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与这个事业社会当中,确实有存在这种只注重结果的人,有些人只是预看着生活以及学习的结果如何,而更少地去关注生活及学习的过程如何,甚至了了无几。或许你会认为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是最精彩的生活片段,或许至今的你只是向着某些事情以及事物的结果观看,在赏心悦目地慢慢品尝着结果的生命果实,但你可曾向导了它吗?那被生活的人们遗失在角落的过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遗失它,为什么要放弃它,为什么要忽视它的存在呢?瞧,它正在那角落里伤心地哭泣,正在低语地向生活的人们质问着原因,正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痛苦之处,也许没有人会理会它的低语诉说,但是难以掩盖它的悲伤低泣。而另一位的结果却高高在上,倍受着人们的青睐。它在接受着各种高官与金钱荣誉的恩赐,一副好不得意自在的模样:“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无论是怎样的事情与事物,最终要看的还是我的脸色,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我的好坏与存在。假如这个社会失去了我,那人们惟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有的一切都会变为空白,所以我结果是人们最喜欢也是最倍受关注的焦点。而另一位被人们遗失在角落中的过程听罢此话更加悲伤了,但它还是希望热门能平等对待事情。人们可曾想到假如失去了过程的存在,那还会有结果的诞生吗?答案是肯定的。我想诸多无论是学生还是事业工作者想必也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们在达到了某种程度之时,假如你们忽视了过程的存在,假如没有了过程的帮助,那还会有事情的结果?犹如今生都是在写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了……那被结果的荣誉与成就感冲昏了头脑的人们,早就忽视了那个小小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哪个会没有过程?尽管是艰辛的。还是让人们都冷静下自己赤热的头脑,好好地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事情的结果出自于事情的过程,没有了过程,那结果还是一片空白甚至归零,希望我们以后能平等看待事情的过程与结果,让它们在事物的天平上能够重归平衡,有个和平共处的良好之机。
亲爱的“80后”的孩子:你们还好吗?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颤抖的手提起沉重的笔写下的一封信,希望你们能在繁忙的学业中抽空看完认真它。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或许会有着诸多的惊讶与疑问,但必务请你们都放下这一切外在疑问,我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无法按捺住内心的由于某些现象引发的澎湃涌动,而以一位同龄人的身份与你们谈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活在“80后”的光圈笼罩下?你们的学业还赶得上这个应试教育时代的苛刻要求吗?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你们,或早已远赴他乡外地的正在大学殿堂与工作岗位的你们过得还好吗?总觉得我们生错了时代,或许换句话说,我们虽然有幸生在这个时代,但我们又何其不幸生于这个时代!还记得那个曾经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光圈的领军人物吗?不错,就是他——韩寒,我现在才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作为“8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他无疑就是一个文学的骗子。还记得靠文字发迹的他,曾经在高一时便拿到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之后退学,继而以《通稿2003》,《穿着棉袄洗澡》……等强烈讽刺了现代应试教育体制,随即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大讨论。在他的大肆影响下,社会各界人士开始以一种看似正确态度重新看待当今的教育体制。后来终于提出了另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我不知道另一种教育模式的迅速登台是否因为他那不可抗拒的影响?从那一刻起,他成为我们在中国文学界里最崇敬的偶像,为了他,我们甚至可以抛弃书本上那些老一辈学者,思想家,作家。就让余老《道士塔》中的那个愚昧无知的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尽管作孽去吧。就让昏庸自私的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放任不管并饱私囊而被外国冒险家尽管欺骗掠夺去吧;就让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雷特独自叹息: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了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算请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急忘,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并不是我们不能感受到余老内心对王道士罪行的深深谴责,不能触摸到哈姆雷特心头创痛与忧虑,由里到外我们都深切地感到一种震撼。