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忧伤·80·韩寒

    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文坛似乎总是太过于寂寞、沉闷、压抑,总是缺乏了这么一股个性张扬的独特魅力。而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却犹如被扭转了的乾坤,蜕变了的生物一般,开始不甘接受那份“寂寞沉闷”的礼物了。因为此后的中国文坛又有一批新生命的文豪诞生,张扬叛逆的个性者便是对他们的最好诠释。自从这些诞生于八十年代的“后生子”逐渐进入中国文坛后,文坛到处都充诉着他们的奇色异彩,因而带给了中国文坛一股无人可忽视否认的旋风力量。中国文坛向来都不缺乏才华横溢的著名作家学者,因为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以自己的多愁善感更好地造就了人们的更浓郁的感情色彩空间,因而“江山代有才人出”。但与八十年代的那批文豪相比起来,色彩却暗淡了不少。都说完全具备独特个性的作家一个世纪未必能诞生一个。或许是我们三生有幸地降临到这个世间,才得以有机会在21世纪有运气目睹感受了他们那脱颖而出的才华。对于“新概念”我并不想再作过多的诠释了,并不是因为我懒惰,而是相信其每一位无论是作家学者或文学爱好从事者都领略了“新概念”的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在去年已经落下了帷幕《萌芽》杂志社的主编赵长天曾在一则精选点评上提出此观点:“新概念”是中国语文界的奥林匹克,也是那些具备创造个性学子的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这个被无数学子追捧的舞台走过了八年的春秋,也造就了不少后期中国文坛的才子。韩寒―这个舞台的最初表演者,也是这个舞台八年历史的主要领军人物。出生在上海市郊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长跑加分考入上海市的重点中学―松江二中。99年参加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最后在决赛中以《杯中窥人》获得了一等奖。其文笔老练,语言犀利。以此同时,连续七门功课不及格,并借此休学在家。韩寒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风格。曾经的我也一度迷恋上这个桀骜不羁的少年写作者,喜欢到不可自拔,喜欢到不愿自拔。从他的处子作《三重门》开始,我便喜欢上他的小说。那是他花费了一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后反响热烈并引发了社会讨论,《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通稿2003》、《长安乱》、《韩寒五年文集》、《就这么飘来飘去》、《一座城池》……细读着他一本本才华横溢的作品,就如同回忆自己年少往事般那么亲切,那么信手可拈。此前的我仿佛在他那桀骜的身影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大胆、冷静、坚毅、犀利、含蓄便成了我的诠释。韩寒刚出道那时,就拿现代教育开刷,考试门门挂红灯,高中里就退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于是此后拿现代教育进行批判便成为了21世纪中学生最时尚的事情,也是最为家常便饭的习惯。更有甚者模仿韩寒在高中时期便休学在家,或者任由自己的功课不及格也无济于事,在面对老师的教育与家长的相劝仍置之不理,无动于衷。韩寒的一句名言:“七盏红灯照亮了我的前程”也已成为了一些中学生的右座铭了。可见“韩寒”现象已弥漫在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了。八十年代的这些“后生子”本就是一个独特的群体,骨子里就流淌着一种强烈独特的叛逆个性的血液,于是韩寒作为八十年代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于是中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韩寒的“影子”,犹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之所以让人人都觉得自己身上有阿Q的影子,那是因为鲁迅先生结合了国民的劣根性。韩寒也是在一个根本上结合了现代中学生的弊端,他的早熟早已被融入了这个群体,或许这就是八十年代彼此的心灵感应……于是他以代表性的先锋扭转了后期的中国文坛,也促使了中国八十年代以前那些老一辈作家学者的光芒暗淡了不少。他肯定会被载入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的史册,并且成为后期文坛的焦点话题。望着他那双傲世游离的双眼,我似乎有些对不上号。韩寒那固有的八十年代后的气息吸引着诸多学子的模仿。