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当过小学教师的商晓娜擅长“成长”题材,现已出版《一年级的小豌豆》、《一年级的小蜜瓜》、“我们班的博客”系列、“同桌秘密日记”系列、“绝佳拍档”系列等图书。
“被迫”写故事的小学教师
商晓娜出生于1980年。她表示自己很喜欢80年代:“我记事很早,那个年代感觉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大家也都有奔头。我们那时比较快乐、学习负担也很轻,不像现在的孩子要报那么多辅导班。”
童年的商晓娜迷上了阅读,而且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被她视为上帝赐给她的学生时代的最好“礼物”。
2001年,商晓娜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她多次用“突然”这个词来描述自己身份的转变,“自己一直是学生,有一天,一下子做起了老师,一段时间感觉很不适应,而且很迷茫。说实话,我根本不愿意毕业。”
然而,工作还是要做的,而且商晓娜也想把它做好。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她每周都坚持给孩子们读童话故事。渐渐地,商晓娜能够找到的童话书都差不多读完了,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尴尬。
一次,学生问商晓娜能不能自己写一本书,她回答说:“可以试试。等有空,商老师就写故事给你们看,保证好看。”没想到一句玩笑话,竟然让很多学生翘首以待,他们时不时地询问故事的写作进展。面对“舆论压力”,商晓娜只好硬起头皮去编故事。
在课堂上,商晓娜把自己写的故事读给学生听,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后来,外班的老师也将她写的故事读给孩子们听,效果不错。“主要是那些外国童话书,生活离我们的孩子太遥远了,而且主人公名字还很长,不容易记。”商晓娜笑着解释自己早期“走红”的原因。
2004年夏天,在同事的建议下,商晓娜去沈阳的春风文艺出版社投稿。她没有任何经验,很紧张地将书稿交给编辑,没说几句话就走了。因为没抱多大希望,商晓娜很快忘了这件事。然而,就在那年冬天,她意外地收到了出版社的用稿通知。
于是,商晓娜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魔法听诊器》。拿到了两本样书后,她将它们悄悄送给两位学生――一位学生是书中的主人公,但平时非常调皮;另一位学生则很喜欢看书但从小有听力障碍。“在我眼里,他们就是天使,而且是需要鼓励的天使。”商晓娜说。
喜欢出“新”的儿童图书编辑
2006年,春风文艺出版社需要一名儿童图书编辑,询问商晓娜是否有兴趣担任。经过一番考虑,商晓娜决定尝试一下。
她说,刚去出版社那会儿是春天,沈阳城内的桃花开得分外娇艳。一切,她都感觉很新鲜。
在出版社的日子里,商晓娜喜欢给新人一些机会,“只要遇到有潜质的作者,我都会很兴奋,我自己就是从新人做起的,非常理解他们的不易。”
目前我国儿童图书的量上是有了一定的增长,然而质上并不令人满意。对于如今的写作格局,商晓娜表示,以曾经的编辑身份来看,现在虽然出了较多的儿童文学作家,但表面的繁荣后面仍然有不少问题,“很多书都是重复出版,创意不够,作家也存在着重复授权的现象,同样的书稍微改头换面就交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儿童图书一定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作家们要降低姿态,蹲下来跟孩子们交流。”
在编辑生涯中,商晓娜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编一套先锋的图画书。“当时,那是我的一个心愿,而且那时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类似的有竞争力的作品。我争取了很多次,都无功而返。”
重视“微观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家
2008年,商晓娜辞了出版社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专业作家。她笑称:“专业作家还有一个称谓,叫‘无业游民’。不过,领了一张‘失业证’,我倒安心了。”
对于“失业”后的时间分配,商晓娜向笔者扳着指头算起来:“我一般上午写作,中午散步,下午逛街,晚上去看看电影之类的。周末嘛,我要休息的。写完一本书,我要给自己放一个假。我不想那么匆忙,好书是要轻松地去写的。”
如今,很多年轻作家正以一种时尚、轻松的面貌出现,他们更愿意享受生活,这也消解了一些人对传统作家的印象。儿童文学的写作路向也在此中经历着一种变革。
自五四运动起近百年来,中国的儿童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从冰心、叶圣陶,到陈伯吹、张天翼、严文井,从叶君健、柯岩、洪汛涛,到郑渊洁、曹文轩、梅子涵、秦文君,再到近年的杨红樱,他们构成了一个精神谱系,这个谱系里书写着“常”与“变”。
对于前辈们,商晓娜表示了敬仰之情,同时也强调:“现在的孩子要面对更多的物质诱惑和精神空虚,作为儿童作家,依然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个不会过时。”
在儿童文学领域,“成长小说”的写作应该说还是相对成熟的,但“成长”本身大都是个虚指概念,更加侧重从概貌上进行把握,这种“成长”往往自然地过渡为“目的”,“意义”感也很强。准确地讲,商晓娜试图进行的是一种“微观式成长小说”写作。“微观式成长小说”更强调儿童年龄的区分,注重阶段和过程本身,致力于精细描摹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不倡导“本质化”的封闭式结构,而是尽可能以开放方式进行展示和讨论。
商晓娜在写作中有时直接将读者明确定位为一年级学生,而且分为男生和女生。比如她的《一年级的小豌豆》、《一年级的小蜜瓜》,是两本注音文字图书。当年,这两本书刚刚写出来的时候,很多出版社都不愿出版,担心无法受到市场的认可。“它们至少被退稿过6次。”商晓娜说,她甚至想过要自费出版,因为她自己太喜欢书里面的小豌豆和小蜜瓜了。后来,这两本书终于得到了一家出版社的信任并得以出版,成为商晓娜最畅销的作品。
2008年,商晓娜又写出了“我们班的博客”系列。这6本书,将一个班级的孩子从一年级一直写到六年级,通过班级博客这个载体展示了严旭、黄天源、鲁米扬等一群孩子的成长历程。孩子们在不同年级之间的生活和情感的细微跨度直接考验着作家,甚至每本书的文字深浅度都是一个挑战。在这一点上,商晓娜做得还是可圈可点的,她笔下的孩子们经历着情感和兴趣的转移,能让读者感受到孩子们生活重心的转变。
“绝佳拍档”系列是商晓娜的新作,书中细腻地描摹了双胞胎马一左、马一右及其周围同学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特别是颇为老道地刻画出了双胞胎兄弟的不同个性。不同孩子的语言特点也很明显,孩子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纯真让人感叹“天使在身边”。不过,交织于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之间的“社会生活”的层面并没有得到更为从容的展示。事实上,这也是她多本小说存在的“盲点”。或者,她目前并不想介入,也或者,这本身不是儿童生活的重心。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