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杂文·评论·奇章

隐逸诗人情非隐

时间:2007-05-01 00:00:00     作者:佚名      浏览:9584   评论:0   

 

内容提要:

钟嵘《诗品》有云:“宋征士陶潜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一言似已盖棺定论。本文以分析陶潜诗作入手,从其对自身品行的归省,对外部世界的体察两方面发掘陶潜不为人熟知的一面。

 

关键词:

陶潜  隐逸  固穷守志  关心国运

 

说起陶潜,似乎他早已成了一个“隐逸”的符号,随口吟出即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然而,无论《乞食》中如何“……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饥来驱我去”的辛酸与窘困恐怕只有诗人自己体察之至。

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慰问陶潜,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赠之粱肉,竟不受。麾而去之。(2)——固穷耿介者如斯!《咏贫士十七首》其四亦云:“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覆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面对“倾壶绝余沥,闚社不见烟。”(3)的萧条潦倒,陶潜以古代志行高洁之士黔娄自勉,十分赞赏其为人:“黔先生者,齐人也,修身清节,不求闻于诸侯。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首足不尽敛,复头则足见,复足则头见。”(4

在乱世中求得一处安身避难之所,比之固守节操与志向显然容易很多。至少“处江湖之远”,尚无庙堂之忧。但是,这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凄孤,即是滑入虚无与毁灭的前兆。当世难求同路人,还有古人可寻;也唯有寻求慰籍于前人,至今都背负隐逸名号、不入主流的陶潜,才不会显得如此“突兀”,甚至,是某些怒目金刚眼中的“反动文人”。

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中曾言:“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这似乎与他已被符号化的隐逸形象相去甚远。自29岁出仕为祭酒,至辞去彭泽令,几经出仕与归隐之反复的历程中,只见一脉红线贯穿其间——即关心国运,忧国忧民。

鲁迅曾说过“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5)即所谓“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6)在当时奸臣篡权,胁帝易朝的时代,陶潜惟有安贫守志。归隐田园,才得以避免如孔融与嵇康般无法苟全性命的劫难。但是,一个文人,特别是像陶潜这样耿介清白的文人却不可能麻木不仁,置身“世”外。这种深沉隐蓄的悲愤更兼弦外之音,且看:

                       时运           并序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效。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比新苗。

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论语 先进》中已有记载:“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东晋王羲之更与谢安、孙绰等共41人三月三日与会稽兰亭修褉觞咏,传为美谈。陶潜亦“春服既成,游暮春也。”然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适逢东晋朝政腐败,战乱交错,桓玄杀会稽王司马道子父子,称帝不到半年,又被北府旧将刘裕所杀……从司马道子父子的专政,到桓玄、刘裕的篡夺,陶潜不禁感叹“但恨殊世,邈不可追。”就是在其衣食相对丰裕之时,追慕黄帝,唐尧盛世的幽古之情依然绵绵不绝;“……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此事直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7

孟子评孔子从政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陶潜固穷守志,未忘其身;发端于诗,未忘其国。——无论是他自身节操的磨砺坚守,还是他心系国运,频发悲怆之音,都是在他所谓的归隐身分下,所体现出的人格力量。这不仅仅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独善其身”,更是以身处边缘的视角去体察中心的混沌与浊污,兼济那些后世拜读其诗作,探索其心迹的有心人。

“豪华落尽见真淳”(8)面对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陶潜,在“天子与士大夫共治”模式下苟活的那部分中国文人,羞何以堪?

 

文中未明引语注释如下:

1)《饮酒》其五

2)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3)《感士不遇赋》

4)《和郭主簿》第一首

5)萧统《陶渊明传》

6)《咏贫士七首》其二

7)《高士传》

8)元遗山《论诗绝句》

 

 

 

 

【编者按】

字里行间看到了“隐逸”符号下陶潜辛酸与窘困……特别是“深沉隐蓄的悲愤更兼弦外之音”,笔者有着独特的读书心得,稍为不足的是没有把纸给捅破,在举《时运并序》为例时,若在例后点出这弦外之音,感觉文章会更加充实……

     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参考文献需析出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以及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编辑:幸福白粥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