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2011图书盘点之“草根文学”

时间:2011-12-20 07:30:37     作者:佚名      浏览:9709   评论:0   

  草根作者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从来没有占据过主流位置,但沉默者并不是不会发出声音,而是声音过于低微而需要主流社会暂且压制一下自己的喧嚣并侧耳倾听。

  

  2010年曾有过几件优秀出众的草根作品,如真正的打工仔创作的《中国式民工》在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国内外100多家媒体的关注。新疆阿勒泰的一个卖百货的小姑娘写出的《我的阿勒泰》让整个文学界都震惊不已,专业作家们都说,在喧嚣浮躁的时代读到一本清新活泼、直指人心、有丰厚内涵的书简直是一次奇遇。而在西藏支教的义工江觉迟的《酥油》也是她在支教之夜,在酥油灯下一笔笔写下的血肉文字。

  

  2011年似乎缺少这样的重量级草根作品,但漫长的等待中也有令人惊喜的奇遇。一个汽车驾驶员方继赓、一个农民、一个铁路工人,在辛苦劳作的生活中仍然在心底保留着文学的瑰丽梦想。创作出《胭脂马奇案》、《谁敢叫板爷》、《江汉关》、《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样情节丰富而新颖奇特的作品。他们重新界定了写作者的身份,那是一个个在大地上和风雨中跋涉的人。把字写在零散纸片上,在生计之累中领会生命之美。由此成为话语狂欢时代的异数,把我们带向广袤的静默。

  

  10月30日,中国首个“农民工作协”——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在广州宣告成立。在深圳市一家五金厂担任保安的艾华林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在外来工群体中成立作家协会很有必要,它将成为点燃群体梦想的精神高地。

  

  《胭脂马奇案》28年之路

  

  他叫方继赓,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部队出身的大货车司机,一个不足道的渺小平民,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凭着对党的文艺方针的忠实践行,在日夜跑车的生活重压下,28年不懈创作,终于让自己的心血《胭脂马奇案》成为正式出版的图书。当年一边开车一边写作的年轻人,亦垂垂老矣!《胭脂马奇案》一反当下流行的谍战作品,大胆描写当代我军情机关高级特工,秘密介入地方公安屡遭挫折的一桩刑事案件,神秘而神速地斩断超级大国伸进我军工龙头企业的黑手,摧毁长期潜伏的间谍组织,严惩卖身求荣的贪官污吏,圆满完成军方高层领导下达的任务,悄然而退。

  

  创作《胭脂马奇案》的冲动,源自作者的一次奇遇:1981年4月,他奉命赴广东珠海接取一辆进口的“丰田海狮”面包车,在上海前往广州的卧铺车厢里,与3个男性旅客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尤其是其中一位张姓者,虽已年近不惑,但丰姿俊美,儒雅有趣。他得知作者会写小说,就让另一位杨姓者讲了几桩十分惊险而又离奇的间谍案子。作者深感此为创作良材,于是每到一站,大饼油条,烧鸡烤鹅,啤酒饮料悉数敬上。两天一夜的行程,到广州站时竟已成依依惜别。可是,20多年来,这部作品一直没有找到愿意出版的地方,但他仍不死心,发疯似地到处跑,在朋友的帮助下,于1992年隆冬时节,背上稿子上北京,找到时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陈钧老师。他听了方继赓的叙述后在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荐10部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并安排出版时,将《胭脂马奇案》列在其中。喜得作者热泪盈眶,手舞足蹈,但不久因故无法出版。两年后,他成了失业者,为了填饱肚子四处奔波,几乎一度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你省省心吧!”一位朋友满脸不屑地开导他:“你都落到这步田地,犯得着吗?别自作多情了!”但他一生跌宕,自小饱受迁徙之苦,从千岛湖移民到建德市,10年后又从建德迁至赣湘鄂边界落户,成年后方返回浙江建德,因而生性倔强不屈不挠。这样的性格终于帮助他最终心愿得偿。他因一机缘而遇见《新安江大移民》的作者童禅福,于是他饱含热泪与心血写成的《胭脂马奇案》终于得见天日。

  

