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原创> 特刊·访谈·专题

为农民歌唱一生——与《乡村第一书记》作者忽培元对谈

时间:2021-02-24 11:29:24     作者:      浏览:9908   评论: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客户端河南频道2月22日电(记者 冯大鹏)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忽培元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自2018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作为重点作品出版发行以来,引起文学界、图书界和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该书讲述了乡村第一书记白朗带领干部群众脚踏实地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保卫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曲折故事,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美妙华章。主人公白朗的实践与思考彰显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


 

专家认为,《乡村第一书记》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景式反映我国农村现实生活的一部精品力作,是当前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某些方面具有“破题性”意义的思考和艺术再现。专家表示,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代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写出了农村的变化,写出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酸甜苦辣,是一部贴近现实、深接地气、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现实主义佳作,是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


 

以下是新华社记者与忽培元对谈录。


19岁的支部书记


问:您有很多诗歌是为农民而写,大量纪实作品中也有农民的身影。谈一谈您跟农村的“缘分”?


答:我自出生起,就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出生在延安的土窑里,从小在农村长大,遇到困难时期,什么苦都吃过,什么饿都挨过。插队后又和农民一起挥汗、一起劳作,在庄稼地里一起吃喝拉撒。


我上的第一个小学是延安李渠小学,学校就位于半山坡,我的同班同学全部都是农民的孩子,我们一起长大。从那时起,农民的孩子、农家的生活、农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就印在了我的生命中,刻在了我的血液里,成为深深的烙印。


高中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延安川口公社插队。一年后,我成了大队支部书记,那一年我19岁。


这以后,我又先后担任过连队的总支书记、公社团委书记等等,兜兜转转,总也离不开农村。大学毕业后,我的工作仍然是跟农村打交道。那时候我在延安行署当专员秘书,经常跟着专员下乡搞调查。后来我担任潼关县委副书记,还是分管农业农村。


问:19岁担任支部书记的经历,给您的人生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在川口公社,我作为支部书记整整干了五年多。当时的我年轻啊,心里不是那么有底气,但也充满干劲,多学习,多尝试。当时的大队领导班子里,两个五十几岁,两个三十几岁,数我最年轻。虽然在职位上我是书记,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和智慧时刻引领和教育着我。


当时,我们那个大队有1000多口人,2000多亩地,我划分成四个作业组,定地块、定劳力、定生产资料、定产量,到年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奖罚,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不错,群众也满意。后来组织派我到任何岗位上,我都干得游刃有余,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各种事宜,我最优先的考虑是搞清楚群众想干啥。群众的需求如果是合理的,我就想办法满足他们,既公正,又要讲道理。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就是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负责,帮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这是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最大收获。


初心与理想


问:是什么促使您写下《乡村第一书记》这本书的?


答: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新角色,乡村第一书记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我在走访中曾遇到过很多第一书记,对他们的工作事迹耳闻目见。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驻扎甘肃偏远地区的第一书记,工作中全力以赴,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研究工作,经常和衣而睡,躺下还和同事商量事宜,忙碌到离家仅仅几十公里,却经常一两个月没空回去一趟。他所说的,所想的,都是这里正在进行的工程、那里正在建设的扶贫车间,哪一个地方,都少不了他,哪个地方,都有不断涌现的问题等着他处理。有时候他会和我说起他的痛苦和焦虑,那其实都已经成为工作常态下的“副作用”了。


这些年,数百万的乡村干部,无论是自觉自发的,还是派驻下去的,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其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与故事。他们的工作状态、效率和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深深打动了我。加上这些年来,我记录了大量采访笔记,空的时候一边翻读,一边思考,一些具体的艺术形象就慢慢在心里成型了。


问:主人公白朗是否有原型?


答:白朗这个人物综合了很多人的经历。这里面有我自己在陕北农村插队担任支部书记的经历,也有我在延安担任市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期间,将梁家河作为自己的扶贫点的经历。在扶贫过程中,我广泛接触了当地群众,很多人谈到了搞沼气、打土坝、解决群众吃水等问题。


白朗的形象,跟淅川县银杏树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涛也有一定关系。王涛跟白朗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在部队当过兵、都是中央派驻干部、都对农村工作充满热情。王涛被派驻担任第一书记以后,想办法引进了绿色环保的利用粘合剂修路的技术,开展玫瑰种植、研发玫瑰系列产品,进行旅游开发,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这些都与白朗的故事密切相关。


问:白朗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年轻党员干部形象,他是您理想的化身吗?


答:我认为自己所走过的路就是白朗未来的路。这些年来,无论在哪一级工作,我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代言人,这是我的初心。我把自己的初心与理想化在了白朗身上。小说中,白朗工作了三年后被提拔为县委书记,我相信白朗这个人物一定会在新的岗位上做出辉煌的业绩,因为他有爱人民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具有公正务实精神的年轻干部。


乡村第一书记这个岗位寄托了我很大的希望。第一书记关乎我们党是不是后继有人,我们的干部队伍是不是高素质,是不是受到群众拥护,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村和农民是创作的园地


问:您1977年写《土炕情话》,到后来的《青春记事》《雪祭》《家风》,以及如今的《乡村第一书记》,这五部小说反映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每个十年间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不同现实问题,记录了农村一步步走来的艰难探索。您在创作上似乎对农村“情有独钟”?


答:没错。我生活经历的独特性决定了我对农村特别关注。我的作品中很多内容都是反映农村生活。可以说,农村和农民是我创作的园地,也是我生活的园地、精神的家园。


问:当今时代,农村和城市并不是绝对割裂的。


答:对,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加深,农村和农民与城市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联系恰恰是我作品的关注点。


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传统农业农村与现代文明之间,人们往往要经历种种选择、考验与挣扎。这是现代农村和农民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我的很多人物形象都致力于反映这部分内容。


问:《乡村第一书记》中的一系列人物,或多或少带有在“城乡夹缝”中抉择的色彩?


答:是的。比如书中的主人公白朗,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意识的村内企业家刘秦岭,以及村里其他四位复员军人,这些人在商业战场上摸爬滚打之后才意识到建设家乡义不容辞,毅然回村创业。还有“90后”见习村医姜改改、支教女教师蔡金凤等,这些人其实就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的文化理念。这些人物不仅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村人物风貌,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传统农民如何脱胎换骨、如何成长为新农民。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会出现不断的反复甚至是曲折或倒退,但乡村振兴的大趋势是一种必然。


问:是什么驱动您这些年笔耕不辍,坚持为农村、农民振臂高呼?


答:有一个关于文艺事业的发问:文学艺术究竟应当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我认为,答案是清晰可见的: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写作的出发点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状况、内心诉求,脚踏实地地写作,而不是不切实际、流于表面地去写一些浮华的东西。我想作家应当有这样的追求和自觉。时代在这里激流奔涌,文学更应当在这里发出具有感召力的响亮声音,写出平实故事下的思想潜流。(完)


责任编辑:沃沃鸾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