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思恩的叶子
配图:广东校园文学网
韩寒的《现代诗一首:周正龙的反义词原来是陈冠希》中写到“一个是假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一个是真的,但希望大家都认为是假的/他们该是多么羡慕对方啊”冒昧地套用韩寒的逻辑,那么推理得出:周正龙的同义词是余秋雨。
2007年10月12日 ,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 2008年5月23日 ,余秋雨在《就汶川赈灾捐款答记者问》的博文中声称自己“给四川捐款一次高达20万元”。本来两件事情都是一件好的事情。一个靠“虎”出名,一个靠名气出名。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肥”,人首先拿来开刀肯定是肥猪,而一群默默潜伏在网路和生活无名处的“好事者”肯定在设法拿名人开刀。
记得《千年一叹》吧?一看书名,觉得大气吧? 但是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叹气只是一种生理行为,说白了,也不就是呼气,就算你再“长气”也不会超过5分钟吧?哪里千年一叹呢?这可是千年万年的奇闻呢!他随意的一句捐款高达20万,可能只是运用了他擅长的文学写作手法罢了。
可是,这次“好事者”可不买余先生高超艺术手法的帐。今年五月份有博文提出质疑,捐了20万总会有汇款记录,总会有收据证明吧?好,把能够证明你捐款的东西拿出来吧。余先生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他没有站出来,而是暗请九久读书人文化公司董事长以局外人的身份把他的“所见所闻”讲出来,原来20万不够建小学,所以改为建三间图书馆,而三间图书馆还在建设中,赶在九月开学使用。此话说得有理有据,还暗里强调捐款证据就是建设中的三间小学,仿佛对“好事者”说:“看好了,九月份就有三间图书馆建好了,那是20万投进去的产物!”可惜,“好事者”中总有比余先生高明的人物存在,他们看似八卦地一问余先生的图书馆建在哪里啦?有空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去参观那三所学校。余先生的回复是学校是合并的,名字还没有定出来。这答案可是愚蠢到极点了,再没有常识的人都可以提出致命的质疑。可能余先生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又一最新说法出来了。余先生原来确实有意捐赠20万元,但这些钱不足够建一间学校,于是改捐书籍,而且这些书籍的价值还高于20万。但不幸的是当地学校撤并,这事又拖了下来。最关键的是,余秋雨与都江堰教育局之间没有明确的协定,而是口头意义的“君子协定”。
余先生一句“大气”的话或许最初只不过是“吹牛”罢了,但是余秋雨是何许人也?说出的话不能不算话,肯定有很多“余粉”拿出来炫耀自己偶像的侠骨丹心啊!那些本来就对余先生敏感的“好事者”肯定不服气,坚持立场地指责余秋雨是“文化首骗”,正所谓立论要有站得住脚的证明支撑。所以迫使“好事者”的一场“文化苦旅”,再次验证由爱迪生名言演化而来的“成功=99%的汗水+1%的天赋”的正确性。在牛皮撮穿后,不认错也可以,余先生只要笑哈哈地说“20万其实是一个艺术上的说法,20万不是庸俗的金钱实物而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代称。。。。。。”有的没的,通的不通的,懂的不懂的胡诌一下肯定也可以忽悠一下“好事者”,幸运的可能还能被冠上 “幽默大师”称号呢!
错了,不认错也算了,可恶的是还要继续错下去。把别人撮穿的牛皮粘好就以为可以继续吹,谁知越吹越大,越大越要粘,最后由自己吹破了,还要粘多一次,“20万捐款是口头意义的“君子协定”,与都江堰教育局之间没有明确的协定”。说白了,余先生的意思可能是,我不过和那局长喝多了说了酒后话,或者和那个记者酒后在“赋文”罢了。
【编辑按】:现在这社会,总是有人兴风作浪,断章取义。目的是为了炒作。
——黄锦豪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