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巴黎死去的黄昏倒在早霞的血泊中残滴的血液引爆了民族的炸弹“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个黎明即将复活怒吼嵌进仇恨的子弹一个屈辱的世纪被击落在尘封的棺盖上如纷纷掉落的硬土五四青年的魂暴风雨已经来临洪水向历史发动总攻手捧满腔的热血在握紧的拳头上挥舞不倒的信念是青年就不甘做害怕流血的懦夫要争当不畏风暴的大雁民主与科学穿透迷茫的夜色将愚昧无知推进灵车撕掉臂佩的黑纱把胸前的白花铸成鲜红的旗帜寒风完成最后的葬礼苦难的时代未必产生高贵的命运却满是勇气的天才那个被死亡覆盖的时辰站在民族的脊背窥视时代忧郁脸孔的背面梦见了真理的春天在自由的十字架上射死冬天坚利的炮火轰走墓地上空的乌鸦仿佛耻辱已经走到尽头青春却陷进了无梦无醒的云雾直到城堡外面的尸骨渐渐模糊用血腥重画一个信仰省略了冒烟的句号摆下的祭酒灌溉苏醒的思想青年的灵魂怎样创造了一个世界一枚浮着血丝的鸡蛋在灰色的黎明孵化成一段流着爱国的血的历史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2班郑载望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我心中的女神没有肌肉的装饰骨骼显得落寞我的爱字只有九画,每一划都笔直而有力戳痛的不是我的心我的落寞我心中的女神在哪是否可以寻得这个没有路灯的校园马路上一半拴着另一半我心中的女神不可分拆楔子也打不出一条裂缝可这完整的美究竟在哪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6级1班林宗衡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车刚到中部枢纽站,雨便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他把伞举在头上从车门钻了出来,然后把伞打开。“还好,总算有防备,要不今天又是落汤鸡!”他望了望下雨的天空自言自语。下雨的车站添加了许多的杂乱,形形色色的雨伞你挤着我我挤着你,把车站遮盖得满满的,随着人群的流动,雨伞也分成很多的支流,渐渐流向不同方向的大学。没有带伞的人或头顶报纸或头顶皮包没命地往可以遮雨的地方跑,一些人被撞到了便夹着雨声大骂几句,但也许只有雨里的轻风可以听清骂的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她的影子。他仔细地在杂乱的人群中找了很久,最后还是失望地摇了摇头。心里突然好空。在车站寻找她的身影已经是他的习惯,只要他到了车站就无意识地寻找起她来。他和她只见过一次面。那天他下车时天正下着小雨,他躲了一会但雨好象没有停下的意思,正打算冒雨跑回学校的时候她柔中带甜的声音掠过耳边:“没有带伞吗?”“没有。”他一下子不明白她为什么问这个。“你是哪所大学的?”“华师。”他天生不会多说话。“哦。我也是华师的,本来我来车站接一个亲戚的,但他说不过来了,我有伞,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一起走吧。”……他觉得他和她在雨中走过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路,短暂但充满心跳的朦胧,局促但充满美妙的梦幻,那是一种只能一次次在梦中回味却不可言传的感觉。但自那次偶然的相识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她要了他的手机号码,但她却不肯给他任何的联系方式,至今仍没有给过他任何的回音。他看了看手中的伞,回想那天的情景,仿佛她就在身边,她的余香还弥漫在他的心神间,她长发拂过他脖子时奇妙的痒还滞留在他的灵魂深处……直至发现伞下只有自己,他又怅然摇了摇头,轻叹了一口气,往宿舍楼走去……雨渐渐地大了,雨水打在伞的上面随着溅开的水花嘀嘀嗒塔呜咽起来。他讨厌这种声音,于是把伞转成一个个圆圈,雨水如一条条弧线被抛了出去。他尽量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但她的影子总是剪不断。老天,你好残忍,为何不再给我们一次相逢的机会?没有下一次相逢的相逢是一种无底的痛苦!相逢不如不逢!正抱怨着,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擦身而过,是她!他疯也似的向她喊了一声曾在无数的梦里呼喊过无数次的名字。她转过身来,双眼充满疑惑惊异以及不满。“神经病!”骂了一声她便转过头飞也似的逃了……认错人了。他的脸突然火热起来,虽然她早已跑得不见踪影。伞碰到了低垂下来的树枝,树枝反弹一下,洒了他满身的水。