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盆 兰 花
——吉首大学“三下乡”医疗服务队纪实
(黄勇华 陈艳林)
曾几何时,许多人问起,湘西在那里?湘西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在沈从文的书里,湘西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的确,湘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湘西人把淳朴的情愫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夹杂着一种和谐的温馨。吉首大学“三下乡”医疗服务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正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谱写着一曲曲美丽的旋律。他们顶着烈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为病人祛除痛苦的希望;他们冒着风雨,用诚挚的心,收获着赞誉与感动。
在我们三下乡的这些日子里,有种情绪一直缠绕着我,让我日夜难寐——那就是感动。感动缘何而起?缘于湘西人民独有的热情,缘于“三下乡”医疗服务队员为当地群众祛除病痛的执着。在工作开展的十天里,他们共接诊病人500余人,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共步行了100余里的山路,为村民提供了以体格检查、量体温、脉搏、血压、针灸为主的医疗服务。每天,起床最早的是他们,吃饭最晚、睡得最晚的也总是他们。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奉献,明白了什么是感恩。他们和村民心连心,展现着一场人间真情剧。
刚开始,医疗服务队的队员们受尽猜疑,当地的许多群众,都认为这群大学生只是会耍“小打小闹”的把戏,不会看什么病,对队员们的工作仅仅持着观望的态度。但是,我们的医疗队员们,仍然坚持着,用自己的诚意和热情,感染着村民们的心;用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治好了病人的病。“苦心人,天不负”,队员们向苗寨的民众们证明了自己到来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由此,越来越多的苗寨村民闻讯前来就医。
李爷爷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苗寨老人。第一次见到他时,便感觉到他饱经过沧桑。烈日在他的身上打下了厚厚的烙印,岁月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黄褐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在诊断中得知,他患有慢性肠胃炎已经10余年了,花了很多钱,走了很多路,寻了很多医,但一直没有好转。为此,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求助我们的医疗服务队。医疗服务队的带队老师李春梅,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为他作了细心的检查。由于医疗服务队所带的医用器具和药品有限, 李 老师给老人开了三天的药,并嘱咐他一定要按时按量吃。老人拿着免费发放的药,嘴里含着感谢的话,眼中噙着感激的泪,步履蹒跚地走向了回家的路。
事后第三天,也就是老人吃完药的那天所发生的事,让我们“三下乡”服务队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一大早,我们实践营地的值班人员便看见开始是一个小点,后来是一个人的外形,再后来是一个佝偻的老人扛着一盆粉红色兰花慢慢向营地移动的情景。走近了,才看清,这个扛着兰花的老人就是三天前在医疗队医治慢性肠胃炎的李爷爷。碰巧,那天我们的医疗队所有成员又都早早地扛着药箱离开了大本营,下到了苗寨。李爷爷向我们的值班人员说到了我们的医疗队的 李 老师治好了他久治不愈的病,他要亲手把这盆兰花送给她。值班人员得知老人的来意后,给他倒了水,让他休息休息,然后对他说了 李 老师带着医疗队去了偏远的苗寨,要晚上才会回来,并且说明了我们不能收任何人的任何礼物的规定。但他一直坚持说,这盆兰花是他走了很远的山路才送过来的,他绝对不会再抱回去。值班人员原本以为,老人会改天再来,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老人一直等到了晚上,等到了我们的医疗队归来……
经过领队的同意, 李 老师再三权衡之后,看着老人诚恳的眼睛,收下了这盆兰花。当兰花从老人那颤抖的双手中移动到 李 老师手上时,老人无语凝噎。这一刻,我读懂了他对我们的感谢和希望。在场的人眼含泪水,深深为之所动。接过兰花,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后,兰花就摆在我们的实践营地,每当我们看见这盆兰花,一种责任感便欣然而起,一种使命感便油然而生。
一盆兰花,在一般人眼中,也许不名一文。但是,在吉首大学“三下乡”医疗服务队中,却贵比真金,不仅仅是因为它凝聚着苗寨民众与我们实践队员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我们服务群众的执着和决心。“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留给了脚和土”,我们不仅不会弄坏这盆兰花,还会让这盆兰花的香飘到很远,很远……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