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镜头一在某市区一喧嚣的人行道上,一位双肩背着书包,身着学生服,头发有些凌乱,佩戴着一副显得有些破旧的眼镜的孩子双手托着一块挂在脖子上的牌子,双膝跪坐在人行道上。他低垂着头凝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的脚步发呆。没有任何言语,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动作,有的只是那么静悄悄地垂跪在那里。从其一身穿着打扮还有其胸前的那块牌子可以看出,他是一名从外乡来读书的学生,因父母长年卧病在床,还要供家里的弟妹上学,万般无奈下惟有拉下面子乞讨,希望能博得好心人的同情施舍。恰恰在离这位垂跪乞讨学生的左边摆着一个地摊,老板大约二十出头,留着一个三七发型,嘴里叼着一支点燃的烟头,悠闲地坐在一个小凳上“吞云吐雾”,样子好不潇洒快活。还时不时地招揽着过往的行人。向其介绍着自己地摊里的所谓“新潮小说”,根本不顾一屑那位可怜的乞讨学生。不一会儿,他的地摊被围得水挤不通,人们有的蹲下翻看,有的已选好合自己口味的“新潮小说”欲起身付钱,有的在跟地摊老板嘀咕着什么,其间没有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哪怕是瞥视一下对面那正在乞讨的学生。见其生意如此红火,那老板的眉头翘得老高,而对面那位乞讨的学生却无人问津,他用粉笔一笔一划刻在人行道上的文字与挂在胸前的诉说着自己不幸与痛苦遭遇的牌子唯有被人行道上的微风目睹。他欲哭无泪,从始至终的面无表情也许是早已对人情世故感到失望与麻木。地摊老板的眉头高翘与乞讨学生的麻木神情有着天壤之别,仿佛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再想到,那些过往的行人都是“瞎子”吗?一故作文明的人曰“骗子”!难道乞讨学生真是“骗子”?但我却认为其不是,是那些路人欺骗了他的眼泪。结论一:乞讨学生面前冷冷清清,“地摊文学”老板面前水挤不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的再也普通不过的社会现象,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镜头二周末,一新华书店。我穿梭于那散发着古香古色却显得有些冷清的书架间,目光在扫视着书架上排列得较为整齐的书籍,寻找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猛然发现它静静地躺在书架的最角落,我如获珍宝以双手捧起它,却发现书的表面已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灰尘……隔离书架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其通道的拥挤连一只蚂蚁都无法走过,潮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汗臭,隐隐约约地穿过书架,飘到另一个冷清的空间。我感到其味道有些刺鼻,于是马上把余老的《文化苦旅》揣在怀里转身欲离开到柜台付钱。无意间回头瞥视了身后另一书架的那些“80后”与“90后”,却看见他们眼里的痴迷与对我的不顾一屑。其认为我故作深沉钻研不符合自己年龄的“大部头”。我惊住了,环顾四周,如织的读者,不,更确切说是如织的“80后”与“90后”的读者在郭敬明,安妮宝贝,张佳玮等人的专栏书架前攒聚,而偌大的老舍,冰心,鲁迅等老一辈作家专栏书架面前却是一片冷清,让人甚觉心寒。整个书店几乎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世界,于是我付过书钱后快步离开这片“新天地”。结论二:孔子真的不如章子怡了吗?老一辈文人所传下来的伟大精神已被人们丢掉了吗?当今社会几乎都是“80后”与“90后”的天地,书店里的“拥挤”与“冷清”之景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并不是否认这一代年轻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在这个满目琳琅的喧嚣社会的熏陶下,很难想象出其还有什么作为。猛然发现其更多是以一种浮躁的心态存在于这个社会,所耳闻眼见的更多时候只是昙花一现。再者,面对老一辈文人艰苦开创的那片拥有着丰富资源却无人愿开采的土地,我们是选择继续守护还是宁可放弃?总论在“拥挤”与“冷清”里,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最为真实的人性的一面,却不知道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还是依旧独守护着清灵荷叶的我的思想已“落后”?在陷入沉思那一刻,我不得而知。