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湛江日报:湛江文学何日再崛起?

时间:2012-01-04 03:55:28     作者:亚明      浏览:9677   评论:0   


湛江作家在研究文学创作

上世纪的《湛江文艺》杂志,以刊发纯文学作品为主

上世纪的《湛江文学》杂志,以刊发纯文学作品为主

湛江这块土地生长文学,生长作家。远的不说,单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湛江地区(含茂名、阳江)的文学创作就曾盛极一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响当当。作家们的作品频频摘取广东的文学最高奖项和全国的文学大奖。可当时光的脚步迈入九十年代以后,湛江的文学创作却静悄悄了起来,直到目前都没出过在省级以上打响的大作。

上世纪的辉煌

杨干华、吕雷、洪三泰、黄康俊、吴茂信、冯峥、丁小莉、马莉……这些名字,现在的年轻读者可能都不太熟悉,而一些中老年读者,却感到很亲切。他们都是湛江地区崛起的鼎鼎有名的作家诗人,是从湛江这块土地成长起来并从这块土地一步步走出去的。

杨干华原是信宜的一个农民作者,长年埋头在闭塞的山区写作,是当时的《湛江文艺》杂志发现和培养了他,以《石头奶奶》、《惊蛰雷》等中短篇小说在全省和全国打响,《惊蛰雷》获得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奖,一举成名后,被调到省里从事专业创作,后来成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吕雷原是茂名石油公司工人,也是从《湛江文艺》起步,1980年以《海风轻轻吹》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广东省新人新作奖,1982年又以《火红的云霞》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然后也调进省城,成为专业作家,现在是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洪三泰、吴茂信、黄康俊和张翅都是正宗的湛江土著,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雷州半岛有着深深的眷恋。洪三泰从诗歌起步,逐步向散文、小说发展,《烈士的遗书》1983年获广东省新人新作奖,诗集《孔雀泉》获广东省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心海没有落日》获首届秦牧散文奖,洪三泰后来调广东文学院,任副院长。吴茂信凭短篇小说《入伙》获广东省首届新人新作奖二等奖,中篇小说《绿野奇婚》获全国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优秀奖,后来从《湛江文学》主编的位置上调上广东省文联。黄康俊以写海见长,曾有“北有邓刚,南有黄康俊”之称,他的小说《鬼海·鬼鳐·鱼贼》获广东省第七届新人新作奖,后来也从廉江调进省作家协会当专业作家。冯峥是阳江的“土佬”,讲一口正宗阳江话,他的小说生活气息极浓,是《湛江文艺》、《港城》两杂志的重点作者,后来他以一篇《七级总理》获得广东新人新作奖。丁小莉、马莉两个才女虽不是湛江人,但却是喝着湛江的水长大,一个专小说,一个攻诗,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打动读者,在广东文坛也曾是两颗十分亮眼的星。

湛江这块红土地上,后来又走出了廖华强、温斌等作家诗人,在省文坛上都曾经引人注目。廖华强现是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温斌曾凭诗集《红土部落》获得广东省新人新作奖。

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湛江的文学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获奖上,还是人才发现培养上,都是辉煌的,值得骄傲的。

文学的沉寂时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湛江文学创作进入沉寂时期,再没产生过在全省和全国打得响的大作。可能是大气候大环境使然,不仅湛江的文坛静悄悄,广东全省的文坛也都静悄悄,广东和全国的报刊都曾以“广东文坛为何静悄悄”为题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讨论。

新世纪之后,广东的文学创作开始打破地域界限,大量从外省引进文学创作人才,一批新“广东客”成为广东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批新“广东客”果然势头凶猛,不负众望,全国不少文学大奖都被他们收揽,为广东文学争了光。广东的文学又重新开始在全国叫响。

而湛江,自一批成就卓著的作家纷纷调走,创作力量本就薄弱,加上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诱惑不断,且雷州半岛又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省里专抓文学的部门“鞭长莫及”,湛江的文学创作至此还在“蛰伏期”中,已多年没出过在全省和全国叫响的大作了。

文学刊物陷入困境

上世纪,湛江在地市合并前,办有《湛江文艺》和《港城》两份文学期刊,都曾经盛极一时,培养了为数不少的文学人才,前面提到的那批作家诗人,都在这两家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大都是这两家刊物培养出来的,有的还曾担任过这两份杂志的编辑或主编。后来地市合并,《湛江文艺》和《港城》合二为一,变成《湛江文学》,也曾经辉煌过,发行量最高达60多万份。不少作者都以能在《湛江文学》发表作品引以为豪。每年,《湛江文学》都举行创作笔会,邀请作者和全国名家参加,边研讨边改稿,影响全国。九十年代后期,《湛江文学》由原来双月刊改为月刊,开始走通俗之路,与珠三角的打工杂志、通俗杂志一同竞争,从而使得文学味越变越淡。本地作家渐渐不再往那里投寄纯文学稿件,慢慢淡出该份刊物。后来,当刊物市场开始整顿,当发行承包商不再承包发行,刊物的生存即刻陷入困境。现在的《湛江文学》每期只印刷一千余份,从销售变为赠阅。街头的书报摊上,再觅不到《湛江文学》的影子。

红土地上作家的坚守

文学创作是一种细功慢活,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力。这些年,留守湛江的老作家和新成长起来的作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以从这块红土地上冲出去的那些大作家名诗人为榜样,扎根雷州半岛,深挖生活富矿,勤奋耕耘,埋头创作,时有斩获,有的时不时也在省市文坛掀起几丝微澜,引起小小的震动。吴川已故作家孙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他生活的小镇为题材,创作了“崛头巷风情”长篇小说三部曲,在省文坛引起小小的轰动,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几位评论家还前来吴川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廉江作家董坚多年来坚持乡土题材创作,他的“红泥村”中短篇小说系列,乡土气息浓郁,语言富有特色,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近年先后出版了几部“红泥村”小说集,他本人也被称为“村长作家”。遂溪的陈雁是近年崛起的一位青年女作家,她的几部中篇小说先后在全国的几家大型刊物上发表,有的还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引起瞩目,她本人还曾自费到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几年前又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的签约作家。东海岛的中非,是从湖南调来,他以海岛上发生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一部分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女人很近》,被花城出版社看中,免费出版发行。在这文学遭冷遇的年头,出版社能为作家免费出书,这在湛江文坛是十分少有的。中非的这部长篇出炉后,果然颇有欢迎,网上反响不错。网络创作在湛江同样也不落后,从湛江港务局走出来的诗人李陆明,经过十多年的沉寂后,忽然于去年以“墨心人”为笔名,在网上推出他的长篇小说连载,点击十分红火,不久他的这部长篇就被江苏文艺出版社买断版权并改名为《本城公案》出版发行,一时畅销。李陆明如今是著名的网络写手。生长于徐闻的青年诗人黄礼孩,执着于诗歌创作,他的作品不但在国内外获奖,还被收入大学语文教材;他自费编辑出版了大量诗刊诗集,在全国诗坛影响很大。

这是湛江作家的坚守,这是湛江文学的坚守。不管文学如何一落千丈,不管湛江文坛怎样沉寂,湛江的作家诗人们始终满怀一腔激情,湛江的作家诗人从不放弃努力,纵有一天,湛江的文学将再度崛起,再现辉煌。

湛江的作家无须自责,湛江的作家不必菲薄。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