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因地理位置与政治因素的干扰关系,我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去尽情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故以纸笔代心,写下自己的心语,以赠送上我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1.我虽然与母亲只相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但每次尝试眺望母亲那庞大的身影时,总感觉视线十分地模糊,每次尝试呼唤母亲时,却只听到自己徘徊在海峡中的回声。2.为什么我会诞生在一个地理位置这么特殊的地方,如果生长在母亲的内陆,或许不会招来这么多私欲者贪婪的目光。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种错?3.自古以来,我从未拥有过一个幸福家庭,而众多的历史性灾难总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纠缠上我。4.我真没用,当年眼睁睁地看着母亲为解救自己而被帝国主义侵略者蹂躏时,却无能为力去尽到一个子女的职责。5.我真的只能成为母亲的累赘吗?6.当年一代奸雄蒋介石为什么要背叛母亲呢?母亲对他已经够好了,他还要这样做。7.最近,我的那已躲进暗中的当局领导人陈水扁扬言要将我与母亲拆散,这个可怕的事实是否会成真?我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那噩梦般的一天到来。8.当年选举时,我的民众那么支持陈水扁,为什么他还要故意做对不起民众与母亲的赃事?9.为什么香港与澳门都能够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享受着温馨的阳光的沐浴,而我偏偏却成为一个“特例”?10.我与母亲在分分合合中度过了一个多世纪,不知道母亲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接受我,疼爱我?母亲看了儿子那流淌着真情的心语后,感慨不已,热泪盈眶,但也因为诸多不便,所以只有在此亦写下自己的感受。1.孩子,这是你的视线被暂时的阴霾给蒙住罢了,而且这只是一种假象,待“雨过天晴”后,你一定能够清晰地听到母亲亲切的呼应。2.孩子,选择诞生在这样一个地方并不是你的错。因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你无从去改变,需要做到的是平静接受。3.孩子,灾难的是否降临,并非一个人能够去左右的。这是你的不幸,母亲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内心。4.孩子,你已经完全尽到一个子女的职责,你的精神与思想都令母亲为之感动,母亲解救你是天经地义,虽然遭遇到不测,但为了自己的子女也是心甘情愿的,你的“无能为力”只因为你仅仅还是一个孩子。5.孩子,母亲疼爱关怀你还来不及,怎么会是累赘呢?6.孩子,人的欲望的不断膨胀是极度危险的,特别是私欲。蒋某人有清福却不会安分守己去享受,与共产党不共戴天发动战争,现在自食其果,母亲已很是宽容他了,想不到他却恩将仇报,加害于你。7.孩子,那只是他痴人说梦罢了,母亲与你骨肉连衣,虽经历过强盗豺狼的蹂躏,虽遭受过狂风暴雨的阻碍,但那两颗炽热的心将会永远紧密相连在一起。8.傲慢自得鄙视民众,一副市井流氓嘴脸,这次被毫无遮掩和盘托出,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9.孩子,你绝对不是一个例外。回到母亲的怀抱只是时间问题,不要羡慕香港与澳门的幸福,不久的将来你也会得到同样的也是你应该拥有的幸福,母亲的三个孩子中就差你一个还没有回家了。10.孩子,就算世间已物是人非,你仍是母亲最疼爱的孩子,因为那份浓浓的骨肉之情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割舍的。看着母亲的答复,我的心里暖暖的,但还是情不自禁地落下百感交集的眼泪,润湿了我以颤抖的双手紧紧捏着的信纸,那眼泪是苦涩的,却又是甘甜的。在视线凝视着泪水的那一刻,仿佛我已回归母亲的怀抱……
镜头一:“我已不存在,请不要悲伤。我很对不起你们,请原谅。我知道你们把我养这么大很辛苦。但是,我又没有报答你们。我的成绩从来没好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有想死的念头,我曾经有过几次想死,但是我还是不愿意过早地死去,但这一次,我已经彻底的绝望,并不是什么原因,而是我已感到,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这是贵阳某中学一个初二的学生写给自己父母的一封遗书。很难想象一个雨季少年竟有着这么一颗不为人知的沮丧的心灵,更难想象的是这般心灰意冷的言语竟会出现在一个稚嫩少年的身上。