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牺牲品(碧草)

    镜头一:“我已不存在,请不要悲伤。我很对不起你们,请原谅。我知道你们把我养这么大很辛苦。但是,我又没有报答你们。我的成绩从来没好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有想死的念头,我曾经有过几次想死,但是我还是不愿意过早地死去,但这一次,我已经彻底的绝望,并不是什么原因,而是我已感到,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这是贵阳某中学一个初二的学生写给自己父母的一封遗书。很难想象一个雨季少年竟有着这么一颗不为人知的沮丧的心灵,更难想象的是这般心灰意冷的言语竟会出现在一个稚嫩少年的身上。人们不难想象一个幼小生命在消逝的时候,是承受着怎样的挣扎与痛苦;人们不难想象他的父母在看到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的凄惨景象后,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结论一:一种无形的身心压力酝酿了这场悲剧,但这绝非是一种开始,也并非一种结束,总归我们已经成为牺牲品,随时可能面临着被“祭奠”的危险。镜头二:一位站在语文教学前线的教育工作者,在一次挑选中学生的优秀文章参加市里举办的作文大赛时,看到了某中学一名高一新生所写的作文《变化》:“从这点变化我们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咋一看内容,不看其作者年龄的话,还以为是某位中央领导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思想报告,不过那却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了,我们不足为怪。但这竟是出自一个高一年级学生的笔下,一时间令诸多人大跌眼镜,真是一个为祖国,为人民而满怀理想抱负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有这么宽广的胸襟与远大的目光。但仔细冷静下来自问:难道这是他“情不自禁”所发出的伟大感慨?再走马观花浏览了一下其他学生的作文,不料一看这题目:《长征》、《澳门回归的日子》、《我心中的十七大精神》……看着这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意义重大的题目,那位教育者的嘴巴立马张成O型,感谓良久:真是“后生可畏”,不愧为炎黄子孙,这下中国共产党后继有人了,与此同时亦感到了脑门像受到了当头一棒。结论二:一种无形的社会链式效应禁锢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头脑,于是思想的单一已不可避免,学生被淹没在一种表决心,喊口号的思想氛围中,试问这样的环境能不受感染吗?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每个人在言行上几乎都变得一模一样。瞬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应试教育已将它藏到自己的背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而我们这群学生却成为应试教育最好的牺牲品。总论:中国自古以来总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于是人才泛滥已不可避免,在人才年代的一股股旋涡中,我们被其撞击得晕头转向,甚而窒息,以至于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从《四书》、《五经》到“八股取士”已将“悬梁刺骨”的人们折腾得伤痕累累,一介文弱书生成为在应试教育笼子里的我们的代名词,应试教育一声令下,我们要重回私塾。或许在某个不经意间我们可能还会回忆起百草园里那无穷的乐趣,而那一切却永远停留在孩提时期了。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选择了乖乖投降,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一时间却惟有茫然地望着周围的一片黑暗,发出一声呐喊:谁来拯救我们这群被关在笼子里的牺牲品?