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了自我,人们大阔步走在新世纪时,为什么还不时地回望过去?尝试寻找失落在历史深处的心灵的“佛光”?也许前方仍旧迷茫,他们还需从前人身上汲取经验才能更从容走下去。有一偈子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愿今后我们不会再目睹到这本不该出现的“拥挤”与“冷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与这个事业社会当中,确实有存在这种只注重结果的人,有些人只是预看着生活以及学习的结果如何,而更少地去关注生活及学习的过程如何,甚至了了无几。或许你会认为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是最精彩的生活片段,或许至今的你只是向着某些事情以及事物的结果观看,在赏心悦目地慢慢品尝着结果的生命果实,但你可曾向导了它吗?那被生活的人们遗失在角落的过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遗失它,为什么要放弃它,为什么要忽视它的存在呢?瞧,它正在那角落里伤心地哭泣,正在低语地向生活的人们质问着原因,正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痛苦之处,也许没有人会理会它的低语诉说,但是难以掩盖它的悲伤低泣。而另一位的结果却高高在上,倍受着人们的青睐。它在接受着各种高官与金钱荣誉的恩赐,一副好不得意自在的模样:“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无论是怎样的事情与事物,最终要看的还是我的脸色,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我的好坏与存在。假如这个社会失去了我,那人们惟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有的一切都会变为空白,所以我结果是人们最喜欢也是最倍受关注的焦点。而另一位被人们遗失在角落中的过程听罢此话更加悲伤了,但它还是希望热门能平等对待事情。人们可曾想到假如失去了过程的存在,那还会有结果的诞生吗?答案是肯定的。我想诸多无论是学生还是事业工作者想必也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们在达到了某种程度之时,假如你们忽视了过程的存在,假如没有了过程的帮助,那还会有事情的结果?犹如今生都是在写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了……那被结果的荣誉与成就感冲昏了头脑的人们,早就忽视了那个小小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哪个会没有过程?尽管是艰辛的。还是让人们都冷静下自己赤热的头脑,好好地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事情的结果出自于事情的过程,没有了过程,那结果还是一片空白甚至归零,希望我们以后能平等看待事情的过程与结果,让它们在事物的天平上能够重归平衡,有个和平共处的良好之机。
走过了二十个春秋,我却始终弄不懂“大学”一词的含义。只知道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乃至更长时间,只求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只知道在每年蝉声连片的繁芜六月天,于千万莘莘学子的同场竞争较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渴望超常发挥,只求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只知道在那为期三天的笔试中,将自己十二年来从“辛勤园丁”那里汲取到的所有知识一股脑倾泻到那几张印满了试题且散发着油墨香的雪白光滑纸张上,只求成为这个群体中一员。当圆满完成以上的艰巨任务后,就可以彻底庆祝狂欢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没有那没完没了的周测,月考,一模,二模;没有一天得端坐十多个小时,全神贯注倾听老师讲复习要点,重点句型,必背词汇,实词虚词,其双眸却在不停打架,硬要粘合在一起;没有时刻为那一次次测试的不理想,或抱怨叹息无,或抱怨试题过难,或抱怨自己没有复习到这一要点……这对刚刚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你我而言,无疑是一种梦幻般的享受,因为终于拥有属于自己支配的一片空间了,加上考场发挥出色,成为“大学”中的一员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在这段放松时期里,你我有足够理由去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彻夜通宵泡网,或约上三五个死党好友到酒店包厢,尽情载歌载舞,只为将压抑在高三乃至高中三年的不快统统发泄出来,或宁愿当个“隐居者”在舒适的被窝中躺睡上两天两夜。