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全国首个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启动

时间:2009-08-20 16:40:26     作者:李培      浏览:9732   评论:0   

    50万元悬赏优秀作品    

    前天下午,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征文活动在北京启动。“在我的记忆里,中国作协从未批准或主办过关于华侨文学作品的评选,这次评选填补了空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洪波说。 

    据了解,这是新中国建国60年来我国第一次面向全球征集反映华侨生活文学作品的大型活动。作为主办方,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说,“希望‘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能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成为一个常规的奖项。” 

    本次评选征文的范围从1949年10月1日起,堪称对60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及国内作家所写华侨题材文学一次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文学评选。这一活动究竟能征集到什么样的优秀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如何看待建国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作协有关负责人,并专访了著名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饶芃子。      

    全国首个华侨文学奖     

    什么是华侨文学?高洪波认为,华侨文学应该是写华侨和华侨写的文学作品,关注的是海外华人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奋斗史,比如上个世纪末红遍全国的《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就是华侨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与大陆文学相比,华侨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他们站在海外,与国内作者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这些作者及其作品的视野更宏阔,题材和人物更丰富,历史纵深感更强,表达更新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认为,华侨文学的范畴比海外华文文学范畴更广,包括身居海外的华人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还包括在国内生活的作家所写的相关华侨题材的作品。“比如最近颇受关注的张翎的小说《金山》,写了广东开平一个方姓家族在海外的兴衰史,在整个华人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征集60年来优秀作品     

    “拉起高高的桅杆就站起了坚强的身躯,苍茫的大海上迈开勤奋坚毅的双脚;一个个南洋客讲述着背井离乡的辛酸故事,一群群金山伯叙说着腥风血雨的苦难煎熬。”文学大奖启动之际,丘树宏写了一首诗《华侨,中国桥》,中山籍的著名作曲家李海鹰答应为文学大赛谱曲且不收任何费用。李海鹰说,昔日作曲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将华侨们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今天,他希望《华侨,中国桥》能够展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时代的华侨融入世界的开放精神。 

    据了解,这次华侨文学奖分为小说奖(含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歌奖(新诗集)、散文奖(散文集)、纪实文学奖(含长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剧本奖(含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专题片剧本),参评作品出版时限为自1949年10月1日至下月30日止,作品要求在国内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过。最终评奖结果于11月12日公布,将在中山市“孙中山文化周”期间举行盛大颁奖典礼。 

    丘树宏介绍说,这次全国性的文学评奖总共奖金达50万元,将评出5个门类的最佳作品奖各一名,最高奖金5万元。 

    ◎专访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饶芃子:

     海外华文文学经典作品很多 

    记者: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专家,您如何理解华侨文学的范畴? 

    饶芃子:华文文学是一种语种文学,跟英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类似。世界华文文学包括中国和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的文学。这与海外华人文学又不同,因为海外华人用母语和非母语创作的文学,都属于海外华人文学。 

    记者:海外华文文学有什么特点? 

    饶芃子:第一个是跨文化性。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之根是中华文化,但在海外定居后,他们又会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第二是边缘化。因为华人在所居住的国家是少数民族,他们跟主流文化之间会有碰撞,有难以进入主流的苦痛,有放逐和漂泊的情态。第三是世界性。华人移民遍布世界各国,他们根在中国,花开在异国。 

    其实,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华文文学跟各国文学都离得很近,他们与当地的文学是互相渗透的。所以他们在题材和技法方面跟本土会有不一致之处。但是大陆文学根源厚实,很多华文文学都受到大陆历代文学的影响。应该说,北美的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成就最高,因为这个地区的华文作家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比如白先勇、聂华苓、于梨华、欧阳子等。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