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郑彦英《风行水上》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08-12-24 00:00:00     作者:钟林威      浏览:9609   评论:0   

 

   

     12月23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河南省文联、河南省作协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郑彦英散文集《风行水上》研讨会,该书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评论家们认为,《风行水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散文中的“无营”理念,像未曾切割的毛边书一般,保留了生活的本真面目,故称之为毛边散文。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文体上,都非常个性化,具有“郑彦英散文”独特的风格。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风格独特,写法新颖,引人入胜,质朴淳厚的作品集。全书的主调仍不外乎乡土叙事,但各篇涉及到了动物,植物,环保,人物,亲友,怀旧,器物,民俗,纪游等等方面,显得题材广泛,笔墨自由,情趣盎然。其中关于狗,白鹭等动物的描写和意义的生发,关于岚溪风光,相思树,崤阪石茶的奇异风物的描绘和哲思,关于土地,吃食,土坑的忆旧,以及关于乡土沉醉感觉的抒写,还有像《武》这样对一个亲人的由受屈而尚武却又不被人理解的行状的极逼真的白描,由于忠实于生活本身,不掩饰什么,反倒显得有声有色,极富戏剧化。许多篇什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雷达在评论文章中提到:我感到此书有一种对散文来说不常见的吸引人的魅力。我认为作者在写法上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竭力追求表现生命原生态的丰富性和粗砺感,尽可能保持记忆和感觉的新鲜,不把一些毛茸茸的东西打磨掉,尽可能保持住特定环境下的气味,色彩,感觉,情景,让现场感,质感,生命的鲜活感,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作家主体的当时当地的真实感觉,以强化真实性和感染力。总的看来,作者不是那种靠知识来补充,或者把书本上恶补来的东西填充到散文里以显示“文化”厚重感的写法,作者更多依靠的是他的直觉,个人经验,生命的体验,记忆中闪亮面难忘的东西,比较排斥知识性的介入,生怕破坏了生命原色的鲜亮。这就使其散文少了些“学术味”,多了些“身体味”。比如他写狗,写白鹭,几乎没有动用已有的关于两种动物的研究资料,完全写他的感觉。我觉得这种写法也许更能保持散文的原创性。
    郑彦英涉猎多种文学样式的写作,写小说也写电影电视剧,评论家们认为这是一种现象,认为作者调动了他作为小说家的一些写作技巧到散文上来了。那就是暗暗讲究叙事的“故事性”,悬念,动作性细节,掌握叙事节奏,让文本好看,诱人,在《武》里,由于不断发生不得不动武的事,变得很“引人入胜”。对此,郑彦英坦言:“哪种方式更能传达生命个体对世界的感觉,我就用哪种方式,不经意忽略了散文写作的规范和防守,却完整地记录下了生命的原生态感觉”。评论家孙荪说:“根本问题在于是否尊重了生活本身的真实性,任何加工如违背了这一原则,对散文写作来说,是不能允许的。散文需要实存的真实,而不是巧妙的‘伪真实’。郑彦英没违反这个原则,只是在突出什么上,加入了某些小说家的能力,应该是允许的。我们只听说过小说家向散文学了什么,从未听说过散文应向小说学些什么,这也许是个新课题,郑彦英用他的散文为我们提供了总结和辨析的机会。”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主持会议,他总结说:“郑彦英的这本新散文集,写法上有创新,内容上有新意,好看耐看,质量上乘,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的重要成果,特向读者们推荐。并希望郑彦英再接再厉,为广大读者写出更好的作品。”(摄影:袁继彦)


在郑彦英散文集《风行水上》研讨会上的致辞

陈建功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河南省文联共同主办郑彦英散文集《风行水上》研讨会。郑彦英是我本人,也是在座许多同志的老朋友了,他的文学成就毋庸赘言。过去,我们更多地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和影视剧作家,随后又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书画家和诗人,还知道他担任过不少重要的领导职务,对他的散文创作,或许还知之不多。我本人也是从报章散见他的散文作品的。他的这本《风行水上》申报了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植项目,立刻引起了关注,作品出来后,广受好评,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作品,这部作品的成功,更是我们期待的。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处,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作家郑彦英创作的新收获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评论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风行水上》是一部见真阅历真情感真性格真学问的散文集。“风行水上”,是美的意境,也是作家的美学追求。我以为,这部散文集的成功,首先得力于郑彦英丰厚的生活阅历,得力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鲜事物不竭的热情,也得力于他“其学无所不窥”的境界追寻。他当过农民,当过兵,也当过编辑、记者、官员,他总怀着孩童般的好奇,面对眼前出现的事物,因此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故乡山村的狗还是部队营地的狗,无论是富豪们的狼狗,还是寻常百姓家的柴狗,都被他写的性格各异、风貌别具、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即使是一次散步邂逅的几只白鹭,也勾起他探究的渴望,引发了他和白鹭的不解之缘,由此又转向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索。最显现其天性的,是《崤阪石茶》,细致入微,娓娓道来,是茶道,也是禅思,是风俗,也是人生,述草芥之小,叹宇宙之妙。我所读过的关于茶道的作品应该是不少了,但写得如此精妙,实为罕见。郑彦英的笔下,这些遭际、阅历,见闻,平实而真切,不耸人听闻,却凝重、辽远,作品中真正呈现了大家气象。其次,这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的美学意识,显现了作家深厚的文艺理论和古代文论修养以及他对创作规律的深刻体察。读到这部作品的题目,我就想起了林斤澜先生和已故汪曾祺先生的一次讨论。大家都知道,斤澜先生是非常注重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小说叙事学研究的,他的作品,也呈现了这种叙事的自觉。因此,有一次和汪曾祺一道外出讲课,斤澜先生就侧重于谋篇布局的话题,而汪曾祺先生,我相信他的说法绝不是故意和斤澜抬杠,但他以另外一种态度,说明了文学写作中“有法”与“无法”的关系。我记得汪曾祺先生的讲话中,也提起文章的谋篇布局,但他说,只两个字:“随便!”应该说,汪曾祺的观点和林斤澜的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但汪曾祺的观点能让写作者更洒脱,去除束缚于头脑中的枷锁,所谓“文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郑彦英借苏洵所言,说“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这种师法自然,不事雕琢,不露匠心的匠心,使他的散文逃离了散文的“真草隶篆”,而具有素朴自然又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可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有没有美学的思考与追求,有没有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其为文所展示的境界是不一样。
    当然,我以为,《风行水上》的创作特色远不止这些,它给我们的启示也远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大家的深入研讨,对这部作品会有新的认识,对我国散文创作水平的提升,对作家本人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助益。
    最后,我予祝研讨会圆满成功!期待郑彦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谢谢!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