让那些堆积如山的复习试卷,让那些决定命运的分数统统都见鬼去……这并非你我叛逆不羁,无心向学,因为高考已经成为过去式,纵使它的暴风雨再猛烈终究也危及不了你我了。换句话而言,你我即将或已经成为大学生了,现在所需做的只是怀抱着或惊喜,或期盼,或焦急的心情躺在舒适的被窝里,双耳塞上耳机,一手捧上一本休闲杂志,一手拿着面包糕点等待最终的结果,难怪某人直到身处“高考后时代”与“大学前瞻时代”才深深感触: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美好,若是没有大学的存在也就没有我如今的“幸福”生活,大学梦在我在,大学梦灭我亡。成为一名大学生固然是每一位高三学子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同一个高三,同一个信念”十二年的埋头苦读只为成为“天之娇子”、“象牙塔里的宠儿”,可是我想说:大学真的如此美好吗?或许从始至终都还没从本质上理解“大学“一词,潜意识里只知道“大学”是“自由革命”的代名词,是“人间天堂”的代表。或许你我对于“大学”仅仅停留在这些主观印象上:大学校园比中学的大上好几倍,还有繁茂的千年老榕树,铺满鹅卵石的林荫小道上柳影婆娑,如同一个个身姿婀娜的少女;四周长满青苔,整一个平静且充满了绿的气息的湖畔;宏伟气派且带古典渊博气息的教学大楼与多媒体会议室,具有国际标准化的体育场与篮球场,人来人往且宽敞干净的食堂;高大的雕刻着校训与各类育人成才的励志文字的花岗岩;公寓般的拥有独立卫生间,电脑桌,衣柜,床铺为一体的高级组合家具,还有各式各样的课外组织:计算机协会、礼仪协会、健身协会、疯狂英语协会、跆拳道协会……数之不尽,甚而令人眼花缭乱,我始终不明白这些所谓的协会成立着有何用,有甚者也许会反驳并搬出那句早已在校园各种场合作为经典借口的真理:“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我不知道某人在不断重复着这句话的同时是否会感到脸红。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协会除了能让一部分人的腰包鼓起来便再无其他,纯粹就是打着一个堂亮的幌子在捞钱,就我而言除了疯狂英语的坚持不懈精神能发扬下去且有必要成立发展外,其余协会的存在根本就是浪费国家资源,其只会让那些“宠儿”一次又一次地从自己腰包里掏钱交所谓的入会费,服装费等一些乱七八糟的费用,在众多的协会面前只会让你迷失了自我,心态变得浮躁,成为别人的“奴隶”,如今中国有那么多“奴隶”我想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此。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制定一份标准的学习或娱乐的计划表,每天按表行事,总比加入什么乱七八糟的协会好。言大学里的学生会,我总认为这些群体在昧着良心做事,一个所谓的宣传部长就能受到万人呵护,整日听到“平民们”左一个部长好,右一个部长棒的依附着,更别说那作为学生会之首的主席了。那才让人知道什么叫权力.这年头于大学校园里当上一个哪怕是部长或委员之类的小官后都能让你感觉到什么是高高在上的感觉,什么是万人共呵的感觉。每逢什么检查,这一群体就别上象征着学生会的红色袖标,双手或反扳背后,或双手怀抱一起,双眸里带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贵与霸气环视着那些“平民百姓”,好不得意,那架势堪比小泉纯一郎。每晚自习课上,于是就能看到一所谓的学生会主席,身着一休闲裤与衬衫,脚穿一与自己实际年龄不符的皮鞋,梳了打着发胶的三七分头发,右手握一诺基亚牌手机,于一个小时内出出入入教室十多次,其间不是接听手机,就是有“高官”来叫唤,看他那神色好不得意,以为这世上就唯我独尊了。其他同学已经习惯被其领导的感觉。或许那些”宠儿“觉得如此更具安全感。可殊不知其只是一个能说会道,却没有真材实料者。我只能将他看成大学里的孔乙己。于此,我以为然。更不明白所谓的学生会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在我看来纯粹就是一个依靠权利显示自己无能的这么一个组织,大学里本都已经是成年人,还用得着成立所谓的学生会来管理什么学生纪律,学生素质,学生口勤,那些“宠儿”还用得着他们来管理?他们自己不犯事就好了,还有脸面在大学校园里摆所谓的官腔指示任何人?本来这就是一个依官为饭碗的时代,也难怪某些人会那么在意,会为了进入所谓的学生会背后找关系,甚至送钱送礼给主席,要知道他一句话下来就能决定你今后三年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命运,早前我亦听过这样的话,说是在大学里若能进入学生会,今后毕业了出来找工作,用人单位会对你另眼相看,原因是你有能力。