人们不难想象一个幼小生命在消逝的时候,是承受着怎样的挣扎与痛苦;人们不难想象他的父母在看到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的凄惨景象后,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结论一:一种无形的身心压力酝酿了这场悲剧,但这绝非是一种开始,也并非一种结束,总归我们已经成为牺牲品,随时可能面临着被“祭奠”的危险。镜头二:一位站在语文教学前线的教育工作者,在一次挑选中学生的优秀文章参加市里举办的作文大赛时,看到了某中学一名高一新生所写的作文《变化》:“从这点变化我们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咋一看内容,不看其作者年龄的话,还以为是某位中央领导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思想报告,不过那却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了,我们不足为怪。但这竟是出自一个高一年级学生的笔下,一时间令诸多人大跌眼镜,真是一个为祖国,为人民而满怀理想抱负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有这么宽广的胸襟与远大的目光。但仔细冷静下来自问:难道这是他“情不自禁”所发出的伟大感慨?再走马观花浏览了一下其他学生的作文,不料一看这题目:《长征》、《澳门回归的日子》、《我心中的十七大精神》……看着这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意义重大的题目,那位教育者的嘴巴立马张成O型,感谓良久:真是“后生可畏”,不愧为炎黄子孙,这下中国共产党后继有人了,与此同时亦感到了脑门像受到了当头一棒。结论二:一种无形的社会链式效应禁锢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头脑,于是思想的单一已不可避免,学生被淹没在一种表决心,喊口号的思想氛围中,试问这样的环境能不受感染吗?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每个人在言行上几乎都变得一模一样。瞬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应试教育已将它藏到自己的背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而我们这群学生却成为应试教育最好的牺牲品。总论:中国自古以来总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于是人才泛滥已不可避免,在人才年代的一股股旋涡中,我们被其撞击得晕头转向,甚而窒息,以至于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从《四书》、《五经》到“八股取士”已将“悬梁刺骨”的人们折腾得伤痕累累,一介文弱书生成为在应试教育笼子里的我们的代名词,应试教育一声令下,我们要重回私塾。或许在某个不经意间我们可能还会回忆起百草园里那无穷的乐趣,而那一切却永远停留在孩提时期了。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选择了乖乖投降,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一时间却惟有茫然地望着周围的一片黑暗,发出一声呐喊:谁来拯救我们这群被关在笼子里的牺牲品?
正方:所走秀道不同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反方:所走秀道不同不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各位观众,评委:晚上好!欢迎来到节目的现场,今晚是“作秀杯”电视辩论的总决赛,人的头脑是简单却又复杂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追棒,于是他们不断地在力争秀出一个更为完美的自我。但他们所走的秀道却是形态各异,这里我们也许有一个疑问,所走的秀道不同会不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在此且先不进行正反方的辩论,敬请大家先去看看这几场由古今中外知名人士的PK比拼:“并世英雄”刘备PK“奸雄”曹《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都堪称作秀的顶尖高手。曹操的坐骑踩踏了庄稼,本不是大不了之事,坐骑的主人居然把明晃晃的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年少时品读《三国演义》至此,还委实地替这位曹丞相捏了一把汗,假如手下人冷眼旁观,不及时上去把剑给夺下来,那又该是一番如何场景?不过这样尴尬事件永远不会发生,因为部下都只长有一颗脑袋。而“割发代首”的效应则是事半功倍地整肃了部队的军纪。至于另一位领袖人物刘备,尽管罗贯中煞费苦心地扬刘仰曹,极力美化留备,但读者对这个形象却无法产生美感,总倍觉他哭哭啼啼,毫无一点大丈夫气概。殊不知,好哭却恰恰为刘备作秀的看家本领。