中国的后期教育诞生了这样的一位人物,是该欣喜?还是该忧伤?我并不知道其中的答案……可是,突然间我不再羡慕崇拜他了。一切来得是那么的突然,就在那一瞬间,之前的狂热燥动已经被拨了一盆冷水,继而冷静下来。若现在谁问我崇拜韩寒否,我会淡淡回上一句,是的,我不崇拜他。只是参考他。因我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明誓保身。――或许同是八十年代诞生的我更需要的是造就一个自我的未来,而不是桀骜不地一味去复制别人的背影,那样我一无所获,只能是造就了这个世纪的又一个忧伤孤独的缩影,而那忧伤的源由正是那个你我共同的话题。――恰恰是韩寒那双桀骜不羁的流离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双眼给了我一个明智的抉择。

    2008-07-25 作者:子鹜
    • 0
    • 10655
  • 通稿2009之眼中的自考

    以前我从来闻所未闻所谓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何种形式教育制度,直到高考结束后我才尝试通过一些权威性考试教育网站,通过某省的自考办的某白发苍苍,额头秃顶,眼戴厚厚镜片的老教授在线解难答疑才对“自考”一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应考者不受民族、性别、年龄、职业,信仰、已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和身体条件等限制……具有高度开放、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工学矛盾小、容量大、花费少、效益高的特点,通过国家考试获得专、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看着这些正规得不能再正规的条例性对“自考”分析细致入微的文件,果真不错,权威的东西就是具有震撼与号召力,难怪普通百姓一旦遇到以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事就得找权威机构,于是法院、教育部门、人民政府便为其一条龙服务,只不过需要“伟人头像”。毕竟这些政治部门都是为人民而设立的,看来某领导曾在万人高台上挺肚坦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话不假。于是那句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的顺口溜:“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一切人民”成为那些高层领导每逢公众场合发言的不可或缺的豪言感慨,却令每个在座的下层干部都犯困,出自尊重却不敢打瞌睡,生怕一个举动上的疏忽而丢了饭碗,惟恭敬端坐且面带微笑听完长达四到五个小时的天书般的垃圾发言。回到自考上,我突然感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越发泛滥与低下,我不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一种名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形式,话说是为了鼓励自学者,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还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不然,说好听的这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为那些因高考落榜,或已参加工作但想拿到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者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说难听的,是国家可怜那些自学者,毕竟那么辛苦去自学,如果到头来一无所获,岂不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有谁会愿意做这没有回报的事?于是应社会发展需求便设立了自考,让那些自学者有目标地奋斗,给他们一个受教育的归宿,毕竟人盲目奋斗……另外这一制度的开设还可以为国家多增加一些额外收入,何乐而不为?我之前选择了江西新余的一所民办大学,在就读一个月后,我才发现那里竟有七成多的自考生,甚至有部分连高考都没有参加就直接入读了,他们在校与统招生受到的待遇一样,自考生与统招生同宿住,同食堂用饭,本来这对自考生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其身份没有受到歧视,但据我观察,有部分自考生在素质能力方面甚至还不如高中生,其穿着品行根本就一社会上的混混,我一向受不了这种学校的学风,作为统招的我不想呆在这样的二流大学,虽然有同学劝我不要放弃了,既来之,则安之。