他突然怨恨起手中的雨伞来,仿佛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雨伞的错。他把它收了起来,也不由得有多湿,恨恨地插进了书包里。这样,他全部暴露在雨的袭击下了。很快,他全身都湿了,每条头发都成了流水的细沟,衣服和身体融合到了一起。头上倾盆而泼下来的雨使他暂时疏忽了剪不断的情思与哀怨。他很想对天狂吼,但撑着伞来来往往的人抹杀了他的勇气。也许只有雨水可以安慰他了。“小子,干吗不打伞啊?”一个同学路过。“在雨中无伞可打是一种无奈,但有伞不打是一种境界嘛!”他强装潇洒,嘴边挂着一丝苦涩的微笑。同学耸耸肩,撑着伞消失在雨里……手机响了,是她!竟然是她!!真的是她!!!他忘记了雨忘记了路边的树忘记了来来往往的人忘记了天空忘记了大地!只剩下她在耳边的声音:“Hi,还记得我吗?那个下雨天我们一起撑伞回学校的哦……今天又下雨了,呵呵……”他幸福得只剩下了喘息,眼里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
06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3班罗思娜第四届“碧草杯”广东省校园文学大赛参赛文章华南师范大学海碰子文学社推荐当韩寒过着奢侈的赛车生活,当郭敬明跻身福布斯富豪榜,当张悦然被冠于“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我们不得不承认“80后”已经来势汹涌地冲入了文学这个主战场,成为文化娱乐界最大的一顿蛋炒饭。“80后”的持续高温,不仅仅是市场现象,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80后”一词最早是在2000年7月《诗参考》上以“80年代的诗人的诗”为专栏出现的,随即扩展到小说界乃至整个文学界。“80后”如速生林里的一棵小树几年间就成长为今天的大树,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但由于自身、社会、媒体等原因,“80后”写作仍无法摆脱“青春写作”这个怪圈,甚至走进了文学的死胡同。一、“80后”写作的自我与模仿80年代的人戏剧性地赶上了改革开放、大学扩招这一趟幸福列车,在越来越物质化的年代里,他们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竞争中成长。教育体制的失调,造成了80后的反感,由于发泄的需要借助文字,书写了他们独有的心灵历程。80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他们无法深刻感受历史的厚重,对历史没有太多的记忆,使得他们拥有的最为珍贵的资本只能是青春。他们在自我的世界里挥洒着忧郁的青春,试图在流光溢彩的物质世界里寻找发言权,可是在日益老龄化的世界里,他们能充当的角色只能是孩子,而且只能是“孤儿”。作为一名“孤儿”,他们感到孤独与无助,在书写青春的同时融入了自我。某网友曾举例“80后”写作的御用词汇:45度、迷藏、孩子、咖啡、陶瓷、天堂、杂草、白棉布裙、碎花衬衣等。精巧的物质细节成为他们开始说话,自我延伸的开始,对物质的关注又恰恰道出了他们的心声——空虚。空虚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精神特质,“80后”文学,能感觉到他们通用的内心孤独和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苦,略显得无病呻吟也是他们共有的现状。拿他们最喜欢的意象“孩子”为例,他们用孩子的眼光窥视这个世界,希望与所谓的大人们同起同坐。但作为一个孩子,他们没有掌握太多的话语权,所以他们总会陷入到自我封闭和莫名其妙的忧伤中。忧伤的情绪伴随着他们迷惘地成长,“我的孩子都要出世了/而我昨天还是一个孩子”就成了80后一代人的特殊命运。文学评论家曹文轩对“80后”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秋意太浓,下笔就满笔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80后”文学更多的是描写自我的悲观世界,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秋意太浓是在所难免的。而它的这种自我又可归纳为三类:自卑型,自恋型和自大型。三中类型的自我使得“80后”走向了自我禁锢的极端,甚至走进文学的死胡同。这样的社会背景造就了这样一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80后”写手,而语言的张力不足,写作资源的狭窄导致了他们的另一个问题——模仿。“80后”写手大多没有受过传统文学的熏陶,现当代作家和先锋作家却给了他们一条出路,通过对他们的模仿,拼合出梦呓般的文字。