他打了败仗丢掉地盘要哭,部下伤亡要哭,故友久别重逢也要哭,且不管刘备的眼泪到底有多少水份,只是这一连串的哭,却哭出一个宅心仁厚的领导形象,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这泪水与哭声中逐渐粘合增强,以至于诸多忠勇之士为这位宽厚仁慈的主公兄长鞍前马后,出生入死。要不然,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总体实力都远不及奸雄曹操的刘备,怎能在西南一隅站稳脚跟,并与之势成鼎足?两位历史高明人士的相撞,刘备的哭秀与曹操的炫秀,最终的胜利光环会花落谁家?“文化大师”余秋雨PK“学界芙蓉”易中天一场文坛秀发生在两名资深的文人身上。人称“学术超男”的夏大教授,在“品三国”走红之后深得国家电视台的青睐。继而“魅力城市”,“感动中国”,“面对面”,“讲述”等央视焦点节目都印记了易老师的身影。尽管先前易老师否认自己的秀,但光从他那挥手作揖的动作来看,秀的动机分明成为观众眼球中掩耳盗铃的笑话。这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在央视担任青歌赛评委工作的余秋雨,但我却隐约感觉到麻辣教授易中天还不如饱受逅病的余秋雨。论知识面,人文学科出身的易老师最明显缺陷为知识面单一,尽管由他秀的《百家讲坛》异常火暴,但仍不为诸多人所知,实为历史本为一块比较沉闷的领域,即使深知也未必肯以心去攀登。史学并非易老师研究专长,文学与美学才为他的专业。已在《百家讲坛》里秀得山穷水尽的易老师,如今再要让他涉及多种现代文化的评讲,对于他那陈旧的脑细胞而言,实是勉为其难。论作秀风范,易老师显然不及在凤凰卫视浸染多年的余秋雨。面对镜头,面对观众,余大师的秀显得洒脱,抛却外界关于他散文中一些逅病争议后,驾驭起镜头的确是游刃有余。余大师的谦虚且不耻下问使易老师难免让观众心生不满。这场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比拼的结果是我们最值得期待的。“忠实市长”布隆伯格PK“骄矜市井”陈水扁在没有竞选市长的时候就已经腰缠万贯家产。但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竞选成功之后,并没有摆出阔气势,而与市民融为一体。颇具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就是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与他比拼的对手是那个拆散了一个幸福之家的能言善辩,刻薄尖酸,自命不凡的市井――陈水扁。且听宋主席的“潮音尝叹行路难,明月定照渡客船。因恐天公多变幻,轻舟少载故人还。千帆既起浮云乱,两岸同祭七星坛。共铸慧剑解心锁,春风从此度东南。”布隆伯格在与民众作秀,陈水扁却在作秀自己的民众,且为一场共同秀,且秀的思想与方式却截然不同。一场秀是纯洁无暇,另一场秀却是混浊不堪。且问苍茫大地,两秀者谁主沉浮?由上观之,古今中外知名人士最秀者极尽秀态的PK比拼可谓各色千秋,相信各位观众,评委也已经得出了一个明智的结果了,根据秀法规章且判定出每组PK的前者均获得最终胜利。且听解秀:刘备“忠厚似伪”以哭作秀以决定性票数压倒曹操的“割发代首”。只为他秀出一个宅心仁厚的领导者形象,感动了诸多忠勇之士。这样的秀何乐而不为?余秋雨不耻下问的新型谦虚秀为自己赢得在中国文坛的一席之地,而易老师掩耳盗铃秀惟有成为“芙蓉”角色。布隆伯格兢兢业业与人民融为一体的秀更与陈水扁心术不正,为一己之私,其秀术之低贬,手段之卑劣,无不令人作呕。让人不齿的作秀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布隆伯格一锤定音,登上宝座。何为之?原来在人生大舞台上,作秀也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试问,有谁愿意“藏诸名山,以待后世”?而为何作秀在每个人身上却应验出不同色彩?诚然,他们所走的秀道不同。在品味完这几场古今中外知名人士极尽秀态的PK比拼后,得出正方的观点是正确的,正方荣获“作秀杯”电视辩论总决赛的冠军。最后我代表正方送一首打油诗给大家:世人皆怪太圆滑,哪知心中多浮沉。且为秀道缠其身,莫道消魂多怨恨。若能敬重其真秀,何妨为秀所憔悴。
一曲《葬花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我惟有融入诗的境界掩饰哀愁在荣国府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或许我是最多愁善感的一个俏丽的容颜仍旧掩饰不了心的迷离与伤痛一曲《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未来但却目睹了一片从未见的虚无与空白脂粉掩饰不了我苍白的容颜一曲《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害怕容颜老去的那一天只为落得一个过客身份久久地安抚着自己脆弱的灵魂或许与灵魂同在我还能触及到一抹红落花时节一个孤伶影在葬桃花处痛吟着《葬花词》——题记我终究是一个孤儿。