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主页

个人介绍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作品列表

  • 寂寞是一种说不出的痛(碧草)

    一曲《葬花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我惟有融入诗的境界掩饰哀愁在荣国府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或许我是最多愁善感的一个俏丽的容颜仍旧掩饰不了心的迷离与伤痛一曲《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未来但却目睹了一片从未见的虚无与空白脂粉掩饰不了我苍白的容颜一曲《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害怕容颜老去的那一天只为落得一个过客身份久久地安抚着自己脆弱的灵魂或许与灵魂同在我还能触及到一抹红落花时节一个孤伶影在葬桃花处痛吟着《葬花词》——题记我终究是一个孤儿。虽说舅母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虽说自从进了荣国府后,贾母对我是百般怜爱,寝食起居,一点都不比宝玉差,贾母甚至还把迎春、探春、惜春那三个孙子靠后了,但说到底我还是客人身份,自己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被迫寄居在他人之家,在大观园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姐妹丫鬟中,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在这个芳香美丽的小小女儿国里亦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但在这里我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纯洁气息,整个荣国府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在我踏入荣国府之前,只认得门前的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我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或许只有宝玉才能了解我的苦衷,但却只是其中一部分。我独自坐在清幽的潇湘馆里,终日与红毯柳木相伴,寂寞的时候惟有向烛光倾诉,孤独的时候惟有倚着冰冷的玉桌透过红木的窗凝视着园内凋谢的桃花瓣漫天飞舞,在经历过无数次飘荡后,以一种“落叶归根”的最唯美且绝情姿态回归到它诞生的地方。而我却在这场绵绵无期的缤纷落叶中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有人曾劝我入乡随俗一些就不会感到孤寂了,可我自问却无法做到,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我!我曾看到宝钗,在人前作端庄淑女,一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模样,在人后却施以小恩小惠。可她这样就算是得到了宝玉,有了子孙满堂的幸福,有了金银富足的日子又能如何?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又失去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若是如此,我宁愿独守一份寂寞。因为这份寂寞,桃花社里印证着我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在这清冷的桃花社里除了我们几个姐妹丫鬟在此挥笔洒墨外却无人问津,只因为它建立在大观园里。曾记得在重建桃花社之际,我写的一首《唐多令》:粉坠白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留。令众人不禁感叹,给予评价:“好是固然好,就是太悲了。”他们所指这“悲”只停留在诗词中,却不知道自从踏入荣国府后,它已经渗透入我脆弱的身躯,并且在一步步占据着我那天资过人的头脑。“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本期望于宝玉的,不仅仅是“男才女貌”相当的“如意郎君”,而且在茫茫尘俗之中可以“偕隐”的“知心”者,但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我只能在天堂中才能目睹到的愿望了。为此宝玉也曾梦回阴司黄泉路,寻访我的灵魂,可他哪里知道我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我亦恨宝玉,却有期望得到他的心灵。这段“金玉姻缘”我终究是无福消受了,但试问在这样的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就算我得到了它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吗?所以我惟能以“香魂一断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告别它。或许这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最好的潇洒解脱。不管怎么说,我终究是以满面愁容,紧蹙的烟眉带着属于自己的清灵永远地告别了如同大戏台一般的大观园,其间还含着那么些许的怨恨泪。我在荣国府香消玉殒的经历却在代代国人的心中流传了千百年。他们总是说,可怜唯美的黛玉,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寂寞红颜,因此总是那么薄命,如同绚灿无比的烟花,只是一瞬间的迸发,却已是绚丽的光芒。可他们又怎么会知道我内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愁苦,正是这污浊丑陋的贵族家庭荣国府给予的,所以我惟剩寂寞相伴。但我却在之前的某一个落叶缤纷的时节,将来到这里的一切记忆连同《葬花词》一同埋藏在深深的地底。当后人再次记起的时候,我已经快乐地生活在另一个时代。我只想对世人说,自己并不是一个脆弱的而甘愿被幸命运左右的女子,因为一份纯洁的清灵与执著的思想陪伴我度过了短暂却充实的二十几个春秋。

