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拥挤”与“冷清”(碧草)

    镜头一在某市区一喧嚣的人行道上,一位双肩背着书包,身着学生服,头发有些凌乱,佩戴着一副显得有些破旧的眼镜的孩子双手托着一块挂在脖子上的牌子,双膝跪坐在人行道上。他低垂着头凝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的脚步发呆。没有任何言语,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动作,有的只是那么静悄悄地垂跪在那里。从其一身穿着打扮还有其胸前的那块牌子可以看出,他是一名从外乡来读书的学生,因父母长年卧病在床,还要供家里的弟妹上学,万般无奈下惟有拉下面子乞讨,希望能博得好心人的同情施舍。恰恰在离这位垂跪乞讨学生的左边摆着一个地摊,老板大约二十出头,留着一个三七发型,嘴里叼着一支点燃的烟头,悠闲地坐在一个小凳上“吞云吐雾”,样子好不潇洒快活。还时不时地招揽着过往的行人。向其介绍着自己地摊里的所谓“新潮小说”,根本不顾一屑那位可怜的乞讨学生。不一会儿,他的地摊被围得水挤不通,人们有的蹲下翻看,有的已选好合自己口味的“新潮小说”欲起身付钱,有的在跟地摊老板嘀咕着什么,其间没有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哪怕是瞥视一下对面那正在乞讨的学生。见其生意如此红火,那老板的眉头翘得老高,而对面那位乞讨的学生却无人问津,他用粉笔一笔一划刻在人行道上的文字与挂在胸前的诉说着自己不幸与痛苦遭遇的牌子唯有被人行道上的微风目睹。他欲哭无泪,从始至终的面无表情也许是早已对人情世故感到失望与麻木。地摊老板的眉头高翘与乞讨学生的麻木神情有着天壤之别,仿佛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再想到,那些过往的行人都是“瞎子”吗?一故作文明的人曰“骗子”!难道乞讨学生真是“骗子”?但我却认为其不是,是那些路人欺骗了他的眼泪。结论一:乞讨学生面前冷冷清清,“地摊文学”老板面前水挤不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的再也普通不过的社会现象,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镜头二周末,一新华书店。我穿梭于那散发着古香古色却显得有些冷清的书架间,目光在扫视着书架上排列得较为整齐的书籍,寻找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猛然发现它静静地躺在书架的最角落,我如获珍宝以双手捧起它,却发现书的表面已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灰尘……隔离书架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其通道的拥挤连一只蚂蚁都无法走过,潮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汗臭,隐隐约约地穿过书架,飘到另一个冷清的空间。我感到其味道有些刺鼻,于是马上把余老的《文化苦旅》揣在怀里转身欲离开到柜台付钱。无意间回头瞥视了身后另一书架的那些“80后”与“90后”,却看见他们眼里的痴迷与对我的不顾一屑。其认为我故作深沉钻研不符合自己年龄的“大部头”。我惊住了,环顾四周,如织的读者,不,更确切说是如织的“80后”与“90后”的读者在郭敬明,安妮宝贝,张佳玮等人的专栏书架前攒聚,而偌大的老舍,冰心,鲁迅等老一辈作家专栏书架面前却是一片冷清,让人甚觉心寒。整个书店几乎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世界,于是我付过书钱后快步离开这片“新天地”。结论二:孔子真的不如章子怡了吗?老一辈文人所传下来的伟大精神已被人们丢掉了吗?当今社会几乎都是“80后”与“90后”的天地,书店里的“拥挤”与“冷清”之景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并不是否认这一代年轻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在这个满目琳琅的喧嚣社会的熏陶下,很难想象出其还有什么作为。猛然发现其更多是以一种浮躁的心态存在于这个社会,所耳闻眼见的更多时候只是昙花一现。再者,面对老一辈文人艰苦开创的那片拥有着丰富资源却无人愿开采的土地,我们是选择继续守护还是宁可放弃?总论在“拥挤”与“冷清”里,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最为真实的人性的一面,却不知道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还是依旧独守护着清灵荷叶的我的思想已“落后”?在陷入沉思那一刻,我不得而知。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了自我,人们大阔步走在新世纪时,为什么还不时地回望过去?尝试寻找失落在历史深处的心灵的“佛光”?也许前方仍旧迷茫,他们还需从前人身上汲取经验才能更从容走下去。有一偈子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愿今后我们不会再目睹到这本不该出现的“拥挤”与“冷清”。

    2008-07-26 作者:子鹜
