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张燕玲:文学的自觉 写作是个人化的行为

时间:2012-01-06 16:52:13     作者:未知      浏览:9580   评论:0   

文学的自觉——专访张燕玲女士

 

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你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说,要创作出这样的优秀作品,是不是尤其要强调其社会责任感?

张燕玲:我以为不仅仅是社会责任感,更在于强调专业精神与担当精神,检巡当下的文学,有太多对消费时代的妥协,太多对当下现实的忽略,忽略作者与人心与现实的对接,忽略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我以为“社会责任感”,对于作家最低限度也是最大限度的说法是:凭良知做事,以心灵写作,认认真真,守住专业底线,才有可能创作出穿透世道人心,具有精神重量与艺术品质,为时代笔记,为人民喜爱的精品力作。

 

 

记者:近年来,有种感觉就是老百姓对纯文学的需求越来越小,你认为是百姓需求在萎缩还是我们的创作能力在下降?

张燕玲:当今社会进入全媒时代(新媒体、数字化、图像化),每个人都可发布信息,每个人都似乎可以写作,也都是读者,这样一个泛写作的时代,文学的空间自然会受到挤压。一方面百姓的选择在无限扩大,同时高品位的选择力却在下降。因为快餐文化的流行,低俗化与娱乐化泛滥,浮躁之下百姓疏于选择,大多处于被动接受与浅阅读当中;另一方面好的纯文学作品也失去上世纪80年代的震动效应,不少有实力的作家在浮躁与功利中失却了专业精神,或被影视牵着鼻子走,或去做商品代言人,或忽视文学原创精神,粗制滥造以及不断重复自己。因此,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区,不仅要求作家的文学自觉,还要警惕文化低俗化,尤其培育百姓的文化品位,包括阅读能力,让真正有修养品味的百姓回归阅读,有修养够品位的百姓才有可能选择与其相应的好的文化。

再说,文学是不可替代的。不能片面追求发行量与受众面,真正的文学会以其精神品质和精神标高,感动读者并启蒙读者。

 

 

记者: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你觉得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创作者该如何把握?

张燕玲:我认为当下文化最大的危机是低俗文化泛滥。我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而且优雅高贵,尤其我们文学前辈的为人与为文,他们的情怀、良知与风骨等等道德修养都是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如何通、续、连、接,才能不失落这些根本?这是当下文学的自觉。

很多行业都有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文学界也不可避免,无论做人还是作文。我以为,在今天情怀、良知与风骨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专业精神的坚守变得弥足珍贵。现代生活变得喧嚣与繁华,作家是否可以试试关了手机,使心境清静澄明,使语言回到心灵。一如印度谚语所言:请慢点走,等一等灵魂。

 

 

记者:全会再次强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是否意味着个性化写作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广西文学创作者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张燕玲:11月22日,我在人民大会堂的第九次文代会第八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当听到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再次强调了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还提出“要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精神为之一震,太及时也切中文艺时弊了。因为中华文明从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最为繁荣鼎盛时为战国春秋的诸子百家,那是一个可以与古希腊媲美的思想的时代。今天我们大多只谈孔子,可不能忘了我们还有庄子、墨子等诸子,还有魏晋的名士风骨,还有新文化先驱们关于“科学”“民主”的启蒙思想,文学的天性是自由民主,文化复兴与启蒙从来就没有停止,今天尤为迫切。因为当下不缺孔孟之人,最缺的是遗世而立的魏晋风骨。胡总书记这一观点的提出,便是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只有艺术的多样化,学术的多元性,才是文学真正的繁荣与发展。尽管要真正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毕竟我们已在路上。作为广西作家,我以为这是文学的自觉,对这一机遇并倍加珍惜。

写作是个人化的行为,作家能走得多远,在今天得看他们是否远离浮躁,是否坚持专业精神,是否有天分并善于学习切问近思,然后才是善于写作。其实,良好的客观条件与激励机制固然益于文学发展,但真正的作家是不计环境并自有一股心在天国的执着,因为文学自有其通道,那里人迹罕至,情境暗生,没有算计,没有功利;虽艰苦卓绝,却自然天真,精神解放。

 

 

记者: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你对此有何看法?

张燕玲:丢弃传统便会成为无根的失落的人,失落了人心、人性、人道这些常道,人何以为人?我们还有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吗?

在多元共生的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如何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让世界认识我们的文化?这一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当下重要且迫切的任务。过去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过于积极;而西方却对我们的文化知之甚少。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精神谱系不够明晰。于是,向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张扬成了今天复兴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自觉,从而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自信,把我们的文化传播给世界。因此,我们不仅要高度强调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还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认识我们,继而认同我们。我以为在今天,文化的认同就是最大的文化产业。

 

 

记者:会全强调要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要落实国家荣誉制度,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你对此有何建议?         

张燕玲:广西在五象新区建设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电视上不断说要建成国内一流,有的场馆甚至是世界一流。我想,这当然是广西的光荣,但这只是物质与形式层面上的壮观,关键是我们拿什么装在里面?内容是不是也是一流的,或者有个性有品位的,重要的是实质与内容。而且这些形式与内容是广西人创造的,人才是关键,文学亦然。

养护建设文学人才队伍,对广西尤为重要。我以为应建立良性有效的评价方式与价值体系,比如鼓励真正潜心创作、具有文学品质的好的作家作品,不要让好作家寒心伤心,营造一种爱文学的向善向上的能相互取暖、相互鼓励的创作环境,尤其对日益精进的青年作家。广西有一批70后作家相当优秀,他们是广西文学的未来。

至于你提到的表彰与奖励,许多省区都有切实的实施。广西是否也可以对文化队伍进行阶梯式奖励机制呢?比如,以其成就影响力分级落实,即做好领军人物的表彰,也要对有潜质青年人才给予切实的帮助,哪怕是阶梯后两级,广西文化发展需要各方合力。记得2006年春,一位国内名家在广西会上发言说:“广西文学现象很好,但也很脆弱,就像吉林的美景‘雾凇现象’。‘雾凇现象’需要十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而广西文学现象要发展,也需要各方因素的合力,哪一种因素被破坏,广西就会受到损伤“。其警醒之切,历历在目。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