    2008-07-24 作者:子鹜
    • 0
    • 10651
  • 过程与结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与这个事业社会当中,确实有存在这种只注重结果的人,有些人只是预看着生活以及学习的结果如何,而更少地去关注生活及学习的过程如何,甚至了了无几。或许你会认为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是最精彩的生活片段,或许至今的你只是向着某些事情以及事物的结果观看,在赏心悦目地慢慢品尝着结果的生命果实,但你可曾向导了它吗?那被生活的人们遗失在角落的过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遗失它,为什么要放弃它,为什么要忽视它的存在呢?瞧,它正在那角落里伤心地哭泣,正在低语地向生活的人们质问着原因,正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痛苦之处,也许没有人会理会它的低语诉说,但是难以掩盖它的悲伤低泣。而另一位的结果却高高在上,倍受着人们的青睐。它在接受着各种高官与金钱荣誉的恩赐,一副好不得意自在的模样:“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无论是怎样的事情与事物,最终要看的还是我的脸色,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我的好坏与存在。假如这个社会失去了我,那人们惟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有的一切都会变为空白,所以我结果是人们最喜欢也是最倍受关注的焦点。而另一位被人们遗失在角落中的过程听罢此话更加悲伤了,但它还是希望热门能平等对待事情。人们可曾想到假如失去了过程的存在,那还会有结果的诞生吗?答案是肯定的。我想诸多无论是学生还是事业工作者想必也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们在达到了某种程度之时,假如你们忽视了过程的存在,假如没有了过程的帮助,那还会有事情的结果?犹如今生都是在写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了……那被结果的荣誉与成就感冲昏了头脑的人们,早就忽视了那个小小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哪个会没有过程?尽管是艰辛的。还是让人们都冷静下自己赤热的头脑,好好地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事情的结果出自于事情的过程,没有了过程,那结果还是一片空白甚至归零,希望我们以后能平等看待事情的过程与结果,让它们在事物的天平上能够重归平衡,有个和平共处的良好之机。