毕竟好不容易才从高三摸爬滚打过来,但我已不想听这话,大学又怎样,不过如此……于是回了他一句:“那也要看情况而言,我回去重新选择自己的路发展。”于是次日下定决心马上去办理了退学手续,拿回了一半学费,收拾行李,坐上南下的列车选择回母校复读,本来之前我对外省的一切感到好奇,才选择出去发展,但经历这次后,我明年决不出省了。我并不是歧视自考生,我只是不明白现在有些自考生为什么那么得意洋洋,也实在看不懂,动不动就说自己是自考的,说什么比正规大学的大学生强多了,我不知道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之前我同学的宿舍有一个自考生与三个统招生(四人住的宿舍)那三个却很是羡慕那个自考生,说他是凭自己的能力拿文凭,对此我不以为然。但我始终不明白那些民办或公办大学为什么要开设所谓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每年都分派招生老师驻扎各地负责招生,甚至连高考都还没结束就抢着来要你了,其态度好得甚比亲妈对儿子,你说一个条件,他们马上答应你三个。我咋一看就像某某明星被电影公司抢着签约似的,是明星倒也罢,只可惜什么星都不是,其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一同招进去,就像一个大杂烩,“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看来这话不假。于是就有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学生存在。只要塞上几十张印有伟人头像的纸就有大学读了。我猛然恍然大悟:原来大学是用钱可以买来的。早前虽然耳濡目染听过一些传言,但毕竟眼见为实才是真。再言所谓的“民办”其实就是“搜刮民脂民膏”,为了腰包鼓起,为了扩大知名度,昧着良心,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解数,几乎将骗术里所有伎俩都用上,直到将学生家长的血汗钱榨干为止。然而,我始终看不懂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究竟是什么名词,既然是自考,那为什么还要到大学里做“全职学生”?昔日,我听闻某人说是为了能更专心学习以便通过考试,还有可以全面感受大学气氛,零距离感受大学生活。可我亦看到一些边工作边自学的年长者却比那些拿着父母血汗钱在大学里读自考的学生更容易通过考试,那只不过是美丽的谎言罢了。其在报名入读后都是在大学里醉生梦死地混日子,不排除有小部分自考生的真正努力,但更多的是整日沉浸在Computergame的撕杀里,什么CS、传奇、魔兽……还有另者整日绞尽脑汁,一会扮琼瑶的清愁,一会扮韩寒的叛逆,一会扮郭敬明的忧郁……情书漫天飞,情感肆意流,只为交所谓的女朋友,专追脸蛋漂亮的,却不管其人品,只为满足虚荣心和充面子,今天谈了明天就分手……还有一种则是比较安份地躲宿舍睡懒觉,说是在充分地享受大学生活。试问这样的学习生活方式能顺利通过考试?除非学校领导是他亲戚……与其这样浪费大好青春时光还不如早些成家立室。中国人的劣根就出在这类人身上,鲁迅先生若泉下有知,定会再续《孔乙己》。话说自考什么人都能报,但在我看来绝大部分还都是一张张准学生面孔,与其说应考者无限,不如说是专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准备的收容所。自考生通常是一些考不进大学的人的无奈选择,通过一些学习考了若干门课程来拿到自己一门结业证,一般考六十分就可以了,而拿了十多门课程合格证书就可以换张毕业证书。我却颇有疑问,一个连大学都进不去的人,凭什么说自己通过自学以后的水平比正规大学要高?自己拿了张六十分成绩单就可以到处招摇了?其他大学情况我不清楚,但一般好大学的学生都是拼命学习。我的一个同学亦是读自考,当查到他的考试成绩过六十了,便手舞足蹈。我想,人若是这么容易自我满足,那社会早停滞不前了。拿了六十的几乎很多都是垃圾,好大学的学生没有一门课是低于八十,同样是大学毕业证书,好的大学成绩单自然要比那些自考生要漂亮得多。再说大学的品牌效应,很多自考生都是在一些没有名气的垃圾学校中混日子,大学分得很清楚,有教育部部属,有211工程,有研究型……试问有多少自考剩是在这些名门大学中学习?教育向来注重连续性与正规性,那些旁门左道的东西怎能与正规教育相比?再说到学历,在一些用人单位明文规定不聘自考生后,自考学历还算国家承认学历?当一个学历被社会与国家政府明确否认时,还能说是所谓的“国家承认”?或许我们还没彻底弄清“国家”、“政府”这些权威性名词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看见其存在就多了一份安全感少了自我判断能力,在知道真相后又该去找何人理论,找国家?找政府?可是到哪找其人?难道千里迢迢坐飞机上京找胡主席、温总理?