干农活,一直到工作以后劝母亲放弃农活。所以,当人们回忆起童年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他的童年里都是棉地、菜籽、酷热天气里田地中间那棵避荫的小树,以及那个下雨时床帐上面都需要盖上塑料薄膜的四处漏雨的家。所以他和别人不同,他很少怀念童年,怀念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愫,因美好而怀念,因为童年对于他只有一个字:苦。若强说怀念,那未免矫情了。是啊,现在的孩子多么幸福啊,不仅衣食丰盈,还有父母细心地关注着他们的点滴变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而张建新老师小时候一年吃不了两三次肉,而且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哪有时间关注你他的变化,更谈不上引导了,完全是田地里的野草,自生自长,长成啥样就是啥样。小时候村里家家都装上了广播,他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爱看连环画。农闲时,周末他就去电影院前的画书摊上看连环画,也用平时舍不得买早点一分一分攒起来的钱到新华书店买连环画回来看。后来弄了张县图书馆的借书证,常借的书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这些大概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有一颗男儿闯四方的雄心,但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家里贫穷,他父亲说只能供一个孩子读高中,所以初中毕业后他就选择了读技校,他初中除了数学成绩不好,语文和英语成绩都是不错的,中考时语文是全校第一,英语也居前列,但没有办法,只能放弃读高中,选择去读技校,早点出来工作挣钱,补贴家用。上班后,闯四方的心不死,于是自学高中课程,两次考上省职工大学,要脱产学习三年,均因经济原因没能去。有一年招兵时,他也悄悄准备填表参军,母亲闻讯后赶来阻止,无奈放弃,于是,他外出闯荡的心被彻底扯断了翅膀。好在2000年初,终于圆了一个梦,买了一台电脑,开始进入一些诗歌论坛,那时网络诗歌论坛多如牛毛,也帮他拓宽了视野,搭建了交流平台,他经常在几个优秀的诗歌论坛贴诗交流,也任几个论坛的版主,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诗友,与他们一起创办了《赶路诗刊》、《新诗代》诗刊等依托于网站的优秀纸质民刊。诗人相对来说大多都是较为善良和可爱的人,常常为了不同的见解争得面红耳赤,他不太擅长辩论,而且他认为诗各有看法和主张才是正常的,不可能有一个绝对标准模板,一旦有这样的一个模板存在,那么,就意味着诗离死亡不远了。所以,他尊重他们各自的观点和主张,也经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在一些有效的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的火花,让人受益。他认识的诗友比较多,他说这得感谢网络,很多诗友都是在论坛上认识的,绝大部分到现在还没见过。在现实生活中,小县城也有不少诗友,都写得很好,有空时大家一起打打牌,喝点小酒,是他现在的一大乐趣。张建新老师今年46岁,千帆过尽,经历人生百态,看过红尘万象,早已人情练达即文章。我问他,对当今诗坛有何看法?他用了热闹这个词来形容。诗由论坛转到微信上,再度掀起了诗歌热潮,对于此有人表示乐观,有人表达悲观,他觉得挺好,清醒的人终归还是清醒的,混沌的人无论怎样也唤不醒他。他说,这或许与他的宿命观有关,在泥少俱下的诗歌界,诗歌作品良莠不齐,也不乏野心家和投机者,有时也能看到让人眼睛一亮的好诗,如品佳肴,常常会令人兴奋不已。他说他不太关注诗坛纷争,其实诗歌是没有坛的,坛都是人为所制,应该多关注好诗人,多写好诗,仅此最重要。随后我又问他,对年轻创作者有什么建议?他说写诗要有野心,但这个野心的动机不是利益,而是写出好作品。多读书,可以杂一些,可以包罗万象,不限于文学。少一些臆想,沉入生活内部,只有真实的体验才可以避免那些华而不实虚头巴脑和轻飘浮夸的文字。当你的生活和写诗发生矛盾,请放下诗,先经营好生活。交流愈深,愈发现张建新老师是个有想法有态度的诗人。有生活态度,也有写作态度。有态度的写作犹如一场修行,一个人的写作态度,决定了他的思想高度与创作的深度。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张建新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当不错的时代。我们可以摇曳着文字的旌旗,挥毫泼墨。然而,有态度的写作才能走得更远。而诗人张建新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著作,探索与发现更加多彩的文学世界。安庆地区文人荟萃,诗人更多,这是文化底蕴的积累!但安庆文人始终秉持低调为人,高调为文的优良风范,张建新老师长期以身作则,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呀!附上张建新老师的诗两首,欢迎赏析学习:在青林寺或不在青林寺我比雪晚一些抵达进入青林寺首先要进入到一场雪中我是人群中的早起者一行遗留和消失的脚印见证了这些,也见证了雪仍在身后落下鸟群在树枝上落下我在早课的经声里落下鸟不愿再鸣叫鸟在叫鸟在雨里叫鸟在冬天的雨里叫鸟不属于雨也不属于冬天雨进入不了鸟的内部而冬天又死寂沉沉鸟用叫声把自己区别开来这是鸟孤立无援的辩证法和方法论路过大雪中的菜地看到鸟群零星散布于白菜和萝卜之间白菜仍留有斑驳绿色但萝卜在雪泥下面像深埋的头颅鸟群就呆立在四周我挥手跺脚恐吓希望听到它的鸣叫它只沉默低飞到远处好像它的叫声也被深埋在了大雪里
2019-02-27 09:19:25 作者:清泠之声 来源:青年作家 9591 0
达尔文的复仇
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正当人们欢庆《进化论》对人类文明带来引领性的进步时,夜里,达尔文却被一个噩梦惊醒,他梦见了他的《进化论》在21世纪被人们肆意解释,似乎是在被什么支配着一样,被推崇为是真理之中的真理。曾经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世界上有着那么一类人类,他们都是达尔文的后裔,流淌着达尔文的血液甚至从小就有着达尔文的思想,据说他们的思维还能跨时空地与远在19世纪的达尔文直接取得联络。此外他们在经历第一次死亡后,躯体若在24小时内还保持完整,细胞内DNA携带的达尔文基因便会被激活,获得再生,以及惊人的力量、速度等超自然能力,甚至永生不死,但是他们却被赋予了一个十分重大的任务,他们将要去消灭每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支持者,传播新的思想,与固守势力作斗争,编织出一个新的世界……当时政府也对此类奇异的人类产生了不少恐慌,联合国也认为这种通过达尔文基因获得重生的超级人类必定会成为地球上的“霸主”,便下令所有死者在被确认真正死亡之后,遗体必须立即被火化销毁,甚至也组织了队伍,杀害所有与达尔文有血缘关系的近远亲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对者……