  农民魏留勤的文学梦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奔忙在市井间讨生活,可他有一个无比纯真、不可撼动的文学梦。魏留勤,微山县西平乡西平村村民,十几年来,他就像自己的名字那样,辛勤耕耘属于他那一亩三分地的同时,还一直保留着一个文学梦。2011年春,魏留勤荣获济宁市首届“乔羽文艺奖”称号,其短篇小说《谁敢叫板四爷》荣获最佳文学创作奖,是这次评选文学类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

  

  魏留勤1964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当时的江苏沛县大屯中学高中毕业后,因偏科没考上大学。看着贫困的家境,魏留勤毅然彻底放弃了复读的念头,决心一边在家里“修理地球”,一边继续自己一直深爱着的文学梦。他回家跟随村里的建筑队干起了泥瓦匠,一干就是10多年。随后,他回村当了6年多的村主任,之后又开起了出租车,为了生计而奔波。尽管生活坎坷,魏留勤从没自暴自弃,一路走来他更加热爱生活,乐观上进,用执着的信念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丰富的人生阅历,使魏留勤有了想表达的冲动,于是他开始拿起笔,写心中的话。1998年,魏留勤开始写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逼债》,自此,他也打开了人生中的另一扇门。当年的8月份,《逼债》被江苏文学杂志《雨花》采用。“当时还给了800块钱的稿费。”这笔钱被魏留勤说成是“巨款”。当收到样刊和稿费的那一刻,魏留勤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了好几天,左邻右舍对他的夸奖让他激动不已,还买来一包糖,请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快乐。自此,魏留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把手中的笔当成了知己和朋友,用来倾诉。每当夜深人静时,魏留勤家那盏25瓦孤灯奇特地发亮,他趴在简陋的书桌前,写着文字,和自己说话,那些美妙的乡村世界让他无数次仰望夜空,白天所有的辛苦和劳累都统统忘记。写作,成了魏留勤最爱的休闲方式。

  

  电机钳工描绘历史画卷

  

  身在武铁武汉桥工段干活的工人陆明祥写出了21万字的长篇小说《江汉关》,如果不是电视台到其工作单元采访此事,身边亲友都不知道这个只知闷头干活的人居然是个作家。

  

  陆明祥今年47岁,为武汉桥工段负责火车轮流养护的电机钳工,长年工作在生产一线,日常就喜欢写点诗歌散文,近年迷上小说创作,此前已经在网上发表过《白马骑士》和《神侃三国》两部小说。

  

  《江汉关》是陆明祥排印出书的首部小说。小说刻画了19世纪末风波际会的武汉,从1863年汉口租界开埠写起,直到1912年阳夏保卫战竣事,时间跨度50年。其中穿插了租界开埠、平汉铁路年夜智门车站和西商赛马场的建筑、英俄茶商汉口斗法、辛亥首义、阳夏保卫战等历史事件,展开了一幅辛亥前后老汉口的历史画卷。“这是我酝酿中对于武汉历史系列小说的第一部”,陆明祥说:“我筹备写四部,从清朝后期一直写到此刻。”

  

  阿勒泰小姑娘再次歌唱

  

  10年前,一个生活在新疆戈壁滩上卖百货的小姑娘李娟在到处收集来的纸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写下她的生活、感想和领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艺单位。一些资深的编辑认为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写出如此清新有才华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刘亮程将她挖掘出来,她的第一部作品以《九篇雪》的名字结集出版,人们开始知道有个新疆女孩叫李娟。此后,她的散文在《南方周末》和上海《文汇报》陆续刊登,人们赞叹这完全是天才的笔触。所写的内容也让人耳目一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受过很像样的教育、阅读范围主要是金庸、琼瑶,一直生活在漠北极荒之地的女孩能够写出如此清新、活泼、有内容的书。2011年,李娟再次以《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让世人大开眼界。她的这些文字都与记忆有关,讲“童年”、“成长”、“青春”、“改变”以及种种“瞬间”的事。戈壁滩上小姑娘李娟用独特的视角写生活中的悲喜,评判心中的情感与得失,了悟人生的悲苦与孤独。对小事件的追索中,有关于时间、等待、生死、爱情、命运的独特思考。她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任何一个小情节,总能在她的笔下活泼自然地以原貌展现。在她的世界里,一直有我们久违了的朴素情感和梦想。(文敏)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