郭敬明的《幻城》模仿漫画《圣传》,《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韩寒《三重门》模仿钱钟书的《围城》,而王朔、王小波、苏童等也成为众多“80后”写手所模仿的对象。模仿是文学创作前期的必经阶段,但不能把模仿看成一种手段,更不能做出抄袭等低劣行为。然而这却不为80后的部分写手所认识,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态,这样往往会把80后文学推向深渊。二、主流文学界的“骂杀”和媒体的“捧杀”鲁迅曾说,要毁灭一个人,有两种方法,一是“骂杀”,一是“捧杀”。“80后”文学恰巧面临着两重尴尬处境。主流文学界与媒体都具有话语强势,主流文学界的不屑和媒体的炒作,是导致“80后”文学进入死胡同的直接原因。主流文学界在没有了解或只知皮毛的情况下,对“80后热”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小孩子玩的把戏,没有必要把“80后”当一回事,持刻意保持差距的心态静观其变或以长者的身份指责其不是。他们更愿意把“80后”当成“超女”“加油好男儿”一类造星运动看,认为那只是商业化行为,不足于把它看成一种文学现象,更别说文学思潮了。很少会有批评家站出来,客观地评价其作品,引导其走向。主流文学界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使得“80后”文学不能在积极的舆论中认识自己,“80后”文学只好一路狂妄下去。与主流文学界相反,媒体为了从“80后”作品中榨取最大的商业利益,肆意地炒作。把二十好几的“80后”写手称为“少年作家”,并把他们等同于娱乐圈的明星评出“最受欢迎的十大作家”。在拥有在校学生最多的中国大地上,毫不客气地把参差不齐的“80后”作品推向了市场,让具有同样命运的80后学生寻找到自我身份认同。通过“80后”文本80后学生找到了自己,同时在文本中放纵自己,认识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牛逼,如此叛逆,可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在相同感受的牵引下,80后的学生与作家及其所创造的角色形成一个联盟,于是,顺理成章80后作品就为媒体打下一片销售的天地了。“80后”文学只能在商品化中变态的发展了。三、“80后”文学应如何走出文学的死胡同?“80后”文学是一种市场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走出自身文学创作,文学商品化的死胡同。,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80后”作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细节的敏感程度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的先锋与颠覆,前卫与独立,是前人所不具备的。但也要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走出自我,克服个人言说的自恋,文字无节制的堆砌以及对模仿的小说的低级整合。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想象力最丰富的年龄,撇开名利诱惑,脚踏实地地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除了重视自身之外,还应跳出这个圈子,去审视人性及社会暴露的深刻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宣泄。其次,主流文学界和媒体应当好导航者的角色,理性地看待并正确引导80后创作。主流文学界应出现更多的批评家对“80后”文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而不是“一竿子打死一船人”道听途说的无情批判。还应主动承担起填平两者之间代沟的责任,宽容地接纳并理解其思想,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引领其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而不是嗤之以鼻的傲慢态度。而媒体,应明确书是一种商品,而文学不是一种商品。作为新世纪最广阔的平台,媒体要担当起大任,通过适度的宣传引导“80后”读者。肆意的宣传只能阻截“80后”的后路。“80后”文学以哗众取宠的身份在非议中成长,经过岁月的打磨他将就更成熟,并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