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中国城市文学为什么写不过乡村文学?

时间:2009-08-19 09:04:47     作者:佚名      浏览:9738   评论:0   

 

     语言的贫乏 认识的缺乏 价值观的“偏见”

  为什么城市文学写不过乡村文学

  在近现代文学阶段,中国的城市文学首先产生于上海;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叙事也一直稳稳地占据乡村叙事的上风。而当代城市叙事却风光不再,在整个文学叙事的格局中,只占据很小的分量;在茅盾文学奖历届的获奖作品中,城市小说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得奖的基本上是写村里的事。出现这样的状况,归根结底说明了城市文学的薄弱。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王纪人认为,至少在艺术上还不足以吸引审美的眼球

住在城市的作家,写起城市生活因何反不如写村里的事儿得心应手?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上海文学周举办的文学与城市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评论家和作家就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事一题展开交流研讨,分析了当下中国城市文学书写贫困的原因,为当下文学创作探讨新的方向。会上,有观点表示,语言的贫乏、认识的缺乏、价值观的偏见是制约城市文学发展的三大因素。

  语言:缺乏特色的全球化语言

  作为思想的载体、文化的符号,语言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作协创意部的主任胡平提出,现在城市文学难写好的一个原因就是,城市中方言的隐退。而乡村在这一点上没有大变,不得不承认,乡村在语言资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他认为,农村生活的小说之所以好看,因为它的语言中有地域的特色、历史的积淀,而城市文学在这方面明显有所欠缺。

  胡平指出,目前城市语言主体变化很大,说方言的人已经不多了;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尽量在减少说自己的方言,而改用普通话。加上外国人,北京的语言现在全球化了,在这种背景下,用(现在)北京的语言写小说就有问题了,生动性、文化底蕴之类的东西就少了很多。

  认识:只看到城市的冰山一角

  文学源于生活。而研讨会上不少学者、作家们坦承,自己对城市的了解其实非常片面,的确是写不出好的城市文学作品的一大原因。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孙颙开门见山,城市的丰富性,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冰山的一角……有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他认为,这也是城市生活丰富多彩、而城市叙事作品反倒不及乡村叙事作品丰富的重要原因。

  孙颙的话引起了不少与会者的共鸣。知名作家王小鹰直言自己对这个城市一点都不了解,而且由于在传统道德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永远拿过去的价值观来评价现在的城市……只是写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东西

  北师大教授张清华认为,城市文学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家的描写,能让读者生成对这个城市文化的印象和理解,让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了解不再局限于城市一角。而对于作家来说,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这个城市,又如何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城市印象,如何能体现城市文学的意义所在呢?

  价值观:逃离城市,回归农村

  文艺报主编阎晶明提出,城市叙事和乡村叙事其实在道义上就有一种高下之分;这样的区别对待使许多作家在写作时潜意识里就会回避融入城市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是一个逃离之所,回归乡村才是崇高的。否则,这本小说在价值观上就大打折扣了。他指出,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文学,还存在于外国文学。我们看的美国的一些大片,往往在乡村的那个家,才是主人公回归的地方,只有对那个地方念念不忘,才是符合道德的

  北师大教授张清华随后的发言为阎晶明的观点做了一个补充。上世纪90年代前,中国当代文学是没有城市叙事的,而在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对立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肯定乡村、贬低城市。在他看来,在美学上,城市叙事较乡村叙事的确存在劣势,而且至今仍然存在。

  (记者 姜小玲 实习生 陈文华)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