胡主席日理万机,整日飞赴各个国家,或会谈国事经济,或接待元首客人;温总理年事已高处理国务之事都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管你那鸡毛蒜皮的事,以为这是在古代上京向皇帝告御状,若是能凑效也罢,只怕山高皇帝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记得北大有个教授公开宣称不要自考生,显然旁门左道的自考生不能和正规大学的毕业生竞争,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象牙塔里的宠物”最起码准大学生对得起自己在高三那一年的汗水拼搏,对得起自己十年的寒窗苦读。如果非说自考生好,也只能认同一小部分,毕竟有小部分自考生还是很努力的,只可惜他们接受的也不是正规教育,在当今这个考大学不很难的社会如果连大学都考不进就更别说可以通过自学成材了,且不论别的,只问他们知道“持之以恒”四字怎么写吗?自考至今于社会上都不享有良好口碑,偏偏国家教育部门还要设立这样的教育制度,还在前面挂上“高等教育”四字,或许只有这响亮名号才可以吸引更多人报名。毕竟有谁不想接受高等教育?那可是大学……试问或在烈日下,在田地里低头辛勤劳作的双脚满是泥的农民,或在闲赋在家的无业失业人员,或在大街旁摆水果摊叫卖的小叛,有谁不想接受高等教育?想起《少林足球》星爷与达叔在街头相遇的那段戏:星爷:“你看那个靓女!”达叔:“靓女又怎么样,我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叔边说却边以猥亵的眼神瞥视着那个靓女。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高等真是绝对高等的吗?又何谓高等,处于现代这个趋于商业化、利益化的社会,所谓高等的东西已经让我麻木……所谓高等教育难道仅仅是比高中生高一个学次层次便再无其它?在自考面前加上“高等教育”四字不免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自考有利有弊,但就目前它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现况看,弊端还是突出些,它在表面上虽然很形式化,但在深层还是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冷落,。至于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读自考,或许他们做出的都是无奈的选择,试问一个通过高考考上了本科的学生愿意放弃上大学而去读自考吗?自考的设立无疑为许多民办高校带来了一个额外收入之机,这不是统招范围,只要他们愿意想招多少学生都可以,虽然省教育厅有明文规定每所学校自考招生范围,但试问教育局那些工作人员会挨个学校去检查人数吗?而那些民办高校上报的人数也就随意了,反正只是为了交差,能多增加额外收入才是实际。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民办高校的校园会是那么美:宏伟的教学楼、气派且古典的图书馆、西式化的食堂、国际标准的足球场、星级的学生公寓……不过这并没有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正是这样吗?或许民办大学本身没有错,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如果高考的分数很高,那自考连取你的资格都没有,正所谓凡是都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对于自考,我只想发表个人的纯粹看法,最后只想说若你不是自考,就要发奋学习,争取上统招;倘若你已经选择了或正在读自考,亦不要自暴自弃,既选之,则安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同样也能走好脚下的路……路是属于自己的,就看你怎么走,这也是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之处。以上我对自考的一些个人看法,阐之未尽,就此落笔,来日再议。

    2009-01-11 作者:子鹜
    • 0
    • 10653
  • “作秀杯”电视辩论总决赛

    正方:所走秀道不同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反方:所走秀道不同不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各位观众,评委:晚上好!欢迎来到节目的现场,今晚是“作秀杯”电视辩论的总决赛,人的头脑是简单却又复杂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追棒,于是他们不断地在力争秀出一个更为完美的自我。但他们所走的秀道却是形态各异,这里我们也许有一个疑问,所走的秀道不同会不会在每个人身上应验出不同色彩?在此且先不进行正反方的辩论,敬请大家先去看看这几场由古今中外知名人士的PK比拼:“并世英雄”刘备PK“奸雄”曹《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都堪称作秀的顶尖高手。