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一个送给送给南极,一个送给送给北冰洋,一个挂在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个角落,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种太阳》的旋律能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但在昨天地球一小时活动进行的时候,我的回忆变成了忧虑。
当然我并无诋毁词作者的意思,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全球变暖的严重问题或这些还没引起各方的重视。《种太阳》是用童声单纯地说出了最美的愿望——让世界变得温暖又明亮,与许多传统儿童歌曲不同,她没有夹带习惯性的“政治教化”,而是多了一份全球视角的人文关怀。
那为什么要提这首歌?是那个地球一小时活动引发了我的联想。“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熄灯一小时,展示公众对达成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真的参与熄灯一小时,就表明人们的支持吗?就算支持,真的能改变人们长久形成的意识吗?或许刺激也是一种对部分人的瞬间刺激,长期的麻木不是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便能疗治的。熄灯一小时所造成的经济和所附带的时间、价值损失姑且不论。
“从小顶八十”,人的良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意识也常以最原始最童真的意识为基础。你说你熄灯熄的再猛,而孩子们仍在盼望着“种太阳”。(他们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受到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启蒙)很显然,这熄灯也熄的窝囊。我们社会中的成年人应该首先担负起责任,别光喊口号,别只搞些形式主义,而是多做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小事,进行直观的“身教”。科学界可以编写一些针对儿童的节能环保小常识,文艺界可以创作一些与时俱进的通俗易懂的节能环保类儿童文学和歌曲,这些不失为较有效较易接受的“言传”。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某个国家搞一个环保主题的征文大赛,收到了很多来稿,但最终把大奖颁给了一个孩子。很多人非常疑惑,主办方于是发表了声明,原来所有参赛者中只有这个孩子是在一张稿纸的两面书写的,其他所有人都只使用每一张纸的正面。看来,正是这个孩子“真心环保”的实际行动折服了所有评委。殊不知,熄灯一小时活动的主办方光为这场活动所作的实地调研、多方研讨、印发文件等一系列工作本身就着实增加了“节能环保”的负担,倡导节能环保者正在与节能环保背道而驰,这又能作何解释。
与熄灯一小时很相似的倡导节能环保活动还有很多,曾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则“素食主义”的公益广告,阐述了素食可以减少N多二氧化碳,能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这种倡议也是很可笑的,除了一些有宗教原因的素食主义者,大多人是习惯了营养均衡的。这项活动当然也不会得到太积极的响应,毕竟很少有人会牺牲自己的食肉权利来保护环境。如果真的这样施行,是不是要彻底改变人的饮食结构,进而将人通通变身为“食草”一族。这种倡议是没有太大实效的,反倒是对人的生理特点的蔑视,对人最基本的生理权利的剥夺和对人性的不尊与扭曲。
培养人们(尤其是儿童)意识的同时,科学界和节能环保的专家应该从科学方面进行有益的试验与探索,研发出相关的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而政府、企业应该在工作与生产中落实节能环保的措施,全社会应该共同有意识地行动起来。
节能环保,该从何做起?拙文权当抛砖引玉,以求更多带着思考与实践的人来加入“节能环保务实派”的行列。
【编者按】诚然如是,环保还是务实的好,少一点形式主义。
编辑 儿狼
2009-3-3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