    2008-07-26 作者:子鹜
    • 0
    • 17735
  • 行走在边缘的生命(碧草)

    在落幕的间歇,蓦然回首人生那多姿多彩的大舞台,才发现,走在边缘的残缺生命的角色,才为人世一种最坚强的美的主角。——题记在走进晚会会场的那一刻,我的心灵被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俘虏了,久久不能回归原生态的世间。在走出晚会会场的那一刻,我的心灵痛苦并快乐着,为这盛开在人生道路边缘的璀璨生命遭到歧视而哭泣。但欣慰的是,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群走在边缘的生命终究得到了帮助。在人生的同一片蓝天下,能得以体味人生最原始的甜苦辛酸的滋味。当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当我们沉醉于花草的芬芳之时;当我们置身于和熙的微风中之际,也许,你并没有察觉到这个眼中美好的世界有什么异同之处。也许,你从来都没有想过,眼前的一切对某些人来说是永远都是难以实现的奢求,唯有在梦境中才能放飞自己苦闷的思绪。因为他们永远都看不见花儿的笑容,永远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甚至永远都没有“站起来”的权力,没有纵情歌唱的资本。而是带着残缺的躯体来到这个原本就复杂的世上艰难地挪动着步伐,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经历着别人不能想像的磨难,他们哪怕要取得一点点成绩,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这一切总归是人生道路的边缘给予的。有人认为这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涅磐,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第三种人的一种必然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将成为命运的注定。无奈,唯剩叹息,不公的命运终究是不争的残酷的现实。曾看见大街上的行人南来北往,猛然发现,这真是一个人生的百态秀台,有衣着整洁、气质非凡者,有衣着朴素、周身散发着泥土气息者,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角色,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而那些处于人生道路边缘的生命在坎坷的人世上的那种艰辛,或许我们今生今世都不曾理解,不会明白。因为我们永远也未能有过那般残酷且痛苦的沦落生活。试问,有谁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忍受着牛马般的苦难。大千世界,有强者便必定有弱者。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星期天抽出些许时间在大街上散心,街上的各式各样的流行时尚让人应接不暇。猛然转身发现,其背后不知什么时候又冒出一所令人满目琳琅的服饰店,其发展的快速让我感到有些虚幻,甚而害怕。孰不知是自己依旧独守着人生的一份清灵,还是早已被这喧嚣尘世中潮流给淘汰了?我想唯有那群行走在边缘的生命知道这其中的答案。耳边突然传来一曲曲伤感的旋律,使得自己本已受伤的心灵隐隐传出一阵痛楚,于是顺着感伤且唯美的音乐声的方向走去,只见一群路人围着几个卖唱的人在鼓掌,仔细一端详,是一对母女……在与围观者的攀谈中,我得知这是一群从外乡来的聋哑人,为了给常年卧病在床的老父母凑钱治病,而不得不流浪街头。曾忆起古时那些浪迹于街头巷尾的孤苦伶仃的人儿,他们风餐饮露,饱饥交加,或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或是因为老家年迈双亲的恶疾缠身,而不得不流浪街头,希望以自己的一艺之长来博得路人的同情与施舍。此时突然想起乞丐,有人说,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有人说,他们是这个世间最自由的人。因贫穷逼迫,其踏遍了街头巷尾,自由致使他们的脚步没有限制;其背影,闹市区、公车站、大路旁,随处可见;其外貌,衣冠不整,面容憔悴早就习以为常;其行为,坐于或趴于或躺于道路旁边,声嘶力竭地呻吟,其外貌,脸容肮脏扭曲,路人见而远避,捂鼻掩嘴,他们已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咣当——”一声清脆硬币与破旧瓷碗的碰撞声,这是城市的人们自以为对边缘生命的一种施舍与可怜,却不知道是否为一种真心,还是出自于习惯?但我却隐约闻到一股由城市人身上散发出的铜臭。后来干脆有人呼吁,要将其驱赶出城市范围,因为市容受到严重影响,更有甚者说,其利用社会慈善进行虚伪的欺骗。我想若没有人性的沦亡也不会致使他们的沦落。在下一个黎明到来之际,这一特殊群体将何去何从?城市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但此时,这对行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用歌声向人们诉说着他们悲惨的故事,用歌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所需要的感受。围观者有的捐物,有的捐钱,无一不在向这群边缘生命献爱心,或许之前是一场颇深的误会,我们应该向这些无私奉献的围观者致敬,并向这群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表示尊重。