    • 0
    • 17760
  • 《阳关雪》的背后

    早前看过余秋雨《阳关雪》一文,但只是粗略地走马看花,一眼带过,甚觉没有深入品味。于是今日下午再次捧起《阳关雪》之时,却在背后目睹了一个民族在一种煎熬中沉浮并呐喊着,在伤痛的背后种下永不断裂的根源。余秋雨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侏儒。这是阳关,更是一个永朝着朔北誓死抵抗侵略者的永不言败的民族。天与地之间只回荡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此情感在一个充满血型的民族面前显然是太过缠绵淡雅。只在一种无可奈何中显现出友人分别的彼此依依不舍,却遗忘了一个民族本来肩负的重任。王维身上真的没有流淌着一个誓死抗敌的民族的血性吗?先看那一片白茫茫的雪的世界,不知埋葬着多少英魂壮士。为了能够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传宗接代的生存境地,为了保卫华夏疆域,为了人民能过上安慰幸福的生活,他们在这片充满阳光的土地上与侵略者展开奋战,甚至马革裹尸都是面向朔北的敌阵,他们却没有半点退缩。但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人民的生离死别换来的只是众多史官们的“半点墨迹”,这虽然是一个战乱时代的悲哀,但是一个民族所焕发出的胜利曙光是任何史官都无法掩盖的,因为昏庸终究是抵御不过智慧。余秋雨那“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章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并非歌颂历代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掠夺战争,这是在一场充满血腥的战争中一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战斗豪情与爱国主义精神。我顿时明白王维为何在一个血性民族面前所表现出的那般缠绵与淡雅。这是一种唐人豪迈的风范,他们总是将目光投放到远方,将人生道路铺得很广阔,从阳关一直延伸到中世纪。或许当某一天阳关的雪完全融化后,我们不仅仅能看到一个民族所遗留下的壮美灵魂,而且还能看到一个民族所遗传下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2008-07-19 作者:子鹜
    • 0
    • 17760
  • 忧伤·80·韩寒

    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文坛似乎总是太过于寂寞、沉闷、压抑,总是缺乏了这么一股个性张扬的独特魅力。而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却犹如被扭转了的乾坤,蜕变了的生物一般,开始不甘接受那份“寂寞沉闷”的礼物了。因为此后的中国文坛又有一批新生命的文豪诞生,张扬叛逆的个性者便是对他们的最好诠释。自从这些诞生于八十年代的“后生子”逐渐进入中国文坛后,文坛到处都充诉着他们的奇色异彩,因而带给了中国文坛一股无人可忽视否认的旋风力量。中国文坛向来都不缺乏才华横溢的著名作家学者,因为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以自己的多愁善感更好地造就了人们的更浓郁的感情色彩空间,因而“江山代有才人出”。但与八十年代的那批文豪相比起来,色彩却暗淡了不少。都说完全具备独特个性的作家一个世纪未必能诞生一个。或许是我们三生有幸地降临到这个世间,才得以有机会在21世纪有运气目睹感受了他们那脱颖而出的才华。对于“新概念”我并不想再作过多的诠释了,并不是因为我懒惰,而是相信其每一位无论是作家学者或文学爱好从事者都领略了“新概念”的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在去年已经落下了帷幕《萌芽》杂志社的主编赵长天曾在一则精选点评上提出此观点:“新概念”是中国语文界的奥林匹克,也是那些具备创造个性学子的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这个被无数学子追捧的舞台走过了八年的春秋,也造就了不少后期中国文坛的才子。韩寒―这个舞台的最初表演者,也是这个舞台八年历史的主要领军人物。出生在上海市郊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长跑加分考入上海市的重点中学―松江二中。99年参加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最后在决赛中以《杯中窥人》获得了一等奖。其文笔老练,语言犀利。以此同时,连续七门功课不及格,并借此休学在家。韩寒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风格。曾经的我也一度迷恋上这个桀骜不羁的少年写作者,喜欢到不可自拔,喜欢到不愿自拔。从他的处子作《三重门》开始,我便喜欢上他的小说。那是他花费了一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后反响热烈并引发了社会讨论,《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通稿2003》、《长安乱》、《韩寒五年文集》、《就这么飘来飘去》、《一座城池》……细读着他一本本才华横溢的作品,就如同回忆自己年少往事般那么亲切,那么信手可拈。