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作家湛汝松为《嫣然》撰稿

时间:2008-12-09 00:00:00     作者:嫣然文学社      浏览:9576   评论:0   

   

     作家湛汝松向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东方校区嫣然文学社(通联:yanranwxs@163.com,主编钟林威:13763353140)主办的《嫣然》惠赐作品《文学与我——致<嫣然>创刊号》。在此,嫣然文学社特向湛汝松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文学与我
致《嫣然》创刊号

湛汝松


    很多文学青年都有过浪漫的作家梦。可是年轻时的我却从来没有过。
    家乡增城市新塘镇在东江岸边。我的家就在东江岸边那沙与贝沉积成的土地上。童年时,祖母说,如果有人在东江河边的沙滩上寻找到一百种不同的贝壳,龙王就会助他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于是,家境贫困的我常常怀着幻想,到河滩寻贝,希望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十四岁那年夏天,龙王发怒了。东江河水暴涨,洪流淹没了家乡的庄稼,摧毁了乡亲的房屋;家乡成了水的街,水的巷。在学校念初中的我,也被洪流卷到另一条跌宕曲折的江河里——这就是人生的长河。
    我人生长河的第一站是教师。那是个艰难而充满漩涡的年代。我在艰难里默默地工作生活,在漩涡里默默地观察沉思,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把在长河里闯荡的感受写下来。逐渐,这些感受变成了小说,变成了散文,并在报刊上发表。于是,我便与文学牵上了手。因为文学的缘故,我人生长河进入了第二站。新塘开始设立文化站时,我便从教师队伍调到文化部门。也因为进了文化部门,我对文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不久,我人生长河有了第三站、第四站。我先是被调到政府办公室从事行政事务;接着又被调到增城市新成立的工业加工区管委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工作性质变了,工作岗位变了,但我对文学的兴趣始终不变。因为,我觉得文学既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修炼自己的人格个性,还可以对外交流感情,传播信息,陶冶情操。一篇文章出来,不管别人承认与否,我都会觉得它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价值。
    很多人以为我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其实,文学创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就好像别人打牌打麻将一样。既是业余,就不敢挂帆乘风搏击于文坛之沧海,不愿参与充满诱惑的评奖比赛,唯能在江边的浅滩中涉水漫步,以童年玩泥沙的心态,弯腰俯首在泥沙里寻觅被人遗漏的小贝壳,偶尔拾到未见过的异贝奇珍,就如获至宝,开开心心地撰写成文,借报刊博客与大家分享,不断为自己和朋友增添新的乐趣。
    青年人爱好文学,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嫣然”文学社的成立,无疑是为青年开辟了一片蔚蓝广阔的文学天空。社刊《嫣然》,就是这片天空下一块培育文学新绿的沃土。虽然文学的路,是一条艰辛而寂寞的路,那怕你是大学毕业出来的文学士,也未必能成为作家。然而,只要你甘心寂寞,默默耕耘,矢志不渝,就能为文学的园圃增绿添彩。如果有以文学为自娱的心态,那创作还能为你增添无穷的乐趣。
    “东方路上,携手嫣然”。看见这块沃土上的新苗都长成参天大树,孰不嫣然而笑?这是明天。这是我的希望。

 


作家简介:

    湛汝松,以文学自娱的经济管理工作者。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和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现为增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增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在报刊发表过大量文学作品,编辑过地方文学杂志、民间故事集,出版过散文集。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