曹操的坐骑踩踏了庄稼,本不是大不了之事,坐骑的主人居然把明晃晃的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年少时品读《三国演义》至此,还委实地替这位曹丞相捏了一把汗,假如手下人冷眼旁观,不及时上去把剑给夺下来,那又该是一番如何场景?不过这样尴尬事件永远不会发生,因为部下都只长有一颗脑袋。而“割发代首”的效应则是事半功倍地整肃了部队的军纪。至于另一位领袖人物刘备,尽管罗贯中煞费苦心地扬刘仰曹,极力美化留备,但读者对这个形象却无法产生美感,总倍觉他哭哭啼啼,毫无一点大丈夫气概。殊不知,好哭却恰恰为刘备作秀的看家本领。他打了败仗丢掉地盘要哭,部下伤亡要哭,故友久别重逢也要哭,且不管刘备的眼泪到底有多少水份,只是这一连串的哭,却哭出一个宅心仁厚的领导形象,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这泪水与哭声中逐渐粘合增强,以至于诸多忠勇之士为这位宽厚仁慈的主公兄长鞍前马后,出生入死。要不然,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总体实力都远不及奸雄曹操的刘备,怎能在西南一隅站稳脚跟,并与之势成鼎足?两位历史高明人士的相撞,刘备的哭秀与曹操的炫秀,最终的胜利光环会花落谁家?“文化大师”余秋雨PK“学界芙蓉”易中天一场文坛秀发生在两名资深的文人身上。人称“学术超男”的夏大教授,在“品三国”走红之后深得国家电视台的青睐。继而“魅力城市”,“感动中国”,“面对面”,“讲述”等央视焦点节目都印记了易老师的身影。尽管先前易老师否认自己的秀,但光从他那挥手作揖的动作来看,秀的动机分明成为观众眼球中掩耳盗铃的笑话。这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在央视担任青歌赛评委工作的余秋雨,但我却隐约感觉到麻辣教授易中天还不如饱受逅病的余秋雨。论知识面,人文学科出身的易老师最明显缺陷为知识面单一,尽管由他秀的《百家讲坛》异常火暴,但仍不为诸多人所知,实为历史本为一块比较沉闷的领域,即使深知也未必肯以心去攀登。史学并非易老师研究专长,文学与美学才为他的专业。已在《百家讲坛》里秀得山穷水尽的易老师,如今再要让他涉及多种现代文化的评讲,对于他那陈旧的脑细胞而言,实是勉为其难。论作秀风范,易老师显然不及在凤凰卫视浸染多年的余秋雨。面对镜头,面对观众,余大师的秀显得洒脱,抛却外界关于他散文中一些逅病争议后,驾驭起镜头的确是游刃有余。余大师的谦虚且不耻下问使易老师难免让观众心生不满。这场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比拼的结果是我们最值得期待的。“忠实市长”布隆伯格PK“骄矜市井”陈水扁在没有竞选市长的时候就已经腰缠万贯家产。但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竞选成功之后,并没有摆出阔气势,而与市民融为一体。颇具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就是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与他比拼的对手是那个拆散了一个幸福之家的能言善辩,刻薄尖酸,自命不凡的市井――陈水扁。且听宋主席的“潮音尝叹行路难,明月定照渡客船。因恐天公多变幻,轻舟少载故人还。千帆既起浮云乱,两岸同祭七星坛。共铸慧剑解心锁,春风从此度东南。”布隆伯格在与民众作秀,陈水扁却在作秀自己的民众,且为一场共同秀,且秀的思想与方式却截然不同。一场秀是纯洁无暇,另一场秀却是混浊不堪。且问苍茫大地,两秀者谁主沉浮?由上观之,古今中外知名人士最秀者极尽秀态的PK比拼可谓各色千秋,相信各位观众,评委也已经得出了一个明智的结果了,根据秀法规章且判定出每组PK的前者均获得最终胜利。且听解秀:刘备“忠厚似伪”以哭作秀以决定性票数压倒曹操的“割发代首”。只为他秀出一个宅心仁厚的领导者形象,感动了诸多忠勇之士。这样的秀何乐而不为?余秋雨不耻下问的新型谦虚秀为自己赢得在中国文坛的一席之地,而易老师掩耳盗铃秀惟有成为“芙蓉”角色。布隆伯格兢兢业业与人民融为一体的秀更与陈水扁心术不正,为一己之私,其秀术之低贬,手段之卑劣,无不令人作呕。让人不齿的作秀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布隆伯格一锤定音,登上宝座。何为之?原来在人生大舞台上,作秀也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试问,有谁愿意“藏诸名山,以待后世”?而为何作秀在每个人身上却应验出不同色彩?诚然,他们所走的秀道不同。在品味完这几场古今中外知名人士极尽秀态的PK比拼后,得出正方的观点是正确的,正方荣获“作秀杯”电视辩论总决赛的冠军。最后我代表正方送一首打油诗给大家:世人皆怪太圆滑,哪知心中多浮沉。且为秀道缠其身,莫道消魂多怨恨。若能敬重其真秀,何妨为秀所憔悴。

    2008-07-17 作者:子鹜
    • 0
    • 10653
  • 致上帝的一封信(碧草)