哪怕是残缺的生命也有属于自己完美的一面,只不过我们未曾发现。生命对于我们,也许是很脆弱,更别说处于边缘的。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没有脱离过疾病、灾难的种种困扰。然而,生命垂青于我们,却又是坚强不息的,这种坚强不只在于其本身的坚韧,顽强不屈,更源于生命之间的那种关爱,扶持与帮助。当我们一次次以胜利者的姿态,从最初一个看似可望不可及的彼岸,走向属于成功者的另一个彼岸时,不得不承认一个道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惊涛骇浪之后,必定是光明的灯塔。悬崖峭壁之后必是胜利的顶峰。所有的成功者都幸运的,但其背后却始终隐藏着许多看似无声却有声的人的奉献、支持与鼓舞,只因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充满爱的蓝天下。但这是否为一片真爱的蓝天,还有待时间去检验。我们不怕先天的缺陷,也不怕后天的不足,但却害怕爱心会泯灭在虚伪的人性中,我们害怕得不到亲人的呵护,爱人的欢心,友人的信任。特别是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人心难测的社会中,让一个人永远保持爱之心并付之于行动却很难。因为我们有时候羞耻于当着众人的面去关心路边那肮脏的乞丐,于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在与处于困境的边缘生命保持一定的距离,又或者很本能地害怕绝症患者的传染。只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试问,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又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人性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我们总是先考虑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不管其人是贫贱还是富贵者。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应该进一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难道我们还不如原始社会人那样懂得关爱的重要性吗?不明白弥漫着爱的蓝天是多么地温馨与洒脱吗?究其根源,就是我们太现实,对自己的要求比别人高高在上。这样的爱心不够坚定,甚而会破裂。而那群行走在边缘的生命就会坠入深渊,这堵围墙永远都不会倒塌。难道我们忍心让一朵朵虽残缺但却盛开着灿烂的生命之花凋谢并逐渐消逝在视线里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成为人生道路上的边缘生命并非他们的错,这只是不公命运的一种安排。猛然发现,这是一群盛开在人生边上的最坚强的花朵,虽然花瓣在成长过程中因遭遇灾难而就得残缺,但这却是盛放在人世间的最美丽的花朵。在萧条的冬季,南国的紫荆花已经凋谢,老榕已经落完了枝叶,草苗已回缩到大地里冬眠。在弥漫着冰冷气息的空气里,但愿人间这份真情的火焰不会熄灭,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将这群行走在人生边缘的生命牵回那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接受人生的洗礼。心之相融,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

    2008-07-26 作者:子鹜
    • 0
    • 17735
  • 孩子,不哭(祈福)

    亲爱的孩子:这是妈妈在你出生后的八周年的一个星期天晚上写的。几年以来,妈妈好幸福,因为有了你的诞生给妈妈增添了无数欢乐,妈妈喜欢每时每刻都在爱怜般地望着你,望着你光润的肌肤;望着你水嫩的脸蛋;望着你纯真的双眸;望着你小巧的鼻子和嘴巴。喜欢倾听你跨上书包迈出家门走向校园那铃声般的嬉笑,喜欢轻抚去你身上在夕阳西下的操场里与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后留下的汗水。孩子,你在妈妈的心里你就是整个太阳。可是,孩子你知道吗?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阵剧烈的地动山摇后却无情地覆没了我们全家那般幸福甜蜜的天伦之乐。或许妈妈本不该将这噩耗告诉你,你的年龄尚小,幼小稚嫩的心灵无法去承受这巨大的人世变故,这对你来说是极度不公平的。但妈妈考虑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将残酷的事实一一摆在你的面前。孩子希望你不要怨恨妈妈所作出的抉择,尽管这有些残酷,但为了你今后的坚强成长,妈妈觉得有必要让你提前去接受一些巨大的人世变故的磨难。孩子,你的爸爸在这场天灾过后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天堂。