难怪那么多“宠儿”拼命地想进入所谓的学生会,在学校里拥有一份哪怕是不大的权力,还有以后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何乐而不为?大学的腐败就出自于此。都说大学为一小社会,看来这话不假,至少让我目睹以后可以认同这一说法。在大学里,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性本质:或纯真,或虚假,或单纯,或满腹心计……言大学里的爱情,中学时代对于爱情很是朦胧,甚至是谈爱色变,试问在那些高层长辈的千叮万嘱与三申五令下,谁还敢无逾越这条亚当与夏娃创造出的界线,即使有那也是在搞“地下关系”,再者中学的繁重课业已让他们喘不过气,哪还有心思谈情说爱。而在大学里却是截然相反,有言:“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单身是可耻的”。于是每每夜幕降临,我甚见那幽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杨柳下的石椅上;榕树的小亭里;平静湖边草地上;球场的边缘位子上都是成双成对的在卿卿我我的身影,校园里的假山,操场等成为情侣们的好去处,反正只为人少涉足之处都留有爱过的痕迹。如果你刚到大学,请勿见怪,这早已司空见惯。曾言某高校一长满树木的山地为某革命根据地,早年老红军们曾在此洒下了抗敌的血汗,如今大学情侣们却在以另一种温柔的方式:或彼此亲吻,或彼此拥抱来反省那段峥嵘岁月,想必如果老红军们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中国人民终于过上了繁荣安定的生活了……或许这是一种时尚。再对比自己,我突然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了。言大学里的教室,我几乎没有看到有几位大学生于教室里认真学习,只知道宿舍里的电脑为那些“宠儿”所沉浸,话说作为大学生了学习相对可以放松了,但我所见的是那些“宠儿”几乎没有拿起过桌子上的钢笔,哪怕是作一节课堂笔记,难道大学生就不用学习了?他只有每到某大考来临之际才作“突击”,只求博得一及格就草草了事,要是换成在中学里有这种学习态度,后果我不得而知。这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难怪其会如此沉浸电脑,那些“宠儿”的眼睛似乎生来就是电脑的工具,可我却始终无法理解电脑究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难道仅仅除了娱乐就再无其他?中学生沉迷网络会被长辈们挂以无心向学,想入非非的称号,大学生沉迷电脑却被长辈们挂以“时代先锋”的雅号,只因高考将其分为两个群体,高考的成败决定着他们“未来的幸福”。这是一个大学生泛滥的时代,甚至连乞丐都可以不屑地说:大学生?满街都是,或许他们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年的工资收入还不如我半年乞讨得来的钱。诚然除了个别突出的以外,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困难已经不是新闻。现在这个群体的素质或过高或过底,有甚者占以自己为“天之娇子”的高尚身份到处炫耀,逢人就亮出自己的底牌,只为满足其虚荣心。对此,我却感心寒。我已用了近半载人生为了“大学”这一目标在为之努力奋斗着,在我身后还有更多的为此作为永恒信念而为之奋斗的莘莘学子,这甚至成为他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动力与目的,因为除此外,我们没有第二选择。可在现状这个大学生泛滥的年代里,我不知道自己在达成愿望后又将何去何从……那些大学与大学生们又将何去何从……
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文坛似乎总是太过于寂寞、沉闷、压抑,总是缺乏了这么一股个性张扬的独特魅力。而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却犹如被扭转了的乾坤,蜕变了的生物一般,开始不甘接受那份“寂寞沉闷”的礼物了。因为此后的中国文坛又有一批新生命的文豪诞生,张扬叛逆的个性者便是对他们的最好诠释。自从这些诞生于八十年代的“后生子”逐渐进入中国文坛后,文坛到处都充诉着他们的奇色异彩,因而带给了中国文坛一股无人可忽视否认的旋风力量。中国文坛向来都不缺乏才华横溢的著名作家学者,因为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以自己的多愁善感更好地造就了人们的更浓郁的感情色彩空间,因而“江山代有才人出”。但与八十年代的那批文豪相比起来,色彩却暗淡了不少。