但与韩寒的炮轰应试教育体制相比,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后者。因为这更切合我们这些“80后”的实际生活剪影,难道说那些中外著名作家学者所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不能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或许作为“80后”的我们只能以一句话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不得不说这就是我们的心声,不管多么优秀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出生在那个人心荒芜,境地纷乱的时代,亦是无法切身感受到作者内心那份苍凉与赤热的冲突。就算通过书本以感官去体会亦是无济于事,这是我不得不说的,真不明白课堂上那些老师还叫我们应抱以怎样的情感去深入了解前一辈老学者的心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他所遗留下的文学作品所透露出的情感去抓住一丝零碎的思想,但大部分还是我们所无知的。若让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真正去了解,他能够做到透彻么?答案是否定的,只因为我们从始至终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显然对于“80后”的我们,韩寒这种切近实际的看法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并引起共鸣。于是,我们追捧他,因为他道出我们所不敢道出的一个长久积压在内心深处的心声。他成为我们深切心声传达者,敢于公然向应试教育发起“进攻”,因为应试教育的压迫,早已身心疲惫的我们愤怒了,沉默已不再是金!我们不在乎韩寒的“七盏红灯高挂”,只在乎他的“七盏红灯照亮我的前程”。因为身为“80后”的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强烈的不羁个性,总归不愿意让应试教育时代将这种个性无情地掩盖;总归不想过一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无味的两点一线生活;总归不想让自己的另一面才华被无情捏碎。我们决不满足于此。这不仅仅是“80后”的我们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沉沦的悲哀!但正是因为这次“80后”的空前起义,以至于让我们无论在任何事情的完成上永远都被扣上这一光圈。我很欣赏韩寒这一观点:“不管80后是多么粗俗,多么幼稚,写得多么差,以后的文学界都是属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活得更长,别人都死了,还剩下他们活着。”但理智一点分析: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狂妄的个性又使起性格比较偏激。另外,文学并不以人的生命终结而结束。它是一种精神粮食,其文学作品的好坏,就看作者的伟大思想渗透入作品的多少了。继韩寒强烈批判现代应试教育体制后,我逐渐发现他是个文学骗子,还记得他在07年高考之际对高考作文体制给予强烈的否定:“高考作文体制只会将人摆弄成一模一样的傻瓜,然后再培养出所谓的社会主义接班者。”我不由惊叹,这是什么荒谬理论?我知道他想提倡一种自由写作模式,高考作文体制是一种对写作的无形束缚。但这仅仅是众多写作模式中的其一,而且这是现代应试教育考察人才的必要模式,显然韩寒的观点太过于片面。“80后”的我们可知道,从此以后,我们便成了一个社会传奇,有人凭借这个概念脱颖而出,甚至以娱乐化明星面孔示人。这个概念虚构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当我们越发朝着这个泡沫群体靠近时,却发现它不过是一个传说中的海市蜃楼!韩寒欺骗了我们,将我们不知不觉引领入另一个造作中。其实从他给我们系上“80后”标签那一刻开始,我就怀疑我们笔下的文学生命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们看见,这一代人最杰出的头脑即将毁于游戏,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却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我们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我们这一代人,闹哄哄走向文学殿堂,却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了,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危机中!评论家张柠说:“80后这个概念纯粹是商业结果,其有效性在于传播和记忆,符合商业社会简单快捷的原则。活在这样概念下的“80后”写作者一方面是幸运的,前辈们苦苦等待伯乐时那暗无天日的时光,在他们那里也就是一个签字仪式而已。但是媒体扣押了今天的青年作家,就像青年作家扣押了媒体。他们互为人质,相互敲诈勒索。在听罢这样的言论后,我们这些“80后”的孩子还相信韩寒的不可一世吗?还相信他那不顾一屑吗?显然活在“80后”这一标签下的我们虽得到了一种无形的释放,但总归是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就像草丛中的蛐蛐那样挺好,安静地呆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不需要任何造作与包装。“80后”的孩子们,告别“80后”也许是我们唯一的一种解脱方式,也是我们对文学最好的一种祈祷!就像那本书所言,倒数三秒我们一起跑,并且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别了,我们的“80后”……——一位祈祷能在“80后”活得更美好的学生