虽说舅母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虽说自从进了荣国府后,贾母对我是百般怜爱,寝食起居,一点都不比宝玉差,贾母甚至还把迎春、探春、惜春那三个孙子靠后了,但说到底我还是客人身份,自己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被迫寄居在他人之家,在大观园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姐妹丫鬟中,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在这个芳香美丽的小小女儿国里亦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但在这里我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纯洁气息,整个荣国府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在我踏入荣国府之前,只认得门前的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我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或许只有宝玉才能了解我的苦衷,但却只是其中一部分。我独自坐在清幽的潇湘馆里,终日与红毯柳木相伴,寂寞的时候惟有向烛光倾诉,孤独的时候惟有倚着冰冷的玉桌透过红木的窗凝视着园内凋谢的桃花瓣漫天飞舞,在经历过无数次飘荡后,以一种“落叶归根”的最唯美且绝情姿态回归到它诞生的地方。而我却在这场绵绵无期的缤纷落叶中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有人曾劝我入乡随俗一些就不会感到孤寂了,可我自问却无法做到,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我!我曾看到宝钗,在人前作端庄淑女,一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模样,在人后却施以小恩小惠。可她这样就算是得到了宝玉,有了子孙满堂的幸福,有了金银富足的日子又能如何?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又失去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若是如此,我宁愿独守一份寂寞。因为这份寂寞,桃花社里印证着我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在这清冷的桃花社里除了我们几个姐妹丫鬟在此挥笔洒墨外却无人问津,只因为它建立在大观园里。曾记得在重建桃花社之际,我写的一首《唐多令》:粉坠白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留。令众人不禁感叹,给予评价:“好是固然好,就是太悲了。”他们所指这“悲”只停留在诗词中,却不知道自从踏入荣国府后,它已经渗透入我脆弱的身躯,并且在一步步占据着我那天资过人的头脑。“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本期望于宝玉的,不仅仅是“男才女貌”相当的“如意郎君”,而且在茫茫尘俗之中可以“偕隐”的“知心”者,但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我只能在天堂中才能目睹到的愿望了。为此宝玉也曾梦回阴司黄泉路,寻访我的灵魂,可他哪里知道我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我亦恨宝玉,却有期望得到他的心灵。这段“金玉姻缘”我终究是无福消受了,但试问在这样的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就算我得到了它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吗?所以我惟能以“香魂一断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告别它。或许这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最好的潇洒解脱。不管怎么说,我终究是以满面愁容,紧蹙的烟眉带着属于自己的清灵永远地告别了如同大戏台一般的大观园,其间还含着那么些许的怨恨泪。我在荣国府香消玉殒的经历却在代代国人的心中流传了千百年。他们总是说,可怜唯美的黛玉,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寂寞红颜,因此总是那么薄命,如同绚灿无比的烟花,只是一瞬间的迸发,却已是绚丽的光芒。可他们又怎么会知道我内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愁苦,正是这污浊丑陋的贵族家庭荣国府给予的,所以我惟剩寂寞相伴。但我却在之前的某一个落叶缤纷的时节,将来到这里的一切记忆连同《葬花词》一同埋藏在深深的地底。当后人再次记起的时候,我已经快乐地生活在另一个时代。我只想对世人说,自己并不是一个脆弱的而甘愿被幸命运左右的女子,因为一份纯洁的清灵与执著的思想陪伴我度过了短暂却充实的二十几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