我们母子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他的身影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于散发着温馨的光芒的台灯下辅导你的功课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牵着你的小手送你进入喧闹的学校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做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在你临睡前在你耳边为你讲小故事了……孩子,妈妈知道你此刻的心如刀绞般剧烈疼痛,妈妈又何尝不是?想想你本该处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然后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将你稚嫩的心灵重重抛下万丈深渊,那下面尽是无数的灵魂在呐喊。孩子,这让你那幼小的心灵如何去承受着巨大的人世血泪变故。为此妈妈好自责。孩子,爸爸虽然回归了天堂,但他会成为一个守护天使,今生今世,爸爸会在精神上永远守护着我们母子两人。孩子,想爸爸的时候就拿起那张全家福好好凝视回忆一下爸爸那熟悉的脸庞,只是不要让爸爸在天堂的某个角落里看到你在悄悄落泪,因为爸爸他喜欢看到的是你坚强的一面;孩子,想爸爸的时候就嗅嗅他曾经睡过的枕头,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爱的气息;孩子,想爸爸的手在晚上做功课时拧开台灯,让白色的光芒铺洒于你的作业本上,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谆谆教诲;孩子,想爸爸的手亲自进厨做上他生前为你做的菜,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的无私关爱。孩子,妈妈知道你的泪或许会在此时情不自禁地落下,但请你忍住泪水的决堤。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妈妈会用两倍的亲情关爱去呵护守侯你一辈子。孩子,你知道吗?虽然我们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天灾,但你看:温爷爷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从千里迢迢的北京赶到灾区慰问我们了,把爱的温度传递到每个绝望的人手上。记得温爷爷还曾握着你的小手亲切地说:“孩子,不要哭了,政府一定会让你们吃喝都不愁的,这是一场灾难,我们正在极力抗援。”还有一次,妈妈看见温爷爷在讲话时,衣服都打湿了,而他还像没下雨前一样,站在雨中讲着激励人心的话。在受灾的随后几天里,胡爷爷又快马加鞭赶赴灾区慰问了受灾群众。孩子,你的小手再次被胡爷爷紧握,妈妈看见你幸福地依偎在胡爷爷的怀抱里,向他诉说了代表着灾区所有孤儿的心声,其间妈妈隐约可见你双眸中溢满的委屈却幸福的热泪。孩子,点燃烛光,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摧毁了我们的温馨幸福的容身之所,但却无法拆散我们母子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妈妈会一直陪伴你度过你那灰色的童年。妈妈知道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从不屈服于任何灾难面前,但这次的天灾却让你失去了最和蔼可亲而疼爱你的爸爸,试问人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但孩子请放眼望去,还有多少个像你这样的遭受了不幸命运的小朋友,甚至有的更为悲惨。孩子,点燃烛光,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个叫邓清清的女孩,地震中,他格外坚强;在废墟的夹缝里,她书声琅琅。生命的蜡烛不能只由他人点亮,是对学习的热爱,是对生命的渴望,她选择了从未有过的开朗,她于困境中扬帆,让华夏大地为之震撼。孩子,点燃烛光,向邓妹妹学习。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一位名为谭千秋的普通人民教师,平凡与伟大毗邻着,一次守护,将他的生命推向人性的顶峰。试问谁无子女,谁无亲人,可是他早已把守护学生奉为天职。他用宽大的身躯悲壮地创造了四个生命的奇迹,永在人间传颂,千秋不朽。孩子,点燃烛光,向谭老师学习,学习他真正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个年仅十二岁名叫陈浩的孩子,生死命悬一线,在生与义之间,他义无返顾地靠近死亡,托起另一个生的希望。遗留后人无限唏嘘感慨,将新一代中华民族的灵魂永远树立在华夏辽阔的大地上。孩子,点燃烛光,学习陈浩哥哥的舍生取义精神。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一个个身着橘黄或迷彩服的兵哥,在地动山摇那一刻,第一时间赶赴救灾一线,没有机械就用双手一点一点刨开废墟,拯救被埋在底下的同胞,完全不顾双手的鲜血淋漓。因为时间的延误,只能眼睁睁看着数十个孩子遇难,曾怨恨过自己没有再救一个,生命的价值,是这些最可爱的兵哥对得起那套绿军装。孩子,点燃烛光,学习兵哥哥的舍己为人。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在为期三天的全国哀悼日里,妈妈已为爸爸种下最美好的祈祷——愿他在天堂里一切安好。你不用再为爸爸担心。就让妈妈用一生的呵护与中华民族的坚强灵魂去擦干你悲痛的泪水,重新面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置身于鸟语花香的自然气息中,妈妈仿佛又看到你肩上跨着书包,在回校沿途中那活蹦乱跳的身影……——永远关爱你的妈妈【编者按】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不哭,要勇敢更要坚强,因为爸爸和所有善良的人都会看着,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为生者呐喊,为逝者祈福。编辑:应莹