此前的我仿佛在他那桀骜的身影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大胆、冷静、坚毅、犀利、含蓄便成了我的诠释。韩寒刚出道那时,就拿现代教育开刷,考试门门挂红灯,高中里就退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于是此后拿现代教育进行批判便成为了21世纪中学生最时尚的事情,也是最为家常便饭的习惯。更有甚者模仿韩寒在高中时期便休学在家,或者任由自己的功课不及格也无济于事,在面对老师的教育与家长的相劝仍置之不理,无动于衷。韩寒的一句名言:“七盏红灯照亮了我的前程”也已成为了一些中学生的右座铭了。可见“韩寒”现象已弥漫在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了。八十年代的这些“后生子”本就是一个独特的群体,骨子里就流淌着一种强烈独特的叛逆个性的血液,于是韩寒作为八十年代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于是中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韩寒的“影子”,犹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之所以让人人都觉得自己身上有阿Q的影子,那是因为鲁迅先生结合了国民的劣根性。韩寒也是在一个根本上结合了现代中学生的弊端,他的早熟早已被融入了这个群体,或许这就是八十年代彼此的心灵感应……于是他以代表性的先锋扭转了后期的中国文坛,也促使了中国八十年代以前那些老一辈作家学者的光芒暗淡了不少。他肯定会被载入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的史册,并且成为后期文坛的焦点话题。望着他那双傲世游离的双眼,我似乎有些对不上号。韩寒那固有的八十年代后的气息吸引着诸多学子的模仿。中国的后期教育诞生了这样的一位人物,是该欣喜?还是该忧伤?我并不知道其中的答案……可是,突然间我不再羡慕崇拜他了。一切来得是那么的突然,就在那一瞬间,之前的狂热燥动已经被拨了一盆冷水,继而冷静下来。若现在谁问我崇拜韩寒否,我会淡淡回上一句,是的,我不崇拜他。只是参考他。因我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明誓保身。――或许同是八十年代诞生的我更需要的是造就一个自我的未来,而不是桀骜不地一味去复制别人的背影,那样我一无所获,只能是造就了这个世纪的又一个忧伤孤独的缩影,而那忧伤的源由正是那个你我共同的话题。――恰恰是韩寒那双桀骜不羁的流离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双眼给了我一个明智的抉择。

    2008-07-25 作者:子鹜
    • 0
    • 17759
  • 通稿2009之眼中的自考

    以前我从来闻所未闻所谓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何种形式教育制度,直到高考结束后我才尝试通过一些权威性考试教育网站,通过某省的自考办的某白发苍苍,额头秃顶,眼戴厚厚镜片的老教授在线解难答疑才对“自考”一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应考者不受民族、性别、年龄、职业,信仰、已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和身体条件等限制……具有高度开放、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工学矛盾小、容量大、花费少、效益高的特点,通过国家考试获得专、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看着这些正规得不能再正规的条例性对“自考”分析细致入微的文件,果真不错,权威的东西就是具有震撼与号召力,难怪普通百姓一旦遇到以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事就得找权威机构,于是法院、教育部门、人民政府便为其一条龙服务,只不过需要“伟人头像”。毕竟这些政治部门都是为人民而设立的,看来某领导曾在万人高台上挺肚坦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话不假。于是那句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的顺口溜:“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一切人民”成为那些高层领导每逢公众场合发言的不可或缺的豪言感慨,却令每个在座的下层干部都犯困,出自尊重却不敢打瞌睡,生怕一个举动上的疏忽而丢了饭碗,惟恭敬端坐且面带微笑听完长达四到五个小时的天书般的垃圾发言。