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文学批评敢不敢直面批评?

时间:2009-03-02 00:00:00     作者:文汇报 范昕      浏览:9579   评论:0   

 

文学批评敢不敢直面批评? ——“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话题引起广泛关注

  在日前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上,《北京文学》名誉社长、主编章德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文学批评存在的种种弊端,如思想单薄精神贫乏不碍世情不伤友情作品不看完就吹捧,使人生疑等等,更认为红包批评、人情批评,距真正的文学批评精神已相去甚远,一时间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度反思。当今,文学批评敢不敢直面批评?有没有丧失公信力与影响力?笔者为此采访了《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先生。
  失语与发声遇尴尬处境
  虽然文学批评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却无法回避文学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就隐隐遭遇的尴尬处境,尤其是频频为人诟病的失语现象。在新书研讨会上不乏这样的景象:批评家拿起话筒,不紧不慢开腔吐出的往往是新书刚拿到手不久,没来得及细看,我就简单说上两句……”发言往往抛弃文本只谈理论,与创作本体渐行渐远,如此批评不失语失效。诚如章德宁所言,物欲膨胀的商业时代,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丧失了独立的追求、鲜明的主张与态度的真诚。
  长期活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林建法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当代文学批评始终与文学创作齐头并进,上世纪80年代初,批评敢于提出新命题,为创作指明方向。今时今日,像王晓明对作家创作障碍问题的研究《对现实伸出尖锐的笔》、谢有顺对余华创作变化的理解《余华: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吴俊对王安忆的评论《瓶颈中的王安忆》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文学批评,它们并没有因为当今作家与批评家的交流越来越多、彼此越来越熟悉而不敢讲真话。
  可以不留情却须有品格
  眼下,无论是专业的评论期刊还是非专业的媒体书评,吹捧多、批评少、褒扬之声太盛,颠倒黑白、文过饰非,是文学批评被人诟病的又一顽症。几年前,《当代作家评论》就遭遇过当代作家评论等于当代作家表扬的尖锐质疑。林建法坦言,杂志社经过反思后,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刊登几篇剑指王安忆、余华等文学名家的批评之作,虽然绝对数量不多,但份量足、言之有物。他认为,批评需要说到点子上,好的批评家贵在真诚,揭露缺陷也应慎之又慎。批评文章应该是说理的,有发现的,可以指名道姓,可以对作品批评得不留情面,但必须有真正的批评品格,而不是搞人身攻击,张口乱咬人。当下流行的酷评,开骂得痛快淋漓,但对一个问题的发言未免显得有些随意,选择批评对象时抱着希望造成新闻效应的心态,反倒混淆了真正的文学批评。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