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园文学网

首页 > 新闻> 璀璨文坛

叶开:语文课似乎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时间:2012-01-06 17:00:09     作者:佚名      浏览:9579   评论:0   

    

专访作家叶开:语言文化的传统正在被工具化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最近,《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发了一篇报道,被多家网站、报刊转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报道的题目是:“小学作文让作家无语,语文教学步入危险时刻”,而报道的当事人是一位职业文字工作者,他以笔为飞刀,掷向中国的语文教育。他最初在博客里写下:“语文不除,教育已死”,一时广为流传,而现在,博客大标题则更进一步,他说:“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只能自我教育,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以上的言论出自客居上海多年的广东作家廖增湖。在文学圈里,他的笔名叫叶开,素来以阅读面宽,文章不落俗套著称,写了几部长篇小说,口碑很好。如今是知名文学杂志《收获》的编审。

 

  叶开:语文课似乎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我曾经写过两篇作文,一篇是我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们的班主任布置的一篇关于家长写作文的作业,要家长来写对考试的看法。我对考试从来都是恐惧的,所以我就把我自己的真实情感写进去了,包括我对考试的各种不满和意见。由于这篇作文没有揣摩清楚教师要求的各项事宜,他们是想要家长表扬考试的,后来作文交上去以后就石沉大海了,后来我女儿拿回来了一张校报,我看到有幸被选上的作文都是大肆赞扬考试好。

  其实在我上中小学的时候亲身经历的,另外一个是我的孩子一步一步长大的时候,我看她的教材的时候深深感受到语文课包括语文教材似乎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教材编写都有主题的,我看到的一些教材其实主题都非常鲜明,每一个章节说什么都很鲜明,分专题,每个专题找文章来填专题。

 

  潘采夫:现在的课文充满道德教化

  现在有一个现象:很多家长不太愿意孩子看语文课本了,而是寻找以前的那些读本,就是因为语文教育变成了思想品德课,课文充满了道德教化,比如要你去做好人好事,甚至在作文里面逼着你去捏造一些不存在的好人好事;第二,老师的教法充满了八股气息,有思想指向的教育,想什么不能想什么都给你规定好了。

 

  赵九骁:扭曲了孩子的思想品德

  如果一些传世的文章可以给孩子在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好的人文思想,打开一个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一个窗口当然是一个好事儿,但是事实证明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培养非常扭曲。

 

 

  叶开:语言文学优秀的传统被淡薄化、工具化了

  我个人现在甚至很厌恶语文和作文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把活生生的语言文学、文字优秀和丰富的传统进行淡薄化、工具化了。比如国文、国语,在命名上实际上就把整个语文工具化了,道德伦理化了

 

  潘采夫:语文教育的核心应是认识到汉语美而不是灌输别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水平就是让人无法好好说话,好好写字。其实语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认识到我们汉语的美,能把话说好写好就可以了,别附加其他职能去灌输孩子很多东西,甚至说假话,这样会让他们厌恶自己的语言,这起到了反面作用。而且这个后果会导致一代一代的孩子变成审美感、语言、对中华文化认识很差的学生了。

 

  叶开:许多教师在最大限度的帮孩子避免糟糕教材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状下,要对语文进行外科手术来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材事实上还牢牢掌握在教委手里,不是一流专家在编教材。

  很多教师在教育的第一线,都有很多繁重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教师还在想办法尽量不受这些糟糕教材的影响,给孩子读更多更好地作品,这是个积极的态度。

 

  赵九骁:父母也应为孩子从小提供文化园熏陶

  能不能完成一次文化教育或者语文教育的救赎这不光是老师应该想的,作为父母,也应该为孩子从小提供一种文化熏陶、文化成长。

 

  潘采夫:教科书应由专家编写,给孩子充分选择

  语文教科书应该放开,应该有更多的优秀教材有专家们来编写出来,让孩子,家长和学校进行选择。

责任编辑:
0
欠扁
0
支持
0
很棒
0
找骂
0
搞笑
0
软文
0
不解
0
吃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 暂无评论