亲爱的孩子:这是妈妈在你出生后的八周年的一个星期天晚上写的。几年以来,妈妈好幸福,因为有了你的诞生给妈妈增添了无数欢乐,妈妈喜欢每时每刻都在爱怜般地望着你,望着你光润的肌肤;望着你水嫩的脸蛋;望着你纯真的双眸;望着你小巧的鼻子和嘴巴。喜欢倾听你跨上书包迈出家门走向校园那铃声般的嬉笑,喜欢轻抚去你身上在夕阳西下的操场里与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后留下的汗水。孩子,你在妈妈的心里你就是整个太阳。可是,孩子你知道吗?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阵剧烈的地动山摇后却无情地覆没了我们全家那般幸福甜蜜的天伦之乐。或许妈妈本不该将这噩耗告诉你,你的年龄尚小,幼小稚嫩的心灵无法去承受这巨大的人世变故,这对你来说是极度不公平的。但妈妈考虑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将残酷的事实一一摆在你的面前。孩子希望你不要怨恨妈妈所作出的抉择,尽管这有些残酷,但为了你今后的坚强成长,妈妈觉得有必要让你提前去接受一些巨大的人世变故的磨难。孩子,你的爸爸在这场天灾过后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天堂。我们母子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他的身影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于散发着温馨的光芒的台灯下辅导你的功课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牵着你的小手送你进入喧闹的学校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做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了;孩子,爸爸他以后再也不能在你临睡前在你耳边为你讲小故事了……孩子,妈妈知道你此刻的心如刀绞般剧烈疼痛,妈妈又何尝不是?想想你本该处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然后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将你稚嫩的心灵重重抛下万丈深渊,那下面尽是无数的灵魂在呐喊。孩子,这让你那幼小的心灵如何去承受着巨大的人世血泪变故。为此妈妈好自责。孩子,爸爸虽然回归了天堂,但他会成为一个守护天使,今生今世,爸爸会在精神上永远守护着我们母子两人。孩子,想爸爸的时候就拿起那张全家福好好凝视回忆一下爸爸那熟悉的脸庞,只是不要让爸爸在天堂的某个角落里看到你在悄悄落泪,因为爸爸他喜欢看到的是你坚强的一面;孩子,想爸爸的时候就嗅嗅他曾经睡过的枕头,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爱的气息;孩子,想爸爸的手在晚上做功课时拧开台灯,让白色的光芒铺洒于你的作业本上,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谆谆教诲;孩子,想爸爸的手亲自进厨做上他生前为你做的菜,因为那里遗留下爸爸的无私关爱。孩子,妈妈知道你的泪或许会在此时情不自禁地落下,但请你忍住泪水的决堤。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妈妈会用两倍的亲情关爱去呵护守侯你一辈子。孩子,你知道吗?虽然我们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天灾,但你看:温爷爷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从千里迢迢的北京赶到灾区慰问我们了,把爱的温度传递到每个绝望的人手上。记得温爷爷还曾握着你的小手亲切地说:“孩子,不要哭了,政府一定会让你们吃喝都不愁的,这是一场灾难,我们正在极力抗援。”还有一次,妈妈看见温爷爷在讲话时,衣服都打湿了,而他还像没下雨前一样,站在雨中讲着激励人心的话。在受灾的随后几天里,胡爷爷又快马加鞭赶赴灾区慰问了受灾群众。孩子,你的小手再次被胡爷爷紧握,妈妈看见你幸福地依偎在胡爷爷的怀抱里,向他诉说了代表着灾区所有孤儿的心声,其间妈妈隐约可见你双眸中溢满的委屈却幸福的热泪。孩子,点燃烛光,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摧毁了我们的温馨幸福的容身之所,但却无法拆散我们母子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妈妈会一直陪伴你度过你那灰色的童年。妈妈知道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从不屈服于任何灾难面前,但这次的天灾却让你失去了最和蔼可亲而疼爱你的爸爸,试问人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但孩子请放眼望去,还有多少个像你这样的遭受了不幸命运的小朋友,甚至有的更为悲惨。孩子,点燃烛光,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个叫邓清清的女孩,地震中,他格外坚强;在废墟的夹缝里,她书声琅琅。生命的蜡烛不能只由他人点亮,是对学习的热爱,是对生命的渴望,她选择了从未有过的开朗,她于困境中扬帆,让华夏大地为之震撼。孩子,点燃烛光,向邓妹妹学习。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一位名为谭千秋的普通人民教师,平凡与伟大毗邻着,一次守护,将他的生命推向人性的顶峰。试问谁无子女,谁无亲人,可是他早已把守护学生奉为天职。他用宽大的身躯悲壮地创造了四个生命的奇迹,永在人间传颂,千秋不朽。孩子,点燃烛光,向谭老师学习,学习他真正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个年仅十二岁名叫陈浩的孩子,生死命悬一线,在生与义之间,他义无返顾地靠近死亡,托起另一个生的希望。遗留后人无限唏嘘感慨,将新一代中华民族的灵魂永远树立在华夏辽阔的大地上。孩子,点燃烛光,学习陈浩哥哥的舍生取义精神。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天灾虽然带走了爸爸,但你看:那一个个身着橘黄或迷彩服的兵哥,在地动山摇那一刻,第一时间赶赴救灾一线,没有机械就用双手一点一点刨开废墟,拯救被埋在底下的同胞,完全不顾双手的鲜血淋漓。因为时间的延误,只能眼睁睁看着数十个孩子遇难,曾怨恨过自己没有再救一个,生命的价值,是这些最可爱的兵哥对得起那套绿军装。孩子,点燃烛光,学习兵哥哥的舍己为人。天灾过后,擦干泪水重新上路。孩子,不哭。在为期三天的全国哀悼日里,妈妈已为爸爸种下最美好的祈祷——愿他在天堂里一切安好。你不用再为爸爸担心。就让妈妈用一生的呵护与中华民族的坚强灵魂去擦干你悲痛的泪水,重新面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置身于鸟语花香的自然气息中,妈妈仿佛又看到你肩上跨着书包,在回校沿途中那活蹦乱跳的身影……——永远关爱你的妈妈【编者按】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不哭,要勇敢更要坚强,因为爸爸和所有善良的人都会看着,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为生者呐喊,为逝者祈福。编辑:应莹