    2008-07-22 作者:子鹜
    • 0
    • 10650
  • 写作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曹文轩教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的决赛颁奖典礼大会现场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能写一手好文章,就是一个人的美德。日后无论是从商,从政,还是从事其他行业,我以为你作为一个完人或者是作为一个全人,都应该能写一手好文章。――题记有真意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总感觉关于写作的东西必须得全面总结一下。不然会对不起自己苦思冥久的思绪。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是从何年何月起喜欢上写作了。只记得从喜欢上写作的那天开始,至今不知不觉已过去七,八年光阴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钟情于写作?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纯粹天性喜欢,大概是与写作结缘,彼此间与之很默契,喜欢就把心托付于它,而后转化成文字,成为风中永久的记忆。但有一点我必须阐明,写作追求的是真意,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文字才会打动人心。反之虚情假意是很难出笔成章的。蕴涵真意是文章不可或缺的因素,缺乏真意的文章犹如干枯凋谢花朵。当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同志曾在《教育文集》没有真意就不必要作文,否则这样的写作由原本的快乐转化成痛苦。本来写作是件很快乐之事,一念之间,从天堂变为地狱。真情实感的付出,有必要说的或想告诉他人的话才有作文的必要,否则犹如挤那已早用过只余留半点的牙膏,半天都弄不出点滴,就算勉强挤出来也只有少许而且干巴巴,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写,不然还会浪费纸资源,徒然还是不能作文。有真意,才能写好文章,难道不是吗?少做作著名作家叶圣陶同志在《教育文集》里曾有这样的看法:写文章滥用形容词就是一条,以为用得越多文章越漂亮,摆起架子来写文章又是一条,以为顺着一般人表达习惯来写就不成其为文章,非得说些离奇古怪的话才行。不管有无需要,在文章进而塞进些滥俗的成语或典故,以为非此不足以表现自己比别人高明。事实也如此,这就是所谓表面的做作。“能人”却不这么认为,“能人”认为写作就是为了卖弄才华,以示自己“高人一现在学生写的文章也总喜欢运用些希奇古怪的词句,好让别人看不懂才显出自己的“高明”,或故作深沉稳重模样,以示自己“涉世之深”,“无所不通”的样子。不然就是现今的琼谣,忘了琼谣在现在学生眼里已经算过时的作家人物了,虽然当代仍有模仿琼谣言情小说中的情节的学生,但毕竟已不成规模。如果你还在“眉宇间泛着好淡好淡的清愁……”搞不好人家还以为你是傻子!这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做作也就罢了,有人还把它移植到文章中,出字就是“你是北极,我是赤道,我要用自己的热情似火融化你的冰冷严峻,让你屈服于我的热情之下。”这么肉麻不切合实际的言语都说得出,其实这都是表面的做作,没有半点实际意义,除了那么点滴浪漫以外,我便再也想不出有什么意义了。至今诸多学生的文章中出现这么多的做作,令我感到汗颜!还记得我把一首写好的诗歌给同学看,他却这么说:“诗歌的主题思想还比较好,但语言表达太过于平常,缺乏几份“浪漫哲理感”,言语表达上应该要显得含蓄深奥点才行,不然诗歌就太乏味了。尔后我无言以对,只是无奈摇了摇头。真不知道这是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进步,还是教育文化的逐渐衰落?勿卖弄以上的两个观点都是鲁迅先生提出的,但本人依照自己的看法略有所改动,大意上还是自己的,只有问头那六字才为鲁迅先生的:有真意,少做作。以下的勿卖弄也是引其标题,但这是有必要的借用。如果有人问我写作为了什么?可能一时也答不上来,但之后想了想便会这样说道:没有为什么,纯粹是闲时练笔所作,并没有什么目的,至今都还是这样回答别人,至少在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写作都是百分之百没有目的。但有些“能等”孰不知这些所谓的“能人”便是二十一世纪的孔乙己,与鲁迅先生笔下那个相比起来只不过是形象变换了,其它方面还一如既往,这些人孰不懂却强迫自己叽喱咕噜往外冒“鸟语”,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真聪明,可惜是带引号的。我想这用在那些孰不知自己轻重的“能人”身上最合适,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勿买弄才华,因为才华是用来发挥的,而不是用来买弄的。否则,你只能做这个世纪的孔乙己。需创新若想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固有思想,敢于有大胆的想象力,现在的学生其实是有很大的创新潜能,但更多地是被这个时代扼杀了,因为现实社会中很多事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一条固有的教育模式禁锢了我们大胆的创新能力,回到写作中便形成一种方块形的下笔模式,更多地是依靠传统模式走下去,却不知何处是尽头。我想诸多的学生宁愿走传统线路也不想走弯路,因为他们害怕“迂回路程迷失了正确方向”因此更多学生不敢冒险,宁愿以传统“防守”为主,也不敢贸然“进攻”。同样现在教育模式正逐渐掩盖了学生五花八门的创新能力。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决赛的颁奖大会上,北大中文系曹文轩教授曾说过一个事:江苏有一个小作家,他爸爸也是作家,于是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作文也写得很好,平时也写诗歌与小说。但高考他的作文得了一分,于是媒体就大做文章,抨击高考不可琢磨,评分不公平。照理说这个小作家的文章也不会差到哪里,估计是超越了考试基本要求反而不讨好。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言:高考作文与个性化写作还是有所不同,平时我们可以放手自由的写作,让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则不同,它是考试而且是面对多数人的,主要是考一般的知识能力,就作文而言,主要是考写有内容有通顺的文字,才情发挥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于是创新能力便不知不觉被这高考作文模式扼杀了。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作文的创新还是有必要的,正如曹文轩所言:现在很多学者或作家或大学在教的人,更看中的还是个性表达不拘一格的文章。他们对这种学习的套路是深恶痛绝的。所以该创新时还得有必要进行创新,这是我想说的。后记:由于有种“冲动”围绕本人已久,故写下这篇《写作论》,文中借代了鲁迅,叶圣陶的言论。文中引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决赛颁奖大会的一些现场发言,再综合自己的看法感受写下了这篇《写作论》。如有偏激言语,敬请谅解,因为是本人的处子作,有许多地方还需改进。由于本人没能进入决赛阶段,只进了复赛便终结了,很遗憾,故突发感慨,所以补作了这篇《写作论》的后记。最后,还是想引用曹文轩教授那句话:能写一手好文章,就是一个人的美德。