都说完全具备独特个性的作家一个世纪未必能诞生一个。或许是我们三生有幸地降临到这个世间,才得以有机会在21世纪有运气目睹感受了他们那脱颖而出的才华。对于“新概念”我并不想再作过多的诠释了,并不是因为我懒惰,而是相信其每一位无论是作家学者或文学爱好从事者都领略了“新概念”的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在去年已经落下了帷幕《萌芽》杂志社的主编赵长天曾在一则精选点评上提出此观点:“新概念”是中国语文界的奥林匹克,也是那些具备创造个性学子的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这个被无数学子追捧的舞台走过了八年的春秋,也造就了不少后期中国文坛的才子。韩寒―这个舞台的最初表演者,也是这个舞台八年历史的主要领军人物。出生在上海市郊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长跑加分考入上海市的重点中学―松江二中。99年参加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最后在决赛中以《杯中窥人》获得了一等奖。其文笔老练,语言犀利。以此同时,连续七门功课不及格,并借此休学在家。韩寒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风格。曾经的我也一度迷恋上这个桀骜不羁的少年写作者,喜欢到不可自拔,喜欢到不愿自拔。从他的处子作《三重门》开始,我便喜欢上他的小说。那是他花费了一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后反响热烈并引发了社会讨论,《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通稿2003》、《长安乱》、《韩寒五年文集》、《就这么飘来飘去》、《一座城池》……细读着他一本本才华横溢的作品,就如同回忆自己年少往事般那么亲切,那么信手可拈。此前的我仿佛在他那桀骜的身影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大胆、冷静、坚毅、犀利、含蓄便成了我的诠释。韩寒刚出道那时,就拿现代教育开刷,考试门门挂红灯,高中里就退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于是此后拿现代教育进行批判便成为了21世纪中学生最时尚的事情,也是最为家常便饭的习惯。更有甚者模仿韩寒在高中时期便休学在家,或者任由自己的功课不及格也无济于事,在面对老师的教育与家长的相劝仍置之不理,无动于衷。韩寒的一句名言:“七盏红灯照亮了我的前程”也已成为了一些中学生的右座铭了。可见“韩寒”现象已弥漫在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了。八十年代的这些“后生子”本就是一个独特的群体,骨子里就流淌着一种强烈独特的叛逆个性的血液,于是韩寒作为八十年代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于是中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韩寒的“影子”,犹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之所以让人人都觉得自己身上有阿Q的影子,那是因为鲁迅先生结合了国民的劣根性。韩寒也是在一个根本上结合了现代中学生的弊端,他的早熟早已被融入了这个群体,或许这就是八十年代彼此的心灵感应……于是他以代表性的先锋扭转了后期的中国文坛,也促使了中国八十年代以前那些老一辈作家学者的光芒暗淡了不少。他肯定会被载入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的史册,并且成为后期文坛的焦点话题。望着他那双傲世游离的双眼,我似乎有些对不上号。韩寒那固有的八十年代后的气息吸引着诸多学子的模仿。中国的后期教育诞生了这样的一位人物,是该欣喜?还是该忧伤?我并不知道其中的答案……可是,突然间我不再羡慕崇拜他了。一切来得是那么的突然,就在那一瞬间,之前的狂热燥动已经被拨了一盆冷水,继而冷静下来。若现在谁问我崇拜韩寒否,我会淡淡回上一句,是的,我不崇拜他。只是参考他。因我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明誓保身。――或许同是八十年代诞生的我更需要的是造就一个自我的未来,而不是桀骜不地一味去复制别人的背影,那样我一无所获,只能是造就了这个世纪的又一个忧伤孤独的缩影,而那忧伤的源由正是那个你我共同的话题。――恰恰是韩寒那双桀骜不羁的流离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双眼给了我一个明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