近日,我发现自己诸久时日曾以字字血,句句泪的唯美真情且让人心痛的情感文字讴歌过的亲情有些不对劲――它显得有些颓废,甚而闷闷不乐。它似是一个孤儿紧紧地蹲靠在墙角边,将那张不愿抬起来让人看见的脸庞深深地埋进双臂之间,我想此时它双臂下面的那张脸庞一定早已被“决堤的洪水给冲跨了”。于心不愿看到它这般悲痛,我缓步走过去并蹲了下来……“我挚爱的亲情,你为什么独自在此悲伤,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我关切地问。它稍稍地抬起头,以一种哀怨无奈的眼神望了望我,没有说什么。很快又将悲伤的脸庞再次埋进双臂里。我挚爱的亲情你一定是有什么难言的苦衷,否则昔日的你是不会沉沦颓废到如此地步。“你还记得我吗?当初曾经以字字血,句句泪的唯美真情讴歌赞颂过你――为世间最朴素且感人的情感。”我再次耐心亲切地问道。它似乎被我那诚恳的态度打动了,终于开口了:“记得啊,你那唯美的文字真的极富感染力。不仅是世人,连我都为你的文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真情给打动了,真的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倾力讴歌,而后我被世人所肯定与拥护,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光环。”它略带喜悦地道着。“不用感激,其实这只是我内心一种最人性化的情不自禁的迸发,主要还是源自你那真挚感人的本性,否则那唯美的文字不会由此诞生。”我显得有些受宠若惊。“唉,可是那都已成为逝去的昔日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它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将流着莹泪的脸庞埋得更低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挚爱的亲情,你不是之前已经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了吗?”我急切地追问着。我从它那双遭受过流离遗弃的眸子中隐隐约约感受到它似乎要将内心的压郁伤痛与不满抱怨一股脑儿全部倾泻出来,可欲言又止。我这可怜的亲情,大概是心灵已被伤害至深了吧,否则不直至这般凄凉。我挚爱的亲情,是谁这么豪无良知将你沦丧到这副模样?亲情看在我曾倾力以真情讴歌过它的情面上,终于道出了那一幕我最不愿听闻到的悲哀事实。“人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我的温馨幸福笼罩之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感情,都共同组成了我这一庞大的体系。我是人类最基本与朴素的感情。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便存在于这个世界了。中国的古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排在第二位,可见我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治国]。”我挚爱的亲情,那你在世间的所有情感当中应该是高居榜首了,为什么会沦落至此?”我惊奇地问道。“我不知道世人的良知是否被抹盖了,他们全然不顾我这个曾倍受拥护爱戴的亲情感受,为了得到友情,爱情等一系列看似甜蜜幸福的情感的切身体验,竟把我作抵押了……”说到这里,亲情哽咽了,没有再往下继续。是啊,此时伤痕累累的它已奄奄一息,难道我忍心让它再次赤裸裸地袒露自己的伤口?然而世人对亲情的所作所为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挚爱的亲情,你对世人这般沦丧良知谴责过吗?”我愤愤不平叹道。“我谴责过,也曾试图唤回世人的良知,但世人的头脑已被世间诸多的不明是非情感侵占,我的相劝与谴责都无济于事与徒劳无功。因被忽略才会被世人作抵押了……”它无奈与忧伤叹着。世人,我为你们感到可怜可恨可悲。竟把这世间最古老,最朴素,最实在,最幸福,最真挚的情感作为诸多不明是非感情的抵押,你们对得起亲情吗?眼下的你们往往对别人的一些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自己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难怪我挚爱的亲情今日已面目全非的倚靠在墙根那个不起眼的角落悲伤哭泣,原来是世人的昏庸麻木刺痛了你的心灵,试问被成为抵押者后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世人,当亲情被你们当成其它不明是非情感的抵押物那一刻,有没有想过亲情会是你们的母亲,难道你们还忍心将自己的母亲作抵押?或许本不怪你们,我想这就是人性的一大可悲之处。“你能把我赎回去吗?”亲情泪流满面地紧紧拽着我的衣角恳求着。“挚爱可怜的亲情,我又何必不想把你赎回去,可是拿什么来赎回你?我也无能为力……我可怜挚爱的亲情,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世人才能赎回你,因为这人性悲哀的始作者是他们。”亲情听了我的话后,再次沉默了。一充满质疑忧伤的眼神凝视着前方发呆……我茫然了――世人,你们拿什么来赎回我挚爱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