2019-02-26 11:56:57 作者:梁铭轩 9640 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3》陆续播出,《榜样3》专题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生动诠释了“榜样”一词,完美地释放了榜样的力量,鲜活地向观众解答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有什么样的特性。榜样,意思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人或者事物,提及“榜样”这个词语,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是“遥不可及”的大人物,觉得都是与自己无关的。恰恰相反,视频里面的人物,有乡村医生、缉毒民警、村干部等等,大都是最基层、最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而且这些人在我们身边都是随处可见的。因此,成为榜样真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在自己所在岗位上有所作为,把我们的岗位职责发挥到最大化,有所付出,有所奉献!《榜样3》给我的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精神。视频中,宋书声同志一生只干一件事,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数十年来默默付出;乡村家庭医生贺星龙信守承诺,18年如一日,为村民提供24小时上门看病服务,甚至免除部分特困家庭的就诊费、医药费等等;国测一大队成立60年以来,全体队员们时刻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寂寞,甚至牺牲生命,为国家测绘出一个个极其珍贵的数据......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是力量!是旗帜!更是方向!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认为自己更要学习这种榜样的精神。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身边一件件小事、平凡事做起,带头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争取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榜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榜样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引领者,是标杆。历史烛照时代,榜样传承精神。感谢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让我们共同加油、拼搏、奉献,让我们共同前进,实现梦想,让榜样的光芒照耀民族复兴之路。
2018-11-14 11:52:24 作者:黄建全 来源:青年作家 9629 0
我与改革共成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回顾四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走过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各基层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团的组织覆盖全体青年、团的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精神,17给排水于10月10日晚带领18级给排水团支部举办了以“我与改革共成长”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在主持人精彩的开场词后,便由蒋荣荣、史雨霏为我们带来朗诵《红色改革,灯火长明》,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虽然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在今天,改革的红色之路仍在继续,改革的灯火依旧长明。接下来,我们观看了微视频《红色改革,大变中国》,通过视频的形式,深入了解了改革历程中中国发生的变化。接下来的节目中,鲍文龙、马骏带来的相声《共圆中国梦》以及王玮彬带来的《精忠报国》通过相声的趣味性以及慷慨激昂的歌词我们展现了祖国的风光与一路走来,发展至今天的世界强国所历经的不易与艰辛。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顾过去,不免发出一声感慨。从被欺辱到今天屹立在世界之林,我们的付出与努力是巨大的。历史悠悠,沧海桑田,1978年,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帷幕。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国门,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今天,由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的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才让中国的改革之路更加光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一句中国古语,概括和形容中国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成就令人瞩目,任务依然艰巨。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更应当不畏风雨,立志创造更加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明天,也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8-10-17 20:37:58 作者:高文静 97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