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31日在京逝世

时间:2009-11-01 17:50:13     作者:佚名      浏览:9779   评论:0   

   

 

   光明网北京1031日上午11时电 记者金振蓉、刘新武、齐芳报道: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简历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学术贡献

  • 应用力学
  • 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一些温度变化情况...
  •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 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
  • 工程控制论
  • 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 物理力学
  •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 系统工程
  • 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在80年代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
  • 系统科学
  • 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网友留言

国为重,家为轻

让我们用“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他的评价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老人吧: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网友“青青子衿”

虽然知道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闻讯仍不免潸然泪下——天何不假年斯人!使国失去栋梁、民失去导师。他是道德的楷模、理想的高标,是真正优秀的炎黄子孙。

——网友“uzq

痛悼!真想替您向天再借五百年。

——网友“方寸之间”

悲夫,英雄跨鹤归鸿蒙,剩十亿国民怀高士,两弹震吼铭青史;惊矣,人杰挥手辞暮年,留百万热土念达人,一星耀闪指苍生。

——网友“黄龙”

一生功绩发两弹,近百人生亮一星。

——网友“xxx751025

悄悄地,您逝去了,我们都沉沉地思考:倒下去的是您消瘦的身躯,继续开拓着的是您系统科学的思维!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网友“法一” 晨报记者 朱烁 整理

 

 

钱学森语录

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晨报记者姜葳 整理

 

 

钱学森经历

“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师!”

生于19111211日的钱学森,23岁于上海交大毕业后远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并得以参加机密性工作。1948年新中国解放事业胜利在望,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国,并要求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

1950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非法入境。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下令,宁可枪毙钱学森,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抵得上5个师!”钱学森这时立即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准备一去不返,但将要出发时被拘留起来,两个星期后虽经同事保释出来,但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被滞留5年之久。

1955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8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以钱学森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108日,钱学森一家到达香港,同日过境,回到了祖国。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199110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同年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9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