    2008-07-22 作者:子鹜
    • 0
    • 10650
  • 丁俊晖的自白书

    对于我的身世就不必作过多介绍了,因为以我现有的知名度不仅足以在中国的体育界占有一席之地,更多在诸多观众的心目中亦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作为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我,在十六岁时就曾两度战胜当时世界排名第一位的马克・威廉姆斯,甚至连台球皇帝亨得利也曾败在我的杆下,正因为连胜的缘故,当时的我一举夺得了中国公开赛的冠军,成为中国台球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可最近我却被新闻媒体扣上“神童”这一光环,那是前些日子我在登陆自己的博客写日志时,在网上无意间浏览到的消息。但这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可媒体的事我却不能左右。自从被他们夸大报道了我的“辉煌”战绩后,我的内心虽然有些受宠若惊,但更多却是感到从未有过的沉重。自此以后,我常常在比赛中发挥失常,而被对手多次抓住机会,将我打入“冷宫”。因为在赛场上的我被无数双眼睛盯着,浑身感到不自在。那些眼光:或鼓励,或期望,或关心,或质疑……虽然之前我也曾无数次面对过这种场面,或者换句话说,作为中国职业台球选手的我小小年纪就已历经“沙场”,在台球桌上什么复杂不利的情况没遇到过,最后经过我天资过人的头脑再加上百般熟练的杆法的调解,所有的“狂风暴雨”无一不被我摆得风平浪静,最终还是将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自从成为“神童”后,之前我在赛场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而有些浮躁。总是强烈地感觉到赛场上那无数双眼睛像一部部监控机,将我的一举一动一览无迹。要知道一般一个人在倍受关注与期待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发挥出自己原有的水平,即使他很优秀。相反被冷落则是最理想的爆发时期。结果在二十岁那年,我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不敌世界排名第十二位的巴里・霍金斯,爆冷出局,一下子从天堂堕落平地。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是地狱?我想自己还不至于沦落到那种地步。还记得在今年的斯诺克公开赛上,我输球被淘汰出局后,狠心丢下一句:“感觉心里很累,不想打了。输了就输了,没什么好说的……”可第二天,这些话立即成为各大媒体“炮轰”的对象。我知道,“神童”一旦发挥失常就立刻沦落为“罪人”,尽管这一光环仍未褪去。试问在这么沉重的压力之下,我实在背负不起,别忘了我还只是一名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更需要社会的呵护与关怀。别忘了,除去明星的光环,我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后来上海交大破格录取了我,原因是我曾夺得多项世界斯诺克的世界冠军,终于是圆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大学梦了,想想自己初中就辍学学打台球,没读过几年书居然也能凭借在台球桌上的“指点江山”打进大学,这些年来极力钻研台球所付出的心血终究没有付诸东流。在新闻发布会上,我捧着崭新的录取通知书的双手在微微颤抖,面对无数台“长枪短炮”的“追击”,一时不知所措,一脸的茫然。只是一个劲地自勉着:“未来还不知道,今后会努力的……”凝视着这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通知书,我的内心很是喜悦。但面前的这份特殊的录取通知书为我带来了一所优异的高校的同时亦带来不少社会舆论。一种声音认为:我进大学只是为混张文凭罢了,而学校方面看重的只是我作为明星的光环,他们认为我的破格录取将会带来不良的社会效应,使高等教育贬值。的确,以我现有的文化水平可能连一名普通的高中生都不如,但他们何曾想到我在体育事业上兢兢业业的付出?我与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相比只不过是努力的形式与方向不同罢了。但我终究比这些莘莘学子们幸运几分,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到高等学府去深造,仍成为不少学子羡慕的对象。然而不幸却始终左右着我的命运,这一切都是明星效应惹的祸。未来的日子里舆论的焦点始终在对准我的一举一动,若有什么“风吹草动”,即刻会刮起新的一轮轩然大波。我很庆幸亦厌烦拥有这样的人生,为我带来无人能及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与关注,但这背后我却丧失掉更多宝贵的东西,而这是一生也无法挽回的。最后,只想对那些关心与质疑我的人说:除去明星的光环与荣耀,我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仅此而已。

    2008-07-24 作者:子鹜
    • 0
    • 10649
总11页,文章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