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朱振武:均衡吸纳各国文学文化的精神

时间:2012-01-04 12:38:09     作者:蒋楚婷      浏览:9578   评论:0   

  在西方人的圣诞节来临之际,12月22日-25日,由《外国文学动态》、《世界文学》编辑部与上海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三峡大学联合主办的“新千年外国文学热点研讨会暨研究生外国文学教学走向与出路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全国7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二百位专家学者聚集上海,就“都市、伦理与生态文学”、“流散文学、族裔文学与‘9.11文学’”、“外国文学翻译与教学”、“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记者为此采访了此次研讨会的策划者、知名翻译家、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

  周报:这次研讨会的议题非常丰富,大到对当代外国文学热点的思考,小到对一个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请问主办者的目的是什么?

  朱振武:现在国家对文化发展极其关注,又考虑到文学文化的发展热点和走向,诸如生态、族裔、流散文学等热点问题都非常具有时效性,所以在设计、思考“新千年外国文学热点”研讨会时,我们期望此次会议可以顺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央推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这次会议显出很强的当下意义。

 

    周报:会上有专家认为我们对外国文学的关注热点是跟着英美走,而对亚非欧其他国家关注较少,作为英美文学的专家,您对此有何看法?

  朱振武:我觉得专家说得有道理。这里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如果很强势,它对世界文坛就会有压倒性的影响。但毕竟这只是一个方面,英美国家研究者的声音不代表我们的声音,中国学者应立足于本土文学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不错,我们应该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但优秀的文化并不都在政治经济发达的国家。阿拉伯国家、亚洲的国家也应给予关注和重视,这样才能够均衡吸纳各国文学文化的精髓。

  周报:这次会议的副主题是研究生外国文学教学走向与出路问题,您的看法如何?

  朱振武:外国文学在高校教学中不算主流专业,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倾向于金融、经济、法律和电脑等应用学科,或者说“来钱快”的学科,他们对文学这样提升整体素养、但不能马上见利的学科多有怠慢,以至于有的外国语学院都不开设相关文学课程,或是有文学课但选课的学生较少。这种尴尬的状况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一个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没有读过较多的英美文学作品,或连这方面的课程都没有修过,那他还能算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吗?就像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如果只会说汉语,只会写点汉语,不懂文学与文化,那和文盲有什么区别?如何才能成为走得高、上得快、修养好、有长远眼光的高级人才呢?许多与会代表对此提出了中肯建议,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也很有见地,这也是本此次会议的重要收获之一。

 

   周报:有专家提出了“译商”的概念,认为翻译呈现的不仅仅是选手对语言转换的把握能力,更多的还是结合原文文化背景所进行的“译商”的挖掘和开发,您认为呢?

  朱振武:“译商”这个词用得好,我们说情商、智商、财商,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译商”是指对外文能够准确把握和自如的转换。翻译的标准众说纷纭,但还是要看翻译的目的和原文文本,翻译没有单一的标准,任何固定的标准都难免以偏概全。应该说现在中国人外语水平总体提高很快,相应的,翻译水平也有所提高。真正好的译文应是目标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而不是欧化的、蹩脚的、晦涩难懂的、佶屈聱牙的译文。

  好的译文是原作者的汉语写作,傅雷先生说得再好不过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要把原文文化背景吃透、挖深,然后在内容、形式、风格、意境、修辞手法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忠实的迻译。这样的成功的转换应该就是好的译文。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