回到自考上,我突然感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越发泛滥与低下,我不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一种名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形式,话说是为了鼓励自学者,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还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不然,说好听的这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为那些因高考落榜,或已参加工作但想拿到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者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说难听的,是国家可怜那些自学者,毕竟那么辛苦去自学,如果到头来一无所获,岂不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有谁会愿意做这没有回报的事?于是应社会发展需求便设立了自考,让那些自学者有目标地奋斗,给他们一个受教育的归宿,毕竟人盲目奋斗……另外这一制度的开设还可以为国家多增加一些额外收入,何乐而不为?我之前选择了江西新余的一所民办大学,在就读一个月后,我才发现那里竟有七成多的自考生,甚至有部分连高考都没有参加就直接入读了,他们在校与统招生受到的待遇一样,自考生与统招生同宿住,同食堂用饭,本来这对自考生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其身份没有受到歧视,但据我观察,有部分自考生在素质能力方面甚至还不如高中生,其穿着品行根本就一社会上的混混,我一向受不了这种学校的学风,作为统招的我不想呆在这样的二流大学,虽然有同学劝我不要放弃了,既来之,则安之。毕竟好不容易才从高三摸爬滚打过来,但我已不想听这话,大学又怎样,不过如此……于是回了他一句:“那也要看情况而言,我回去重新选择自己的路发展。”于是次日下定决心马上去办理了退学手续,拿回了一半学费,收拾行李,坐上南下的列车选择回母校复读,本来之前我对外省的一切感到好奇,才选择出去发展,但经历这次后,我明年决不出省了。我并不是歧视自考生,我只是不明白现在有些自考生为什么那么得意洋洋,也实在看不懂,动不动就说自己是自考的,说什么比正规大学的大学生强多了,我不知道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之前我同学的宿舍有一个自考生与三个统招生(四人住的宿舍)那三个却很是羡慕那个自考生,说他是凭自己的能力拿文凭,对此我不以为然。但我始终不明白那些民办或公办大学为什么要开设所谓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每年都分派招生老师驻扎各地负责招生,甚至连高考都还没结束就抢着来要你了,其态度好得甚比亲妈对儿子,你说一个条件,他们马上答应你三个。我咋一看就像某某明星被电影公司抢着签约似的,是明星倒也罢,只可惜什么星都不是,其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一同招进去,就像一个大杂烩,“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看来这话不假。于是就有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学生存在。只要塞上几十张印有伟人头像的纸就有大学读了。我猛然恍然大悟:原来大学是用钱可以买来的。早前虽然耳濡目染听过一些传言,但毕竟眼见为实才是真。再言所谓的“民办”其实就是“搜刮民脂民膏”,为了腰包鼓起,为了扩大知名度,昧着良心,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解数,几乎将骗术里所有伎俩都用上,直到将学生家长的血汗钱榨干为止。然而,我始终看不懂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究竟是什么名词,既然是自考,那为什么还要到大学里做“全职学生”?昔日,我听闻某人说是为了能更专心学习以便通过考试,还有可以全面感受大学气氛,零距离感受大学生活。可我亦看到一些边工作边自学的年长者却比那些拿着父母血汗钱在大学里读自考的学生更容易通过考试,那只不过是美丽的谎言罢了。其在报名入读后都是在大学里醉生梦死地混日子,不排除有小部分自考生的真正努力,但更多的是整日沉浸在Computergame的撕杀里,什么CS、传奇、魔兽……还有另者整日绞尽脑汁,一会扮琼瑶的清愁,一会扮韩寒的叛逆,一会扮郭敬明的忧郁……情书漫天飞,情感肆意流,只为交所谓的女朋友,专追脸蛋漂亮的,却不管其人品,只为满足虚荣心和充面子,今天谈了明天就分手……还有一种则是比较安份地躲宿舍睡懒觉,说是在充分地享受大学生活。试问这样的学习生活方式能顺利通过考试?除非学校领导是他亲戚……与其这样浪费大好青春时光还不如早些成家立室。中国人的劣根就出在这类人身上,鲁迅先生若泉下有知,定会再续《孔乙己》。话说自考什么人都能报,但在我看来绝大部分还都是一张张准学生面孔,与其说应考者无限,不如说是专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准备的收容所。自考生通常是一些考不进大学的人的无奈选择,通过一些学习考了若干门课程来拿到自己一门结业证,一般考六十分就可以了,而拿了十多门课程合格证书就可以换张毕业证书。我却颇有疑问,一个连大学都进不去的人,凭什么说自己通过自学以后的水平比正规大学要高?自己拿了张六十分成绩单就可以到处招摇了?其他大学情况我不清楚,但一般好大学的学生都是拼命学习。