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蒲荔子)被戏称为文学“广交会”的第三届全国“三名”笔会前日在中山举行。会议上,广东省作家协会和中山市委宣传部把《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文艺报》等18家报刊和出版社的掌门人与广东省作协的作家们聚集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推介和约稿荐稿。
“三名”笔会后,广东省作协还召开了第七届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山市一中学生“天目灼灼”(原名沈灼灼)被正式批准为省作协会员,成为省作协最年轻的会员。沈灼灼小学三年级就出版了《一个8岁女孩写的童话———宇宙除魔历险记》,高三时又出版了18万字的关注生态环保的专集《只缘一段动物情》。另外,上官午夜等12位网络作家也加入了省作协,其中王守东凭其文学网站版主身份入会。
很多编辑和作家是第一次来中山,他们对中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建设表示赞叹。中山市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介绍,2007年,中山市委、市政府以市委一号文的形式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从2008年开始,中山市决定在3年内由全社会共同投资100亿元,打造以孙中山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公共文化、博爱文化、“三名”文化(即名人、名牌、名作)和生态文化为内容的“八大文化工程”,并将“名人文化”作为“八大文化工程”的重要内容。
孙中山贯穿了中山2009年文化活动的全部。这一年,已成功举办两届的“孙中山纪念周”更名为“孙中山文化周”,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长篇报告文学《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电视专题片《中山路》等作品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海外中山人》、《中山影杰》以及即将启动的《中山人在上海》等都不约而同地打上了“中山制造”的烙印。接下来中山将陆续推出另一批文化名人的系列活动,如第一次提出应在上海办世博会的郑观应就是中山人,中山已经向上海世博会捐赠了郑观应的铜像;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辛亥革命重要的“母体”,中山将举办第二届华侨文学奖,并推出一系列电视专题片、电视剧乃至电影。
丘树宏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中山有120多件(部)作品获省以上奖项。2009年,中山获奖文艺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创下历史之最,内容也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电视等多个领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