    亲爱的上帝大人:您好!当紧握在手掌的那支笔在与光滑白皙纸面相互抵触的那一秒,我迟疑了,几乎在同一时间放下手中的笔,不知道是否应该给你写这封信。下一秒,当脑海浮现出那一群犹如缕缕情愫随即消逝的琉璃生命体时,理性的思维终究战胜顾虑念头。而后,我终于再次鼓起勇气,再次扛起手中那支沉重的笔……上帝,您创造了天地万物,虽仍颇存有女涡造人之说的舆论在与您较真着,但我始终坚信万物生灵的始父就是您。因为《圣经》那本经典之书上有您的痕迹:“草必枯干,花必凋残,因为耶和华的气吹在其上;百姓诚然是草。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上帝的话,必永远立定!”光是这一记载就足以说明您在世人心目中那不可动摇的地位。还记得您在创世之初为彻底改造并弥补世人自身故有缺陷的用心良苦。您并非直接给予改造,为了世人美好的未来,您而是巧妙地以“交出精彩的答卷”为缘由,下令让世人亲自去环游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目的就在于让世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去逐步完善自己,最终造就更全面的自我。于是,您的大恩大德为世人所蒙受,世人为表达对您的至高崇敬,也曾抒写了诸多赞颂您的伟大事迹的文篇。《圣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性心血结晶著作,世人著称耶稣是您的化身,降临凡世目的为搭救世人的红尘伤痛,让其永脱苦海。您还赏赐给世人的莫大恩典:“神爱世人,信者且得永生。”您应该看到世人对您的所爱吧。因为他们一直都把您当作一位和蔼慈祥且慷慨解囊的先父。一晃一个多世纪就过去了,后来我听闻过世上有这么一种鸟,它只能一生都在一直地飞,累了就在风中休息,这种鸟一辈子只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怎么世间还会有这么奇妙的鸟?这可激起了我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尔后我四面八方地打听它的来源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您创造的。我也曾问过您为什么会创造出这种奇妙的鸟,您说:“因为它有着唯美绝伦的特征,所以您便创造出来了……的确,在我看来此鸟真的异常唯绝,犹如《无极》中倾城那般唯美绝伦。但我发觉您在作出解释的同时似乎在回避什么,因为从您那逃避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得出。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您道出了那句之前被省略的话:这种鸟唯美且凄惨的,因为您在给予它绚灿光罡外表与智慧的同时却赋予它那么短暂的生命犹如只余剩半盏灯芯吮吸灯油的油灯,生命之火随时可能会熄灭且不再复燃。尔后,您把这种鸟幻化成一群拥有另类生命体的世人,智慧且唯美着。因为玻玻璃般的脆弱灵魂左右着她们,仿佛一碰即会支离破碎。张爱玲――演绎了《倾城之恋》中那空前绝后的哀怨与凄绝,忧郁而哀切的爱情故事的文坛寂寞女子。以一种纯粹的孤独方式彻底地告别了度过的七十多个春秋年华。三毛――哀而不伤的笔调里饱含对人生的执着坚定,上天就是这样不公平。在走过并不漫长的人生路后,最终还是犹如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飘然而消逝了。上帝,这群智慧唯美者正是您将那种鸟幻化而成的。既然您把这群唯美灵魂流放到人世上,就应该让她们留罡得长久些。可您全然不顾及她们的恋世感受,把这群唯美灵魂的生命造就得那般短暂脆弱,要知道她们还未了心愿就匆忙离世了,岂不很惋惜?我曾企求过您,让这群唯美灵魂的人生旅程能更长久一些。因为她们诸多留罡在人世的花朵仍未锭放,上帝,难道您愿意眼睁睁看着这群唯美花朵就这样凋谢了吗?当初创世之际,您并不是如今这样的心态,您昔日的慈祥慷慨竟丧失踪影。难道在面对这样一群即使是您创造的唯美智慧生命时却无能为力改变她们的命运?仅仅因为她们是唯美者?您说在这种鸟幻化成这群唯美生命之前,她们的人生旅程就已成定数。上帝,唯美并非她们本意,这只是无常生命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唯美使之不能超越生命的极限。难怪从古之今诸多唯美者的生命之火都是这般短暂,原来是您的杰作?有人说唯美的逝去是回归到您的怀抱。我想,您以至让这群唯美生命就这么飘然归零吗?您把世人当成苹果咬过一口也就罢了,却还要收覆回她们唯美绝伦的生命,难道唯美者就该受到惩罚?上帝,您变了,在创造出这裙唯美生命的同时我发觉您已不慈祥了,所以才决定以良知写这封信去唤醒您对多彩生命的麻木思维,或许不能怪您,因为太多生命的悲欢离合被您见证。但倘若您还有理性思维,是个慈祥的上帝,应该能了解我的苦衷。上帝,您能感受到我对生命无常的叹息抱怨与对罡红生命蠢蠢欲动的渴求吗?上帝,请求您再宠爱唯美生命一次吧!――一位为唯美生命请命的学生

    2008-07-26 作者:子鹜
    • 0
    • 10652
总11页,文章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