    2008-07-28 作者:子鹜
    • 0
    • 17735
  • 阴影(碧草)

    坐视这个传媒网介遍布且享有言论自由的信息时代,我亦不知道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日益加强了,还是逐渐淡薄了。那个曾经一手给中国文坛制造诸多“惊天动地”的80后桀骜写作者兼赛车手――韩寒,近日,又向众人掀起了新的文坛“战争”。那是在一次无意间,我在互联网页上瞥见的一则不算新闻的新闻。文学评论家白桦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里面特别对韩寒曾在03年出版的杂文集《通稿2003》中大贬中学所有开设的课程提出了反驳质疑。在倍感惊奇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委婉批评,将韩寒对待现代教育的自我态度注释为反叛蛮干――也许是有道理的起点出发,但走向的却是“打倒一切”的歧路。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往往是最能中伤他人的,或许是始料未及,或许并非本意。以韩寒那桀骜不羁的个性岂会让老同行的言行散播弥漫在传媒上瘟疫般摧毁自己的“一世英名”。随后,以颇为不满与激动的情绪,毫不客气对“敌手”进行回复“炮轰”。于是,一场“骂战”在这两名新老的中国文坛成员之间拉开了帷幕。继而一出出舞台戏在双方的导演下,新鲜出炉。就这样,双方彼此都不肯罢休去意识过错,随着双方不满情绪的日渐高涨,“骂战”的言行也在不断升温,已经涉及到人格侮辱与人身攻击的程度。这场“骂战”还会持续多久?我不得而知了。这是一场现代中国文学界的一出悲哀闹剧,但它所涉及到的绝非仅仅如此。这不只是韩白两者之间单纯的“骂战”,甚而是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的针锋相对,一方代表着80后桀骜不羁的张扬叛逆个性,另一方代表着传统保守的固有思想。若要我以一个明智之举看待此事,我亦不会站在韩寒桀骜不羁的自我满足角度,也不能站在白桦那老一辈的传统思维的立场。我的思维告诉自己:注定只能成为两者的中间人。那个作为80后的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自问为什么会倍受诸多同龄人的支持与维护?自问为什么那么多同龄人闪烁迷离的双眼里总会隐隐约约藏匿着一种饱受沧桑,踏遍红尘的感觉?为什么那么多的同龄人几乎都拥有共同的人生观?尽管这些孩子人生观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得到上帝的垂青眷顾,总归是80后一种名为叛逆的因素惹的祸。将这些叛逆细胞注射入那些可怜,可悲,可恨的孩子们的头脑中。或许很多人认为散播者是韩寒,但我想说这并非他的本意,因为他也成为了叛逆的牺牲品,诸多外因仍是“嫌疑犯”。写到这里,我想韩白“骂战”的导火线莫非于此?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对传统观念的出自于80后人性本能的强烈排斥。更是为一个时代在作辩护,是叛逆与传统的针锋对决。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忽略了韩白“骂战”是在互联网展开的,在这个传媒网介遍步的信息时代,虽说每个人都享有言论自由,但决非可以放肆去辱骂讽刺。“骂战”背后所笼罩的最大阴影正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如何去拯救被“网”的道德?网上虽有匿名发表言论的自由,但任何人都不能借此来作为辱骂讽刺的特权,也没有不负责任的赦免权,从“骂战”中能瞥视到韩寒那粗俗不堪的言语是多么伤人自尊与人格。对于白桦,我更不想表示什么,因为双方都彼此以反语讽刺挖苦,莫说是作为当事人,连我这个局外者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仅是为韩白不遵从网络言行道德感到心痛,更为这个信息时代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倍感质疑与痛心……我想他们至少要接受道德法制的自审与公审。虽说这些孩子是80后叛逆者的牺牲品,但我想他们至少应懂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否则将会愧对于自身那尚未泯灭的良知。言至于此,我的思维仍告诉自己:注定只能成为两者的中间人,因为那一片区域居住着仅有的道德良知,那恰恰是我所向往的立场。而这片区域正好介于叛逆与传统两者间。――因为叛逆使网络道德遗失了往昔的踪影;――因为传统使网络道德褪去昔日的色彩;我的思维告知自己:“骂战”这一反面立正事件只是为世人敲醒网络道德遗失踪影与褪去色彩的警钟,如何去拯救被“网”的道德?叛逆与传统两者彼此重归言好的那一天,也就是被“网”的道德被解救的那一天。那一天何时能够来临?坐视这个传媒网介遍布与言论自由的信息时代,我再一次为世人背后的阴影茫然了……

    2008-07-22 作者:子鹜
    • 0
    • 17735
总11页,文章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