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人们的心中,就如同太阳照耀在天地间,永远光明,永远存在.。生命有衰老死亡,智慧却永恒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有人说:“智者因为常常用心而智,愚者因为不肯用心而愚,所以人生而智时,不得矜于智而忽略了用心,生而愚时,不得拘于愚怠慢了用心。”
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庸之道”视为贬义词,并攻击它腐朽没落,这是对中庸的不了解或曲解。所谓中,就是本体,就方法;所谓庸,就是实用,就是实行。孔子说的中庸,就是用于中,行于中的大道。《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儒家推行中庸,目的在于使天下的人达到理想境界。孔子告诉曾子说:“我的学问始终用一贯穿着。”孔子又告诉子贡说:“我用一贯穿着我的整个思想。”这个“一”,就是中庸智慧。
在处世上恪守中庸,才有好的人际基础。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尽管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需要维护面子。当年刘备攻取西蜀时,曾与刘璋在涪县相遇,刘璋部下张裕脸上长了不少胡须,刘备拿他开玩笑:“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南西北都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而居呢?张裕回答:“从前有人做上党郡潞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题署好,如果题“潞长”,就漏了“涿令”,题“涿令”,就漏了“潞长”,最后只好署“潞涿君”。借“潞”为“露”之谐音,讽刺刘备光露嘴无须。后来张裕归附刘备,刘备不忘当年受辱,借机要杀张裕。因个人的恩怨,却要杀手下人,有违中庸之道,太过激了。
春秋时期,楚庄王红绝缨得士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切可以宽容的过错,都应当尽量给予宽容。给人玫瑰的手上,常有一缕芳香。帮人藏丑不是姑息纵容。帮人藏丑是为贵珠出病蛙,美玉出丑璞创造转化的条件,是化丑为美,化害为利,化消极为积极。这不仅需要善良和智慧,而且需要胸怀和勇气。
另外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朝时郭子仪的儿子和儿媳在闺房吵架,郭的儿媳是当朝公主,平时骄横路跋扈,郭的儿子一怒之下冲老婆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是我爹不愿做皇帝,你才成今天的公主!公主一听,立即把这告诉了皇帝。但皇帝只一笑,说,确实如此,没有郭子仪我今天做不了皇帝,他说点私房话并没有欺君妄上。皇帝的话说得轻落得重,一面承认郭子仪的功带,一面强调了自己的君王地位,皇帝的话让郭子仪诚惶诚恐连声谢罪。
这个故事告诉咱们 ,强势人群的中庸之道关键在于充足的自信!你有足够的自信维护自己的强势状态,那么那些无伤大雅的窃窃私语便大可一笑置之。
中庸的处世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缓和矛盾。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它像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让咱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这便是中庸之妙!
万千历史烟云已经消散,现在的我们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思潮,必须要放弃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思想,让自己学会尊重各种角色的社会人物;让自己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从一个社会化大分工的体系中获得自我的价值,而这一切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中庸开始,不如此,我们就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先哲的伟大思想已经辉耀千年,而今天对我们实践而言就更有着全新的指导意义。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