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中国小说学会年会在广州举行

时间:2007-12-22 00:00:00     作者:佚名      浏览:9717   评论:0   

 

 

 

新闻来源:广东作家网

http://www.gdzuoxie.com/wtxw/gdwtxw/200712070111.htm

 

 

 

 

   关注底层关注“80后”

 

  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广东商学院承办的中国小说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以“二十一世纪文学与中国小说创作”为主题,并分为三个论坛:新媒体、新人类、新文学;“底层写作”与转型期的中国经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小说。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雷达、汤吉夫、陈骏涛、李星、夏康达、陈公仲、吴义勤,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吕雷,广东商学院院长吴家清、党委副书记马明华,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出席会议。

  本届年会应邀作家杨显惠、韩石山、王松、潘向黎、葛水平、张悦然等参加会议。本届年会还完成了新老班子的交接:新增汪政、阎晶明、李国平、何向阳四位评论家为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推选江冰、卢翎为中国小说学会秘书长。汤吉夫不再担任秘书长之职,几位年长副会长也将陆续卸任。

 

 

 

  “80后”首次纳入小说学会研究视野

 

  和以往年会不同,本届年会首次将“80后”作家作品纳入小说学会研究视野,主办方还邀请“80后”作家张悦然与会。分论坛之一的“新媒体、新人类、新文学”讨论现场也吸引了众多“80后”学生参与。

  广东商学院教授江冰在大会发言中谈到,80后一代在全球化、后现代化、网络化、消费化等社会形态下呈现出“无主题变奏”的局面,也引起青年文化的价值裂变。尤其是他们对传统的抛弃姿态表现尤为明显,再加上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使得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孙睿等“80后”作品占了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80后”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希望,但江冰也指出:“80后”作家要提升自己的写作格局,必须在青春资源的经验转换、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网络空间的精神超越上做出不懈努力。

  以写“苦难”为文坛关注的天津作家杨显惠谈到“80后”的创作,认为“80后”作家普遍没有经历多少苦难,但他们会长大,会逐渐走向深厚。

  面对论坛中大部分代表认为80后一代没有苦难经历,“80后”作家张悦然却道出了他们的“苦难”:茫然、孤独、没有机会成为英雄。“其实‘80后’不叛逆,反而太现实了。‘80后’一出生就被告知世界是完满的。‘80后’的父母都是上世纪50到60年代出生的,是接受传统教育最深刻的一代,这一代人教育出来的子女是最现实的。”

 

 

 

  底层写作及其相关理论亟待深入

 

  关于底层写作,一直是文坛和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底层文学的创作及相应的理论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评论家汪政认为,这本身反映出社会对底层生存的关注,也反映出底层的多方面诉求已成为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汪政也指出,底层写作及其相关理论亟待深入与提高。

  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当下很多底层写作的作家正陷入到一种对苦难的迷恋性怪圈之中,很多作品甚至以颠覆日常生活价值观念为代价,来演绎苦难的生存景象,放大不幸的生活处境。苦难并不等于正义,展示苦难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彰显了作家的道德姿态,但并不等于他们就拥有了某种艺术上的优势。

  评论家雷达就“底层话题”也做出呼应,他在大会主题发言中特别提出了“亚乡土文学”概念,认为“乡下人进城”形式在文坛仍占重要位置。但整体看来,底层(乡土)写作仍遭遇困境。问题的症结在于,底层(乡土)写作不能总是停留在原有的启蒙话语,或一般的寻根反思话语上,应该有所拓展,强化现代性眼光,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新的精神建构和新的精神个体的成长上。雷达认为,当前有一些作品在努力发掘乡土中蕴含的现代人亟需的精神元素上,有一些作品在向环境主题、乡土寓言、生态问题延伸上,都有值得注意的动向。

  研讨会上,代表们还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小说”这一论题展开讨论。陈公仲、陈冲、崔志远等作家、评论家强调,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作家自身要寻找到一个与现实世界的对接点。如果一味以美国文化为主导,那中国文学的出路还是找不到。(文学报 陆梅)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