我的一个同学亦是读自考,当查到他的考试成绩过六十了,便手舞足蹈。我想,人若是这么容易自我满足,那社会早停滞不前了。拿了六十的几乎很多都是垃圾,好大学的学生没有一门课是低于八十,同样是大学毕业证书,好的大学成绩单自然要比那些自考生要漂亮得多。再说大学的品牌效应,很多自考生都是在一些没有名气的垃圾学校中混日子,大学分得很清楚,有教育部部属,有211工程,有研究型……试问有多少自考剩是在这些名门大学中学习?教育向来注重连续性与正规性,那些旁门左道的东西怎能与正规教育相比?再说到学历,在一些用人单位明文规定不聘自考生后,自考学历还算国家承认学历?当一个学历被社会与国家政府明确否认时,还能说是所谓的“国家承认”?或许我们还没彻底弄清“国家”、“政府”这些权威性名词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看见其存在就多了一份安全感少了自我判断能力,在知道真相后又该去找何人理论,找国家?找政府?可是到哪找其人?难道千里迢迢坐飞机上京找胡主席、温总理?胡主席日理万机,整日飞赴各个国家,或会谈国事经济,或接待元首客人;温总理年事已高处理国务之事都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管你那鸡毛蒜皮的事,以为这是在古代上京向皇帝告御状,若是能凑效也罢,只怕山高皇帝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记得北大有个教授公开宣称不要自考生,显然旁门左道的自考生不能和正规大学的毕业生竞争,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象牙塔里的宠物”最起码准大学生对得起自己在高三那一年的汗水拼搏,对得起自己十年的寒窗苦读。如果非说自考生好,也只能认同一小部分,毕竟有小部分自考生还是很努力的,只可惜他们接受的也不是正规教育,在当今这个考大学不很难的社会如果连大学都考不进就更别说可以通过自学成材了,且不论别的,只问他们知道“持之以恒”四字怎么写吗?自考至今于社会上都不享有良好口碑,偏偏国家教育部门还要设立这样的教育制度,还在前面挂上“高等教育”四字,或许只有这响亮名号才可以吸引更多人报名。毕竟有谁不想接受高等教育?那可是大学……试问或在烈日下,在田地里低头辛勤劳作的双脚满是泥的农民,或在闲赋在家的无业失业人员,或在大街旁摆水果摊叫卖的小叛,有谁不想接受高等教育?想起《少林足球》星爷与达叔在街头相遇的那段戏:星爷:“你看那个靓女!”达叔:“靓女又怎么样,我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叔边说却边以猥亵的眼神瞥视着那个靓女。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高等真是绝对高等的吗?又何谓高等,处于现代这个趋于商业化、利益化的社会,所谓高等的东西已经让我麻木……所谓高等教育难道仅仅是比高中生高一个学次层次便再无其它?在自考面前加上“高等教育”四字不免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自考有利有弊,但就目前它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现况看,弊端还是突出些,它在表面上虽然很形式化,但在深层还是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冷落,。至于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读自考,或许他们做出的都是无奈的选择,试问一个通过高考考上了本科的学生愿意放弃上大学而去读自考吗?自考的设立无疑为许多民办高校带来了一个额外收入之机,这不是统招范围,只要他们愿意想招多少学生都可以,虽然省教育厅有明文规定每所学校自考招生范围,但试问教育局那些工作人员会挨个学校去检查人数吗?而那些民办高校上报的人数也就随意了,反正只是为了交差,能多增加额外收入才是实际。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民办高校的校园会是那么美:宏伟的教学楼、气派且古典的图书馆、西式化的食堂、国际标准的足球场、星级的学生公寓……不过这并没有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正是这样吗?或许民办大学本身没有错,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如果高考的分数很高,那自考连取你的资格都没有,正所谓凡是都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对于自考,我只想发表个人的纯粹看法,最后只想说若你不是自考,就要发奋学习,争取上统招;倘若你已经选择了或正在读自考,亦不要自暴自弃,既选之,则安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同样也能走好脚下的路……路是属于自己的,就看你怎么走,这也是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之处。以上我对自考的一些个人看法,阐之未尽,就此落笔,来日再议。

    2009-01-11 作者:子鹜
    • 0
    • 17758
总11页,文章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